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互联网+医疗的热实践与冷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互联网+医疗的热实践与冷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互联网+医疗的热实践与冷思考

1热实践:“互联网+”在医疗服务中的发展及主要应用

1.1“互联网+医疗”的发展

对“互联网+”这一概念的理解,因行业、群体的不同而诠释各异。在医疗健康领域,国家卫健委在2015年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上较为权威地界定“互联网+医疗”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包括移动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与传统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业态的总称[2]。事实上,“互联网+医疗”的应用远比概念的提出早得多。上个世纪末,“互联网+医疗”最先以远程医疗的形式问世,利用通信、电子、多媒体等技术,发挥大型医疗机构的技术和设备优势为农村及边远地区医疗机构提供诊疗指导,同时也为医务人员提供了专业的咨询共享和技术交流平台。21世纪,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个人计算机(PC)的普及激发互联网与行业交叉开花结果,创业者进军医疗行业,比较有名的如“寻医问药网”“丁香园”“好大夫在线”等,搭建起主要基于PC端的病理查询、药品搜索、医生和医院信息库、简单的医患交流、患者在线预约挂号等平台,使得患者看病流程得以简化,传统医疗机构的就诊压力也得到减轻[3]。随着4G时代的到来以及移动智能设备的出现,“互联网+医疗”开始由PC端转向移动端,借助移动医疗App和可穿戴设备,力图打造从诊前的健康咨询、挂号导诊,到诊中的问诊购药,再到诊后的随访跟踪的医疗闭环。无疑,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势必会为医疗行业带来无限的发展空间,从而优化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

1.2“互联网+医疗”优化传统医疗服务模式

1.2.1在线诊疗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长期以来,传统就医模式因挂号难、候时长、排队烦等原因,严重阻碍患者就医效率,而备受民众诟病。互联网恰好把握住患者渴望获取便利快捷医疗服务的需求,通过构建在线诊疗平台,帮助患者实现自诊、问诊,以省去传统就医流程的繁琐。当前,类似“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发展较为成熟的在线医疗平台利用其拥有的海量疾病及症状数据库,并整合全国各地医疗机构、医师、药店、药品等综合信息[4],搭建起医疗健康信息搜索引擎。对轻微及常见病患者而言,只需输入相关病症、体征,即可获取全面、专业的解答实现自我诊断;而针对病情略微复杂或严重的患者,平台还设置了求医问诊服务,患者可将其不适症状编辑成文字或将其异样体表特征拍摄为图像上传至在线医疗平台,通过平台智能分诊传送至专科医师处,进而提供线上诊断,甚至是治疗建议。此外,对于那些有必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治的患者,部分平台还提供了预约挂号、网上缴费、手机查看检查报告等服务,以简化医疗服务流程。可见,在线诊疗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就医模式空间和时间的壁垒,切实化解群众“看病烦”与“就医繁”问题,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1.2.2可穿戴设备普及促进量化式健康管理

医疗设备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大部分诊疗服务从传统医学模式中依赖医生的望闻问切、触视叩诊逐步转化到借助健康数据的量化处理[5]。可穿戴设备作为当前互联网与医疗深度融合的新兴产物,通过连接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实现不同人群的健康管理。最常见的是为慢病患者提供体征监测,由可穿戴医疗设备持续性动态采集病患的各项生理指标,通过传输到相应配对的移动终端进行二次加工,将指标数据以连续变化的曲线直观呈现给患者,以实现自我健康状况的监测和记录。不仅如此,数据的云端存储和使用还方便了患者家属及医师及时获取患者健康数据,一旦离群值出现,异常信息将以短信邮件等形式即刻传送给患者本人、家属及其主治医生,提醒患者及时就医[6]。此外,类似智能手环、手表等广受欢迎的日常使用类的可穿戴设备,也可同时支持运动计步、睡眠监测、心率读取等数项人体数据,并经大数据分析提出健康与运动管理建议,可满足大众的自主健康管理需求。

1.2.3社交平台搭建实现医—医、医—患、患—患多向沟通

互联网医疗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医方、患方信息交流不畅的局面,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患关系,还有利于患者医疗决策能力增强及医师群体的专业成长。众所周知,传统医疗环境下,医患交流主要集中在就诊过程当中,缺乏医师随访和患者反馈机制。互联网向医疗行业渗透所衍生出的社交平台则为医患提供了持续性沟通的桥梁,医生只需将患者添加到个人平台系统,即可进行随访,提出后续治疗建议或保健指导,而患者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咨询,大大减轻了病患奔波往返于医院的不便,且同一名医师的连续性的复诊也更能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疗效。另外,平台中的病友帮、医生社区还为医、患两个群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信息与情感支持。一方面,患者借助社交平台分享其所患疾病的医疗信息,介绍经自身佐证过的康复方法,帮助同类型病友抵御疾病;另一方面,虚拟空间中同病患者匿名分享经历、宣泄痛楚,有利于患者疏解压力并获取内在心理支持[7]。对医师群体而言,利用社交平台的互联互通,他们可以与同行分享医学知识、诊断经验、解析病例,在拓宽自己行业内社交人脉网络的同时,获取了更多优质、前沿的医疗咨询。

2冷思考:“互联网+医疗”中存在的问题

毫无疑问,伴随着当今社会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以及大众健康管理意识不断觉醒,“互联网+医疗”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传统医疗体制的制约、监管体系的滞后、技术稳定性欠佳等原因,互联网医疗的崛起在优化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的同时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2.1优质医师资源缺乏的问题

尽管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使得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如火如荼,但真正走向互联网医疗的多是小型公立医院及私立医院的临床医师,他们为吸引更多患源、树立个人品牌、增加个人收入积极投入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建设与发展。然而,与传统的线下就医需求一样,绝大多数患者希望在互联网平台上提供医疗服务的多是拥有过硬专业技术和丰富临床经验的良医、名医。众所周知,我国大多数的优质医师资源都集中在大型三级医院,他们每天要忙碌于供职医院的临床、科研、教学等事务,闲暇时间本就不多;与此同时,医院在福利待遇、职业发展等各个方面为医生提供了较好的保障,也使得他们对互联网医疗没有太大的参与动力,即便有少数名医在各类医疗平台注册,活跃度往往也不高。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激励更多大医院的优质医师参与互联网医疗发展成了当下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2.2在线医疗的安全性存疑

互联网医疗依赖载体所具有的虚拟性,导致其提供的健康讯息或问诊服务存在一定的准确性、安全性问题。由于设置的准入门槛较低,当前互联网上线的健康咨讯机构数量众多,所医疗知识、健康建议质量也参差不齐[8],有的甚至将推送虚假或非法广告与真实信息混淆展示,诱导患者购买伪劣设备或到资质不完备的民营医院就医。而患者因其对医疗健康信息的识别和评估能力有限,容易受到错误信息引导产生错误判断,进而浪费金钱且贻误最佳治疗时期。此外,由于在线问诊终究缺少传统医疗实践中的“面诊”环节,医生无法对患者的精神面貌、形态体征、行为动作等健康状态进行观察,故而难以作出全面、确切的咨询建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医疗安全风险。讨论到互联网引发患者医疗安全风险增加的问题时,随之带来的法律安全问题同样值得重视。我国现有法律制度仅对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中发生医疗事故的责任界定及医疗纠纷的处理流程等问题作了相关规定,那么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中一旦有医疗争议产生,责任应该如何认定?由于医院不可能为医师的网络坐诊执业行为所导致的医疗问题承担责任,那么患者应该向谁讨责也成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9-10]。

2.3患者信息与隐私存在泄露风险

互联网向医疗的强势介入在营造开放大数据环境的同时,也使得患者信息与隐私泄露的风险大大增加。无论是浏览医疗健康网站获取医学讯息,还是通过移动医疗App、可穿戴设备传递生理体征数据,亦或是通过社交平台分享就医体验,患者都会主动或被动地在互联网上留下个人信息与隐私,而网络渠道的交流互通及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又恰好为患者信息的公开提供了条件。当前一些医药器械生产经营者甚至是违法分子,他们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入各大医疗健康讯息平台,窃取患者的个人资料、地理位置、就医需求等信息以便为己所用。例如,通过电子信箱、短信、电话等对患者进行一系列“专业”的医药产品推销或是网络诈骗,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与一般的个人信息不同,若患者的医疗信息,尤其是当中的隐私信息未能得到恰当保护,一旦遭到披露将产生无法估量的后果。例如,艾滋病患者可能会因医疗信息泄露而受到他人的歧视产生极大的精神痛苦。

3对策建议:应对“互联网+医疗”发展困境

3.1巧借多点执业平台,促进优质医师积极加入互联网医疗

要想激活优质医师资源在互联网医疗中的普遍参与度,须打破传统格局,将医师从现有医疗体制中适度解放出来。例如,国家自2009年开始制定并出台政策研究探索的注册医师多点执业,便是一大进步。根据相关规定,医师多点执业需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这对于促进优质卫生人才的合理流动、充分利用颇有意义。更加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3月由国家卫计委的《医师执业管理办法》将医师执业地点由过去的某一家医疗机构更改为某一行政区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医师的自由身份[11]。因此,充分利用互联网本身具有的跨地域、跨人群、跨时间等优势,让其为医师多点执业的执业地点提供更多元的渠道,促使更多名医、良医参与线上医疗,为互联网时代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注入强心剂。其次,兼顾医师利益诉求,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如将医师在互联网医疗平台上科普医学知识、健康贴士等工作时间折算成医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时间,与其职称评定、业务考核等挂钩,以此来推动优质医师对互联网医疗的全力支持。

3.2加强法律制度监管,确保网络医疗服务安全

首先,构建合理的互联网医疗行业准入机制,使每一个医疗健康类网络平台经过严格的专业测评后再投入上线,从根本上确保在线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立的移动医疗应用程序三级风险监管体系经验[12],对那些仅宣传健康知识、提供保健教育的低风险医疗网络平台,采取较为宽松的标准,通过常规检测即可开放其上线;而对于专业性较强,涉及到求医问药、诊断治疗的医疗服务平台,则需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组织医疗、法律专家审查其医师从业资质、医疗服务范围、健康信息数据的应用等,并及时向社会大众公布监测结果,引导广大患者正确辨别医疗健康讯息,以维护互联网医疗市场的质量和秩序。其次,就互联网医疗可能引发的医疗争议问题,我们认为应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及政策规章将医疗事故的责任界定、医疗纠纷的处理机制移步到互联网医疗平台,对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下的医疗纠纷处理程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行政刑事处罚以及赔偿等悬而未决的问题予以明确的法律支撑和保护,使医患双方在发生医疗争议时有法可据、有法可依[13]。

3.3多方联动,建立健全患者隐私保护机制

随着医疗服务由传统的医生—医院—患者模式向医生—互联网—患者模式转变,医疗数据泄露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隐私安全,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患者方面,应增强个人隐私保护意识,谨慎对待医疗讯息网络及线上医疗服务平台中填写个人资料及医疗信息等相关事宜;医务人员方面,应坚守职业道德,明确患者信息仅限于提供医疗服务使用,若为了科研、教学等目的需要使用患者信息时,应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提前告知患者并征得其同意,对随意使用、透漏患者的私人信息的医务人员应予以严格处罚;互联网方面,所有与医疗健康服务相关的互联网平台都必须构建强大的技术安全保障体系,通过限制访问权限确保访问主体(医师、患者等)对访问客体(患者个体身份信息、健康数据等)的合法使用,禁止其他未经授权的网络运营主体通过互联网访问患者信息挪作他用[14-15]。

【参考文献】

[1]舒展羽,陈芳,吕强,等.互联网医疗面对社会服务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17(2):247-250.

[2]庞涛.国家卫计委首次定义“互联网+医疗健康”[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5(8):9.

[3]朱劲松.互联网+医疗模式:内涵与系统架构[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1):38-40.

作者:王慧君 杜永洪 白晋 冯跃林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