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海绵城市道路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海绵城市道路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海绵城市道路探究

摘要:文中以重庆市某道路为例,分析了当地的气温条件、土质条件和降水条件,提出了对应的市政道路设计方案和排水设计方案,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促进城市水循环,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意见。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解决内涝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生态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改变,特别是传统市政交通建设下,道路硬化现象屡有发生,在雨季,大量的降雨主要依靠城市地下管道、泵站等设施进行排水,当出现短期的暴雨季节,地表径流难以有效地被疏导,地面渗透率较低,造成了城市内涝问题的发生。在我国,许多城市在遭受暴雨袭击后,出现了道路禁止通行、航班停运、轿车抛锚等现象,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因此,改善城市道路交通建设、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迫在眉睫。

1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措施和工程构建

1.1海绵城市的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道路类似于海绵,具有良好的吸水和放水的特性,一方面,通过吸收较强的降雨,起到涵养水源、补充城市水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海绵城市在充分利用LID技术的基础上[1],当城市发生内涝时,能够以较高的效率恢复生产,降低内涝造成的经济损失,实现平稳过渡。海绵城市的建设的技术措施可以分为五类,分别为渗透、调节、储蓄、转输和截污净化,以增加城市地表透水性,使得路面径流能够快速下渗、减少地表水的汇集程度[2]。城市内海绵城市的技术措施主要有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绿色屋顶、植草沟、渗管和渗渠、植被缓冲带[3]。

1.2海绵城市的主要工程构建

海绵城市的主要工程构建是指将透水路面径流、人行道径流和车行道径流等,通过低影响的开发手段,实现地面径流有组织地由边沟汇入到雨水管渠,如在人行道处安装透水设备,在道路红线内安装下沉式绿地,在道路红线外安装生物滞留带等[4],这样可以有效加强雨水管渠收集雨水,缓解地表水汇集的状况,实现海绵城市的有效建设。

2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重庆道路应用

2.1初步方案设计

某道路是位于重庆市的一条次干道,此道路全长605m,道路宽度为20m。道路两侧主要分布有较为密集的居民住宅区。街道地处中国西北丘陵地带,属于亚热带范围,相对湿度年均为81%,年均降水量1187mm,1998年为降水量最多年,年降水量1615.8mm,2006年为降水偏少年,年降水量仅为775.5mm。该道路设计方案为:将道路的人行道路采用透水方砖的模型进行铺装,机动车道选择透水沥青路面,在坡度的选择方面,机动车道和人行通道均采用2%的直线坡,同时将下沉式绿化带设置的溢流式雨水口与沉泥槽相连接,溢流井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相连接,有效保证了道路整体的排水通畅性。道路的排水设计方案为:根据当地的降雨状况以及生活用水排放量,采用管径为D500mm的承插管,管道坡度设计为3%,该管道可以容纳的最大流速是1.05m/s。

2.2调研区域LID设施

海绵城市需要通过低影响的开发设施,建设下沉式的绿化带、透水人行道和透水非机动设施等,较好地实现雨水渗透、调蓄和净化处理,并借助相应的排水网管,增强城市的抗洪能力,实现雨水资源综合利用,具体来说,需要建设下沉式绿化带、溢流式雨水口、沉泥槽、透水人行步道、透水沥青混凝土、周边植被等。下沉式绿化带采用掺着粗砂的种植土、碎石进行填换,充分保证了下沉式绿化带雨水渗透能力。此外,在相邻机动车道的一边,可以增加复合土膜。复合土膜是一种抗拉强度和抗穿刺能力较好的土膜,保证膜的强度为15N/mm。通过绿化带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城市发生内涝的概率。溢流式雨水口设置在下沉式雨水口的两侧,采用方形井盖,并且保证溢流井的井口高于种植土的位置。当下沉式绿化带的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时,多余的雨水将会借助溢流式雨水口,迅速流入排水管中,保证城市排水系统的畅通性。沉泥槽的设置是为了缓冲雨水径流进入绿化带的速度,当水流速度过快时,沉泥槽能够将沉积物和另外的污染物实现滞留,保证了雨水渗入绿化带的水质水平。通常来说,沉泥槽可以采用树脂混凝土、预制混凝土、复合材料和成品沉泥槽,文中根据试验区域的道路特点,采用复合材料设计沉泥槽。透水人行步道的基道采用50mm碎石当作此试验的上基层,200mm级配碎石是此试验的底基层。某些地区为了应对季节性的冰冻情况,可以适当增加天然砂砾作为垫层,以起到更好的保温效果。透水人行步道的主体结构采用缝隙透水砖,并设置相应的方砖缝隙,缝隙的设置改变了雨水的张力,可以当雨水充沛,甚至超量时,能够将过量的雨水及时排到市政管道中,减少雨水的渗透量,对路基起到维护作用,也保证了路面整体的平整度。透水沥青混凝土是储水透水、降低路面温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一环,通常来说,透水沥青混凝土是用粗集料混合而成,并结合骨架孔隙结构的石子互相镶嵌,能够以点接触的方式实现较高的作用力,有效提高路面抵抗车载的能力。本次试验主要是对透水性沥青混凝土的特性进行验证,同时增加相应的色彩配方,实现道路美化。周围植被的选择是依据径流雨水的特性和路段的气候条件进行的,根据试验地区的气候和水量特征,可以选择耐寒、耐盐、耐淹的植被,从而对下沉绿化带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也增加了景观呈现的视觉效果。

2.3基于SWMM模型的道路分析

SWMM模型是用来对动态降雨量进行模拟的数据模型,主要借助对LID设施、汇水面积、管段等关键变量进行数据模拟[5],进而达到对当地江水情况和道路的适用性的描述。SWMM模型的降雨量源自对实际降雨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本次研究选取了重庆市的近60年的降雨量数据,将汇水区、LID设施、管渠等设备的位置信息、数量信息、大小信息进行结合,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拟合,文中主要借助芝加哥雨型模型,将重庆市某道路所在区域的暴雨时间间隔设置为10min,并借助计算机依据模拟降雨时间和强度参数,可以得出:当时间点为10min时,降雨强度为0.19mm/min;当时间点为20min的时候,降雨强度为0.25mm/min;当时间点为30min的时候,降雨强度为0.37mm/min;当时间点为40min的时候,降雨强度为0.78mm/min;当时间点为50min的时候,降雨强度为3.12mm/min;当时间点为60min的时候,降雨强度为0.79mm/min。在自然生态模式下,径流在约55min的时候出现了降雨量的峰值,总降水量可达69.72mm,雨水渗透量为50.22mm。在传统开发模式下,径流在约48min的时候出现了降雨量的峰值,总降水量可达69.72mm,雨水渗透量为7.49mm。在海绵城市开发模式下,径流在约49min的时候出现了降雨量的峰值,总降水量可达69.72mm,雨水渗透量为27.89mm。通过上述降雨量数据对比可得,当在60年的暴雨期下,与传统开发模式相比,海绵城市的开发有利于降低地表径流,对雨水削减作用较强,有利于防止内涝。

2.4透水性沥青的性能设计与检测

设计与应用透水性沥青是近些年来大多城市采用的重要的LID措施。文中选择热料仓分仓集料作为透水性沥青混凝土的集料,沥青选用AH-90道路石油沥青,设计了PAC-20的级配。沥青的用量分别为2.5%、3.1%和3.5%的试件,根据JTGE20—2011《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的相关规定,确定3.1%为最佳油石比。(1)水稳定性试验。文中采用常规研究方法,通过冻融劈裂试验来检验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选取两组相同尺寸的试件,一组置于室温下作为备用,另外一组先进行真空中饱水处理,然后至于-18℃的冰箱中,15h后取出置于温水槽中,2h后取出通50mm/min的加载速度进行劈裂至破坏,可以得出PAC-20型的劈裂强度比为89.07%。(2)高温稳定性试验。此部分采用车辙试验来检验PAC-20型混合料的车辙动稳定度,将三个相同尺寸的试块放在60℃的恒温室中,分别在试块上装好热电偶温度计,然后调节轮压直到0.7MPa,经过检测车辙动稳定度的平均值为3885次/mm,符合JTGE20—2011《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大于等于3500次/mm的规定。(3)渗水系数试验。该测试借助轮碾成型机器,将本测试中的三个试件和渗水仪底的橡皮泥做好封闭处理,然后使用透水仪在试件中注满水,当水面的下降至为100ml时,计时3min,对检测试件的平均渗水量进行测试。经测试发现,渗水系数平均值为950mL/15s,满足JTGE20-2011《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大于等于800mL/15s的要求。通过上述三组关于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和渗水系数的试验,检测结果表明,PAC-20具有较强的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满足海绵城市的建设材料的要求,具备良好的透水特性。

3结语

通过借鉴前人对海绵城市的研究结果,系统地了解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措施,其作用可以分为渗透、调节、储蓄、转输和截污净化五大类,同时,研究了海绵城市的主要工程构建,并根据当地城市的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措施调整。结合重庆市的气象条件、地质条件和水资源条件,文中应用海绵城市建设的LID措施和SWMM模型的技术手段对自然生态模式、传统开发模式和海绵城市开发模式的地表径流进行模拟分析,证明了海绵城市的蓄水作用和助力城市排水的相关功能,最后针对PAC-20的配置,对其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进行了试验证明,表明选择该沥青材料能够具备良好的透水性能,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王云才,崔莹,彭震伟.快速城市化地区“绿色海绵”雨洪调蓄与水处理系统规划研究——以辽宁康平卧龙湖生态保护区为例[J].风景园林,2013(2):60-67.

[2]王彤.下凹式绿地等LID技术及城市雨水利用工程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6.

[3]俞孔坚.海绵城市——理念与方法[J].建设科技,2019(S1):10-11.

[4]鞠茂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5(3):7-10.

[5]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山西建筑,2014(36):5-7.

[6]刘俊,郭亮辉,张建涛,等.基于SWMM模拟上海市区排水及地面淹水过程[J].中国给水排水,2006(21):64-66,70.

作者:王尉 单位: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