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审美意趣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语文是熏陶学生的重要学科,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着美的力量,文言文有利于学生从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并学会古为今用。但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这种美往往都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尤其是那些过于讲究形式化,强调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在不自觉中淡化了对美的感受和传达,使文言文本身的作用被淡化。这样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减少文言文美的赏读,一味地进行条理分析而没有真正领悟其中的内容美,不仅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还使语文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结合实际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意趣做出了以下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审美意趣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发展中为我们留下来的浩繁的典籍,有自然科学类的、文学艺术类的,还有社会科学类的,尤其是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语文文言文中优美而又华丽的词句蕴含着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意境,无不让学生感受和体会着文学的美,并在这美的陶冶和熏陶下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每一篇美文佳作中美的元素,在引导学生欣赏文言文作品时,要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能切身地感受文中的文字美、情感美、人物美、思想美。促进学生在这样的感受中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感悟作者的真挚情感,从而陶冶情操、体会人生,学会审美和求知。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必要性
文言文是和白话文相对的一种文体,它以先秦典籍所使用的语言为基础,到秦汉以后慢慢成熟并定型的古代书面语言,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也是民族精神的支柱,更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有效工具。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尤其重要,无论是语文教材还是课外读本,文言文所占的比例都较大,其重点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够自由阅读历史文献并将其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工具。高中语文教材的说明指出“古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其中高一以古代散文为主,着重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高二、高三也有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在继续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时,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可见,高中语文教学对文言文教学的高度重视。
二、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美
1.异彩纷呈的形式美
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且最有魅力的语言,文言文在数千年的发展和沉淀中不断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美,犹如那清泉流水,又似那急湍猛浪,滋养了无数的华夏儿女。我们不难发现,高中语文教材对文言文格外重视,其中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以及两汉魏晋散文,《诗经》和《楚辞》分别作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其语言或韵、或散、或律、或绝。这些绚丽多彩的作品中都带有极为浓重的历史人文色彩,它们或真实朴素、或夸张比拟、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等,给人以异彩纷呈的感觉,使人真正感受到了文言文语言的丰富内涵及优美情怀。例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戏曲单元,曲词的对仗形式灵活多样,有重叠对、首尾对等。曲词在字数、韵律、平仄上既有一定的格式,又有衬字、对仗、重韵及赘韵的灵活运用,使作品中的语言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达到了因情赋声的效果。明清的小品中有许多情趣盎然、见解独到的短论,通俗不失庄重,诙谐不乏智慧,读来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2.陶冶人性情的情感美
文言文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其情感美犹如一朵常开不败的浪花,流芳千载,不绝如缕,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之一。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并无尽地回味,促进他们在阅读和欣赏中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美,从而受到美的陶冶和熏陶。当然,领会作品的情感美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主动去欣赏和品味,而并非被动地接受灌输。朱光潜言之:“古诗词的鉴赏要学会知人论世”,让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走进作品,感受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将自己置身于作品,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乐,共悲共怒,同时,在深入了解写作背景、缘由之后,产生共鸣和向往,从而更为深刻地感动于其中的情感美。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此词怀古高歌,在感叹自己功业无成、老大无为后,转而以豁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教师应让学生正确地把握词人“多情应笑我,早生白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消沉、无奈却又很洒脱的错杂情感。在教授时,可以先让学生自读名人曹臣所编的《舌华录》中的“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由此使学生体会小品中东坡的豪放洒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领会作者的情感,进而陶冶情操、丰富人生。
3.光芒四射的思想美
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所积累和沉淀的思想内涵有着无比强大的力量,这些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留存下来的,且又为我们现在能够批判地去接受的历史文化作品,都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也是思想文化的精华,可见,我国历史文化的丰厚和深沉,因此,教师深入挖掘出这些文本的思想美是至关重要的。诸子百家、楚辞汉赋等各式各样的学说文赋博大精深、流芳青史,为中国文化奠定了丰厚的思想基础,而后千百年以来思想上的发展也是极为丰富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体会和感悟隐藏在它们背后的生命意识、责任意识、宽容意识等思想。如《兰亭集序》一文,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作者在欣赏山水之美的乐趣中领悟到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作品中充溢着对客观世界精微深广的探求和浓郁的人生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绘的美好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环境中所获得的那份审美意趣。
4.形神兼备的人物美
高中文言文作品中写人物的篇幅为数不少,这些人物身上闪烁的人格美拥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我们会因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而哀乐,这就是阅读这类作品时获得的审美感受,这种共鸣能使学生心灵受到洗涤,这是文言文作品的独特魅力。例如《鸿门宴》一文,刘邦、项羽两支反秦军队首次对抗争夺天下,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刘邦和项羽这两位人物的形象就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两人的语言、神情、行为进行深入探讨和体会,促进他们更加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受到情感上的陶冶,审美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审美意趣的培养策略
1.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领悟美
在文言文教学的分析活动中,学生的阅读和审美是自由而无拘无束的,也是丰富且生动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向学生灌输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思想,不如教会他们领悟和审美的方法,一味地照本宣科,忽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体会,很难唤起他们的主动审美意识。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作品含义。比如,在学习《滕王阁序》时,不要布置硬性的阅读任务,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自主阅读、讨论交流,有利于他们体会王勃由景生情,抒发对人生路途坎坷的感慨,表明了在逆境中的执着态度,以及感悟文本中的色彩变化之美、远近错落之美、上下浑成之美、虚实相映之美。
2.动情吟诵,有利于学生体会美
曾国藩曾言:“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这句话道出了吟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俗话说:“非读不可以达其妙”,动情吟诵才能境界全出。情之所牵,心之所至,学生动情诵读了,自然能“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文言文的各种美妙就能得以体会。比如,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并不是让学生直接接受教师对作品的理解,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动情吟诵,体会出作品文势跌宕、错落有致的结构之美;寻味文本雄山峻岭、云霞明灭的画面之美;感受作者倜傥潇洒、傲岸不羁的情感之美。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共鸣,精神得到陶冶。
3.读法指导,有利于学生感悟美
文言文讲究骈骊对仗,文章常抑扬顿挫,句子亦富于变化,所以读法指导要区别于现代文及诗歌。就文言文句式而言,有省略句,有倒装句,有固定结构,朗读时要关注情感,留意句式,两者不可偏废。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其中“……者,……也”即要读出判断句式又要读出作者对廉颇的赞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既要读出对仗句式又要读出作者心境的开阔;“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中“而”字既要读出转折又要读出诸葛孔明的遗憾。文言文朗读若指导得法,学生就能感悟到文言的美与精妙,从而达到清代沉德潜《说诗晬语》卷上所言:“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的美学效果。
4.含英咀华,有利于学生培养美
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的用语都很凝练且结构精巧,而缺乏“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环节的文言文教学难以激起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之情。因此,教师应在学生阅读文言文作品时,引导学生对名句名段进行反复回味和揣摩,明白其美在何处。比如《易水歌》中的第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的是临别时的环境,萧瑟的秋风,寒冽的易水,一派悲壮苍凉的气氛。景物描写中渗透着荆轲的感情,感情的后面蕴藏着高尚的爱国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文言文教学中应发扬朱光潜先生倡导的“咬文嚼字”精神,探寻看似平淡却蕴含无比精彩的内容,由此指导学生含英咀华,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趣。总而言之,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在众多古今文人身上沉淀凝练,并体现在各种不同形式的文言文作品中,以固定的文化形态慢慢传播开来。在现如今教育教学的不断进步和变革的大环境下,作为教学者,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在优秀思想文化的熏陶下形成正确的思想,有更远大的理想,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陈宏.经世致用读书“美身”: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文化元素的教与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3).
[2]谭颖.高中新课程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8).
[3]陈惠珍.让文言文教学充满诗意:浅谈学生文言文审美能力的培养[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6(8).
作者:李瑾 单位: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