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诗歌审美教学高中语文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诗歌审美教学高中语文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诗歌审美教学高中语文论文

一、诗歌审美教学的意义

语文是一门文化内蕴非常浓郁的学科,诗歌在语文中常常是提高学生修养,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指示性题材。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提出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任务,并指出了语文课程中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意义。就是以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去解读诗歌,在解读中感悟诗歌的内蕴美,并以审美价值观的创造去提升自我品德的修养。因此,以审美性来解读诗歌,在诗歌教学中加入审美因素,它不仅仅只是技能和价值观的传授,而是更注重于在诗歌作品所展示出的世界中,发挥学生自我能动性,以独特的个性特征去构建、去探索文学中的审美世界,达到拓展学生审美视野,开拓学生审美情感,构建学生审美人格的最终目的。

二、读诗“四步”,尽善审美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在诗歌中体现出来的各种美的形态,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感官、心理因素,对构成这一审美形态的文体进行立体化的解析和多方位的探究,使受学生通蓄势、移情、共鸣、得意四步对诗歌文体的构成规律、诗歌作者的情感体悟达到“意境”的把握,并从中汲取养分。

(一)蓄势

蓄势主要体现在心境、审美感官上,当学生对诗歌这一审美对象进行一种饱含情感的审美评价时,它不能脱离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爱好和当时的心境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审美心境的好坏,能直接影响到其心境的开朗乐观,感觉的灵敏锐利。因此教师首先要善于以优美的语言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投入的情绪、良好的心境,让学生具有健全的审美感官。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不妨先播放了一首《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高亢激昂的歌声的感染下,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会被激发出来。《琵琶行》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听几支琵琶乐曲,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通过征集播放《再别康桥》的背景配乐,通过唯美、孤寂曲调蓄势,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将美的事物直接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如临其境,达到融情于景的效果,从而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审美活动中,进而分析出《再别康桥》所表达出来的就是在柔美清丽、流光溢彩的画面中透出一股淡淡的、淡淡的哀伤。因此,对审美对象观察得愈仔细、愈全面,审美感受就愈深刻,所作出的审美判断就愈可靠。

(二)移情

移情运用于学生联想和想象,移情于诗歌的意象,进行丰富、补充、具体化自己的经验,迅速而明确地创造一个近似原诗的、富有个性的艺术画面[4]。如《望海潮》此词不止于追怀过去的游乐生活,还有政治失意之慨叹其中。有一年早春时节,作者重游洛阳。洛阳这个古代名城,是北宋的西京,也是当时繁华的大城市之一。词人曾经这里生活过一段时期,对此地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词人旧地重游,人事沧桑给他以深深的触动,使他油然而生惜旧之情,写下了这首词。又如杜甫的《登高》前两联好似一个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天萧条、惨淡的特点,如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勾勒出,并分析其感情,那答案肯定是丰富多彩的,或许有的同学从“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中感悟到一种包容宇宙的开阔气势,一种气象万千深远的境界;或许有的学生看到的是诗人生逢乱世流离失所多年漂泊的无奈;或许有的同学则联系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绪”,感受到诗人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苦痛……。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审美经验,再呼唤学生展开联想,再造美的形象,使其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达到人性化和艺术化。

(三)共鸣

共鸣是审美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从审美对象上看到自己以及与自己有关的经历、情思、理想等等,因而激起情感波澜,引起“人格震动”。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白居易与琵琶女产生的感情共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学生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产生的共鸣。“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美好的理想、情感过去以后,一切恍如隔世,往事不堪回首……反复诵读此诗句,学生会沉浸在对美好往事的回忆之中,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观赏诗歌的意象时,要引导学生以饱满的情感聚精会神观照、体验外物,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移注到其中,使之具有人的生命活力,达到“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从而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四)得意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诗歌鉴赏也是如此,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是领会诗歌通过语言、意象表达或尚未表达的“意”,而不应拘泥于诗中描绘的具体形象本身,这就是所谓“得意忘言”、“得意忘象”,它是诗歌鉴赏中的最高境界。作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已不复眼前,但它引发的审美兴致犹在,能引起学生的感奋、回味与思索,从而强化由直观获得的美感。

三、结语

总之,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诗歌审美教学,只有在认知教学的同时,注重和加强审美教学,才能体现诗歌教学的本质特性,使学生体验到诗歌的美,在诗歌阅读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达到塑造学生审美人格的高度,最终实现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教学要求,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