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0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0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研究

一、高中选修课当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1.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

现在高中,进行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老师,往往也是担任语文必修课程教学的老师,老师在上语文选修课的时候,容易出现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他们直接把开设的语文选修课程当作语文必修课程,在课堂上依旧讲解高中语文课程的相关知识,完全没有给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一定的重视程度。第二,老师在上选修课程的时候,教学的方式还是按照那些必修课的方式来上,进行全面的知识讲解,而不是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感受,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排挤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空间。

2.选修课的上课效率低下

选修课程的低效化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存在的另一大问题。新课标对高中选修课程的要求是课程重点应该放在多样选择、发挥特长个性这一层面上。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当中,我们选择讲述的文章并不是最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文章,而是从高考目的出发,根据高考的要求来选择文章进行讲解。这些被选出来的文章有些难度非常大,老师讲解得辛苦,学生听得也乏味,这就导致了上课效率极端低下,浪费了时间。有些老师为了完成任务,只是草草地进行讲解,学生听得模棱两可,同样是浪费时间。所以,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上课效率是不太高的。

二、解决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策略

1.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讲述内容上的设置策略

新课程标准明确表明,“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科目有很多,选修课的教材也很多,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全面的学习这些文章确实不现实,所以,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选定教材,选定文章来展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从这一认识出发,语文选修课的模块设置、课程选量、课程安排等都需要重新审视。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课本当中,不同的文章后面标有不同的掌握要求,有的只要求阅读,有的在阅读欣赏地基础上还要加以运用,老师就要对这些文章进行合理的筛选,选择学习的文章应该既能达到拓展同学们语文知识和培养同学们语文素养的目的,又能够使学生养成一种语文思维习惯,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高中语文必修课的学习。语文学习不仅仅是阅读,写作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老师在落实学生基础的同时也要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老师应该改变观念、提升素质

上文也提到过,现在高中,上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老师基本上都是高中语文必修课的老师。高中的所有语文教学中,选修课的教学所要求的老师素养最高,而学校中,真正有能力做好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老师少之又少。老师做不到,主要还是因为观念陈旧和素质不高。老师们上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同学们在高考当中拿到更好的分数,他们往往会忽视了语文这门课程的初衷是让学生感受生活,感受一切具有情感的人、事、物。真正开设选修课的目的,就是在应试教育这种大背景下,还原语文这门课程的一些真谛。所以,老师们应该在这些方面有所改进,应该更确切地认识到选修课的特点和性质,应该转变原有的思维和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应该全方位的提升自己的素质。一门选修课教学的成功,与教师有着直接而且密不可分的关系。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特点和个性,还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的选修课的教学才可能成功。但如果学生首先对老师选择的文章就没有兴趣,那这样的选修课就无疑是失败的。

3.应该加强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管理

高中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不止是某一个学校有,可能一个大的地区也有,甚至可能全国都有。所以,想要提高和保证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质量,学校或者更高的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征求学生和老师的意见,然后总结起来,综合选择某一出版社的选修课教材。有些地区还可以根据地区特色,联合省内教学水平相近的一些学校共同开发高中语文的选修课程,让高中语文的选修课程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它所具有的价值。除此之外,另一个管理的途径就是招生。学校在招生的政策方面可以加以改善,可以加大自主招生的力度。在统一的中考当中选拔合适的人才难度是相对比较大的,因为普遍初中更注重基础知识。自主招生的时候,就可以根据一些个性化的题目来选出更综合的人才。所以招生计划应该更具有灵活性。如果能进一步强化、完善招生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对高中学生有个性地学习和有选择地学习必将带来积极影响,能更好地推动各科选修课教学的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当中,并不是只有语文这门必修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的选修课程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在更大的空间内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彭丽苹 单位:湖北恩施来凤县高级中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学问题及对策

一、培养高中学生语文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一)高中语文学科的要求

语文教学应是让学生自主的、主动地去理解和应用的过程。其教学的落实,最终要体现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要求语文教师做到让学生学会读书,真正理解语文内容的涵义,让学生的旧知与新知发生碰撞,引发学生自主思考,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一方面确立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促进了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语文课堂教学抛弃高考这根指挥棒,把教学的精力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与发展能力上。而学生的学会学习与发展,需要用大脑思考,需要智慧,需要创造性思维。鉴于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问题意识。

(三)新课标发展的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重点不在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在于关注学生的终身的语文学习能力。这就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认真对待学生的问题,把提问题的权力交还给学生,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思考的价值,享受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从而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性,实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二、高中生问题意识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经过长时间地观察与调查显示,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失去问题意识

语文课堂教学,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其教学模式相差不大,变化不多,学生一般在教师讲授、分析下,对语文学科知识进行学习、运用等。以教师讲解为主,根本不需要学生存在“问题意识”,学生只需要在教师指导下死记硬背语文知识,获得高成绩即算完成语文学习任务。当然,个别学生有问题想问,也多不敢问、不去问,最后失去提问题的勇气,导致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没有问题意识。

(二)传统教学观念,导致学生没有问题意识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材是对的,教师是对的。学生只有听和学的权力,无须质疑问难。因此,高中学生的提问题的能力比较差,在语文课堂中更差。曾经一位心理专家对中国和法国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测试:一艘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那么船长几岁?这个问题让我国某重点高三年级一成的学生的答案为:75-32=43。而在法国,超过9成的学生对此提出了质疑,并嘲笑如此愚昧的问题不值得一问。可见,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了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更别说提出问题了。

(三)应试教育使学生忘记问题意识

应试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让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提问。学生急于就会考试,忙于做题,按标准答案要求自己。另外,即使学生有问题意识,但短时间也没有明显的效果,同时又位占用学生思考的时间,占用教师应答的时间。师生只关注考试的题型、内容,考出高成绩就完事大吉。虽然近几年语文作文考试有了很大改变,如材料作文等,可以引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是事实上,在升学压力下,学生仍旧走上套公式和背育范文的应试误区,没有兴趣和时间去培养问题意识。

三、高中生语文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提问兴趣

通过多种手段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质疑思维等,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产生提出问题的兴趣。比如,教学《范进中举》一课,可以让学生与《孔乙己》一课对比思考,二者的命运基本相同,但是封建社会中还有许多人没有中举,但没有沦落到如此地步呢?引发学生自觉对问题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营造民主氛围,促进学生提问能力

教师要善于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能否定或嘲笑学生的问题。要制造民主的氛围,认真听完学生的问题,并耐心对待,合理引导,及时回答,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培养自己的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学《药》一课,对学生介绍了本文的主题是反映人民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和愚昧无知,也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等。但有学生提出这样问题:鲁迅先生写此文时,恐怕没有想这么多吧?许多学生表示赞同,课堂出现一阵哄乱。老师首先赞扬这位学生善于思考,然后从当时环境、课文结构和设计等各种角度,进行解释,同学们一会表示对鲁迅写作的用意有了深入的理解,提问的学生也高兴地坐下了。这种教学氛围,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大有帮助。

(三)精心研究文本,发展学生提问能力

语文教学离不开文本的研读。可以从文本的词语运用、文本的结构设计、文本的表现手法、文本的主题解读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以文本的表现技巧为例,在教学《离骚》一课时,很多学生会提出:文章中为何出现许多“香草”和“美人”?一个大男人为何会喜欢“香草”?等等。对此,教师并不是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文本的表现技巧。通过共同探讨屈原写作离骚时的社会背景,结合屈原的经历,最后明白了屈原这样写的用意在于:借物喻志。这是一种写作的表现手法,对后代文人影响较大。比如《爱莲说》、《咏梅》等学过的课文,学生们立即便列举出来。

作者:刘志东 单位:辽宁省喀左县第四高级中学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学

一、人文性教育的重要意义

人文教育可以看作自然与人文之间的架桥,它能够发现并挖掘人文教育的重要。人文教育能够使学生们真正掌握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具体联系,并且它更教育学生要正确地对待科学,合理地看待知识,并且自主地研究它们的综合作用。在进行人文教育时,同样有可以传扬人文主义,它不仅代表着一种精神,更是包含着对创新、对科学技术的追求,拥有极其重要的丰富内涵。

二、人文性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素质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们的人文精神,注意他们人文个性的发展,将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真谛。语文学科最能体现出人文性,所以,人文教育能够高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能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同学之间的关怀与信任。人文教育的教材应该更人性化,运用更真实的形象与更真挚的情感来分析其中的内在美感与感悟境界。现今,人文性教育已经变成了语文教育的真正目标。

三、人文性教育的建立

1.教师观念要转变

传统的教学中,老师都是采取主动灌输的思想,学生也会直接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不会多加思考只会死记硬背,这样虽然对成绩的提高有所帮助,但并不能体现出学习的真正目的性,所以,在人文教学时,老师要先摒弃这种老的教学观念,把自己的观念转换为人文观念,再对学生进行教育,人文教育注重对学生人文个性的培养,让他们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自己的见解与主张。现今阶段,仍有许多老师还处在以往的教学方法中,主动地灌输,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就像是一个接受知识的机器,这种状况就直接阻止了学生们自主更新能力的养成与发展,从而渐渐对语文失去了兴趣。所以,在进行人文教育时,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主体,用探索与发现的模式代替传统上课的方法,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兴趣,有利于营造出师生和谐的氛围,教会学生自主创造,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

2.教学情境要改变

知识源于生活,只有与生活和谐共存时,教育就会具有人文精神的流露。在教学时,需要运用生活中的现象来结合知识,从而根据真实的实例来对知识进行解释与传输。为实现这一行为,老师就要做到使课堂的氛围得到加强,一般会以轻松民主为主要氛围,由于语文在教学时常常会发生枯燥无味的状况,只有营造出轻松的氛围,才会增强学生的自主与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对于难题与疑问也会自主解决,这样就会使创新的意识更快养成。除了营造氛围,在教学时,老师也要充分显现自己的魅力与个性,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们走进课堂内容,渐渐地被其感染,同时还要充分启发他们,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人文的研究与发现,能够自己动手、自己动脑,这样才会调动起他们的兴趣,才会真正对他们的人文精神有所加强。

3.完善考核制度

传统的语文考核都是通过一张卷子来评估学生的掌握能力的。但是这种方法却存在着极大的偶然性,并且考核的内容并不全面,所以,完善考核制度就成了必不可缺的步骤。在人文教育下,新的考核制度主张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的培养,注重他们对于个性的需要,这样就会避免学生由于成绩不好而减少对语文的兴趣,这就对人文教育的进行提供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从上文可以得知,对于人文教育的建设真得非常重要,教学时,老师要秉着合理的人文观念,结合轻松的教学氛围,同时对相关的考核制度有所改变与提高。人文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使语文真正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培养。

作者:张惠 单位:云南省宣威市第四中学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一、情境朗读,真情涌动

“读”,永远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与指导。朗读的实质是让学生站在课文中人物的地位,来替他们说话。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善于引导,并使学生在人情入境的朗读中,触摸文中人物的内心,从而真正和文本对话,读出文中的情,读出自己的情。《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要想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根据课文的具体语境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被激发出来的。在情境中朗读,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上的训练,而是与学生的阅读感悟密切联系,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心灵自由飞翔,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

二、情境拓展,拓宽视野

高中语文教学中,适当拓展、延伸课文情境,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情境教学使高中的语文教学成为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但要想创设一个成功的情境,要想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得到多维的训练与发展,实践经验告诉我,作为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情境,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情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标。有明确目标的情境,才是一个有效的情境。只有在有效的情境中,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与意境融为一体;才会设身处地与课文角色同悲同喜;才会在和谐、平等的交流中摩擦、碰撞出火花而目标的确立是建立在深入解读文本,挖掘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将多维训练与情境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的。二情境教学要融人情感。高中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情感性极强的课程,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在情境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也就是说,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感染着学生。所以,教师自身的情感要投入。再是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参与,善于用恰当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情有境。三是创设情境要选择合适的手段。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手段创设情境,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洁,才会使课堂变得绚丽多彩,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丰富而生动。

三、情境感悟,心灵对话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总是在特定的语文环境中进行的,离开了一定的语文环境,各种训练几乎是不可能进行的。因此,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得到扎实的训练,受到形象的感染,获得情感的体验。在理解、感悟文本时创设情境的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对话”创设情境:揣摩内心,升华情感。高中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题,富有感情色彩的师生、生生、生本的对话情境,能让学生沉浸其中,真切地体验,愉快地交流,尽情地抒发。通过简短的对话,亲切的交流,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课文情境,揣摩角色内心,领会到独立学习本领,作为一个有效的对话情境应该是有层次的,有时是要有几个回合的,是以“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的。情感是纽带,情境是磁场。阅读教学中创设这种自由、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能够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缩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距离。学生沉浸其中,在情境对话中展现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分享智慧。二是利用“文章空白”创设情境:引发想象,激活思维。在很多文章中,作者特意留下“空白”,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回味。高中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些“空白”,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他的智力发展,提高其语文能力。

四、结语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应遵循:自然、贴切,有助于兴趣的激发、思维的展开和学习潜能的开发。另外,教师还要学会适时的抓住教学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教学情境的再创造。教师在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同时,一定要防止出现新的套套,即反掉了老传统,形成了新传统。现在的新课程强调多样化,那么教学方法也要提倡多样化。教学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让学生反思哪种方法更好。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时,不要落入没有实施“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没有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的新套套。

作者:成玉红 单位:贵州省桐梓县职业高级中学

第五篇:高中语文分层教学

一、尊重差异,隐性分层

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差异,充分利用好资源,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其自身的最近发展区域得到充分的成长与发展。在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础上,进行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功底、兴趣发展方向以及思维模式,在语文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或小组。在教学中,我通常把语文基础扎实,接受知识快,求知欲望高的学生称之为“高飞生”;把语文基础较好,非智力因素差,有着较大的潜能和进步空间的学生称之为“奋斗生”;把语文基础较差,非智力因素较差,认知能力也较差,接受知识比较困难,感觉学习压力大的学生称之为“基础生”。青春期的学生自尊心都很强,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应该进行教学分层。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状况,遵循隐性原则的同时也要遵循动态原则,适时地进行调整,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促使其发展。

二、逐步实施,异步推进

1.分层备课

为了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理念,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教师在授课前一定要精心地备课。既要研究透彻教材,又要充分了解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和教学要求。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多种课堂提问方式,进行启发式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注意设计好问题的广度、深度和难度,落实好问题的设计与问题的归属,即问什么与问谁。

2.分层授课

课堂是教师的战场,也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简单的问题如字音字形成语解释,要鼓励“基础生”回答,这样他们比较容易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有难度的问题,例如,古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可以由“奋斗生”回答。有争议的问题和创新能力问题,可以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教师进行补充明确。通过分层授课,改变了教育“一锅煮”的现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分层评价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性,遵循个性化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对于作业和测试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唤醒、鼓舞功能。对“高飞生”采用竞争性评价,要培养他们竞争合作的精神,调动他们语文学习的竞争意识和语文学习的创造力、合作力,高标准,严要求,重能力,促发展,争取节节高;对“奋斗生”采用激励性评价,要以鼓励肯定为主,发展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争取步步升;对“基础生”采用表扬性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充分肯定点滴的进步,促使其消除自卑厌学情绪。

三、师生互受益,人人正能量

在实施分层教学方法之后,“高飞生”吃得饱又吃得好,过去那种自满自大的观念消失了,同时避免了他们对课堂内容的不重视。“奋斗生”感到学有所获,并收获了努力的果实,学习积极性高涨。“基础生”开始了主动学习,开始肯定自己,重拾自信,觉得自己不再是课堂上被遗忘的生命。同时,在这种理念下,所有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感觉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能够在分层教学模式下肯定自己,收获学习的快乐。此外,还能让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

四、小结

总之,分层教学既尊重了学生个性差异,又改变了“优等生主动,中等生被动,后进生不动”的状况,改变了教育“一锅煮”的现象,让每一个学生都如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在时间的装饰下,开出属于自己的那朵花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花期,让我们坚信,每一个学生终会像花儿般绽放!教学就是等待花开,分层教学会让校园变成人间最美的花园!

作者:张盼盼 单位:山东省嘉祥县第一中学洪山校区

第六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一、语文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实施德育教育的主力军

首先,“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一古老的师训直到现在仍被世人所认同。语文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在课堂上的学习和课下的交流中,教师的人格魅力会时时刻刻地感染着学生,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感召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教师本身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用教师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其次,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其专业知识包括专业教育理论和学科理论,汉语言基本知识,写作等方面。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所讲授的知识,灵活地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理论联系实践,会让学生佩服地五体投地。教师对学生思想方面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传授知识本身。所以语文教师不应该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升学率上,而是要对学生的前途负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这也是对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命运负责。

二、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能力

新课改倡导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知识通过学生的内化,成为他们的个人精神财富,帮助他们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所以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注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主动地、创造性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并使自己成为独立的、自主的追求真善美的主体。例如,在学习《师说》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反复阅读,相互讨论,理解文章的意思,尤其是这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在理解的时候有困难,我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每一个字、词、句的含义,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他们可以相互学习和讨论,让学生明白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每个人都要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又要服务集体,依赖集体,勇于奉献。通过文章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让学生理解教师的含义,体会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从而让学生们思考今后当他们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对工作应该所抱有的一种态度,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思想基础。还有在学习曹禺的《雷雨》一课时,我让学生课下根据教材上的内容,把文章排成一个小短剧,让学生分组准备,认真体会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所表达的文章主旨,上课时表演。学生根据他们各自的理解表演的各有千秋,但是通过他们的排练,他们可以明白分工和合作,彼此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时代背景,更深刻地理解这一阶级矛盾的本质,认清资本主义的冷酷无情,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对现在没好生活的珍惜,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语文教材的丰富内容,影响学生的多方面道德观念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每一篇文章都能给学生在不同方面进行德育教育,在学生的思想上形成具体、生动的形象。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要注意通过对文章中的背景知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观事实等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概括提炼出中心思想,文章主旨,既是对文学作品形式的理解,也是德育的直接落实。有的教材可能渗透的是感恩教育,如诸葛亮的《出师表》,鲁迅的《藤野先生》,朱自清的《背影》,魏巍的《我的老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文章都有非常明显感恩内容。让学生知道父母、朋友、教师、国家以及大自然都有恩于我们,我们也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回报社会,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感恩。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树立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让学生感受到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让他们可以理解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引领他们秉爱国之志、走爱国之路、做爱国之人。通过学习《游褒禅山记》,让学生明白作者通过记叙游览褒禅山,进而议论抒发了感想:无论治学处事,都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同时还应该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有重要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我们今天也强调立志,我们所说的“志”,和王安石所说的“志”,具体内容虽然不同,但“尽吾志”的精神,“深思慎取”的态度,仍有借鉴意义。  课文中还有很多反映孝道的教育,比如《散步》,《木兰诗》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和孝敬父母的淳朴感情。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学生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在不断此追求真善美,完善自己,改变自己。

四、小结

总之,语文教材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作为施教者的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要“育人”,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充分挖掘经典中的德育素材,依据语文学科人文性和思想性的特点,以文之“活水”,启道之“清渠”,来塑造人之灵魂,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自身思想上发生一些变化,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

作者:陈圣修 单位:重庆市开县中学

第七篇:高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浅探

一、高中语文的重要性

汉语的基础是语文,语文是教育的基础,客观地说从一个人的素质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语文水平如何。从小学到高中三年级,语文这一学科都扮演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位置方面还是在课时方面都很受重视。一方面,一个学生无论是在学习哪个科目时都是以语文为基础的,可以说是它在教育领域担当的责任重大,另一方面语文被视为一种工具,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渠道。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味。2.作业过多。3.老师在授课时的语言表达严肃、气氛不活跃。4.学习方法不灵活。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建议

1.教师在授课时要与学生形成互动,让学生感觉不到老师与自己在身份上的差异。2.教师应改变授课内容,在四十分钟内把枯燥的文字说明以图画等展现出来。3.课后老师适当布置作业,不能只通过强制性的监管,自觉性比什么都重要,长此以往便可增强学生的自觉性。4.学校应该让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与思考能力。

二、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无论任何事物在起初兴建时都是困难的,对于高中语文课堂的建立要有一定的信心与毅力,因为这是一项长久任务。

(一)课堂模型的建立

根据调查显示,80%的学生在活跃的课堂上学习效率更高,可见对于课堂的建立要以学生为基础。新课程改革的中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式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而调整,老师要与学生实现主体一致性,通过师生的积极配合达到效果,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一模式是最受欢迎的师生互动模式,建立互动式课堂模式对于教学的辅助作用甚大。

(二)课堂角色扮演

活跃的课堂需要缔造者,那么老师就是实行者,而学生是主体。某些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度极大,以自己为中心,忽视教师的任务所在,导致学生学习效率得不到提高。

(三)课堂成效分析

一堂高效率的课不仅对于老师来说是成功的,对于学生来说更是重中之重,然而此措施的建立不是靠简短的时段教学,若一堂课做得完美则是远远不够的。若只是在课堂中运用,课下不加以总结,那么效率也不高。一堂高效课不仅要有活跃的氛围,还要有教师的配合与课下问题的思索。

三、互动式教学

(一)实施的必要性

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大多都是以灌输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换句话说就是所谓的“满堂灌”,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是新课改的主要目标。高中时段是一个学生的黄金时间,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二)互动式教学的特点

互动式教学的主体就是“教为学服务”,它的主体性很明确,通过主动权的转移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大胆想象、假设、尝试等,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中开放。变换角色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心理上完全接受此类模式,要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的民主性得以体现,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感觉不到生疏,使学生更尊敬教师。民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还可以塑造教师的高大形象。互动式教学的动态性很强,在课堂中要学会适应性交流。学生的问题是多元化的,教师要转变思维,不同的思维有不同的理解。这就给老师提出了挑战,教师需要钻研教学大纲,不拘于教学大纲,这种引导性的教学互动要求教师的素质性极高。互动式教学的创造性与合作性更体现出该教学方法的优越性,开放式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释放,空间变广,发挥的潜力变大。

生生合作密切,强化团队意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建立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大大提高教师的素养。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主体是学生,教师的辅助作用也不可或缺。互动式教学可以加强师生交流,尤其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增强灵活性,发挥思维想象力,这对互动式教学非常有利。

作者:荣智泉 单位:沭阳县华冲中学

第八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探究

一、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高中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简单地提出命题,然后带领学生分析命题,学生掌握写作方向之后就进入写作过程。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而且教学模式僵化,缺乏创新,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不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且写作能力和水平得不到切实提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写作教学受到重新定位和审视,课堂写作教学的质量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以高考作文为教学核心,写作模式套路化,学生的直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为此,高中语文教学要转变教学观念,在作文教学中更加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从而提高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和水平。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参照历年高考作文题目,适当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发挥,而不要做太多的干涉,使学生的写作思路受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有限的写作时间内,发挥出无限的潜能,创作出新颖、有深度而又不脱题的作文。

二、发散学生思维,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

写作属于文学创作范畴,写作过程其实就是思维发散,发挥无限想象力的过程。高中生属于思维活跃期,这对语文写作十分有利。发散高中生的想象力,发挥创造性思维,是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高中语文教师要适当加以利用,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无限想象力,为文学创作服务。发散学生的思维,可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

(1)合理设计作文命题。主要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以学生的兴趣和喜好为出发点,提出作文命题。如学生对社会事件及社会热点问题的兴趣浓厚,教师可利用社会中的某个事件,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换位思考,从而提高写作教学有效性。可借鉴2013年山东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以铁凝、莫言小说中的文史常识差错被《咬文嚼字》杂志挑出这个热点问题命题的。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思维发散的过程,同时也是形象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头脑中储备的表象越多,思维越活跃,想象力也就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开阔。教师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写作内容的理解,还实现了语言文字与具体形象之间的有效转换,使写作能力和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3)结合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结合生活情境进行写作教学,其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和记忆表象,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定一定的情境和氛围,以触动学生写作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一气呵成。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创新写作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创新作文命题的设定,创新解题的方式和角度,创新作文评分标准等等。其中,创新作文命题的设定,需要高中语文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引用某个社会热点事件、某段名人名言、某个寓言故事等,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命题,进而完成写作。在这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点拨,让学生从最有把握的方向确定作文的立意,从而提高作文的高度和深度。创新解题的方式和角度,即采取多种思维方式寻找命题的切入点,让学生自主确定文章的立意,而不单单靠教师一手揽。如以以捐助为话题写作,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讨论,联系自己曾经参与捐助的事迹,分享捐助时的心理过程。同时,教师还要进行适当点拨,引出捐助所带来的变化、影响等。最后引出社会上关于行乞群体的报道,让学生从反面进行思考。这样,围绕捐助活动展开讨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在把握写作方向的同时,提高作文的立意,从而促进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创新作文评分标准,即在感情的真挚、语言的唯美、思想的明确等方面进行评定之外,还应注重学生的思想性,鼓励学生思想解放,激励学生写作创新。此外,还应对作文评分方式进行创新,可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之间互评等方式,让学生在教师角色扮演中认清自身的不足,并在往后的写作中加以改进,从而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作者:李爱军 单位:甘肃省皋兰县第二中学

第九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思考

一、当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过分重视语言优美而忽视了作文实用性

丰富优美的辞藻能够从整体上提升作文的观赏性与文学的艺术性,然而,凡事过犹不及,毫无节制地滥用不但会显得作文过于空洞,同时也会导致作文丧失其本应具有的实用性。例如,一些高中语文教师盲目追求优美辞藻的应用,在进行作文授课时不是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是通过课文、学习资料、范文等途径挑选出描述优美的语句让学生朗读、背诵及借鉴,长此以往,学生将逐渐丧失自主创造性,仅能使用现有的辞藻而无法创造新的语句。在该种教学观念下,他们的作文往往是由大量优美而又空泛的辞藻堆砌而成,不但立意模糊,描写内容与题目要求大相径庭,文章的整体结构也无规律可言,无法达到实用性标准。

(二)模式化教学磨灭了作文创新性

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当前的教学方式虽然较过去有了明显区别,但由于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观念上仍然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制约,导致其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作文创新性的发展。[2]例如,教师在安排作文写作后,不是指导学生如何在不离题的前提下增加文章的创新性,而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审题开始,教导学生应该怎样立意、择材、起头和结尾,甚至直接以范文举例,这种教学方式无疑是从思想上将学生的创新能力禁锢在一个极为有限的范围内,即便学生想要在作文中增加创意元素,凸显文章个性,最终也会由于思维定势而导致写出的作文在模式上大同小异。这种流水线下的作文教学既磨灭了作文的创新性,也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故而不值得推崇。

二、高中语文作文实用性与创新性的教学思考

(一)作文实用性的教学思考

高中语文作文实用性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参透作文题目中蕴藏的深义,写出既切合题意,又富有寓意的文章,继而在阅卷教师翻卷时给予其眼前一亮的感觉,增加作文的提分几率。例如,2013年的某个高考作文题目是《大豆》,要求学生围绕该话题展开叙述。由于题目要求较低,因而学生具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可就此展开多个方向的描写。然而,该题目又具有较深的涵义,若仅仅按照表面意思把作文写成科普类文章,就与出题者的用意相去甚远。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就题目中大豆与豆腐的关系作进一步探讨,找出二者间的关系,并以此为线索发散思维。譬如从豆腐是由大豆在经过加工后制成联想到“磨难是成功的前提”,或是从大豆变身成豆腐后发生的转变联想到“变通的重要性”。一旦学生掌握了题目背后的涵义,自然也就能够写出符合出题者用意并具有较高水准的文章,达到实用性作文教学的目的。

(二)作文创新性的教学思考

创新是衡量一篇作文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在教学改革的要求下,需要高中语文教师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以培养创新思维为目标,通过从生活中提炼出创新性元素,引导学生跳出思维框架,拓宽思维的想象空间,继而达到创新性作文教学的目的。[3]然而,由于高中课业普遍繁忙,绝大部分高中学生每天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单一的生活模式不但麻木了学生思想,也限制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阻碍了其创新性能力的发展。需要明确的是,作文不仅是一项教学内容,同时也是众多记录生命精彩片段的形式之一,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适当跳出三点一线的格局:如日常生活中经由报纸、电视等途径多关注社会焦点新闻,了解社会时事;周末至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等场所查询作文资料,或是亲身走入社会,充分利用五官功能来实际体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最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所感一一记录下来。通过这种方式,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其语言表达能力,实现写作水平的提高。

三、结语

综合上述,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作文应尽可能避免模式化的写作方式,而高中作为学生的重要阶段,更是要求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作文教学上强调实用性的价值与创新性的发挥,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使每个文字都融入情感,从而实现学生作文整体质量水准的提高,达到作文教学的目的。

作者:赵春香 单位: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

第十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一、要把爱国主义思想贯穿于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生活在祖国的大家庭中,只有人人拥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才能确保这个大家庭和睦相处,繁荣发展。只有人人都有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才能够推动祖国的大发展。自古以来,爱国主义就指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爱国主义就是一种深厚的情感,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就是因为有强大的爱国主义思想才推动着历史的前进,才一次次打退了外来侵略者。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都十分快速。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文章的讲解过程来培养学生喜爱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怀。例如,教材中有些文章描绘了祖国空旷辽阔的草原景色,有的体现了林区的广大富饶,赞美了祖国山水的奇特秀丽,让学生从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上升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还有一些文章是介绍历史中一些爱国者的英雄事例,赞扬了这些伟大人物的高尚人格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生发出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之情。在语文教学中,当面对一篇篇爱国人士书写的乐章时,教师不但要挖掘其中包含的语文艺术之美,还要特别传授给学生这种大无畏的精神,让学生以这些爱国人士为楷模,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爱国情操。

二、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任何学科知识的教学都承担着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双重任务,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做人和做事,提高学生为人处世的道德观念,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竞争会变得越来越激烈。当走出校门的学生面临做人问题时,他们应该能够更加清楚自己的选择和发展方向,不至于迷茫和彷徨。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和人格品质的培养是十分关键和迫切的。语文学科应该勇敢地承担起这部分的教学任务,肩负起渗透人文教育的主要责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值得骄傲的事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知识中,将能力提高贯穿于语文训练之中,多方位、多角度地去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应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又受到情感的熏陶,建立自己独特的、高尚的、健康的人格品质。

(一)教师引导学生有效阅读

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会在字里行间传递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如果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刻领悟到这部分的文化精神,他们的道德思想就会得到提高和升华。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感受这部分的精神,让学生能够穿越时空感受伟大的心灵和思想,从而创造出智慧的力量。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积极感受和体验语文文字所表达出来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受到优秀文化和高尚品格的熏陶,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语文审美能力,并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奋发努力的人生态度。这样也能够让语文教学轻松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效贯穿于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的思路清晰明了,重点知识和重点精神传递地更加突出。

(二)树立学生强大的责任感

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人才能在生活中拥有担当,拥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操。因此,人必须拥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样才能够确保在学习生活中既能够对自己负责,又能够对他人和集体负责,甚至对国家负责。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使自己得到更加协调的发展,并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机会。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去体谅他人、帮助他人,学会运用合作精神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的目标。学生要能够在学习中进行良好的沟通,学会互相帮助,学会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及收获。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拥有这样的意识———集体利益高于一切,要让学生把集体的事情看得比自己的还要重要,培养学生集体的主人意识,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参与集体行为的倾向,拥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并且,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在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之外,还要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让语文教育立足于社会的发展之上,使二者紧密联系,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道德教育,树立学生的责任心和社会感。

三、结语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以便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塑造学生完美的、健康的人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顺利完成高中语文学科教书育人的使命。

作者:张忠伟 单位:河北冀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