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4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4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4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摘要:教学实效性是反映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针对高中语文课堂学生学习机会存在差异性,课堂教学密度小、质量低,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不高的现状,提出了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传统教学形式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单一,严重制约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师生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过分强调自身的主导地位,还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习机会存在差异性

在高中语文课文阅读学习中,学生分析课文的机会存在差异,大约有20%的学生能够全程参与,其他学生只能参与一部分,甚至有些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失去对课文分析的兴趣,从而影响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这也表明了,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机会的差异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缺失的一种重要表现。

(二)课堂教学密度小、质量低

课堂教学密度就是教师能够合理运用课堂时间与课堂总时间的比例。在实际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很好的把握教学密度,这样就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另外,还有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加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密度,从而造成了学生对新知识理解不够透彻,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严重影响。从教学密度上来讲,不一定量多就是好的,在注重“量”的时候,还要注重教学密度的“质”。在一个阶段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可以让学生理解知识,分析知识或者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也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拓展,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不高

当前教学理论将课程教学分为三个水平,由低到高分别是记忆性水平、理解性水平和思维型水平。在记忆性水平课堂上,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教与学的逻辑关系比较单一,知识迁移能力匮乏。在理解性水平课堂上,教与学的逻辑关系同样单一,但是教师通过讲授自身经验,使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种水平的课堂教学与记忆性水平课堂教学相同,都未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良好的启发,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了严重制约。在思维型水平课堂上,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始终,其思维也一直和教师处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样就会大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最值得推荐的课堂教学水平就是思维型水平。

二、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相关对策

(一)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

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对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为学生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学生也能够在学习中处在更加主动的地位。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就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形成“以生为本”的教学意识,并且在学习、生活中将这种意识逐渐落到实处。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准备促进课堂轻松教学的教学素材。高中生的心理还不是很成熟,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未知事物往往会表现出十足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高中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选取教学素材的时候,多选择那些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兴趣的素材,从而有效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传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自身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这样就导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偏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负面效果。学生长期接受被动式的教育,对其身心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存在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学生形成知识互补,进行思维碰撞,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大胆进行问题讨论,从而打开全新知识学习的大门,加深学生对高中语文相关知识的印象和理解,构建学生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三、结语

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语言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就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从学生的内心出发,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进步。除此之外,在高中语文课堂上采取实效性比较高的教学对策,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张红光.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实效性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2(73):46.

[2]熊继文,丁梦.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实效性教学初探[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旬刊),2010(15):25-26.

[3]王永亮.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索[J].关爱明天,2016(2):34-35.

作者:姚垚 单位: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消失与传承的困境。高中语文教学是人生中吸取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阶段,因此如何将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相互契合渗透是学校和老师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首先从传统文化的内涵入手,表明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其次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提出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实际提出进一步的完善措施,以达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相互渗透

作为世界上历史传统文化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学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是十分重要的。我国的国家领导人经常在公共场合下巧妙地引用古诗文来表达深刻的含义,不仅能向外界精妙地传递出准确的信息,更显示出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作为吸收知识最为迅速的高中生,十分有必要加大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可以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实现文化与精神的传承。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就目前来说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作为语言类的一门重要学科,语文课承担着提高学生交际能力、沟通能力、文化素质等等的重要作用,同时还有传承传统文化的重担。然而笔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与同学们的交流中发现,大部分的同学学习语文看得最多的书就是教材以及相关的解析书籍,真正地留给同学们阅读原汁原味传统文化的书籍的时间少之又少。当然,不可避免的是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大,承担着来自家庭、学校、老师、同学各方面的压力,只能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学习文化课上面。即便是教材中的古诗、古词,大部分同学也是过分地依赖各种古文书籍解析,并没有选择自主体会研究,一切以会做题为主。同时,作为教师,也没有很好地协调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照顾到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而对同学们的传统文化熏陶还有所欠缺。因此,如何兼顾教学与文化熏陶,是摆在高中语文教学面前的重要问题。

二、传统文化有效渗透的途径

1.语文教学工作中立足课本,科学设计

高中学生学习压力大,因此很少有同学会拿出大把的时间来细细地品味传统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办法可行。只要做到科学地设计,将传统文化的知识与课堂教学较好地融为一体,不仅能达到教学的目标和目的,而且还能使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得到提升。首先,在给学生上传统文化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提前充分准备,将课堂中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充分考虑到。比如,讲韩愈《师说》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学校配备的多媒体,给同学们播放有关韩愈的时代背景、文章的时代背景等视频片段,当然还需要设置相关的思考题目,鼓励小组讨论总结发言,达到未学习课文先了解背景,培养学生的兴趣。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脱离手中的古诗文解析辅导书,学会用自己的思考来感受来自几百年、几千年前的文化积淀。例如,讲《离骚》的时候,虽然文言文难懂,但是只要认真思考并结合课下注释,总会有很大的收获的。最后,在给学生讲授近现代文章的时候,不妨与古诗文联系在一起,达到当代与古代相结合,实现共同熏陶的目的。例如,讲到《荷塘月色》的时候,不妨将《古风》《莲花》《青阳渡》这一类吟咏“荷花”的诗词联系在一起,与文中的荷塘月色相融合,进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

2.课外拓展中传统文化的渗透途径

课外拓展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传播人文知识的渠道,途径可以是一起阅读名著,一起讨论话题,一起观赏影片等。因此,可以在课前拿出几分钟邀请一位同学上台讲一下自己整理的优美诗句,可以是吟诵、解析等。无论哪种方式,只要学生长期坚持积累下去总会有收获的,潜移默化中就能达到传统文化的渗透传播。此外,笔者比较喜欢的另一种方式,每学期安排学生在周末或者假期阅读一部关于传统文化的国学典籍,并且写下自己的理解体会与感悟。当然,书籍应该由教师来选定与教材相关的,这样更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与体会。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是师生共享精神自由、提升人生价值的过程。总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对传统文化渗透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应该更加有效地利用起来。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有应该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教师应该积极地备课,结合自身经验将传统文化以恰当的方式传输给学生,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合理契合将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意义深刻的改变。

参考文献:

[1]陈佳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文学教育(中),2011(3):118.

[2]王珊珊.论如何推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0):68.

[3]王伟.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4):106.

[4]王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5):44-45.

[5]吕萍惠.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12):138.

作者:王倩 单位: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凤台一中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

摘要:作为人际交往最重要的工具,语言的作用不容小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的合理运用不仅具备审美性,跟蕴含了示范性和启发性,对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要想做到教学语言的合理运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时刻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方法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一般,但教学成果却很丰盛;有的教师享誉盛名,是公认的教学能手,但教学成绩有时却很一般。研究发现,那些年轻的、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教学过程中善于使用一些对感官有很强刺激性的教学语言,以此来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如何合理使用教学语言,提升教学有效性,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

一、有效的教学语言构建的意义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有效的教学语言,就是为学生提供一种语言规范,它是营造课堂气氛的重要途径,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语言,就会受到怎样的教学效果。简洁、大方、激情的教学语言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是促进师生交流的桥梁,教育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的移交,而是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接触和情感的交流,有效的课堂语言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共同交流。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语言缺乏规范性

大多数高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存在一定的孤僻毛病,教学语言不够规范,存在大量的“这个”、“那个”、“而后”、“对不对”等管用语言,讲课话语不够凝练,啰嗦冗杂;有的教师吐字不清,说话声音过小,语调使用不得当,时快时慢使得整堂课显得很拖沓,更有甚者对授课内容掌握不够,讲课磕磕绊绊,思维不流畅,跳跃性过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课堂提问设置欠妥,教学过程华而不实

高中语文课堂上很多问题的设置是可有可无的,有的问题纯粹是为了提问而提问,起不到任何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实际效果,不能服务于课堂教学;有的问题缺乏针对性,提问语言过于假大空。例如,让学生通读全文后,便提问“本文讲了什么内容”、“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等等,仅凭简单的阅读全文便提出这样的问题显然不合理,学生没有对文章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即便回答了也显得苍白无力;有的教师在授课时,学生还没有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便组织学生开始讨论,没有明确的讨论目的,没有科学的组织,课堂氛围看似浓厚,实则空洞缺乏内涵,有的讨论甚至偏离主题,整个教学过程华而不实。

3、评价模式单一

课堂评价可以很好的收集课堂教学信息,通过总结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从而缩小学生之间的整体差距。现阶段的教学评价模式过于单一,教师单纯凭借自己的主观感受,以点带面进行评价,这样做不能充分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评价结果有失偏颇。

三、提高语言有效性的的策略

1、巧妙设置教学语言

设置巧妙的教学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保障。设置巧妙的导入语,可以很快将学生带入课堂情境,例如在人教版高一语文《我与地坛》一文的学习中,可以利用“感受导入”的方法,授课前让学生双目紧闭,感受自己双腿残疾或者双目失明后会是怎样,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作者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或者语言的应用就可以很好的被学生所感知。

2、精心设计提问语言

作为启发教学最惯用的手段,课堂提问异常重要。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深入细致的了解,找出教学重难点,分析学生易犯毛病,对症下药设置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加以改进和完善。在设计提问语言时,要突出问题的新颖性,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热情;不能太过直白,要迂回深入,消除教学过程的乏味感,锻炼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注重问题的互动性,只有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这样才能发展教学环节的更多潜在问题,而且可以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教学的持续深入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注重课后评价语言

评价环节要跳出传统的单纯依赖教师评价的固有模式,鼓励学生之间、小组内部、小组之间互相评价,结合师生评价和自我评价,更好的发掘问题。此外,在评价语言的设计上不要过于笼统,杜绝单纯依赖“哦”、“是吗”“好吧”等简单的评价语,要饱含深情实感,消除学生的心理顾忌。此外,评价语言也不能实现设计好,要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注重评价的灵活性和可控性。四、结语总而言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不断创新,避免形式单一,最终构建有效的教学语言,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将其贯穿到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丽.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研究[J].亚太教育,2015,32:8-9.

[2]刘敏.高中政治教师教学语言的有效性初探[J].才智,2015,28:214-215.

作者:李文娟 单位:新疆喀什市莎车县第三中学

第四篇:微课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微课由于其“短小”“情境化”“案例型”“便于应用”等特点,在高中语文课堂中,逐渐被广泛运用,对传统教学模式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本文拟用微课的形式把比喻这个知识点以碎片化、情境化、趣味化的方式呈献给学生。

【关键词】微课;高中语文;教学;比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移动通讯技术不断革新、社交媒体蓬勃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化教育手段源源不断出现,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单一,学习资源种类繁多。微课以真实化、情境化、案例化的优点,作为教育改革与科技智慧相结合的产物,促成了教学方式的变革与翻新。

一、应用实例

比喻是汉语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但是,比喻相关的知识点纵横交错,一次性掌握所有内容,对学生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使用微课的形式,可以把比喻这种知识点以碎片化、情境化、趣味化的方式呈献给学生,而学生将自主学习相关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并及时反馈,达到最佳效果。第一,微课碎片化、用时短。课题:修辞手法之比喻,教学目标:熟悉比喻的修辞手法,能体会和分析比喻修辞手法在诗歌鉴赏中的运用。视频用CamtasiaStudio软件制作,时长7分钟28秒,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学习单和学生学习活动安排。传统教学中,这一内容需要近20分钟,而且可能会因教师追求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讲,导致容量过大,学生无法吸收。而本节课,把比喻这一个知识点讲透。第二,微课充分案例化、情境化。微课以谜语导入:给学生十秒钟时间猜谜语,然后亮出动态图片版的答案———雨、火柴、云,并分析题目:谜语中把雨丝比作线,把火柴盒比作四四方方的城,把云朵比作棉花、鱼鳞,这就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学生会很感兴趣,专注猜谜语,最后形象直观地观察到比喻的运用。而传统教学因语言表意的局限,缺乏动态图片这样即时、直观的情境化。第三,内容丰富,学习单一目了然。一目了然的学习单帮助学习者梳理思路,明确基本概念和原理,知道什么对,什么错,为什么对,为什么错。不仅如此,微课视频中可以在需要的地方用颜色线标识,屏幕侧边列出关键词,用符号图形标注。本节课的学习单,包括以下内容。教学设计:比喻的概念、结构、条件、作用,提问、讨论、问答环节,适当的插图、动画效果,猜3个谜语,做6道判断题,一道诗歌鉴赏题,总结所学内容,相关网站链接等。学习单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在视频中清晰呈现,学生不仅能预知学习内容,还能够专注及时的参与。第四,将难点以微课的形式呈现。本节微课的重难点,就是分析诗词中比喻的表达效果。(1)化抽象为具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化抽象的愁为具体的江水。(2)化深奥为浅显: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优美而含蓄地表达出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世界观。(3)化平淡为生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仿佛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喷涌而出的景象(4)化冗长为简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寥寥数笔写出了树枝积雪,大地银装素裹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微课中重难点内容呈现,更有利于教学设计的完成。

二、应用效果

本节课笔者一改传统课堂为微课授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后笔者总结了以下优势。第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能熟练掌握观看微课的技巧,就会拓宽学生学习途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可以在学校、家里、公共场所,通过ipad、手机等各种移动设备,根据学习单的指导来观看视频中关于比喻的内容,观看中积极参与各个关节,如果没有听懂,比如分析比喻的表达效果时,引用了较为深奥的诗词,这时,学生可以暂停,多次重听,直到听懂为止;看完视频后回到学习单,进行讨论和练习。微课学习能够最大程度形成学生的专注力,启发学生思考,敦促学生迅速记忆,所以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促进教师素养提升。新课改如火如荼的进行,现代教育方式已被广泛运用于教学之中。教师若想打造有效课堂,就要进行必要的教研,尤其是近些年兴起的网络教研。网络教研和其它教研方式一样,对教师教研能力、专业发展都有着重大的作用。而网络教研的跨时空性、依托型、主动性、交互性和便利性,使教师对资料的查询、编辑和整理更加方便,也从某种程度上减轻教师的机械劳动,给教师带来身心的释放。总之,微课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根据辩证法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微课在现状落实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问题。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扬其长避其短,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做一个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

作者:董芳瑞 单位:湖北省十堰市东风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