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8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8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8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主题阅读的课程安排

一、主题阅读的课程安排

1.合理取舍教材内容,压缩教学时间

教材内容取舍的原则。学生自主取舍和教师指导相结合对高中语文教材进行取舍。要压缩教材内容的教学时间,就必须大胆对教材进行取舍。学生是学习和阅读的主体,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把取舍权主动交给学生,教师给予指导。教材取舍的方法。首先,每个学期开学初,用一周的时间让学生通读课文,并做读书笔记;然后,让学生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自己最喜欢读、最希望学习的课文,并说明理由;最后,教师和学生达成一致,确定学习篇目。为避免学生对教材进行取舍的盲目性,操作中要体现教师的指导。

2.确定各内容的教学策略

师生共同确定教学篇目之后,还要由教师制定各文体的教学目标。文言文教学:以方法指导为主,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借此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自学能力。现代文教学:采用单元教学的形式,提出“惑”与“获”的教学目标,即引导学生发现阅读中的疑惑、困惑,进行深层思考和讨论,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收获”。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不仅压缩了教学时间,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诗歌教学:以诵读为主。诗歌具有独特的音韵美,因此诗歌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以往我们的诗歌教学侧重内容手法的分析,缺少诵读的训练,一首好诗常常被我们分析得体无完肤。以诵读为主的诗歌教学,不仅能将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而且避免了繁琐无味的分析和肢解,增加了学生的体验,节约了教学时间。

3.主题阅读的时间安排

每个学期初的前三周处理完教科书的课文之后,剩下的时间就是主题阅读的时间了。以高一年级第一学期为例:《诗经》三周,现代诗歌一周,《论语》三周,人物专题研究两周。课外学习的安排主要以阅读为主。

二、主题阅读的指导策略

1.设计主题阅读目标

确定主题阅读的内容之后,就要设定阅读教学目标。目标的设置主要依据学生在“本阶段”语言思维发展的需要。以高一上学期“苏轼”主题为例,教师可以设定如下教学目标。语言目标:学习从纷繁复杂的阅读材料中提炼出各种不同的观点,在对各种不同观点的分析、比较中,概括、归纳出自己的观点;学习从纷繁复杂的阅读材料中选定能够充分证明自己观点的事实材料,用事实说话,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地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学习运用准确、严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思想目标:包括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思维、比较思维等。人格目标:“心中有苏轼,人生无难事。”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2.明确主题阅读步骤

导读。设置导读是为了激起学生对主题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总体感受专题的语言和思想之美。让学生大致了解阅读学习的内容和流程,对学习结果有一个良好的心理预期。导读的步骤:第一步是师生共商,第二步是教师引导。泛读概述。学生上网搜集、浏览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考察作者的身世、经历、生活环境、性格、志趣以及创作动机。通过泛读这一风暴式阅读,占有大量的背景信息,这些信息对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主题起着奠基作用。精读原作。读《诗经》,读《论语》,读苏轼,读鲁迅,或诵读,或细读,或按原著顺序整本读,或选择代表篇目重点读,或用故事引读,或后边章节提前读,或早读课与常规课交叉读,形式各异,方法不同。拓展研读。教师推荐和主题有关的具有思维挑战性的论述类文章进行研读。这些文章的作者既有著名学者,又有专业教授,还有语文专业之外如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方面的专家。选择这类文章作为研读材料,是因其视角不同、观点各异和思想冲突,能给学生思维造成冲击力,能帮助学生培植深刻独创的批判思想。

3.制订主题阅读计划

宋朝著名学者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在他看来,读书要有顺序,有计划。确定了主题阅读的内容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制订读书计划,安排好阅读时间。阅读时间的安排一般有两种办法:第一种是“分配式”,即规定每天可以看书的时间和内容,拟出争取达到的目标和采取的措施。第二种是“集中式”,即在一段时间内(主要是寒暑假)集中学习的内容,并制定出要达到的目标和补救措施。

4.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首先要精读与泛读相结合。为了保证学生在主题阅读中取得最佳效果,帮助学生确定主题,制订了阅读计划之后,接下来,教师就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主题阅读要求学生进行广泛、大量的阅读。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读法随文体、篇幅而变化,才能达到阅读的最佳效果。所谓精读,就是对阅读内容,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对于作为主题阅读核心阅读材料的原著和重要文献,则要用咬文嚼字、深思熟虑的精读法。精读要仔细阅读,通过逐章逐段逐句逐字的深钻细研、圈点画线、写批注做笔记等方式抓住阅读内容的灵魂,理解阅读内容的内涵。其次要比较阅读与批判式阅读相结合。比较性阅读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将同一作者的不同题材或同一时期不同作者的同一题材的内容进行比较阅读,纵向比较是将不同时期同一题材的文本进行比较的阅读方法,可以比较内容、主题、体裁、结构、技法、语言和修辞等。批判性阅读是建立在比较阅读基础上的,它不同于传统的接受式阅读,指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推论等思维过程得出自己的结论,它强调思维的批判性和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总之,主题阅读是课外阅读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更集中、更系统、更深入的阅读。有效的主题阅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与思考,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作者:苏云杰 单位:广东省深圳市育才中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

一、对阅读主体—学生的研究

学生是探究性阅读的主体,能否进行探究性阅读以及教学成果的取得,从根本上来说都取决于学生。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地位,珍视学生的个体见解

首先,培养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和自主探究。传统的阅读教学喜欢让学生大概读一遍文章后即展开教学活动,还未形成独立思考前就进行思想的灌输,这样不仅会使学生思维懒惰还会产生厌倦的情绪。因此,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知和自主探究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比如在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时,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与体会,感受文中对荷塘景致的整体描绘,同时感受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的心境,这样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体味作品深厚的哲学韵味。其次,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经验与文本进行交流。阅读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读者心灵与作者的对话和交融。在探究性阅读中,同样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体悟作品构建的意义,去探究作品所隐含的深层意蕴。当然,学生缘于不同的生活体验对作品的理解不尽相同,教师在保证积极引导下也应该珍视这种独特的理解。比如在讲解《背影》一课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端茶送伞的浅层次中,对于作者在朴实的文字以及一幅看似平淡的生活画面所表达出的对亲情刻骨铭心的体会并未理解。课后老师要求学生回家后观察父母背影半个小时,用心去体会父母的背影所折射出来的浓浓亲情。通过这种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及体验的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及理解。最后,通过往回看的方式,促进对文章的理解。对一部作品的完整掌握往往需要精读和反复的阅读,对信息进行再次加工,从而促进对文章的理解。

2.探究性阅读贵在培养学生自能发问、自能探究

首先,注重文章关键词语等处的质疑。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注重文章的遣词造句,句子及用词都会反复推敲来达到文章要传达的意境。学生只有反复推敲、品味这些关键词汇,才会理解文章的精华。其次,在文章看似“矛盾”处质疑。比如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忘却”与“纪念”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的词汇,作品也正是在这种矛盾中探究作品的主旨。再次,勇于对传统观点进行质疑。传统观点多属于众人长期积累下来的观念,多具有局限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对传统观点提出质疑,决不可用所谓权威的观点来禁锢学生。最后,对文章无疑处生疑。比如在《智取生辰纲》一节中,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不用马车等方式进行运送,而是采取最费时费力的人工运送的方式”,问题一提出,老师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让学生进行讨论,最终说明杨志谨小慎微的性格以及对此次押运任务的重视。

二、对阅读导体—教师的研究

探究性阅读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但是此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作用不容忽视。

1.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开始探究一方面,教师要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心理自由的情形下进行探究和学习。另一方面,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入境生情。教师在此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并构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渲染、创设问题、借用多媒体、引发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探究学生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主体,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来引导。一是对学生的问题及理解予以引导,二是在学生思维活动及探究过程遇到障碍时进行引导。

3.学生探究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延伸在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总结时,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探究阅读的结果,还要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总结,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新精神进行鼓励。

总之,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应遵循学生自主阅读的原则,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作家进行对话,更好地读懂生活,探究文章的背后价值,让探究性阅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作者:张扬 单位:江苏省金湖中学

第三篇:高中语文阅读欣赏探讨

一、以学生审美习惯为基础解析作品

语文课堂的话语权,其关键不是学生有充足的发言论辩时间,而是深入欣赏解析文本。而在实际教学中,文学赏析都是以教参、专家、权威的声音为标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审美角度。所谓的启发式教学的实质作用也仅仅是通过引导,将学生的思路引领到教材中,让学生被迫接受他人观点。如,在高中语文《孟子》选读中的《齐人有一妻一妾》中,讲的是一男有妻有妾,每天游手好闲,在妻妾面前不断吹嘘自己的身价,妻子不信,跟踪丈夫发现了真相。这样的寓言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其寓意,可教参里却概括为:讽刺了无耻地钻营富贵利禄而抛弃人格尊严的人。这样的阐述只会让学生一头雾水。由于学生与“权威”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审美视角以及认知结构,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这点,这也是对学生审美的尊重。

二、以学生人生观为基础评价作品

文本中都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明确的人生观取向。在阅读欣赏时,内涵和蕴意是由读者不断地发掘创造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观去判断是非。比如,有些学生可能会将陶渊明不被五斗米折腰理解成迂腐固执,甚至是矫情。教师不能将教参上的分析强加在学生身上。又如,在讲《祝福》时,有的同学就为鲁四爷叫屈,认为鲁四爷根本就没扣过祥林嫂的工钱,也没打骂过祥林嫂,不让祥林嫂参与福礼也仅仅是受封建迷信的束缚,这种情况在当今社会也很多。如果仅凭这些就说鲁四爷决定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有点牵强。虽然学生发表这样的言论有些反叛,但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说的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课改的基本要求就是以学生为主导去探究问题,所以教师没有理由去阻挠学生,而是要因势利导,为学生能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分析课文感到欣慰,这也是学生的勇气和睿智。

三、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文学理念运用话语权

文学鉴赏中,教师只是单纯地强调文学理念的教化忽略了文学就是人学的文学观。忽视了人文观念就会造成学生丢失拥有正确文学理念的话语权。什么是正确的文学理念呢?鲁迅先生说过:每个读者看红楼梦的眼光和视角都不一样,风流才子看见的就是感情纠葛与缠绵,道学家看见的就只有饱思淫欲,革命家看见的就是社会矛盾和思想运动的延续性。由此可见,不同的视角能得到不同的理解。所以,要创建让学生自由发言主动参与的氛围,首先要排除从政治角度分析问题,引导学生以全新的思想观念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人性化。如《沁园春·长沙》,如果单纯地从革命家角度去分析文本,就忽视了“词”的重要特质。的词在中国词史上独树一帜。如果教师以其广阔的题材和丰厚的思想、表现手法出神入化、遵循格律却不受格律的束缚、借用典故却不受制约、对意境、虚实以及庄重和谐等的艺术处理等来解说对诗词的创造性革新。那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不是又精进了很多呢?

其次,欣赏阅读需要还原。学生不是完人,不可能完全融入作者创作意图中,学生只能将作品中的事件、人物还原到经历过的生活中。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握住文学作品的内涵,从个性化的角度去感悟文本,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文学理念行使话语权。最后,将文学作品视为艺术品。通过亲身感受和丰富想象去活跃精神世界,不是引导学生单纯地从政治哲学角度去研究文学;而是让学生在平等的气氛中接受文学作品的感化。如果一相情愿地将教参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最终会导致学生的逆反,从而影响到整个语文教学。如讲《鸿门宴》时,我鼓励学生不要以罗贯中对待《三国演义》的倾向角度去看待文本,而是通过人性化的历史角度去看待问题。有的学生以项伯为视角,通过项伯的举止言行分析项伯是一个重武力轻权谋的人,为答谢张良的救命之恩,想朋友所想急朋友所需,这值得赞美也符合中国传承的道德标准。也有的学生说,项伯缺少长远的政治眼光,低估了刘邦等人的真正实力最终铸成大错。这样的分析,不是站在封建立场去评判古人,而是通过人的言行去判断是非功过,这种净化心灵的言行是值得肯定的。

阅读欣赏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过程,如将文学作品挂以“圣”的基座,就会导致学生反感甚至逃避阅读欣赏。因此,教师要在阅读引导过程中鼓励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以培养正确的文学理念、审美观以及人生观,将阅读与人性结合到一起,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

作者:吴德友 单位:泗洪中学

第四篇:高中语文阅读课的思考

一、高中语文阅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由于教学目标模糊,师生在阅读中茫然地迷失了方向。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追求着高升学率,学生则追求着高分。尤其是在高中,面临着升学压力的学生和老师们更迷茫在语文的世界里,教师按照基础知识、名句积累、按要求写句子、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进行模式教学和专项训练,不考的课文删去不讲,重点的课文反复讲练。这种做法带有很明显的功利性。

(2)一些老师缺乏阅读指导的经验与方法。面对阅读课,一些老师觉得无所适从,无从下手,缺乏阅读课指导的经验与方法,他们只是将教学大纲所建议阅读的书目笼统地介绍给学生,或者仅在授课过程中将一些优秀书籍推荐给学生,就不再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指导,导致学生读书漫无目的,最终挫伤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了上阅读课的兴趣。

(3)很多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大多喜欢看杂志,而关于文学类的则很少阅读,有的学生仅凭自己的喜好,想看什么就看什么,阅读呈现单一化,甚至有的学生不喜欢阅读,阅读也仅仅是随便拿着一本书,随便地看看,走马观花,几下就把书翻完了,大概连讲些什么到最后也没明白。可见,学生阅读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和盲目性。长此以往,阅读课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浪费资源。

二、教学实践及建议

(1)老师要对学生的选书与读书方法进行指导“。快速”阅读节省时间,阅读量大,但只重数量,忽略质量,这样的阅读似乎失去了意义。读书需要细细琢磨,才能取其精华,为自己所用。只有多读书多思考才能明智,集思广益,真正发挥阅读的作用。所以,老师应该对学生读什么书,怎样读进行指导,力求在书的源头上给学生把好质量关,让学生不至于在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中迷失方向。

(2)分阶段设置阅读内容,让学生逐步进入到良好的阅读轨道上来。第一阶段当然是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想看的,只要内容健康,老师就不必去干涉,这样做只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阶段是让学生阅读指定的书籍,让他们拓宽知识面,涉猎更多知识。第三阶段是进行深度阅读,如阅读名著,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每阶段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文章再次进行温习,加深印象,不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话题的讨论,介绍自己看的书,在一起讨论心得,可以把自己觉得好看的书推荐给大家,运用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3)紧紧围绕着语文的阅读教学,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多看课外书,有助于学生提高思想的境界,更加全面地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余秋雨说过:“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如开展读报、剪报、评报活动,每周由学生小组互评,推荐出各组的优秀稿件,在班级中展示和评比,在浓厚的阅读氛围和阅读成就感的推动下,学生由被动阅读转变成了快乐阅读。

(4)积极开展阅读专题教学。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可以作“随笔”的例子,可以作“抒情”的例子,可以作“叙述”的例子,也可以作“第一人称立脚点”的例子,此外,还可以定出各种各样的专题来处理这篇文章。提倡学生拿出自己的书进行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墙报、校报等资源把学生的作品定期刊发出来,互相借阅,读写结合。

三、结语

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建立信心与兴趣,让学生与书本对接,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老师一定要带领学生走出应试制度下的语文学习,在阅读中自由地想象和感悟,鼓励他们认真地去发觉真、善、美,用审美的眼光去剖析自然、社会和人生。只有让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和兴趣,让他们多读一些有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作品,成为一个“好读书、乐读书”的人,才能让他们的精神在历史的时空中升华。

作者:南晓斌 单位:甘肃省会宁县郭城农业中学

第五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分析

一、整体感知的内容与方法

整体感知的内容,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师生互动所生成的有价值的学习材料。其内容是全方位的,既可以是文章的文化背景、写作意图、题目含义、中心思想,也可以是文章的结构特征、思路线索、感情基调、语言文字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时,在整体把握中注意侧重点,不能面面俱到。整体感知的方法,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而采用的方式与手段。整体感知的内容决定着整体感知方法的选择,整体感知的方法有赖于整体感知内容的确定,而不同的文本采用的方法不同。如:学习记叙文性质的文章,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归纳内容,能对主要情节进行复述或转述。学习说明文,要能概括文章主要说什么,抓住什么特征来写,初步体会说明的特征。教议论文,要能正确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用什么论据来证明,初步体会文章说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并从中得到的启迪。教古诗文,要感知文章写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然而,整体感知在方法上与整体感知的内容是兼容的,可采用摘取更多信息、概括段意、弄清思路、找准中心语句、辨明文体、抓住文眼、诵读感悟、由浅人深等多种方法。因此,整体感知的内容和方法要达到感知的目的,教师要明确感知的内容,然后才能知道怎样感知。惟其如此,才能实现整体感知的目的。

二、整体感知的宏观与微观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离不开宏观把握和微观细读。整体感知的宏观把握,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如:文体、思路、段意、中心、写作特色。宏观把握,不是肢解整体性。而微观细读,是指从局部把握,包括字词句的理解,以及在整体领悟的基础上对文章细节的咀嚼品味,从而深刻具体地把握文章。宏观把握和微观细读是统一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关系。对文章的宏观把握和微观细读,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路径。例如,教学《背影I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总体认识文本,理解文章四次背影所反映的主旨,然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怎样写这四次背影的,尤其是“写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教师应重点分析四次背影、四次流泪描写的作用。而父亲朴实的语言要从细节上去领会,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可见,阅读教学应遵循先宏观把握,再微观细读的方式,这是整体感知文本必须遵循的原则。宏观把握和微观细读是整体感知的有效路径,只有理解它们的内容,理解它们的关系,才能正确加以运用,才能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三、整体感知的理解与分析

阅读教学的整体感知,从文本的标题含义、结构层次、中心内容,写作艺术的把握,都离不开“理解”这个环节。没有理解就说不上感知或把握,理解环节是整体感知的核心环节。整体感知中,理解就是指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整体感知过程实质上就是理解的过程。理解是有层次感的,对文本理解越到位,整体感知就越深人。它反映一个人的智力因素,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然在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光靠理解却不一定能理解,必须通过分析才能理解。理解是目的,分析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因此,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认为整体感知是学生自己的事,这就陷人教师“不作为”的误区。那么,强调整体感知的分析,是不是要求教师在解读文本中,崇尚讲授?不是这个意思。当然阅读教学的分析,要把握好“度”,抓住文体的重难点,要符合文本自身特点,符合学生实际,处理好整体感知的理解与分析的关系,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活动。

四、整体感知的主导与主体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称为互动。这个互动,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关于谁是主体,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教师是主体,学生是主要参与者;有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有专家认为,学生和教师都是主体,称为“双主体间性”。笔者认为,从阅读教学的实践来看,按照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这是钱梦龙先生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吸收前人先进的教学理念而总结出来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而在第七次课改中,作为一种新的理念提出来,顺应了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求。那么,什么是主体?所谓主体,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学生学习的主要部分。因此,应以学生为主体。主导,是指主要的并且引导事物某方面发展的,教师对学生有导向作用,是让学生学会、会学。因此,应以教师为主导。这样_“主体”与“主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整体感知要求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知识结构’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也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如果放任自流、不做指导、不提要求,让学生漫无目标地感知,这就违背了整体感知的宗旨。整体感知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多数情况下,学生认知目标不会很明确。由于学生受年龄、知识水平、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认知往往是粗浅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尊重学生自主探究和互动、尊重课堂主体地位的同时,更要强调和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学生在整体感知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疑惑时,需要适时进行指导和点拨启发。例如学习《范进中举:文,学生在感知中,对范进中举后“发疯”觉得不理解。学生认为,中举激动是正常的,但为什么会“疯”呢?这是学生初读文本产生的直觉感受,这样的感受,说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粗浅的。但这个感知产生的问题是有价值的,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去探究,引领学生阅读,深入理解文本,使学生有新的体验。这对于文本为什么这样写才有深刻的认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要求。总之整体感知”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课改中一种性质发生变化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师只有对课标中提^倡的“整体感知”有了正确的认识,在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才能有恰当的把握,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黄乃佳 单位: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

第六篇:高中语文有效阅读策略

一、激发兴趣,让阅读成为简单快乐的事

1.不拘内容,随兴激趣。喜欢科普的看科普,喜欢小说的看小说,喜欢言情的看言情,喜欢侦探的看侦探,只要学生自己感兴趣,就从这里潜入,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古今中外,任由驰骋,不必拘泥内容和文体能否为考试服务,只要内容健康向上他们沉浸进去,坐得住,静下心,甘之如饴就行。

2.同伴互动,增兴叠趣。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阅览课下半节时间及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阅读内容,分享阅读乐趣;利用班级“学习园地”,分组负责,轮换张贴“新书简介”、“读书心得”、“名人轶事”、“开心一刻”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教师引领,引兴升趣。教师引导学生看一些思想性艺术性兼具的文学作品,比如丰子恺、汪曾祺的小说,周国平、迟子建的散文,学会欣赏写景状物优美的语句,体会人物形象的意义,感悟蕴含其中的人生哲理。教师和学生可以一同探讨,对学生的分析认识要多加肯定与鼓励,并引导他们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精神营养,提高修养。通过以上方式,学生就会逐渐喜欢课外阅读,有兴趣阅读各类作品,在考试中遇到阅读理解题也不至于害怕烦躁。只要静心投入,把阅读看成简单而快乐的事,就为深入分析打好了基础,就为得分提供了可能。

二、目标引领,让阅读成为每日第四餐

1.深度阅读,优化目标。首先,必须跟学生明确,不能在ipad或手机上通过世界经典名著快读网站进行电子阅读,扫一眼几十个字的故事梗概就算完事,而要看纸质书籍,进行深层阅读。其次,阅读时必须全神贯注,对经典名句、精美语段、疑难之处等作圈点勾画,并及时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解决。而且每页上都要有“旁批”,章节后需要有“评注”。最后,上交的读书笔记质量要高,必须独自完成,严禁抄袭。另外,还可以通过学生自设做阅读理解题时应达到的目标激励学生平时认真阅读。

2.化整为零,量化目标。一个高中生阅读多少课外读物比较合适呢?我们先横向比较,据报道美国高中生一年要阅读15个剧本,36本小说。不妨以此为参照,给高中生量化阅读量,就是每年大约四五十本,一个学期至少二十本,退一步讲,即便平时数理化等学科把学生的时间填得满满的,那寒暑假期也要充分运用。首先给学生定下每学期二十本这个阅读量,让他们自己列出阅读清单;然后由学生“私人定制”具体读哪本书什么时间读怎么读,教师引导他们坚持每天阅读,设定时间,一周至少读完一本;最后,教师采取让学生每天交流、每周上交一到两篇读书笔记等方法督促学生向着目标坚实迈进,直至实现阅读二十本的学期总目标。

3.以写促读,内化目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很有力地见证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唯有充分阅读,才能有精彩的写作。同样,写作也会影响阅读作品的选择、阅读的倾向及阅读的方式。在写作中,往往会出现引经据典时记忆模糊、写景状物时词不达意、谋篇布局时力不从心等问题,这时唯有返回书本强化阅读,不断积累,有意识地从阅读中汲取可用于写作的营养,方能在写作时得心应手。阅读是内化,写作是外化,由读到写,以写促读,相依相生,相得益彰。有了以上目标的引领和激励,当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读物既获得精神的愉悦又提高考试成绩,享受到双重成功的喜悦时,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阅读,自觉把阅读当成每日第四餐。

三、提升专注力,让阅读卓有成效

专注力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力量,它的好处很多,如压力会随着专注力的不断增强而减弱,从事务中获得的乐趣会随着专注力的提高而增加,做事时,如果足够专注,我们就能够将任何事情做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么,用什么方法有效提高专注力,让阅读富有成效呢?

1.注重过程,超然阅读。专注于体验阅读乐趣、实现阅读目标的过程,而不是专注规则、惯例,否则就会让自己陷入深深的懊恼、无奈、纠结之中,进而无法专注。不要强迫自己不想别的事情,否则脑子就被占据了,无法专心,应告诉自己“回到书上来”,让其他事情自然而然地消失。

2.放缓节奏,慢点阅读。因为学习生活节奏过快是导致学生压力过大、效率失衡、心不在焉的罪魁祸首,所以要放缓节奏,让自己的学习生活尽量慢一点,向书中的大师和先贤学习,让浮躁的心先沉静下来,阅读前,不妨花几分钟时间平定思绪,排除噪音、对话、不舒服的桌椅、不合适的灯光等外部干扰和焦虑、烦恼、杂念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只保留阅读需要的东西在手边,别让玩具之类的东西分心。避免在阅读前做令人兴奋的事情,不要在阅读中干其他事,比如边听音乐边阅读,养成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专心阅读的好习惯。

3.松弛有度,平衡阅读。效能专家施瓦茨认为,根据人体的本能,能量平衡更有利于提高专注力,在他看来,人是有生理节律的,能量是有限的,像“专注”这种颇为消耗能量的活动一定要“一紧一松”,能量消耗后及时补充,这样才能够维持专注力。因此,学生最好把阅读内容分成若干个部分,对每一部分限定时间,比如一小时阅读多少页,在高度专注阅读一段时间后适当休息放松,实现人体能量的平衡,再接着专注阅读下一部分,这样既能有效提高专注力,获得高效能,又不产生疲劳感。“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在积极心理学的引领下,通过激发兴趣、目标引领、提高专注力等有效阅读策略,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既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世界,又提高应试能力,获得理想成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阅读策略的综合运用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龚萍 单位: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

第七篇:高中语文比较阅读例谈

一、同一主题作品的比较阅读

“感叹人生短暂,功业未就”这一主题在诗文中是很常见的,例如必修二曹操《短歌行》和苏轼《赤壁赋》。将《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与《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放在一起比较,发现作者有相似的情感,由此加深了学生对古代文人士子迫切追求建功立业的愿望与慨叹人生短暂、功业难就的情怀的理解。如果再拿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项脊轩志》来进行拓展阅读的话,学生恐怕就能理解为什么作者在回忆母亲时是“泣”,而回忆祖母时是“长号不自禁”了。因为在回忆祖母时想到了祖母对自己成就功名的期待,而自己一生仕途艰难,难偿夙愿,故而忍不住长号。否则学生会误解作者与母亲情感不深。由此可见,将同一主题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可以强烈感受到文学家的共同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在教学之余,应当借助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例如,可以拿小说《半张纸》与散文《永远的蝴蝶》对比阅读。《半张纸》中主人公两年里经历了从相恋到结婚到妻子怀孕生产到难产而死的悲欢离合,在最幸福的时刻里痛苦从天而降,几乎令主人公窒息。但是在两分钟的回忆里,主人公走出了不幸的阴影,重新以一种骄傲而幸福的姿态面对人生的一切。小说语言质朴,情节简单,却很有张力。而《永远的蝴蝶》里“我”和樱子要去寄一封写着幸福的信,因为只带了一把伞,樱子竟死于车祸,突如其来的变故把“我”从幸福的山顶拉回到痛苦的深渊。散文的语言含蓄而深沉,有着极强的感染力。两篇作品体裁不同,风格也迥异,但是也有十分相似的地方——主题。“在幸福的时刻面临飞来横祸,人们该怎样去面对?”这样的一个主题很有意义,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能让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感受幸福。另外,两篇作品都以回忆的写法来写,都有一个很短的时间点:《半张纸》中是两分钟的回忆,《永远的蝴蝶》里是寄信及车祸的那一瞬间。这样的写作技巧也能让学生有所体会。总之,将同一主题的作品拿来比较阅读,既扩大了阅读量,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二、同一作家同一时期作品的比较阅读

将同一作家同一时期的作品放在一起阅读,可以强化学生对作家人生经历、写作风格的印象。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他的作品是高中学习的一个重点。“乌台诗案”了结后,苏轼贬谪黄州。乌台诗案之前,苏轼颇有政绩,其诗词作品在内容上多指向仕宦人生,抒发政治豪情,文风犀利,感情饱满,且多愤怒之情。而乌台诗案之后,其作品不再致力于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文章中有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思想,醇甜而成熟,深刻而透彻。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为《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赤壁赋》编在必修第二册第三单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同一时期的另一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编在必修第四册第二单元。我个人认为两首词更为简单,《赤壁赋》纵横捭阖,学生读起来更有难度。我们的教学不必拘泥于教材的顺序,可以将这三课进行比较阅读,从而加深学生对苏轼后期写作风格的理解和记忆。另外拿《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来拓展阅读,这首词是作者初谪黄州所作,表现作者内心寂寞与孤高自许的情怀。以此丰富学生对苏轼黄州阶段人生的感悟。

三、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阅读

将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明确分辨出作家不同的写作风格。李清照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如梦令》《武陵春》,其中如梦令是词人前期的作品,描写自然风光,表现出活泼开朗的性格。《武陵春》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在讲解李清照词的时候,应该先唤起学生的回忆。初中阶段的学习重识记,轻理解。教学前应介绍一下李清照南渡前后的经历、情感变化。然后把《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和《声声慢寻寻觅觅》放在一起比较阅读,还可以再引入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将其与《清平乐年年雪里》进行比较。《醉花阴》《一剪梅》作于前期,着力表现相思。《声声慢》《清平乐》作于后期,着力描写词人孤单凄凉的境况。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学生很容易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诗歌的不同风格。

四、同一种语文要素的比较阅读

每一个文本都包含了丰富的语文要素。如果想把每一个课的要素都讲清楚,势必费时费力,而且效果未必好。例如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教学中如果面面俱到,会造成重点不清,学生精力分散,无法真正掌握课文的知识要点。所以应抓住每一课的一两个突出要素讲深讲透。而要讲清讲透一个要素,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必修三第二单元选编的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的音乐描写最具特色,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诗人运用连串形象的比喻和恰到好处的侧面烘托,为我们呈现了琵琶女高超的音乐技巧和美好的音乐形象。而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都是描写音乐的佳作,可以拿来比较阅读。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而《琵琶行》在借助比喻描写音乐的同时也着力于调动听者的视觉想象,诉诸于听者的主观感受。这两者是有共通之处的。通过比较,学生能够加深对这一要点的理解。韩愈《听颖师弹琴》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而《琵琶行》中“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满座重闻皆掩泣”等诗句正是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的高超技巧和音乐的动人情感。通过比较,学生对“侧面烘托”这一要素就能理解得比较到位。

总而言之,比较阅读的类型多种多样。灵活运用比较阅读,能够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广泛涉猎相同的题材,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拓宽写作思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教学中应该善于发现文章的可比较的点,多方查阅资料,提供阅读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鉴赏能力。

作者:庄松辉 单位:泉州市城东中学

第八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生命教育

一、语文阅读中葱藏的生命教育资源

高中语文选取的文章中,大都为思想深逮、岁月悠远的作品,这其中蕴含着深厚的生命内涵。在语文阅读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时候,要深度挖掘这其中蕴含的教育资源。首先,在高中语言教学中蕴藏着很多阐释生命,呼唤学生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文章。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其次,还有一些呼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章,同样绽放出生命的色彩,学生认识到生命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顽强与执着,如雅?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艾青的《北方》等。一些忧国忧民、凸显文化底蕴的文章,展示了生命的责任。比如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屈原的《离骚》。这正如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他们的文章为后世所歌咏,同时也构筑了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基础,奠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命意识。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这些蕴藏着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文章对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发散着人性光辉的文章,都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好的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并且更加的珍惜生命。

二、语文阅读中实施生命教宵的途径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生命教育,将二者结合起来,实现生命教育的目的,让学生正确的认识生命、珍惜生命,让学生能够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完善的人格,这是语文阅读中生命教育的意义。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认为如下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生命教育的效果。

(一)结合学生心理需求,寻找阅读资源

高中的学生,在心理上的发展趋向成熟,但是又不完全成熟,他们还处于易冲动、缺乏理性思考的年纪。尤其是现代社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期望,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一定的压力。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们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主题为主。如学习《我与地坛》的时候,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死观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借助作者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具体到课时设计,在第一课时,以学生研读课文为主,教师以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主题。为了让学生了解史铁生的这篇文章,可让学生第一遍默读课文,以快速浏览的方式,对课文有大致的了解,然后教师提问“当初史铁生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进人地坛的?”学生在第一遍研读的过程中,能够找到答案。接着教师继续提问,“你眼中的地坛是什么样子的?“这样有针对性的提问,不断的深入,以突显其对生命的热爱以及不断创造生命的价值的态度。最后以拓展延伸的形式,让学生写下学了这篇课文后得到的启发,然后在班上交流。如:①^关心残疾人;②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2?勇于正视人生的苦难与挫折,克服脆弱;④遇事要冷静思考,不要冲动,不要有过激行为。通过这样的读与写的结合,学生对生命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这种类型的文章有很多,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相信未来》、《最后的常春藤叶》等。只要教师能够潜下心来去挖掘,就能够找出丰富的教学资源,来培养学生乐观的性格、积极的态度、坚强的意志。

(二)构建和谐民主课堂,师生共同成长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地方,所以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有利于完成生命教育,让学生能够理解生命的意义,担负起生命的责任,感受到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使命感。如在学习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篇文章的时候,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并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笔者采用了讨论法与谈话法的教学方式展开了这一课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只安排一个课时。在课时开始,让学生首先去朗读,感受罗素心中对“我为什么活着”的想法,然后让学生了解罗素是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崇髙而具‘有博大胸怀的人,激励学生树立人生的目标。接着笔者安排了一个讨论活动,“现在正处在青春期的你们,应该为什么活着呢?”让学生去讨论,让学生全体都参与到讨论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听取学生的见解,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指导。为了营造更加和谐民主的氛围,教师也可以加人到某一小组的讨论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对自己意见的重视。教师在谈话中,适时的引导学生领会人的生命是需要爱心、责任、理想来支撑的道理,让学生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或者,围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展开讨论。这种民主和谐、活跃轻松的气氛,会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教师的引导,从而建立自己正确的生命观。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构建一个和谐的民主课堂,同样能够完成生命教育的目的,让教学效果更明显。

(三)充分利用评价机制,拓展延伸生命教育

语文阅读不单单指课内的文本阅读,还需要延伸大量的课外阅读,而作为学业繁重的髙中生而言,用课余时间去阅读,是很大的一个挑战。所以,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激励性评价,让学生能够爱上阅读,进而去体会从文本中获得的对生命的感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如笔记、评鉴赏析、人生感悟等。这是延伸生命教育的有效手段。如上面提到的《我与地坛》这一篇文章,教师就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了拓展阅读。笔者在课文结束的时候,给学生提供了一篇类似的文章~(秋天的怀念》,让学生利用课上剩余的时间进行阅读。学生通过学习《我与地坛》很快就能理解《秋天的怀念》也是描述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文章,也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这是对生命的另一种感悟,让学生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不留遗憾的感悟。学生接触到史铁生的文章后,对史铁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更有同学对史铁生的作品开整理与搜集,进行了简短的评价。笔者给予学生很髙的评价,并给予学生时间,在班上进行了小讲座。很多学生都开始效仿这种做法,有的学生对《红楼梦》中关键人物进行了分析;有的学生通过阅读,分析了中外文章对生命的不同看法。教师正确的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这就是阅读教学中对生命教育的延伸。

髙中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让学生能够正确的对待生命,而不能仅将语文作为狭隘的交流工具去学习。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用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人格发展与完善,能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最终实现教育的本质目的。

作者:居丽丹 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