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海绵城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海绵城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海绵城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用

【摘要】阐述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建设中应用的意义,探讨了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建设的设计原则,并分析了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建设设计策略,结合某市园林工程,探讨公园绿地、道路绿地下坡等方面的设计,以深化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建设;应用

1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建设中应用的意义

1.1能够提升排水、储水的调节效果

海绵城市理念能够让排水、储水工作达到理想的调节效果,并且还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得到了城市居民和城市建设设计者的广泛青睐。海绵城市具有完善的排水系统,能够迅速将城市的雨水排走,从而避免洪涝的发生,让人们的出行不会受到影响。此外,海绵城市还具有储水的效果,从而改善了城市水资源匮乏的难题,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1.2能够控制水污染

海绵城市不但能够起到环保的作用,而且可以避免水受到污染。在城市建设期间,水资源会遭到污染,运用海绵城市理念能够把这些遭到污染的雨水储蓄、净化,并排放到市政管网,从而完成净化的目标,提升水资源的使用率。

2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建设的设计原则

2.1因地制宜的原则

各个地区都有特有的气候条件,所以,在采用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遵照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比如,所在区域具有较多的雨水量,那么根据当地地质情况,采用适合的方法排解雨水。同时,使用当地植物设计雨水花园等。从而避免产生地面径流。如果所在区域的降水量较少,则应该设置地下集水箱,通过收集屋顶雨水、地面雨水,以备缺水的时候使用。

2.2整体性景观设计

整体性指的是在运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城市建设期间,要让景观和附近的环境具有协调的效果。在此前要全面掌握附近地貌的特点,而且在进行设计过程中要结合这些特征。要全面展现海绵城市的价值,还要在设计之前掌握城市排水系统的具体情况,这样便可以加强城市储水的效果。

2.3生态优先的原则

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建设,具有生态环保的作用。首先,要以确保城市排水系统稳定为前提,保证雨水储藏场所的安全;其次,生态系统具备修复功能,可以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净化。所以,要意识到生态优化原则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而要达到生态优化的效果,需要结合现场地质栽种当地树种。

3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建设设计策略

3.1城市公园

在海绵城市生态系统调整的过程中,公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雨水接收功能比较强。在海绵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景观设计要对公园绿地作用进行全面考虑,高效利用基础条件,使城市雨洪系统得以快速建设。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对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加快城市生态功能和水文循环特征的恢复速度,最大化地提升城市公园的价值。在城市公园海绵工程设计过程中,应将调蓄、滞留、渗透等问题处理放在核心位置,高效处理雨水径流问题。使用海绵设施和透水铺装技术,对雨水进行科学的收集和疏导,使海绵化设施真正做到重新利用和净化。使用透水铺装技术来铺装公园内的各类道路,有效利用道路两侧的雨水花园和植草沟,削减雨水径流。依据控制指标,科学测算城市公园海绵设施的规模,年径流总量要保持在85%以上。以年径流总量为基础,精确计算现场的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和蓄水量,高效获取公园内所需调蓄设施总规模和汇水面积。垂直结构是雨水花园的主要结构类型,主要包括碎石层、砂层、种植土层、覆盖层和含水层,在种植土层植物时,植物的根系会对雨水起到净化的作用。以往使用的雨水管理系统主要收集没有经过处理的雨水,使其直接流入湖泊和江河中,工业区域和农田污染的雨水会使水质越来越差。在使用植物降解净化、雨水过滤井过滤等措施以后,较大程度地改善了河道和湖泊的水质。图2是潜流人工湿地的具体情况。

3.2建筑物屋顶

在海绵城市发展理念的影响下,景观设计将建筑的作用体现得越来越充分,设计建筑物的屋顶时,可以绿色环保理念为核心,在构筑物和建筑物的顶层、露台上增加绿色植物的种植面积。使用装配式种植箱来滞留、吸收和过滤雨水,使屋顶上的雨水径流不断减少,带动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大大提高,并使用收集的雨水来浇灌植物。在使用绿色屋顶理念以后,雨水控制主要表现为2点:1)参照欧洲的设计思想,增加屋顶植物层的面积来对雨水进行拦截,拦截的雨水被植物所吸收和净化,从而使绿化环境的目的得以实现。2)植被种植的底层能够降解污染物和净化雨水,雨水在基质层土壤的作用下,逐渐转化成为能够再次利用的水资源。绿色屋顶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居住空间的利用率逐渐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海绵城市建设的角度分析,绿地和绿色屋顶在建筑中使用以后,使建筑的雨水净化和吸收作用得以高效地发挥。

3.3老旧社区改造

在开展老旧社区海绵改造项目施工任务时,可以将透水砖和透水沥青铺设在积水位置处,把雨水花园、植草沟和下凹绿地设置在小区入口或者是关键性节点位置处,屋顶雨水全部汇集到雨水花园中,补齐和复绿原有植被,使社区绿化环境得以改善,及时更换雨水箅子,做好生态透水停车位设置工作。在布置小区重要节点位置时,以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旱溪形式为主,使小区的自然生态变得更加丰富多彩[1]。

3.4城市街道改造

在海绵城市街道改造施工的过程中,使用下沉式绿地和透水材料来控制年径流量,道路四周的绿地可以充分发挥汇水功能。在人行道铺设透水设施以后,人行道径流可以被有效控制,并经过软式透水管直接向市政雨水井中汇集。

4实例分析

以某市园林工程为例,该市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常年降雨量较大,年均降水量达到1257mm,这种现象使得地下水位呈现不断增高趋势,造成土质较松散,影响城市绿地建设,加之土质结构的变化,造成地下水的顺利排放受到一定的阻碍,影响了地表的稳定性。

4.1公园绿地采用分级调蓄缓排措施

在公园绿地方面主要采取的是分级调蓄缓排措施进行有效设计。该方法主要是根据不同地形的特征进行合理规划。比如,地形坡度在0~15°的公园绿地部位多建设山坡式、半坡式地形,采取这种模式可以使土地得以合理的利用;而当地形坡度在15°~35°的绿地多建设成地形完整的山地公园,这种公园占地面积较大,适合人们日常的休闲娱乐。公园内径流特征表现为汇水线丰富而产流点较为分散,对于坡度较大的区域,当遇到雨水侵蚀时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对于这些区域可采取低影响开发设计(LID),尽可能地减少安全隐患[2]。对于面积较小的低坡区域采取LID设计可有效阻止地表径流等现象对土坡所造成的影响。为了减少雨水的侵蚀,可在坡度适当的区域种植一些绿色植被,并设置渗排管,让雨水渗入地表。在上层坡面台阶部位可设置石笼条带,在坡面适当的位置种植一些绿色植物,可充当缓冲带的作用,这样当遇到特大暴雨时这些植物可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减少土壤流失量,侵蚀现象也会得到有效缓解。对于区域较大的山地公园,可结合地方优势将雨水资源作为补给水源,起到调蓄的目的。

4.2道路绿地下坡末端应用

考虑到该园林工程所处地形的基本特征,该区域道路纵坡现象突出而且地表径流速度快,初期冲刷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尽可能地避免雨水对土地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相关人员在设计时应将关注点放在减弱径流流速以及冲刷力方面。通过全面分析后决定采取预处理方式进行有效控制。在设计方式上,对于路面下坡末端的道路绿带可采取生物滞留设施,不管是设施宽度还是雨水入流口的布置均要满足相关要求。道路路面部位可设置引流槽,当雨水从坡道上留下时可顺着引流槽将雨水引入周边的绿地中,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不会对路面造成一定的损伤,另一方面也能使雨水得到有效利用。此外,雨水在流入时会带走一定的杂物,因此,做好养护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4.3广场用地采用逐级滞留渗透措施

依据这一地区的地形,该地广场一般为坡度较小的台地式广场,台地式广场的地表径流量比较大,由于广场中人为活动频繁,因此,径流水质较差,同时上下台地的落差较大,使得径流冲刷力较大。在对该广场进行设计时,应根据各台地的特点设置成层叠式的分散LID设施,其作用主要是针对这一区域内25mm以下的中小雨的径流量进行处理,使雨水渗透能力增强,并改善广场周边径流的水质。同时也应考虑到广场内部的植被可以起到遮阴的作用,因此,在LID措施中应种植多种植物,将比较高大的植被与较低的植被相结合。丘陵山地汇水区下游是建设用地的区域,广场应依据地形地貌设计为一种调蓄的地方,在面临强降雨时,可以充分利用起来蓄积洪水,控制洪水排放。这一类广场可设计为台地形式,利用台地构造可逐级对雨水滞留,延缓渗透时间。在径流的汇集地区可以建造地势较低的调蓄场地,使上游的洪水能够排放到此处调蓄,并且流经溢流口后与市政雨水排放系统相连接。在这一设计中,应依据该城市排洪量对洪峰调蓄量加以控制,并应将雨水汇入渠道及排出方式、洪峰调蓄量及调蓄时间等必要的内容都考虑进去。

5结语

以海绵城市建设的设计理念为基础,对海绵城市景观改造的方式方法进行总结。以海绵城市应用为切入点,做好景观美学与水循环保护的协调发展工作。在维护生态平衡的情况下,使海绵城市设计的多样性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链结构占据着核心的位置,以海绵城市理论为基础,高效处理城市中各类水的问题,可以使城市绿化景观变得更加优美。

【参考文献】

[1]孟晓飞.分析园林景观施工过程中设计与施工的矛盾[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3):241-243.

[2]张立霞,姜博.分析海绵城市理论与环保生态及景观园林的有机结合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1(1):110-112.

作者:黄丽 单位:中交二航院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