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语文学生能力的培养3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中语文学生能力的培养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中语文学生能力的培养3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一、语文思维的特点

(一)思维交流性

老师在课堂上,会针对某些语言知识和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思维能力会通过交流表现在师生进行信息交换的语言或者文字上面。此讨论,可能会一致,也可能会存在分歧,但是最后会使思维不断调整,得到最适合的解决。思维的交流性,使学生深入挖掘知识,思维空间更加广阔,是否判断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二)思维广泛性

语文思维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广泛性。从古至今,我国文化知识丰富,教育形式多种多样,这就促使在语文教学中,会引起各种不同的思考探究,例如:家庭、社会、学校、理想、政治、经济等方面。由于涉及范围太广泛,要求老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实事求是的思考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思维渗透性

语文一般具有较强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当老师以激昂澎湃、真挚热烈的情感进行对学生分析、理解、消化和欣赏的指导时,语文思维正悄悄的渗透进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语文教材一般都是选择比较优秀的文章,语言优美,道理深刻,逻辑思维能力也比较缜密,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对学生思维的提高和创造有很大的帮助。

二、提高高中生语文思维力的有效途径

思维的主体一般指人,思维客体指主体思维的对象,只有主体和客体结合起来,才能为思维的培养做好基础。现在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上,只是为了升学单纯的应付,真正发自内心思考的却很少,几乎没有,这完全不符合教育的本质。对于语文老师而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教育形式,让学生真正的了解语文,喜欢语文,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语文思维能力。对此,要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培养高中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一阶段学生可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但是在这个阶段,如果没有很好的引导,很大程度上会导致高中生随意、盲目的思考问题。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将其合理的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例如对于语文课后作业的布置,要用辩证思维方式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灵感,认清事物的本质。在教学课堂上,不要一味的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可以在课中或者课间,给学生放映一些逻辑思维能力强的短片,例如《福尔摩斯》之类,不仅可以释放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判断能力。

(二)加大高中生对课外作品的阅读

现在有很多高中生都喜欢看课外书,但是老师眼里的课外书就是言情小说、娱乐杂志等不利用学习的读物,使得学生不敢“正大光明”的看书。对这一现象,老师不能以偏概全,应该注意引导学习对课外作品的阅读,打破传统课内教育模式,拓展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度。比如,《读者》、《青年文摘》等期刊,里面有很多优秀的文章,可以采取利用班费购买,或者大家买来相互借阅,这样节约了成本,也使得同学们都看了好书,对课外阅读量进行扩展,提高了本身的写作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独立思考能力;思维创造力来源与学习和生活,我们应该注意身边发生的事,了解生活,从生活中获取灵感。学校可以统一订购报纸,学生利用课余之际,阅读报纸,关注时事民生,了解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思维得到不断磨练。

(三)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语文教学要注意强调字斟句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好习惯,使学生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习意识,在思维上大胆创新,特别是为高考加分的语文作文上。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中,语文老师占了主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语文理论知识和课内知识的传授,也不能让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语文,从而认真思考。对于高中学校和老师而言,应该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和提升语文思维的有效途径,这样才能培养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和语文思维能力,减小压力,提高学习效率,考上理想的大学。

作者:房丽丽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缺陷分析

1.1教学中残存应试教育思维

在目前的高中教育里,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慢慢渗透进来,但在高考这一意义非凡的重大人生抉择面前,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回到了应试教育的老套路上,尤其是高三时期,语文教育从人文的发散传播变成了单纯的死记硬背,教师对本该由学生来思索的问题直接宣布了答案,然后以一种定势思维教授学生应该如何去回答这类问题,让他们直接运用到考试中去。这无疑是为了考试而服务的学习方式,如果一直按照这样的教育方法,会让学生们的思想变得死板固化,思想变得僵化的学生自然无法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1.2课堂教学安排不合理

首先,目前国内的许多高中学校中,对三类主要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的设置不够公平,原因是数学和英语在高考中可以拉开的分值更大,所以学校对这两门主课的重视程度要高于语文,这还是由于应试教育的观念没有被彻底革新。其次,语文教师一般都要尽快准备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语文类知识普遍比较抽象化,教师将其具体化来教给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尽快接受知识,不惜牺牲掉学生的想象空间,为了节省时间让学生去做作业或者背诵课文,又很少在课堂上提问,这种具体任务虽然能让语文知识被学生尽快吸收,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让语文学科的自由性、趣味性、人文性充分体现出来。

1.3教师队伍缺乏人文素养

高中教师虽然都是从正规的师范类院校中招聘来的优秀教育人才,但是语文教师的教育任务尤其特别,它既是主要学科之一,又有传播汉语言文化的任务,教学任务相对较重。虽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加入人文性教育,让素质教育的理念从文化语言的教育开始,但是高中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并没有仔细去履行这一教学任务,而是将本该活跃学生思维、提出语言文化问题等的教学环节尽量简化,然后剩下的时间全都让学生们去进行背诵、做题、默写等任务。而且语文类专业的教师相比于理科教师和英语教师都要少,很容易出现教师年龄上的老化断层现象,上年纪的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又容易出现代沟,又因为长期积累的语文教学经已经逐渐适应不了人文教育的要求,以应试为目的进行教学,严重影响学生们的积极性。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改革措施

2.1扭转应试教育的不良思想

要让人文精神进入语文课堂,首先要用素质教育的观念取代应试教育,要让高中的语文教师都意识到素质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进行教育上的思想改革是大势所趋,同时也要让学校的领导层放宽对课堂教学的管制,让教师和学生们能够自由地进行语文教学互动,不要一切以考试为目的。而且要让老师意识到人文精神与语文教学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们意识到人文精神对自己未来的积极影响。

2.2改善课堂教学内容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高中语文课堂的主体应该是接受教育的学生,老师是负责传播知识的指引人,在人文教育的背景下,需要改正的是教学中带有应试教育倾向的内容,例如在课堂上进行背诵、做题等行为,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提问环节,以语文知识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通过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来增长学生们的见闻,提高他们的文学涵养,这有利于他们自身的人文建设。

2.3对教师队伍进行更新和人文培训

教师队伍的不断老化需要进行相应的招新措施,一般会选择招聘引进年轻的新教师,年轻的语文老师将给学生们带来新鲜感,而且能消除与学生之间的代沟。高考的压力会让学生与教师陷入对分数的盲目追求,这时候需要进行人文方面的培训教育,缓解高考造成的焦虑,同时强调对人文精神的坚持和素质教育的支持,制定出每个班级的人文考核,以硬性指标对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进行要求,让教师们更加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结束语

虽然现在的高中还是残留着许多应试教育的落后观念,但是在国家推动的素质教育改革大潮中,这些弊端总会渐渐消失。人文精神的传播可以融合到不同的学科中,语文作为人文性最强的学科之一,要主动承担起人文培养的重任,通过不断的教学变化和思维转变,达到传播语文知识与培育人文素养的双赢局面。

作者:侯东坡 单位:四川省广元市实验中学

第三篇:高中语文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转变为乐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式为主,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更不要说创新思维的培养了。所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高中语文教师开始创新教学方法,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以多媒体课件直观、有效的教学形式,来促进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使学生爱上高中语文,教师抓住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会有很好的效果。比如,在进行词作《沁园春长沙》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将与《沁园春长沙》相关的图片、资料等展示在多媒体课件上,使学生大致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再播放配乐朗读,使学生展开想象:“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等。教师还可以逐句引导学生分析,扩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创新思维。

二、研究性学习法,使学生在研究学习中发展创新思维

研究性学习方法是一种新型的方法,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研究与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从而获得知识、锻炼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法充分地发展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展开联想与想象,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比如,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作,是作者与康桥离别时所作,作者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会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至此,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研究性问题:《再别康桥》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可以举例说明吗?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将自己的思绪放逐在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中,积极思考本诗的艺术手法。构思别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无声的离别,洒脱飘逸;色彩绚丽:“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具有流动的画面美;音韵和谐:“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

三、任务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任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指教师在授课时围绕教学内容设置一些任务,并指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完成这些任务。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课堂教学的目的明确、内容实在,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在任务教学法中,教师既可以是任务的提出者与指导者,也可以同学生一样是任务的参与者,这种角色的变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为学生指明一个大致的思考方向,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比如,学习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因为这是具有故事性的小说,所以可以设置这样的任务:1.通读课文,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内容;2.本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3.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分析。教师将学生分成4—6人一组,分工合作,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现组员思维的闪光点,吸取组员思路中有益于自己的部分,加以分析与整理,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在这里,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对于思路偏离问题核心的同学给予指正,同时对于表现优异的同学给予表扬,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进行创新思维的锻炼。

四、结语

语文不单是在高中教育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人的一生中,都应该不断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单单进行语文知识的教授,同时还要注意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创新地看待问题,创新地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以一种创新的意识与态度去学习、去钻研,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与运用语文的能力。

作者:龚正 单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华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