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语文教学策略论文10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中语文教学策略论文10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策略论文10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思考

一、开展有效课前预习,全面达成教学目标

课前预习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间过紧、任务过重,无法顺利完成教学目标。针对这一现状,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前预习的重要作用,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来分流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压力和容量。通过预习,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作者背景、时代背景等,能够扫清一部分生词障碍,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在预习活动中进行深刻反思,不但要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还要反思在梳理活动中的不足之处。

二、运用开放性的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局限于一种固定的模式和形式。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既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学习,也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学习,甚至也可以是学习自主学习。除了教学内容互动外,还要注意学习方法的互动、单项训练互动、作文批改互动、阅读互动等等,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开展社会考察、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采用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课堂辩论和课堂讨论。例如,在学习《荷花淀》这节课的时候,笔者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以《采莲曲》为背景音乐,将《荷花飘香图》映入学生眼帘,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将自然环境美和人性美、人情美融为一体,在情中展现文章描写的情景,让学生在情中感受荷塘景色美丽的一面。

三、有效开展课后梳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有效开展课后梳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总结归纳方法,进一步提高学习成效,在巩固环节中,需要学生自主开展,教师加强引导工作,帮助高中生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分类与内化,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框架结构,加强学生的形象记忆效果,培养高中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优化教学方案,提出更加完善的教学策略,追求教学的艺术完美和教学的高效,从而达到高效、灵动、活泼的最佳教学境界。

作者:刘冯英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晨光中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讨

一、具体实践中的语文教学

(一)以新课程语文教学目标为指导

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础。在整个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涉及到多个知识点,学生自己很难进行归纳和总结,因此,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要牢牢的把握贯穿知识点这条主线,带领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

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改革后第一次提出的课程目标,具体是指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更关注教学过程,提高对教学过程的重视程度。过程与方法作为新课改的新目标,可以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来做很好的诠释。我认为新课标指明了语文教学的方向,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而不是强调学生掌握知识量的大小。比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中,让学生掌握该文的思想感情时,不能着急告诉学生苏轼想要抒发的情感,而应当先让学生去认知思为什么没涉及三国中的其他英雄,单写周瑜;从其家庭背景、职位、年龄以及生平事迹等方面加以比照,得出周瑜怀才不遇的的情感,学生在进行这一课的学习时,可以在故事中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可见,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对语文教学的有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新课标中已经明确的指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的目的简单的来说就是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对学生进行与语文教学的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的提高,对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的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当对学生注重这一环节的教育[1]。

(二)新课标下如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中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解读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1、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备课充分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要有不断的创新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在对学生授课之前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例如如何通过背景导入课文、如何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如何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课程的最后如何进行概括总结进行思想的升华。

2、课堂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个成功的课堂应当是学生与教师处于良性互动的状态。当语文教师在对课程做了充分的备课时,并不代表能够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课堂上,每个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必须能够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老人与海》一课时,学生很难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境,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跟大海有关的音乐,在这样的音乐旋律下读课文,让学生想象自己就处于那样的意境中,这样学生就不是单纯枯燥的接受课文,而是想亲临其境一样感受到主人公的真实感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知识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教学下的重要改革目标。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不能再像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唱“独角戏”,自己一个人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当向学生传授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课程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特别是对一些课堂问题的设置上,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2]。

二、语文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理念与课改新理念之间存在矛盾

目前,我们的教育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作为社会、家长仍然看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造成传统教学理念与课改新理念之间存在矛盾,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如何探寻一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平衡路,我们仍然还在实践中摸索。

(二)新课标要求的大语文观难以实现

新课标提倡开放的教学课堂,要求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生活。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基于教学条件还是教学目标我们都不能做到这一点。学生仍然是停留在空泛假想的意境中,很难到现实中感受真实的语文。

(三)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还存在很大一部分学生除了课上时间,课下基本不学语文。学习上不是出于对语文的兴趣,更多的是采取题海战术学习语文,这对整个语文学习是十分不利的[3]。总之,作为我们语文教师,要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要求下,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的提高,善于归纳总结对好的教学方法继续发扬,对不恰当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坚决摒弃。从而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作者:雷波 单位: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一中

第三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问题与方法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没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没有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缺少文化底蕴,教师太过于注重作文教学的模式化,社会价值取向存在偏差,作文与社会生活严重的脱节。

二、高中作文的教学对策

(一)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首先,教师必须激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热情,讲课的时候尽量用一些优美的语言,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找到一些灵感。其次,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写作,帮助他们奠定坚实的写作基础,和他们一起积累词汇、句子,探讨在相同的情境下使用什么样的词汇更好,或者采用什么样的语句比较优美,拟用什么样的构思会显得独特等等。最后还要多多在班级里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赏析和评论,组织学生对同学的作文实施讨论,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缺点在哪里,从而更好地改进。

(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积累素材

素材能够充实文章的内容,要写出内容丰富的作文,就必须加强学生阅读,帮助他们积累素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人和事进行观察,或者积极参加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来。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提升觉悟,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

(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避免学生写出雷同或者是相似的文章,教师可以将古今中外的名著或者周刊中的内容推荐给学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另外,面对同一个命题作文,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关注国计民生,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才能写出有思想、有深度,让人“眼前一亮”的文章。也就是说,要鼓励学生从观点、构思、取材、语言方面进行创新,比如2008年的时候,江苏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好奇心”,一些学生在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首先想到用“人必须有好奇心”这个角度来写作文,这就无法突出创新,更无法让人耳目一新。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相反的角度去写作,比如“好奇害死猫”,这样便能够吸引别人,而且将创新的精神充分地发挥出来。

(四)狠抓基础

要提高作文水平,必须夯实基础,作文的基础又被分为词语、句子、构思、表述等四个方面,只有培养了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才能使作文训练起到一定的作用。

1.词汇。首先是词汇,词汇是作文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所以教师需要量化学生的词汇积累。本文介绍了一种积累词汇的最好的办法,那就是要求学生每天都必须积累一定量的词汇,包括词汇的拼音和注解等,另外还要把握感情色彩。教师可以采取不定期的方式抽查学生的词汇积累量,督促学生做好积累。而且在积累的时候需要分清主要和次要,尤其是成语、俗语的积累,它们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很多丰富的内涵,如果在作文中可以将其巧妙地应用,那么会给学生的作文增色不少。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汉语词典》来积累词汇,教师不能够仅仅用汉语词典来让学生查字典,而是应该将阅读词典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教师要不定期的从中抽取一定的词汇,然后听写,或者采取词汇竞猜的方法等等。这样的做法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大量、丰富的写作词汇。

2.句子。句子同样重要,因为句子组成一篇文章的重要部分,一篇好的文章无疑是由很多成功的句子所组成的。教师要教会学生选择优美的句子,做好摘录,通过让学生自己上台来诵读句子,最终自己学会写一些好的句子。如果学生的语言能力、组织能力不够,这种方法无疑是积累语言的一种好的途径。所以,在平时阅读的时候,教师要将一些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让学生欣赏和讨论,对于学生自己摘抄的句子,教师还要不定期的检查,并且督促学生阅读和学习。

3.构思。在作文当中,最少不了的是构思,如果构思巧妙而精彩,那么整篇文章便有内涵有档次。尤其是我国的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更是对学生构思能力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在看一篇优秀作品的时候,作者的巧妙构思也潜移默化的深入了学生的脑海当中,坚持看好的文章,好的作品,学生就会慢慢熟悉和了解文章的构思。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文学作品的时候,必须强调学生有意识地去学习和观察写作者的思路,在写作的时候,便可以对思路进行借鉴,或者模仿。

4.表述。如果学生的阅读量和词汇量都足够多了,那么接下来则是文章的表述。文字的表述和阅读量同样有很大的联系,在文学作品当中,精确而恰当的表述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并且对学生产生好的影响。为了训练学生的表述能力,教师可以找一些好的写作材料,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让学生进行仿写,使学生在吸取了前人的良好基础之后,再进行二次创作,同时,这样的方法也是提高学生表述能力的最佳办法。

(五)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

要想克服这种畏难情绪,教师必须在意识上改变学生的写作观念,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写作的信心,告诉学生,写作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另外还要给学生讲述一些历史上的趣事,比如“诸葛亮舌战群儒”“挥泪斩马谡”,等等,一方面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库,一方面让他们充满了好奇和积极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去接受作文,在写作中感受到快乐。

三、总结与体会

作文是语文中的关键点,它反映了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同时,作文的好坏也关系到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能认为作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更要明白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达到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作者:陈庚 单位:江苏省泗洪高级中学

第四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

一、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一)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就是我们俗称的“填鸭式”,教师将教学任务和目标定义为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说,学生听,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很不利,忽略了学生对于美的感受性与创造性。新课改提出了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让学生从内心爱上语文,把语文学习当成是一种享受的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例如,创设情境,就是许多教师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到相关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还应该坚持趣味教学,为学生创建一个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带动学生的热情。一个有趣味的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维跳动,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索探究。一旦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热情,那么整个课堂都会变得活跃起来,活力十足,学习气氛轻松愉悦。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就会觉得语文的学习也是非常有趣的。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征求学生的意见,采取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开展学生感兴趣的语文教学活动。

二、创新教学手段

语文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比如,阅读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等,这些方法都丰富了教学的课堂,教师应该勇于尝试各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将多种方法进行组合,探索出一种适合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最优方式,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的目标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去。个性化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掌握每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注意力只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要知道,高中语文的教学任务不是为了应付“高考”,更不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而是要真正教会学生更多实用性的东西,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是如何理解课文的,通过学习课文,会有什么样的体会和心得,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合作教学法

合作教学法是一种高效的教学和学习模式。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较多,而且语文属于三大主科之一,其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利用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整合信息与资源,增进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他们的友谊。合作学习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借鉴别人已经总结出来的学习经验和成果,可以将一项繁重的任务分担给几个人完成,这样就能够为我们节省更多的时间来获取更多的知识,以此来取得高质量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在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课业负担重,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在合作学习中,每位组员分担一部分,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压力,而且还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可谓一举两得。

(三)分层教学法

长期以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统一的授课方式,分层教学法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然而,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众多,学生的语文基础又不同,学习能力也是参差不齐,如果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采用这种授课方式,那么肯定无法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差,语文基础不牢固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无法理解和接受教师讲课快节奏的步伐,因此,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然而对于那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可能还会觉得欲求不满。分层教学法恰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目标设置,将教学目标细化,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好语文。

(四)阅读教学法

高中语文的教学中,阅读是其中的重要篇幅。阅读对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但在日常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容易被忽视,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教师对阅读教学不重视,没有深刻地认识到阅读的重要作用,这就导致了学生的课堂阅读时间非常少,缺乏必要的阅读训练。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们要重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致力于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语文教学的改革之路还很漫长,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地探索,发现更好的、适合语文教学的方法,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作者:陈国瑞 单位: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中学

第五篇:浅谈高中语文愉快教学

一、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

学生对环境的感受很敏感,一个压抑的环境会使学生不愿意思考,对于刚接触的内容会不感兴趣,不管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教学,始终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学生感觉不到压力,必然会获得快乐的体验。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对每一个未知的知识都充满好奇,会主动地去接触知识、分析知识,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愉快轻松的环境是使学生愉快学习的首要条件。

二、师生之间的关系要平等、民主

在愉快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他们互相尊重、相互倾听,学生对教师不再存有惧怕的心理,而是为了获得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主动进行知识的研究与探索;教师对学生不再是把知识划分成一个个细节灌输到他们的脑子里,而是使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下不断进步。这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热情高涨。

三、制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课堂中的活跃气氛和教师的情绪是分不开的,所以教师在走入课堂时就要面带微笑,先用表情感染学生,使他们放松心情,然后再进行课堂气氛的调节,使学生的情感和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的情感保持一致,这样对于学生融入到课文中去体验作者的情感是非常有益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采用的导入内容既能调节学生的情绪,又能和课文内容紧密相连,从而使学生能用正确的情绪去体验课文中描写的事物,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在满心的愉快中度过每一堂课。

四、善于调控扣人心弦的教学节奏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发展状态来把握教学节奏,既要保证学生通过学习有所提高,又不能节奏太快影响学生的接受和吸收。因为高中生的大脑思维正处于发展时期,他们的思维通过外界的刺激会产生强烈的反应,对语文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同样如此。在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运用有趣的提问来加强他们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在这一时期的学习能力逐步增强。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学生进行有节奏的教学时,不仅教学速度要保持一定的节奏,教师的语言也要具有艺术性,充满节奏感,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具体而言,教师的语言节奏还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进行改变。内心情感变化平缓或感情色彩灰暗时,语速要减缓;内心情感强烈或感情鲜明时,语速就要加快。做到抑抑扬扬、有波有澜,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兴趣,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借助教学内容的节奏来调节整堂课的节奏。教学内容的节奏指上课内容的详略、多寡、取舍、安排等。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节奏时,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使课堂富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感,形成教学的高潮。

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语文课文中的内容依靠文字来进行理解,有的会存在一定的难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校教育和教学设备也在不断完善。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把文字转化成直观的图画,这样可以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通过朗读课文之后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画面走入课文,感受课文的深刻内涵。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如果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领会其中对景色描写的文字时,他们对景色的理解不会很深刻。而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其中的景色,可以让学生直观体会到荷塘月色的美,以及作者在运用文字方面的深厚功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同时还可以从视觉和听觉上给学生以冲击,培养学生对文字中蕴藏含义的敏锐性,提高他们在文学方面的能力。

总之,在课堂上进行愉快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用充满情感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还需要教师用充满艺术的语言来感染学生,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找到真正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作者:韩丽颖 单位:河北冀州中学

第六篇: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

一、扩大教材的外延,增加语文学习特色

现行高中课本多以新课标版本为主,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也围绕课本进行。生态型语文教学以课标设置的三级课程结构为基础,进一步开发新的语文课程资源——师生同创课程,这也是生态型语文教学符合不同人发展需要的突出体现。师生同的课程,既包括创造性地使用三级课程,也包括创建新的课程,即将各种课程资源都转化为“我的课程”。这种课程观充分体现了“教师即课程”、“学生即课程”、“课堂即课程”的全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来调动师生作为教学主体来创建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体验性课程,彻底改变当前师生在课程选择上的被动局面。师生同创教材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语文基础和学习需要,其目的是弥补现有教材的不足或者是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比如,在同创教材的过程中,针对教材对文化传承挖掘过于狭窄的情况,增加能反映我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的文学作品,选择有科学意识、进取精神、哲理思考的现代文学作品,选择有本地特色的文学作品,增加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在师生同创教材的前提下,实施师生同创课程,构建开放的、发展的、动态的生态语文课堂。鼓励学生主动体验,提出疑问、彰显个性,激发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增强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让学生在自我心理需求的引导下,进行有趣、高效的阅读。师生同创教材和课程,从形式上看是丰富了课程资源、学习内容,从实质上却是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体验语言文字的内涵,并将其转化为自己对生活、思想、哲理重新认识和提高,丰富自己的文化积累、情感世界、生命历程,间接积累丰富的生活感受和人文素养。

二、语言与思维、情感与智慧,实现同步发展

语文生态型教学不再是教师将自己、专家对文章的解读,以传声筒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接受前人的思想和观点。而是将课堂变成充满智慧、充满活力与生机互动平台。教师负责提供能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背景和辅助材料,努力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开放、温馨的学习氛围,彻底抛弃传统课堂的严肃、刻板、中规中矩的沉闷气氛。教师要善于以真情的关怀来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学习动机和思想情感,让学生焕发出主动体验、主动求知、积极思考、大胆创新的热情。创建语文生态型课堂,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教学内容要有自己独特的解读和观点;对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预设和解决办法;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和课堂调控措施,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自己的教学设计与他人的教学设计有何异同和改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的“兴奋点”、“疑惑点”、“重难点”、“成功点”,并在恰当时机实施新课程理念推行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个性化展示等新型学习方式。比如,面对学生的“疑惑点”,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解疑。合作,既包括生生合作,也包括师生合作,还包括教师利用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联的课程资源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和内容和思想内涵。推进学生语言与思维发展的同步,情感和智慧的融合,是语文生态型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其中也包含了新课程目标的部分教育理念、课堂模式和调控手段。但是,这种课堂模式,比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手段更灵活、理念更先进,更能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性质,与传统的大语文学习观有极大的相通之处。

三、作文立足于生活,表达学生的真实感受

纵观现在的高中作文教学,不得不承认作文教学已经成为围着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转的应试文培训。在作文过程中,学生不是思考自己想表达什么,怎么才能更确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是想着阅卷教师会需要或喜欢什么样的作文,他们更喜欢哪种文章结构、那种主题、哪种体裁、那种表达方式,自己以何种方式去迎合阅卷教师的需要,以取得理想的分数。这种作文无需真情实感,无需个性化的思想,只需投其所好。在这种错误观点的指导下,我们的作文教学与人、与文都不再相关,正在沦落为将学生奴化的机器和手段。不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并真实表达”的作文教学为理念,改变高中作文教学现状的新思路。中学语文生态教学构建著作中提出作文训练的全部流程有六字概括:物——意——文——改——发——人。第一个环节“物”,指学生生活于其中的物质环境的各因素,也就是我们平时所学的“生活基础”,这是作文写作的基础和源泉,强调了作文来立足于生活的写作基础。第二个环节“意”,指学生作为主体对“物”客体的体验、情感和哲思,是学生产生的写作欲望,突出了作文写作“我手写我心”最基本特点。第三个环节“文”指学生在对学生观察、感悟、思考的基础上。写下的文字或者文章,这也就是成型后展示在别人面前的作文,是学生前两个阶段劳动成果的具体呈现。第四个阶段“改”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修改。第五个阶段“发”指作为展示和交流,既包括优秀范文展示,也包括作文修改展示,是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的阶段。第六个阶段“人”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感受,让学生体验作文写作的快乐和幸福。

当然,从语文生态型教学构建著作理论中得到的启发,收获远远不止以上几点。更多的是感受到:人人都应投身教改,寻找符合学生发展和教育规律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

作者:胡丽芹 单位:河北省乐亭县综合职业技术学校

第七篇: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实施策略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面临的矛盾

如何合理设计课程,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并对教学实施效果进行有效评价是摆在高中语文选修课面前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困扰,使得高中语文选修课课程损耗较大,依然停留在理想层面。摆脱教学困境,乃是高中语文选修课健康合理发展的当务之急。实际上,高中语文选修课主要面临三个矛盾。第一,选修课程的各个模块自成一体,教学内容较为庞杂,课程偏紧,教学负担较重,很难在一个半月时间里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计划。第二,必修课和选修课分步实施,实施过程中,先必修,后选修,让必修课程仓促实施,而选修课又无法完全实施。第三,选修课程缺乏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使得很多教师在选修课的学科评价上陷于困惑之中。造成以上矛盾的原因很多,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课程意识比较淡薄。新课程改革以前,教师习惯于一个学期完成一本必修教材,然而开始实施选修课程之后,很多教师无法把握明确的课程目标,不能选择合适的内容和多样化的方式组织教学,不能对各个选修模块进行科学的课程评价,使其产生新的困惑。二是教师将选修课摆在次要位置,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把选修课当成了高中语文的第二课堂或活动课,放羊式教学,远远没有达到选修课的设计初衷。三是现行高考对选修课实施产生了较大影响。高考是应试教育的产物。高考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应试教育严重干扰了选修课的正常实施。以上原因,使得高中语文选修课面临重重矛盾,境况尴尬。只有根据选修课程的设计要求,以选修课实施现状为参考,以现代语文教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帮助老师提高选修课教学的水平和技能,才能构建符合教学实际的选修课实践策略。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实践策略

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存在理想课程和实际教学的距离。新的课程理论以及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境是探索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实践策略的有效工具。

2.1教学准备策略

2.1.1教师的专业准备

高中语文选修课要求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较为广泛的阅读视野和深厚的阅读功底,所以教师首先要做好选修课的专业准备。第一,要对选修课文做好深度阅读的准备。在开课前,教研组或者课程实施小组,要列出教师的必读书目,让教师在开设选修课之前进行选读。第二,做好分组教学和研讨的准备。教研组要根据本组教师的实际情况,将高中语文选修课的五个选修系列分配到个人头上,进行深度阅读,然后组织研讨,彼此互补,给彼此的课堂教学以参考。

2.1.2学生的阅读准备

学生的语文基础参差不齐。所以学生在参加语文选修课时,要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阅读准备。教师要为学生列出书目,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那么选修课实施起来也就没有那么多的阻力了。

2.2课堂组织策略

2.2.1点面结合式

“点”是教学内容的深入,“面”是教学内容的拓展,点面结合,才能以点带面,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如在教学《论语》选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可以先让学生试着翻译课文前三段,然后让学生重点讨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等格言,逐渐揭示《论语》的主旨。然后再让学生翻译后六段,重点培训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最后,让学生做课文总结,写出自己对孔子思想的感悟。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文言文鉴赏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2.2一线串珠式

在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一线串珠式教学模式是纵向挖掘的教学策略。在该模式下,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较为合适的教学主题,然后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等对该主题进行纵向拓展,使其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

2.3教学评价策略

2.3.1科学区分

每个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气质能力等进行科学区分之后,再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语文选修课学习过程中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更好地学好语文这门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就是要发现不同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兴趣取向,帮助学生完成自己喜欢的语文选修课的选择。所以,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评价,要区分于应试性的选拔考试。进行科学区分之后,才能避免选修课必修化,维护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特点。

2.3.2个性化评价

个性化评价策略就是在评价过程中不采用整齐划一的模式,不采用一个标准,而是要重视过程和差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较为合理的评价。在高中选修课教学中,该模式是重要的评价方式。所谓重视过程,就是说在实施评价的时候,不能够仅仅将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对过程做出评价。所谓重视差异化,就是说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做出评价,而不能够按照一个标准来进行评价。

作者:彭静 单位:贵州省惠水民族中学

第八篇:高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一、现象类型及成因分析

(一)漠视型

这类学生对语文课程表现出无所谓的学习态度——语文课上想听则听不听则罢;对于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算啦。”(学生语)特别是个别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自认为语文成绩“还不错”,“现在可以先放一放,等到大考前再抱抱佛脚”,就这样将语文打入了“冷宫”。在这类学生看来,语文可学可不学——学得再认真,考试也不可能考出与数理化等同的高分;就算不学,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二)完成任务型

这类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学习态度比起前一类学生要稍显积极,但也只是为了“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满足于上课听听、课后完成该做的作业而已,从不会主动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也不会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阅读课外书籍。与前面提到的一类学生一样,也属于被动学习型。

(三)投机取巧型

这类学生属于典型的“不学课本只做题”类型,能力太差,也不是不知道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而是认为当下语文考试不考课本知识,语文试题范围多来自课外知识。有了这样的认识,便对考试抱着侥幸心理来搞题海战术,希望自己时来运转能在考试的时候碰上原题;却对老师所强调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这样的要求充耳不闻。更有甚者连题目都不做,就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准备上考场超常发挥——与此种种,都属于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四)担忧焦虑型

这类学生与前面提及的几类学生均有不同——他们对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有着比较充分的认识,却因为自身功底太差或学习方法不当,尽管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可考试成绩总不见起色,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对语文科目学习的焦虑感。当考试临近,他们心情会更加紧张;由此又影响到自己在考试中水平的发挥,思维刻板,下笔晦涩;几次受挫后便一筹莫展,更有“一见语文,愁深似海”之感。

二、应对策略和方法

(一)课题教学中适宜情境的创设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小觑,恰当发挥这两者的作用,教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正因为如此,教师才要运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一节内容为例,对于《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理解是学生的难点——如何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呢?在讲解“赋”和“兴”时,借用几首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来说明问题。“《小芳》中有这样几句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这种从多方面描写的方式方法,实际上就是《诗经》中所谓的‘赋’;而《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中的‘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实际上便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兴’之手法。”以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这种难点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卢梭有言:“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在课堂教学中若真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那么学生对待学习的消极心理就自然会逐渐消除,化被动为主动。

(二)让学生随时体会“小成功的喜悦”

“信心是成功之母。”自信心是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学生在学习上的失败并非能力问题,多因为自身缺乏足够的自信——对于高三学生,自信则显得更加重要——频繁的考试是导致学生情绪波动变化甚至自暴自弃的重要因素,此时帮助学生坚定自信则更加关键。在这时不妨搞一些小专题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词、名句默写等,对参与活动的学生予以及时的表扬鼓励,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大幅度的增强其自信心。在诗歌鉴赏复习阶段,可采用了分解教学法:了解诗歌常识—鉴赏诗歌形象—灌输诗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递交诗歌鉴赏技巧小论文——通过这样的分解步骤,先消除大部分学生对诗歌赏析的恐惧心理,再逐步训练其鉴赏与分析能力,让学生逐渐产生“诗歌鉴赏并不可怕,我可以做得很好”的心里充实感。

“奖励能提高学习效果”,“获奖是人的一种本能性需求”。在紧张的高考前复习阶段,在枯燥紧张的学习中,不仅仅是高中语文教师,所有科任教师都应多给予学生以收获感和成就感,让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头,增加其学习的驱动力。

作者:刘立平 单位:重庆市南川区第一中学校

第九篇:高中语文自能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自能阅读释义及其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现状分析

1、自能阅读释义

我国语文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在一九六一年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自能阅读观念:“语文课最终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会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因此,自能阅读就是在日常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通过教师有意识、有策略的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阅读,充分发挥出学生在阅读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理解与反思,从而实现学生在没有教师刻意监督、要求的情况下,自主完成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

2、自能阅读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现状分析

首先,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高中语文课程,尽管正在努力实施新课程改革,但是高中语文课能够分配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仍然比较少,大量的考试题卷与繁重的学习任务压在学生的身上,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已经面临高考,可以用来锻炼自身自能阅读能力的时间基本上没有。其次,自能阅读理念尽管在我国教育领域提出的时间已有很多年的时间了,但是时至今日,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依旧没有将其真正实行起来,学生自能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参差不齐。另外,高中语文教师与学生对自能阅读的认识程度不足,作为教学主导力量的教师,没有在语文教学中有目的开展语文阅读课,给予学生自我阅读的时间不足,加之学生对此不重视,没有自己主动积极的去挤出时间来进行自能阅读,所以综合这两个方面的原因,自能阅读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实际开展情况不容乐观。

二、高中语文自能阅读的教学策略

1、突出自我学习

在高中语文自能阅读中,应当突出学生自我学习,而不是由教师强制性阅读要求来进行阅读。因此,自能阅读要体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个体性特点,促使学生使用自己的阅读方式,对阅读内容进行理解与思考,从中汲取知识,由此提升自身的阅读意识与自主意识,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并不是不参与到自能阅读中,而是不应该总是直接对学生规定阅读要求,要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让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阅读方法发挥出来,并形成自我见解,摆脱思想上的束缚。

2、体现能力培养

高中语文自能阅读重视的是学生自我阅读能力的养成,这对于学生更好的进行教材阅读理解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自我阅读能力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同时这也是进行自能阅读的核心,结合语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来看,自能阅读包括了学生所具有的阅读技巧、感悟能力、思考方式、求知欲望、探究意识等诸多方面。因此,自能阅读对培养学生自我阅读与自我思考能力有着极大的刺进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面对大量试卷中的阅读短文这一类题型,学生是否具备自能阅读能力,将直接影响到解题准确性的高低。

3、坚持以“读”为主

高中语文自能阅读必须要坚持以“读“为主,一是教师要把握好分配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二是学生要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读书思想,三是要清晰认识到读书对思考、感悟的基础作用,只有读了,才会产生思考,才会有所感悟。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合理的分配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多给学生一点自能阅读的时间;同时,教师要减少一味的讲课、提问时间,让学生能够自己对阅读的课文内容加以理解,并提出问题进行探讨,从而读思结合,实现高效率的自能阅读。

4、把握教材重心

高中语文自能阅读,因为关系到学生参与高考的问题,所以在教材内容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模式下,应当适度的进行课外阅读,重点对教材内容进行自能阅读,并正确把握教材内容的重心,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这一点上,语文教师应当将以教材为本和以解题为本这两种教学引导思路明确区分开来,自能阅读应该坚持以教材为本,提升学生的综合理解与整体感知,从而完善学生综合阅读能力。而不是仅仅围绕个别题型来进行自能阅读,这不仅局限了学生的阅读思想,同时也造成学生片面化的解题思路形成。

三、总结

自能阅读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与思考能力的重要方式,应当在我国高中语文课堂中广泛运用起来,突出学生的自我学习,充分体现对学生自我阅读能力的培养,并坚持以“读“为主,把握高中语文教材重心,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综合能力与应试成绩。

作者:刘娟 单位:松桃苗族自治县第二中学

第十篇:高中语文衔接教学质量

一、比较分析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之初,必须要准确把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不仅是语文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准则,也是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语文教师在教授高一新生时,应该自觉去研究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分析两者在不同学段提出的目标要求。以初中课标为例,其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语言实践能力及整体把握能力。高中课标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要求,比较注重学会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可以说两者之间侧重点有着截然不同之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可以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做到对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心中有数,并根据高中学生身心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高一语文课教学。

二、认真研读初、高中语文教材,为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教材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凭证和依据,是学生知识获得的重要载体。高一语文教学要想提高质量,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认真研读初中、高中语文教材,详细把握两者在语文知识和能力上要求的重难点,洞悉高中语文教材在哪些方面是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哪些又是脱节于初中语文单独提出的要求。语文教师只有研究透了这些异同点,才能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瞻前顾后”,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顺利迁移。在分析比较过程中,建议高中语文教师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把握高中、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高一语文教学效率。

三、增强语法知识的学习,是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语法知识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其基础性作用尤为突出。高中语文学习内容,涉及到解决语句修改、长短句变换、句子衔接、仿写、文言文实词的活用、虚词的作用、特殊句式等内容,这些内容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到语法知识的应用。而高一学生一见到诸如此类的语法问题,就无所适从。主要原因是学生语法知识的匮乏。初中语文的学习要求是促进学生把握“基本的语法知识”,但是并没有对“基本”的含义做明确地界定,而且初中语文学多只学不考,这就导致教材中根本就没有涉及到“语素”“句群”等相关知识的介绍,这样,语法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到了高中,课标中也没有提出对语法知识进一步学习的要求,更没有涉及到“语义”“语境”“语体”“语用”等知识的介绍。但是在具体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却要时不时的用到这些语法知识。由此,建议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课中,语文教师非常有必要针对新生开展一次“语法程度掌握情况”的问卷调查,详细了解学生语法知识掌握情况,并适时进行查漏补缺。

四、加强与初中语文知识的衔接,为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助推剂”

与初中语文学习相比,高中语文知识在课文容量、内容哲理性、思辨性、文言文比重等几个方面都有所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语文学习的难度。但是,仔细比较会发现,有很多都是在初中语文知识基础上的扩展和延伸。由此,非常有必要将“温故”和“知新”相结合起来,加强与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作用,这样一方面可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另一方面无形中提升了学生旧知识“温故”而活用的能力,使学生语文知识更加系统化、全面化,提升高一语文教学的质量。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知识学习内容有限。到了高中,语文学习涉及内容增加了许多,知识点增加了许多,难度加深了许多,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较高的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对于高一新生而言,面对着突如其来的变化,很多学生思想上准备不足,难以一下子适应过来。高一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工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高一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开展教学方法指导工作,建议从“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五个环节着手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小结

总之,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认识到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认真主动地去对待这个问题。可以说,只有将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工作衔接好,才能够帮助每一个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到正常的语文学习轨道之中,使每个学生掌握属于自己的语文学习的方法,从而助推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升。

作者:邱楚龙 单位: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隆师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