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语文的应用4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中语文的应用4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中语文的应用4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

一、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自主领悟写作技巧

随着高中语文课程的不断改革,教材的内容更偏于人性化,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往往在教材中穿插部分情景配图,这些配图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使教材的内容减少,从而减少了学生的阅读量,不利于学生阅读的积累,因此增加课外阅读量是必然选择。高中生处于习惯和认知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语文阅读中,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高中语文的教材旨在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但是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学习是远远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分析江苏省泰州中学王静够的,因此大量课外阅读是必须的。课外阅读不仅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素材,学习更好地运用语言,同时能学到更对的写作技巧。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有选择地阅读《红楼梦》,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语言的应用技巧、故事情节的构思等,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并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加以应用。学生不断地自主阅读、自主分析和研究,久而久之,就能在写作中充分灵活地运用这些写作手法。

(二)自主分析文章提纲

在高中写作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分析文章的结构,并将文章的提纲罗列出来。待学生提取出文章的提纲后,教师再将全班同学分组,每个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提纲,介绍文章中修辞手法的应用,主要思想的构建,故事情节的衔接以及表达效果等。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指出缺陷和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综合小组成员的意见,形成相对完善的提纲。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的提纲,教师在旁进行点评和指导,进一步完善提纲。最后,学生模仿文章的结构特点和框架,开始写作。另外,学生自主评改作文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换作文,互相评改,在此过程中,彼此学习写作方法,取长补短。例如,在《纪念刘和珍君》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取文章的提纲:首先是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其次是社会对人们的残害,接着是故事主人公遭受迫害,最后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提取出这些框架后,考虑如何着手写作,并尝试使用文章的修辞手法。通过这样自主地学习,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三)利用积累的素材自主构思

高中学生尽管在阅读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仍存在问题,主要体现为想写的东西很多,但没有条理,不知道该如何下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适当引导,可以通过再现生活情景,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出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素材,运用素材。另外,在审题方面,首先学生自主审题,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对作文题目进行总结、分析、归纳。在构思方面,学生根据平常的写作构思经验,将大致框架罗列出来,再恰当套入平时积累的素材。写作源于生活,优秀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生活。高中语文的教学注重创设写作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将生活经历与写作联系在一起。另外,高中语文教材的趣味性较强,为学生呈现了真实的写作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写作情境中去描述、联想、评价、想象,从而提高了想象力和写作水平。例如,在“静听回声”的写作训练中,通过自主审题,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安静的环境中,蛙叫声、鸟鸣声、火车汽笛声、母亲耳边仿佛响起呼唤声等。通过想象,学生的思维如泉涌,就不会下不了笔了。接着,教师给予准确的分析和总结,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应用平时积累的素材,学生写的作文就不会空洞了。

二、结语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将学生的自主能力展现出来,充分体现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外阅读中开阔视野、积累素材,在写作训练中灵活运用素材、驾驭文字,最终提高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作者:王静 单位:江苏省泰州中学

第二篇:有效策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坚持语文教学的“以人为本”和“实践性”,统筹教学工作全局

在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地位和作用被弱化甚至忽视,这造成了很多学生主人翁意识、创新能力的缺失,同时也阻碍了教学工作的发展。在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千方百计地强化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所以,“以人为本”是高中语文教学理念创新的基础所在,也是提升学生能力的必要原则。此外,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属性就是“实践性”,即语文理论知识要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要与学生的自我提升挂钩,为学生将来的升学、就业和工作发挥有效的作用。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路线,并不断丰富内容、创新方法、改进做法,让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能得到真正的体现。高中语文教学要统筹全局,要充分考虑学生能力发展和素质提升的问题。此外,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更具针对性,切忌“全面撒网”,抓不住重点。这个针对性,一方面是指教学手法要切合学生、学校实际,另一方面是指教学要符合高中教育的规律和路径,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授课中,教师不能沿用传统的“长篇大论”式的教学手法,而应该更加突出语文知识的实用性、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学生们真正爱上语文课、爱上语文知识。只有做到这些,高中语文教学才算是有所进步、有所创新。

二、开展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思维与应用能力

前面已经提到,高中阶段语文的教学需要在学校和教室内完成,而这就是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也是决定高中语文教学走势的关键阵地。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不仅要立足课堂的实际,而且要充分考量学生的需求,制订并实施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以培养和激发学生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具体的做法则是,教师在整江苏省海门市三厂中学李秋菊个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淡化自己的角色和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的授课、讲述与点拨必须“少而精”,要尽可能地把大部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在自主操作、动手与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创新思维的习惯与意识。如,教师在课堂授课的时候,可以适当调低自己讲述的时间,让学生们更多地自主投入学习,将教材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能力。教师可以拿出1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教材与课程的主要知识进行简要的分析与阐释,然后给学生们20分钟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思考;最后的10分钟,教师可以对学生们发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研读,然后对重点、难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分解,以帮助全体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堂课的核心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们组成小组,开展小组协作式学习,以更好地突破学习难点,掌握教材的关键点。类似这样的策略能够做到让学生们“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这也是培养学生们语文创新能力的最佳路径,更是学生们需要的。坚持这样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大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翱翔在语文课堂里,教学工作的提升就会更加容易。

三、将语文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全面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高中语文教学更是应该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具体而言,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们有更直接的机会接触生活中、大自然中的语文知识,从而为他们更多、更全面地认知语文、应用语文知识提供绝佳机会。其中,课外活动中鼓励并引导学生们探究语文知识的应用范围,是培养高中生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文素质的着力点所在。教师要组织、开展课外活动的同时,为学生们尽可能创造实践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们的应用语文知识与理论的能力。此外,在全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对于加深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使他们学得更好更灵活,提高他们的活动能力和思想品德,都是十分有益的。”这就启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不但要自己留意捕捉生活中,电视、报章中的语文知识,而且要鼓励学生也这样做。在教师讲完课后,可以要求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例子。

长此以往,高中语文教学一定可以更好地发展,高中生的语文素质也可以得到显著提升,整个语文教学必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作者:李秋菊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三厂中学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化素材的运用

一、文化素材在语文教材中运用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先进的、科学的文化能够反作用于生产力,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还有利于丰富个人的精神生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语文教材离不开文化素材的运用,与文化素材的有着紧密的联系。语文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一种文化表现,具有很强人文主义特征,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优秀文化、情感思想、道德价值等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因此,有效的开发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文化素材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意识、建立健全学生人格,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及其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举措。

二、文化素材在语文教材中运用的现状

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教师备课与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资源材料。语文教材中文化素材开发运用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点,然而现阶段,我国语文文化素材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层出不穷,运用有效性低下,发展情境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素材的最大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传统的“教教材”仍占据着主导地位,没有实现“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甚至人在许多老师上课过度的依赖教材,“读教材”等现状时有发生。第二,文化素材在语文教材中的结构不合理。文化素材在语文课程中的比重较少,缺乏一定的连续性和逻辑性,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化知识结构体系。第三,教师的文化素养低下,不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使用文化素材、开发挖掘教材资源,将文化素材中的“新”和“精”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展现文化教材的优越性。

三、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化素材运用的几点意见

(1)改革与创新语文教材,优化教材结构改革创新语文教材,优化教材结构是文化素材运用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将语文教学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在优化语文课程结构,合理安排文化素材的教学内容、教学比重的时候,需要坚持教学实效性这一原则。也就是说,文化素材的运用要满足语文教学目标实现的需要,也要达到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促进文化教育进步的作用。另一方面,文化素材的课程内容应当打破年级界限,将各个年级的知识内容进行了有机融合。根据学生的成长和知识经验的增长,由浅入深地安排教育内容,使文化教育随着学生的不断学习而逐渐的加深。还可以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文化素材内容,将抽象的概念和难以理解的知识变的通俗易懂。文化素材还应当贴近现实生活,增强文化素材的可读性。

(2)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发挥文化素材的价值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资源,对教学成败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语文教学中文化素材运用开发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的文化素质不高,不能够顺利开展文化教育活动。甚至存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对其一笔带过、逃避忽视等教学现象。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比如说,转变对文化教育、文化素材运用重要性的认知。在课前备课时,要仔细的阅读文本、文化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与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结合新旧文化素材的变化,深度开发文化素材,发挥文化素材的内在价值等等。

(3)升华教学方法,扩展文化素材的运用实施恰当适中的教学方式,才能将是文化素材的教育作用显示出来。如何实施恰当适中的教学方式?第一,课堂导入要具有艺术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文化素材、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在课堂导入时,善于将生活中的人、事、物作为教学开始,能良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了解学生的年龄、思维特征。高中生正处于教学活动的重要阶段,面临着高考升学竞争的压力。在文化素材的教学运用中,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用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教学,能很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文化教育涉及到许多理论性的概念,运用极其专业的术语描述,学生难以理解。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概念,会让学生觉得生动、易懂,从而提高了学生听课效率。

(4)灵活运用文化素材,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逐渐运用到教育事业中,对教学活动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营造一个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多角度的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扩宽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增强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整体感知、体验,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身临其境的效果。文化素材的内容相对于较为丰富,涉及到的面很广,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课程资源的优势,构建系统化的文化知识体系,有利于创建提供了一个直观、清楚的教学环境,直接作用于教学主体,能够达到激发学习情感的反应和学习欲望的效果。

作者:张万能 单位:青海师大二附中

第四篇:比较式阅读在高中语文中的运用

一、比较式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1、横向比较

横向比较要求教师根据以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为研究对象,宜对比片段或通篇资料,亦或仅从字词、写作意境与气势及风格中进行对比。经比较,总结作品的共性与个性,判断并划分优、劣作品,从而探讨它们效果各异的主要原因。

其一,从美国作家海伦?凯勒自传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与史铁生自传的《我与地坛》中寻找两作品中的对比点。第一,两者共性之初均肯定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叙写自己的逆境及从不幸中感悟生命(两位主人公均为残障人),最终以乐观的态度对生命给予崇高敬仰。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讲述自己对生命的渴望,作者第一天光明给予能让她生命变得有价值的人;第二天则是自己用于看看光的变幻莫测及日出;第三天光明用于看日出与探索及研究。作者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通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该珍惜宝贵的生命,珍惜造物者赐予有关于生命行程中出现的人或事。源自史铁生自传的《我与地坛》是作者对自己早年突遭不幸双腿瘫痪后对生死的思考、悔恨在母亲过早离世后才理解母爱的无私及伟大,该作品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述说领悟生命。第二,两者个性之处在于《我与地坛》全然阐述了自己的逆境观,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则着重于表达作者“一颗乐观的心”,例如作者规划三天光明中每天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以向往生活美好、憧憬三天光明的乐观心态诠释对生命的敬仰。

其二,从两作品说理特点上选取对比点。两作品具有浓郁的哲理意味及思辨色彩,且文中阐述的观点较为明显,但两者却在说理特点上有所不同。例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讲述作者对三天光明的规划及这三天所期待、所憧憬并最想做的事情,表达出一颗无比乐观的心。而《我与地坛》则是以“地坛”为写作背景,文章的前两部分逐一描写作者与地坛的故事、与母亲的故事,后部分则是母亲离世后作者以地坛作为精神支柱乐观、豁达的对待死亡。总而言之,前者意在对三天光明的规划,以完成人生中的心愿为主,后者则是人与地坛间的故事及对生命的感悟。

其三,从两作品的艺术手法上选其对比点。《我与地坛》传达出地坛在作者生命旅程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母亲离世后,地坛成为作者的精神支柱,被拟人化为作者的朋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逐一叙写对三天光明的安排及做自己最想完成的心愿,体现作者尤为珍惜时光,对生命的敬仰。

2、纵向比较

纵向比较通常是对同一题材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对比,主要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内容的思想历程及主题。其次,则是从政治、历史、经济及文化等方面进行辨析,总结作品主题,从而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度,能较为客观而全面的认识作品。

其一,两作品的时代背景不同。首先,两位作者具有国域差异,其次,作品的写作时间不同,因此,具有差异性的文化背景促使他们在写作中运用的艺术手法有所不同。

其二,思想历程不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首先叙写作者对生活的失望,后从生命中领悟生活的价值,努力实现自己的心愿,并告诫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活。《我与地坛》则是作者从与地坛、母亲间的故事感悟生命的真谛,加之母亲离世后,作者将地坛视为陪伴自己生命旅程的朋友,是作者的精神支柱。从综合角度分析,《我与地坛》首先是从人与特定场所间的故事入手,后从故事中对生命的宝贵及生活的美好加以论述,由此,体现作者的内心由起初对生活的失望转化为正视逆境。

二、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利于比较式阅读法,学生能从中领会《我与地坛》集中于人与地坛间的故事所传达出对生命的敬仰之情,可确切理解为在特定的空间内领会生命的真谛,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则是作者从小范围到大范围对生命的本质进行阐述,通过自己努力实现心中心愿向读者传达出对生命的所想所思。因此,两篇文章虽属于同题材作品,但思想历程、表达手法截然不同。

作者:徐艺 单位:江苏省溧阳市竹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