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10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开放型阅读教学的目的
(一)加大情感熏陶力度
在高中语文开放型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民族英雄的故事来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历史人物的敬佩,利用文章中强烈的情感来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起到利用文字感染学生的作用,通过不断阅读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形成真善美的高尚道德情操。在阅读材料的选取上,教师要重视多样化的文化影响,在学生接触各方面积极文化的影响过程中,对他们的情感进行熏陶,使学生形成自主、自强的人格,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促使他们的个性能获得最大的发展。
(二)开拓文学鉴赏领域
在进行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不要局限于传统阅读教学的篇目,而是要以教材为主线,多方面、多角度地选择阅读材料。进行的阅读不仅是要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水平,还要拓展阅读的知识面,放宽阅读材料的选择面,使学生在文学领域的畅游中,不断提升鉴赏能力。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文,但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史上,这些文章仅仅占据了一小部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去体会。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具备不同的个性和思维,这就导致学生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见解不同,所以,要使学生能自主进行阅读和赏析,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而不仅仅使通过资料上的分析和见解来理解作品。
(三)练就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反应了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能力,教师在让学生进行阅读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能用条理清晰的语言来和他人进行交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使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时,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技巧,使他们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得进步。
二、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环境
(一)教育观念更新
在人们追求素质人才的现在社会,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提出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使他们在走向社会时有能力参与竞争。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素质驾驭的深入人心,传统的教育观念逐渐被素质教育观念所替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地位也发生了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近。
(二)考试形式创新
考试形式大胆创新是教育主干(内容)强劲的根本动因。繁、难、偏、僵的考试形式只能引起剧烈的应试教育活动,不可能带来充满生机的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活动必须在考试形式的大胆创新的前提下产生。现在的语文考试已经意识到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最重要的是语言交际能力。消除僵化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实现,应用性的、创造性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出现,这正是我们的教育阵容向素质方向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这种形式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必备条件。
(三)评价标准多元并进
评价标准多元并进是教育根系(基础)发达的必要保证。毕竟,应试教育观念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已经根深蒂固,一试定终身的经验已经深入人心。现在的素质教育打破了原来的思维定式,但是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是空喊口号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必须健全一系列公正、科学的教学与考试评价标准,才能推进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长足发展。现在,经过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倡议,教学与考试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已经逐步出现,这就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一)摆脱传统阅读教学,开展具有创新性的阅读教学
在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文章进行了规定,让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阅读这些规定的篇目。由于教师选择的这些文章不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的,一部分学生就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阅读效果不明显。而在开放式阅读教学中,除了教学要求中要阅读的文章,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主选择文章进行阅读,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报纸、书籍等来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使语文思维和阅读能力在兴趣的促使下获得快速提升。
(二)远离机械阅读教学,实施智能型阅读教学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对阅读文章中的知识进行机械系统的理解,学生没有自主自发的学习意识。在新形式的阅读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采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自学的意识,让他们通过阅读进行讨论,把在阅读中的体会进行分享,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赏析能力,让学生运用智慧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和素质。
四、结语
总之,开放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能从思想上使学生获得自由,使他们逐步发展自己的创造思维,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教师通过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摆脱了规定式的、死板的阅读教学,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不断地积累语文知识,使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不断得到提升。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选择正确积极的文章进行阅读,使他们树立起自觉阅读的意识。
作者:张向飞 单位:河北省卢龙县中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技巧
一、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的阅读。这就要求阅读教学应该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阅读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潜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情感体悟,读出文章的内在本质。通过具体的文章和段落,对作品进行重新装创造。例如,学习《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教师应该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感知这首叙事诗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自己总结刘兰芝形象特点,并运用对比法分析焦仲卿的性格特点,总结焦母的形象;让学生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通过具体语言和细节来感知刘兰芝的形象;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感知课文中的正面描写,尤其是刘兰芝被赶出刘家之后,为什么还要安排高贵人家的反复提亲。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这样,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仔细阅读文章,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富有个性化的阅读,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广阔视野和独特思维,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鼓励学生多元化阐释文本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对文本的多元化阐释。每一个学生生活经历不同,知识结构不一样,对于文本的理解的角度也不一样,思考的方式也相差甚远,这样就会得出不同的认识,所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平常人们经常所讲到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多元化的文本阐释。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必然能够让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同时也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个性。由此看来,高中语文文本阅读一定要注重多元化阐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学习《兰亭集序》这篇文章,学生认为东晋时期的士人爱谈玄学,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是人生短暂,人生苦恼多于快乐,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感受是较为消极的。而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表现的较为积极,由此可以看出宋代人的人生观和东晋时期人的人生过的极大不同,宋人的是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立足于整体进行局部分析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局部都是整篇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文章的局部细节就应该从全局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局部都是和文本的整体有机统一起来的。这就要求不能够孤立地去理解一个词语或者段落,因为这会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所以,学生在阅读理解时,我们引导他们把局部和整体联系起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然后才能够更好的分析。作者要表达的一个情感就是“心里颇不宁静”,这是全文的文眼,也是整个文章要表达一个主题。抓住这样一个问题就能够很好的把握文章的某一个层次和段落,也能够很好地感知文本展现的荷塘的月色如此的优美宁静,表现的情感却是淡淡的喜悦,才能够很好地把握住文章里面所表现出来的诸如“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到底令我有点记得江南了”等句子,也能够很好地看出作者的情感的发展变化。
四、倡导合作探究的阅读教学模式
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之上,更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合作学习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向问题的深度思考。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对有关阅读材料共同探究学习。
例如,学习《项链》这篇文章,就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感知莫泊桑这篇小说的大致情节,感知主人公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以及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通过探究既可以去感知马蒂尔德因虚荣而葬送十年青春的悲剧。也能够看出这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玛蒂尔德身上的勤劳、诚实守信等优点……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作探究,畅所欲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激活。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不但能够对这篇文章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拓展了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总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一定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提供各种有利的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作者:罗回祥 单位:广东省韶关乐昌市城关中学
第三篇: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存在着两种教学观点,一种是延续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师完全根据教材内容一板一眼地给学生讲解字词含义、段落大意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单调乏味,课堂效率低下,在公开课中经常看到这种弄虚作假的教师表演活动。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拓展,教师只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教导,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种是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受到先进阅读教学思想的感染,将这种教学理念应用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比如说: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等。但由于教师和学生还不适应这种课堂模式,教师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合理引导,造成一种徒有其表的热闹景象,课堂质量并没有得到提升。很多教师将多媒体设计当做是一种时尚的装饰,设计出十分华丽的课件,不注重对语文阅读教学本身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过分夸大学生的自主性导致课堂的无序性、过分重视教学过程忽视了教学目标造成教学内容的无效性、教师没有发挥作用导致教学结构混乱、过分夸大情感教育忽视了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造成课堂质量的下降等问题。其实,多媒体技术只是对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说明和补充,教师和学生只要将其当做是一种学习工具就可以了。
二、有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2.1培养学生的语感。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书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能逐渐理解文章中所包涵的感情,长此以往,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会得到显著提升,还能解决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断句不成段的问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有很大的进步。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充分说明要想成为伟大的创作家,必须读更多有益的书籍,才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在语文课堂阅读课堂上,教师会先朗读全文,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接下来,教师根据课文结构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一组负责阅读文章中的一部分,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会逐渐进入文章的情境中。最后,教师挑选出文章中有趣的人物或者段落,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再次富有感情地朗读一遍,他们就会获得一定的语感。
2.2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会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积累更多有用的知识,同时也会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通过广泛阅读会使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开阔,拥有更加丰富的知识。在开始写作之前,必须阅读大量的书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有可能写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如果学生的阅读量不够,就缺乏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无法写出优美流畅的语句,经常会碰到写作上的瓶颈。为此,教师要教导高中生在课下多进行阅读,接触多方面的知识,这样到了写作的时候就会思如泉涌,成竹在胸。2.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类思维的活动就是智慧的体现,说明大脑正对客观事物形成自己的某种思想。当人们阅读书籍的时候,这些思想就会在人的大脑中不断进行融合、碰撞和创造等多种活动。事实证明,高中生经常阅读书籍,不仅有助于其学习成绩的提高,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也在思考,就好像有人将智慧的种子撒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这些种子从萌芽逐渐发展到成熟,但每个人最终收获的成果不太一样,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力来解读文章。高中生需要通过阅读来不断充实自己,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文化修养。
三、高中语文有效性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3.1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让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缺乏创造性,课堂氛围沉闷压抑,完全无法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学校要加强对教师进行新课改思想的培训,让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手段,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大部分高中生还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针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全方位的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思维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3.2建立科学合理的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系统。过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就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手段,即教师在黑板前边写边讲,学生在下面做课堂笔记,这种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当做学习的机器。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系统,不仅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还能指导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为了能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系统的作用,鼓励更多的学生、教师以及学校领导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监督和抽查,从而逐渐实现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创造性思维的成长。
3.3教学联系实际,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所有的教学活动最终都要回归到现实生活,语文阅读教学课程也不例外。所以教师在实施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实现语文阅读教学与现实生活的有效结合,只有将语文阅读理论学习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生才会真正意识到语文阅读学习的价值。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多媒体技术也在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也逐渐流行。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丰富多彩的图片、文字、声音以及简单动画有效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作者:朱月雄 单位: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第十五中学
第四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基于文本、利用文本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与文本脱离
尽管很多教师认为教学应当基于文本,但是一些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仍然会脱离文本。例如在讲《鸿门宴》一文时,有的教师会引出电影《鸿门宴》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却演变为对电影制作的评论,忽视了对从《史记》中节选的《鸿门宴》课文的评析。这说明该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漏洞,在认识上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应当好好把握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在创新的同时不能脱离文本。
(二)课外文本引用不多
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针对一个单独的文本来进行阅读教学,很少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文本里的内容,这说明教师利用文本的意识较为淡薄,并且教师自身所掌握的文本资源有限。尽管有些教师在课前会准备大量文本资源,但是在课堂上讲得较少,有时仅仅是为了应付学生的提问。
(三)深度探讨较少
教师在利用文本时出现走马观花的现象,有些是稍微点拨,有的则是一句话带过。这表明教师对文学文本中蕴含的深层意义、文学价值等都挖掘得不够透彻,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也极少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
(四)情感体验不够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很多教师常常只以自身的经验激发学生的想象,以便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体验,却没有尝试利用文本来达到目的,文本中丰富的社会生活完全可以用来帮助学生实现情感体验。
(五)自主体验不足
在课堂上,有的教师会讲授很多内容,学生根本记不下来;有的教师所讲的内容则基本出自参考资料,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听讲。由此可见,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确立,学生一味地接受教师收集、印发的文本资料,被动接收知识,自主体验缺失。
二、基于文本互涉理论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基于文本互涉理论的意义建构策略
1.细读文本,探查联系点
文本互涉理论强调文本不能孤立存在,因此要细读文本,寻找文本间的联系点。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文本,着重关注文本中重要的字词句、引语等,然后引导学生从中挖掘相关文本,以相关文本中涉及的知识点来发现文本中蕴含的深层含义。
2.追溯历史,探寻文本原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寻文本中的人物原型或具体的历史事件,从相关的文本中获取隐藏的深层意蕴,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在探究过程中使文学的发展迹象逐渐清晰呈现出来。
3.统筹全局,掌握文本意义
在文本互涉理论中,同一时代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不同的文本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就此,教师可以以同一时代不同作者的作品作为文本互涉对象,也可以将该作者的其他作品作为文本互涉对象,以便学生从全局来思虑文本存在的意义。
4.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更好地应用于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在这节课中共引用了哪些文本,文本中有哪些相关的部分,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过程中掌握文本互涉理论的应用流程,发现其中的规律,提高自主阅读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文本互涉理论的情感体验策略
1.联系相关文本,体验人物情感
在阅读教学的情感体验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但也要注意观察学生情感体验的共同点。有些心理状态是普遍存在的,在阅读中,有的文本能够引起人们普遍的心理共鸣,说明该文本能够对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要充分利用此类文本,与学生平等地交流阅读后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认知、体验文本中作者的思想。
2.联系同名、同时代的文本,体验共同情感
很多文本有相同的名字,其内容尽管不同,但是所表达的意思会有相关之处;同理,在同一时代,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尽管文本内容不尽相同,但作者传达的思想则很有可能有相关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现多元素文本,如教学《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可以配播凤凰传奇的同名歌曲,帮助学生体验创作者共同的情感。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情结,“80后”会对童年时期看过的动画片等产生怀恋情愫,同样,同一时代的作者也会有共同的情感体验,他们的文本之间也必然存在关联之处,教师可以展现出同一时代的体现主流情感的文本,让学生体验整个时代的情感基调,体验文本中表达的情感。
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帮助学生体悟文本中蕴含的深层意义、作者的思想情感甚至整个时代的主流思想。总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应用文本互涉理论,以文本为基础,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自主学习能力、情感体验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作者:钮堂柏 单位: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
第五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一、采用学案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展现阅读的人文性
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展现人文性,就必须使学生深入到阅读的内容之中,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我在教学中采用学案教学的模式,具体实践如下:将《荷塘月色》选段赏析和品评资料发给学生,使学生通过阅读赏析和评论,对这篇文章独立进行思考;然后给学生抛出的问题“你怎样看待朱自清”、“你认为荷塘月色写的好不好,好在哪里”。学生们开始各抒己见,提出了不少审美性的见解,例如“朱自清能写出《荷塘月色》是因为他自身有一种清新又忧郁的文人气质”、“《荷塘月色》的美在于通篇的‘通感’使用,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从审美中体会到文学的艺术性,从文学价值产生阅读人文性的感受。
二、通过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建立
我把每周的一节阅读课固定作为“课外阅读课”,阅读的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课堂模式是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赏析评论。在课堂中常出现的情境是,一个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悟之后,听讲的学生会立刻进行反馈,如“我不喜欢林黛玉的形象,她太格格不入了”,而发表阅读感悟的学生又马上反驳“黛玉的形象吸引人,就是因为性格特点鲜明”。这样的讨论多了,学生之间对阅读的共同话题也就多了起来,阅读更有乐趣,教师也更容易了解到学生的阅读兴趣所在。坚持两个月之后,学能够从阅读赏析中体会到精品文章的妙处,没营养的读物出现的少了,也有不少学生将“一个月读一本书”列入语文学习计划中,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此养成。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教”的方面存在教师积极性高但教学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对阅读的人文性教育太少;而学生对阅读兴趣不高则与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关;高中教育给予学生的阅读环境功利性太强,使阅读教学缺少合适的气氛。笔者建议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学案教学的方法,使学生主动体会语文阅读中的人文性;通过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带领学生参与多种阅读活动以建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作者:陈洁 单位:广东省信宜市信宜中学
第六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评点法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江苏)》中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构建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这就强调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只是起到点拨和引导的作用。学生必须自己去理解建构作品的意义。评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它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学生通过勾、画、圈、点,熟悉文本。在熟悉的基础上,对文本的语言、结构、思想进行个体化的理解,生成自己的个性化语言。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提高学生感悟作品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评点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能提高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能力。评点法在语文学习中的回归,影响深远。
二、评点法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案例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这一模块中,教材的主编在每篇文章右侧设置了“对话栏”,并给出了范例。这就是评点法中的旁批应用。例如韩少功的《我心归去》第一节写道:“我在圣·纳赛尔市为时一个月的‘家’,是一幢雅静的别墅。高层楼的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全属于我,怎么也用不过来。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很少看见人——除了偶尔隔着玻璃窗向我叽哩哇啦说些法语的公园游客。”这一节右侧的“对话栏”中对这一节进行了点评:“描写物质环境的优裕,为下文作铺垫。”韩少功身处异乡,百无聊赖之际写下这篇文章。作者身处别墅,物质条件很优越,环境也非常优美。只是很少见到人,即使见到了人,也听不懂人家在说什么。其实,一句“很少看见人——除了偶尔隔着玻璃窗向我叽哩哇啦说些法语的公园游客。”就已经隐约透露出作者身处异乡的孤独。如果继续读全文的话,就知道作者这样写第一节的作用,是为下文作铺垫。评点得恰到好处。对于经典的文章,不仅对句子、段落评点,还要对用得好的字进行评点。例如还是韩少功的这篇文章第三节中“你对吊灯作第六或第六十次研究”一句后有个评点:“被夸张了的细节。细节在散文作品中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对细节进行描写,而且还是用夸张的写法,是一处需要品味和评点的地方。“对话栏”中给的评点只是一个范例,若是对这一句深入挖掘,还能引导学生对这一句话进行深入的解读。对吊灯的研究本来就是百无聊赖之举,还六次或六十次的研究,更是让人发疯。这种对作品的评点与解读,确实能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对话栏”的范例,来教学生如何评点,那么学生学会了这种方法,终身受益。在曹文轩的《前方》中,“对话栏”中都是空白的,这就是要求学生自己评点。无论是对字、词、句还是对段落的理解,都可以写在“对话栏”的空白处。教材主编也在有意培养学生自主评点的积极性。
三、评点法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以来,评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评点法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实际教学中,效果也很好。但是,评点法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硬性规定的评点要求。有的老师在教学中要学生对一篇文章的某一段进行不低于一定数量的评点。这种要求是对评点法矫枉过正的应用,非常不可取。它违背了评点法自身的规律,也会使学生对评点法抵触,厌恶这种学习方式。二是教师对学生点评的语句没有进行检查和评价。学生虽然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在教科书上对其作出评语,但是学生的体悟并不都是正确的,写出来的语句也会出现病句。这就要求老师能对学生的评点进行及时的和正确的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切实提高评点的水平。评点法是一种传统的国学学习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又重新走进语文课课堂。合理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评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文学鉴赏水平,而且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评点法,是一种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
作者:葛峰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第七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观念的转变
一、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现状
1.重知识,轻能力。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传授语文知识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在有限并且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把传授语文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无疑会使学生将语文阅读学习误以为就是学习一个个的语文知识点,时间一长,学生对于语文课堂阅读的学习自然提不起精神和兴趣,更何谈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教师对于课堂阅读教学所花费的大量劳动时间却只能换来收效甚微的劳动成果。对此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
2.重分析,轻感悟。目前,在许多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还是会对阅读文本做过度分析。一堂阅读课从字、词、句的分析再到语篇结构、写作特点、语言风格的分析。至此有些教师觉得还是没有给学生分析透彻,于是又会继续分析重点,分析难点,甚至告诉学生答题要点。一堂语文阅读课完全成了教师满堂分析、满堂灌输的语文阅读课。而我们的学生似乎成为课堂教学的背景,只是在教师预设好的教学环节中出场,目的不为别的,只是为了配合教师。这样的语文阅读课堂,完全忽视了学生个体生命的存在,忽视了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基础上对于阅读文本的独特感悟与体验。教师将自己对于阅读文本的分析硬生生地取代了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个性理解。在这样的课堂阅读教学里,我们感受不到学生独特的生命感悟与思想碰撞的闪光点。
3.重结果,轻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并不重视激发学生对于文本的自我解读过程。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了将自己的理解或是教参中的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不管学生接受程度的差异,要求学生努力记住结论就好。学生在这样一种阅读学习过程中,自然会感受到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被剥夺了,自己在课堂中本应有的声音被埋没了。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自身的文本解读理论素养不足,不能带领学生利用有效的文本解读方法来生成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出于一种无奈之举,只能将现成的结论和盘托出。于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无形中沦为了一种记忆结论的能力。
4.重讲解,轻诵读。当前,绝大多数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中听不到学生的读书声,问之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教师们大多认为,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篇幅大多比较长,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更多的应该把重点放在对于文本的分析上,诵读可以放在课下进行。其二,在教师观念的影响下,学生也渐渐默认为对于文本的诵读没有必要放在课堂里,在课堂上主要是听老师的讲解。殊不知,语文阅读文本中的许多优美的诗歌、散文以及精彩的小说段落,是非诵读而不能体会其中之美的。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考虑,这些文本的诵读远远胜过讲解。语文阅读教学除了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走出学校,走上社会打好精神的底子。
二、重塑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观
1.思维方式的转变。传统的阅读课堂多半采用“独白式”或“诱导式”的教学方式。“独白式”即教师完全控制了课堂的话语霸权,语文知识的灌输成为主旋律;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诱导式”即教师细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每个问题,课堂教学的预设大于生成,在一问一答中,教师牵引学生向自己设计好的答案靠近,学生毫无主体性可言。这样两种教学方式的产生,是由于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是一个个有活力的生命个体。转变这种思维模式,形成对于个体生命关照的思维模式。使每一位学生敢于发出心底最真实的声音,使课堂阅读教学过程成为生命相遇、交流、成长的过程。
2.生命意识的体现。叶澜教授认为,“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对人生命价值的呵护和关注,是对人内在精神的唤醒和开发,是塑造一个精神丰满、滋润光彩的人”。[4]卢梭说过,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本身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与唤醒生命意识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唤醒学生对生命意识及生命意义的思考和热爱,使之真正领悟到生命的珍贵与价值。如国内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均是一篇篇洋溢着生命气息的美妙佳作。
3.主体间性的凸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四个主体:教师、学生、文本作者、教材编者。四者之间凸显的是动态发展、平等对话、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相互建构的主体间性关系。首先,教和学的过程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因此在实际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互为主体的,即体现着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是一个“扶”“放”转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开始时主要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扶”的作用,随着学习过程的推进,“帮扶”的作用逐渐减少,转变为“放手”让学生独立体验、感悟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相互转化的,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其次,教师和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也就是与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文本作者也同样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主体。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源自于作家的激情、对主题的选择与挖掘、心思缜密的布局谋篇与遣词造句,字里行间都凸显着作家独特的个性。“例如,同是幽默,钱钟书的幽默富有睿智的书生气,赵树理的幽默富有浓厚的乡土气,老舍的幽默则富有京腔味的市井气。所以与文本对话,就是与语言符号背后的创作者对话。因此我们既得重视师生对文本内涵的创造性解读,又得尊重文本主体,文本个性。”[5]再次,教材的编者也是一个重要的主体,一般一篇文章进入教材就具有两个价值,一个是原生态价值这是从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一个是教学价值这是从教材是一个教学内容的载体角度来看。因此,选什么样的文章即选文标准以及选入教材的每篇文本里的助读系统都带有教材编者的思想和他对文本的理解,一个好的教材编者能使学生由非成熟的读者逐步发展到成熟的读者。
4.个体生命的直觉体验。狄尔泰认为,现实中具体的和一般的知识来自于“生命经验”。这里“生命经验”实际上就是一种“生命体验”。他说:“生命经验源于对生命的思考。我们的冲动和情感与外部世界和命运相遇时产生的个别事件,在生命经验中被综合为具体的和一般的知识。”[6]现代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在他的《美学》里开章名义就说:“知识有两种,一是直觉的,一是名理的。”[7]柏格森认为我们对事物的感受来自于直觉。而在我国传统哲学中,庄子所倡导的“心斋”“坐忘”的体道方式也是强调内心的直觉体验,直觉是一种智慧,是试图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非逻辑、非理性的思维形式。用一个虚静空明的内心去体察万事万物的变化。举香菱读书为例:当她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写道:“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但是“若再找两个字换竟再也找不出。”这就是香菱对语言文字的直觉体味。有了这种直觉感受能力,就能使自己融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中,不仅能自如地把握字句意义,而且还可以在思索中体会作者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的情趣和旨意。
三、结语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美的存在,语言是美的,情感是美的,这些所有的美,所有的情是难以用系统的知识训练来实现的。“师生都是课堂教学中完整的生命个体,教学是一个生成性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应坚持生命观,促进个体生命的总体生成。”[4]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情感渐入与自我提升的过程,拥有敬畏生命、感悟世间百态滋味的语文阅读教学观,才能直达学生心底,涵养学生精神。
作者:龚晓丹 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第八篇:高中语文中的文言文阅读教学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对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1.1我国教育事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高中生在高中阶段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学校、家庭和社会更为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有所忽视。现代人格包括了开放型、学习型人格、民主参与型人格和尚法型人格,这些人格在文言文教学中均有所体现。在高中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虽然怨恨郑伯在危及关头才想到自己,但是仍然帮助郑国去游说秦国,一句“焉能亡郑以倍邻”,就让秦国退了兵,解决了郑国的危机。在这其中不仅体现出了爱国主义情怀,也让学生感受到了人际沟通的重要性,有效培养了学生乐于沟通、善于交流和表达的开放型人格。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有很多教育学生要认真学习的文章,《劝学》则是其中的典型。在《劝学》一文中,提出“学不可以已”,教育学生学习要专心致志、坚持不懈,三心二意只会一无所获。在文中还提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的就是要向他人学习,借组他人的力量让自己看的更远。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型人格。现代社会是法制型社会,要求每一位公民都能够遵守法律,讲求公平公正,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身的权利,履行自身的义务。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材中,由于以儒家学说为主,导致教材中的尚法内容较少。但是较少并不代表没有,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两句话“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这强调的就是要奉公守法。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公平的重要性,崇尚依法治国,实现国家的繁荣发展。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这些内容很好地培养了高中生的纪律意识,提高了学生遵守法律和规则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尚法型人格。
1.2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不可能仅仅关心书本知识,还必须要参与社会生活,关注时事政治。古人有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就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主参与意识。《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齐威王为了提高臣子的政治参与度,采纳了邹忌的意见,对能够指出君主不足的人进行赏赐,切实提高了臣子的政治参与度,强大了齐国的国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政治参与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学生参与政治的意识。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对母语的优化价值
2.1高中文言文的阅读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文言文的语言价值。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母语表达能力。因此,现代文言文教学中,强调将阅读教学和语言教学相结合。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阅读,而是为了写作。但是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枯燥的翻译和课文背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上,文言文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语言简洁,但内涵丰富。比如《滕王阁序》一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用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绝美景色,给学生预留了充足的想象空间,这些句子在学生的日常写作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运用。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加强了学生对母语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母语运用的能力,促进了母语的发展。再比如,《庄子·秋水》一文中写到“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句话后来逐渐发展成“贻笑大方”这一成语,成为了固定用法。由此可见,高中文言文教学对母语的优化价值。
2.2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接触美的事物,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文言文中语言简洁,短短几个字往往能够表达出优美的意境,向人们传达出丰富的思想内涵。比如,苏轼《定风波》中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就充分体现出了私人的旷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陈情表》一文的思想情感细腻,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祖母的孝心,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想上的熏陶,培养了学校孝顺父母的意识。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不意味着只让学生接触美的事物,比如在《鸿门宴》中,就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的人物角色,比如,刚愎自用的项羽。学生通过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够发现,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人们对其评价也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英雄,因为他宁死不屈,但是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失败的人,无法面对挫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学生要有自信心,但不是自大;要有面对挫折的勇气,而不是一味逃避。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是学生思想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还能够实现对母语的优化,增强学生对母语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国民语言表达素质。
作者:陈杰 单位: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第十五中学
第九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尊重学生,建立平等对话关系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什么是“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的今天,教育教学必须真正以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关注学生的思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教学,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其要给予关注、尊重与爱护,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从而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用情感组织语言艺术教学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是个“良心活”,能教多少,能教多好,跟教师用不用心有很大关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既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要注重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当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心理互换的过程。通过情感的传递去影响学生,教师可以运用语调、语速的变化,富有感染力、鼓动性、幽默感的语言“俘虏”学生,使学生感动、向上,用语言艺术组织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质量。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规划自身的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中学会自我管理,着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师的指引下,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3.优质高效地巩固教学成果
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留很多的作业来巩固教学成果,这种方式多半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为每科的老师都在留作业,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如果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去完成作业,起不到巩固教学成果的作用,反而会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继而反感这门课程。每次等到自习需要留作业的时候,我看到黑板上各科老师密密麻麻留的作业,转身就走。学生问“老师,您不留作业啊?”“我不跟其他老师争黑板了。”但相反的是,我们班的语文成绩确是最好的,因为在课堂上都让学生消化了。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提问,通过个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布障设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使学生产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收到良好的组织教学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在课上轻松的掌握阅读的技巧。
二、整体把握,理解内涵
每一篇文章都是由无数个词语构成,但是这些词语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构成了不同文章,表达不同的意思。所以阅读,不是单纯的文字阅读,文章中所承载的信息和内涵,都是化在字里行间的。我们读一篇文章,不是为了读文字,而是为了体会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人文精神、思想内涵、生命感悟、生活体验,并在读文章的同时实现自我知识的飞跃。对于高中阅读来说,是希望学生通过在理解每个段落的同时,能够建立其对整个文章的架构,进而通过对全文内容的把握,重新建构文本的意义,建构全新的自我。
三、分门别类,明确思路
文章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等等,对于这些不同种类的文章,就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且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体系中建立起对它们的区分,遇到不同文章的时候,能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对待。如阅读一篇文章,首先在自己的脑海中确定是哪种类型的文章,然后能够轻松地把握这篇文章的脉络,迅速掌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跟作者建立对话机制。这样一来,对提升考试的正确率和速度很有帮助,也会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打下良好的阅读基层。所以,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分门别类的进行阅读教学,并且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接受并形成这样的阅读习惯。在更高层次上,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和阅读技巧。
四、行万里路,更要读万卷书
1.多读书,读好书
现在都提倡开放性教育,即“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但是在高中学业如此紧张的时候,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等有时间、有能力的时候,再去“行万里路”。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的课堂上,还应该充分地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尤其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校外图书馆,引导学生多读些课外读物,利用一切有利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例如,每月组织一场阅读班会,让学生们自己积极主动发言,说说自己最近看书的情况,以及对该书的理解。学生们畅所欲言,老师也要说说自己对该书的理解和看法,跟学生们像朋友一样的探讨阅读的心得,既增进师生感情,也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文道统一,知情并重
文以载道,道寓于文,文道统一,始终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价值取向。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人为教育对象,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而语文教学更是首担其职。情商属于非智力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成人、成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在让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同时,更要促使其提高审美能力,提升道德境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全面的提高。
作者:王喜明 单位:甘肃省通渭县第二中学
第十篇:高中阅读教学中问题情境
一、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授的主要参考资料,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书,是课堂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依据。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对教材进行充分的研读和分析,并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之上,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科学的设计具有较强探究性和针对性的问题情境,以便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还必须使学生能够理解,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以便使学生能够在问题情境中有所收获,充满热忱地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问题情境的良好创设离不开和谐的教学环境。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共同努力去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以便使得学生能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敢于和教师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索,甚至向教师提出质疑,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问题的顺利解决。通过这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显示和发展,实现阅读的个性化。例如在高中阅读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教师在进行阅读授课时,首先针对课文内容向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文章的三个故事均对蔺相如的个性特点进行了充分体现,在“完璧归赵”这一故事情节中,作者是通过哪些表达方式和画面来对蔺相如的思想性格进行展现的?第二,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的行为有多种看法,明代王世贞曾经这样评价“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各位同学如何看待这一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多媒体呈现,使学生的兴趣大大增加,进而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利用课外资源,实现问题情境的生活化
通常情况下,我们对新内容和新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以我们之前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为基础和前提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该及时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充分利用我们宝贵的生活经验,对课外教学资源进行挖掘和筛选,将过往的经验和知识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能够从中对新知识进行生发,以促成学生新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形成。同时,语文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自身过往的生活经验和阅历进行回顾,并且与文章进行及时的恰当的结合和对比,并鼓励学生对此进行不断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激发,自觉主动地融入到阅读课堂教学活动中,对阅读内容更加深入地思考和领悟。
比如在《十八岁和其他》这一阅读环节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时,引导学生针对父母养育自己的画面进行回想和交流,并对两代人所存在的矛盾进行分析。然后及时回归到课文中,从书中归纳两代人的矛盾以及产生的原因,并问学生是否同意作者的归纳和观点以及自己对此是如何看待和解决的,使学生及时将生活和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升华。另外,教师还可以对课外资源进行合理的选择和使用,以便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对问题情境进行扩展性创设,这样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视野和知识面的扩展,使学生从课堂学习逐渐走进课外学习中,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体现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指教师学习文本的同时适当穿插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料,对阅读素材进行补充,以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积极主动地对课文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并提高对本文内容的领会和感悟程度,使自身的情感得到升华,从对文本的思考和解读上升到对社会乃至国家的思考高度,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重视学生看法,实现问题情境的自主性
高中学生由于年龄尚小,还缺乏足够的生活阅历和合理的知识体系,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难免会有不恰当的观点和看法,甚至在课堂练习和讨论中也会有错误思想出现。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对学生的错误观进行及时的纠正,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错误看法予以高度重视,并针对这个情况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同时,教师对此进行适当的点评,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以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及时得到反馈,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故意向学生展示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进行讨论和思考,找到正确观点的切入点。自主提问也是有效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提问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巩固,提高学生课堂提问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在《听听那冷雨》阅读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前对课文进行预习,对不懂之处和困惑之处进行标记,并对其进行整理,以便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赏析的同时思考所设定的几个问题,使学生能够在自主阅读的条件下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其次,除了在疑惑之处进行问题情境创设之外,在没有疑惑的地方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样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感悟和思考。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同于别的学科教学,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语言文字比较模糊,不同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内涵和意义也不尽相同,再加上由于每个读者的价值观念和知识体系不同,对作品思考和分析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所产生的见解和理解以及获得的感受也是因人而异的,特别是在评价、意义的理解以及感悟文本意象和意境方面。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不能过早地对问题答案和结论进行限定和总结,而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想象和思考空间,使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质疑,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
四、小结
综上所述,将创设问题情境这一教学模式充分应用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适应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必须积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重视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创设,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解,并及时将理论和现实相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张丽丽 单位:江苏省响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