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针灸医疗服务模式现状与改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针灸医疗服务模式现状与改进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针灸医疗服务模式现状与改进

摘要: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中医药发展的各项政府战略规划的出台,针灸发展迎来了机遇与挑战。但现有的针灸医疗服务模式存在针灸服务模式单一、患者对针灸认知有限、多种疗法配合应用优势淡化、针灸装备设施相对落后及缺乏高质量针灸临床研究证据、指南及标准等不足。认为今后应从拓展针灸优势病种、扩大针灸特色技术的应用、加强针灸科普宣传、促进针灸治疗装备设施的研发、加强针灸人才培养、提升针灸科研能力等方面,创新针灸服务模式。

关键词:针灸;医疗服务模式;针灸特色技术;人才培养

1制约现代针灸临床服务模式创新发展的因素

1.1针灸服务模式单一

医疗服务模式是指在疾病的整个过程中,以治疗为目的,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建立的特定合作关系。现代针灸服务模式,除了涵盖医疗服务模式的一般特点,更要突出针灸治疗手段的应用特色。在如今针灸服务潜能未能很好激发的情况下,如何改革与创新针灸服务模式是现代针灸发展值得深思的问题。目前,我国中医院基本均以“内、外、妇、儿、骨伤、耳鼻喉、眼、皮肤、肛肠”科等来进行临床疾病分科。这种学科分科形式决定了中医院是以“疾病”为核心的服务模式。患者到医院就诊首先去寻找或分配到相关疾病科室。而“针灸科”是以“治疗方法”分科的科室。如今以“疾病”为核心的单一服务模式,大大缩小了针灸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许多针灸治疗效果较好的病症被筛选到其他科室,阻碍了针灸作用的发挥。此外,临床科室多首选药物治疗,这不仅加大药源性损害的风险,长此以往也不符合“控制药品比”的新医改政策[2]。

1.2患者对针灸认知有限

近年来,多项群众针灸认知现状调查显示,普通民众对针灸的认知途径多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其次就是从课本或者其他书籍知晓[3]。即便群众对针灸知晓率在逐步提高,大多数群众仍然拒绝针灸治疗。其原因主要有:(1)群众对针灸适宜病症认知不足,普通人群对针灸认知多限于痛症、中风康复、面瘫等,对于针灸能够治疗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精神科等各科疾病缺乏普遍认识;(2)有怕痛、感觉不安全、担心感染、疗效质疑、环境差等心理顾虑[4-6]。

1.3多种疗法配合应用优势淡化

多种针灸特色疗法配合可提高临床疗效。特别对于部分疑难病症,综合应用多种针灸治疗方法,可有效解决多因素、复杂性疾病的长期持续治疗,达到缩短疗程、提高疗效、节约医疗资源等目的。但在临床实践中,因针灸医师工作强度大,治疗患者多,人手不足,部分疗法耗时长,诊疗环境限制如艾灸排烟设备不足,小针刀、长圆针等疗法的无菌操作设施缺乏,刺络放血专用工具较少等原因,导致很多针灸特色疗法临床应用较少,针刺手法受到轻视。而单一针刺治疗制约针灸适应症的扩大和疗效的提高[7]。

1.4针灸装备设施相对落后

中医针灸在全球广泛传播和应用的同时,其所带来的医疗服务、教育培训、产品开发等市场也在不断扩大。因此,中医针灸在国际上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如韩国、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都已加入了中医针灸的竞争行列,特别在针灸设备研发上,日本、韩国等国家已走在前面。目前在临床实践中,针灸装备设施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针灸床、针灸椅的原始简陋无法满足临床各种针刺体位需求;艾灸烟雾、刺络放血的污血等处理不当导致环境污染;艾灸温度无法把控、温针灸艾柱跌落导致皮肤烫伤,以及针具重复使用导致感染等风险;电针仪电流输出不稳定、针灸夹子易脱落等导致患者电针体验不佳,等等。诸如此类的针灸装备设施相对落后问题不仅影响针灸功能实现及疗效提高,还影响针灸服务质量的提升。

1.5高质量针灸临床研究证据、指南及标准的缺乏

世界卫生组织(WHO)资料显示:“缺乏研究数据”是传统医学管理的首要问题[8],导致其可信度的缺乏。近年来,国内外对评价针灸疗效方面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但因其设计欠规范、小样本重复、研究结果不可靠等缺陷,导致真正能指导临床,并为临床决策提供高质量证据的临床研究尚属凤毛麟角,这也是制约针灸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9]。

2现代针灸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发展的思考

针灸医疗服务模式应打破“针灸科”为基本单位的单一服务模式的格局,逐步走向“针灸全科化,治疗多元化”的特色服务模式。充分发挥针灸“简、便、易”的优势,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改变服务范围局限、疗法单一、装备设施落后等不足,通过优势病种与特色疗法的拓展、医院多学科协作、针灸技术普及社区、针灸分级人才联动、临床科研能力提升、针灸科普、针灸装备设施的优化与研发等多方面提升针灸临床服务能力,创新与优化针灸特色服务模式。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2.1扩大针灸服务范围,走出针灸科

改革以“针灸科”为单位的医疗服务模式,走出针灸科,要针药结合、针灸结合、多种特色疗法结合,采用“针灸全科化”的服务模式,打破针灸科与其他临床科室在治疗上各自为战的格局,充分发挥针灸“治疗范围广、治疗方法多、临床疗效显著”的优势,努力打造“多学科协同发展,针灸特色技术水平齐头并进”的发展趋势,通过与内、外、妇、儿等临床科室建立业务协作关系,拓展中医针灸服务范围,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药占比和医疗费用,使更多适合针灸的患者能够早期、有效地得到针灸治疗,使“一针二灸三吃药”的服务理念在解决医改难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1.1针灸优势病种的拓展

根据针灸科专科收治患者特点、技术优势、科研方向等,结合区域实际情况,抓好针灸治疗病种的筛查和梳理,在确定针灸治疗适宜病种和优势病种的基础上,逐步扩大针灸治疗病种范围。以科研带动临床,以临床促进科研,建立临床科研一体化研究体系,采用切合临床实际的临床科研方法对优势病种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提升针灸优势病种的诊疗能力及服务质量。

2.1.2针灸特色技术的凝练与应用

针灸的疗法包罗万象,每种疗法均有各自的使用范围,然而目前针灸临床实践中常以“针”为主,其他疗法应用较少,针灸疗法的综合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对临床验证有效的民间疗法,因缺乏大量临床数据的支撑而使该类疗法一直处于学科边缘。通过吸纳和引进民间及国内针灸治疗疑难病症的丰富经验、针灸特色技术等,对针灸特色疗法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整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探索与验证交替的临床评价模式,建立针对临床行之有效的针灸特色疗法的疗效评价方法和医师医疗服务质量相关的评估方法,制定适合病症及操作手法的规范及标准等,以提高疗效,扩大针灸特色疗法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2.1.3与临床科室建立业务协作关系

选派针灸科业务骨干至各临床科室,通过查房、操作指导、业务培训等方式提升各科医师的针灸临床技术,促进针灸操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组织各临床科室的专家对针灸科医师进行业务培训,提升针灸科医师的中西医诊疗能力。

2.1.4促进针灸特色适宜技术下沉基层

下沉优质针灸医疗资源,带动继承针灸特色技术发展,提升基层针灸整体服务水平。开展双向转诊制度、针灸专家下社区、人才进修培养、培训指导、针灸适宜技术普及推广等多种形式的基层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工作。通过“针联体”建设,推动优质针灸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实现针灸医疗资源、大数据资源、科研资源、人才资源等的资源共享。

2.2加强针灸的科普

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在针灸科普工作方面,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多层次的实际需求,针对企事业单位、团体客户、社区、学校等不同受众群体,通过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下基层等多种途径,采用义诊、科普讲座、印制科普光碟、科普读物等方式,提高群众对针灸的认知力。在科普内容上,注重学术性与科普性、趣味性与专业性的结合[10]。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采用简单易懂且生动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弥补文字过于专业、艰涩难懂的缺陷;注重挖掘民众喜闻乐见的针灸科普内容,如针灸可以治疗什么病、针灸的效果如何、针灸为什么起效、针灸在治未病及健康保健方面的贡献、针灸的起源与发展等,提高民众对针灸的认知力及接受程度。

2.3针灸装备设施的研发与应用

目前中医针灸装备设施有品种较多、种类繁杂和应用领域较为广泛等特点,但同时该类产品也面临着整体应用科技含量较低和升级换代慢等问题。因此,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进一步加强针灸装备设施的创新及研发是针灸学科发展迫在眉睫的任务[11]。现代针灸装备设施的研发与创新必须根据现代针灸临床服务的现状,立足于临床需求,将现有的计算机信息工程技术、循证医学、转化医学等多学科交叉技术渗入到针灸领域,通过开发能将中医学术思想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紧密结合的针灸装备设施,制定针灸治疗仪器的技术标准、临床操作技术规范、装备设施的检测指标等[12],引领针灸行业从传统手工操作向针灸用具现代化、智能化、专业化、自动化、信息化、系列化的转变,改变传统针灸模式,提升针灸医疗服务品质,改善患者针灸治疗的体验,促进针灸传播与推广。

2.4提高针灸科研能力

在针灸科研方面,近年来国内针灸科研学者利用国际通行的临床研究方法,开展了针灸治疗难治性便秘、压力性尿失禁、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的临床试验,在全国有30多支中医针灸的临床骨干队伍参加,完成4000多例临床观察,取得了较为可靠的研究结果,其中《电针治疗难治性功能性便秘和随机对照研究》及《电针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漏尿量疗效的随机临床试验》分别刊登在国际内科第一刊《美国内科年鉴》及国际四大顶级医学期刊《JAMA》上,标志着我国针灸临床研究呈现出崭新的局面[13-14]。今后应在完成国际针灸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国际针灸病例登记注册平台搭建及针灸临床研究在国际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针灸临床评价与数据管理中心,实施针灸有效性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以及在真实世界的临床研究理念指导下,组织开展国际针灸病例登记注册研究等,从而提高针灸的临床研究质量及学术影响力。通过高质量临床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进一步提升针灸的临床服务能力。

2.5针灸人才培养

针灸人才队伍面临断层之忧。目前在针灸临床实践中,针灸医师不仅面临日常临床诊疗工作,还要负责针灸临床实际操作,故针灸医师工作强度较大。高强度的工作容易导致人才流失、针灸服务质量欠佳等现象。目前国内多侧重于针灸医师的培养,而不重视针灸技师的培养。针对现有的针灸服务现状,应组建针灸专科医师—针灸医师—针灸技师的多层次针灸专业队伍,注重西医师、中医师、中医全科医师的针灸操作技能的培养,加大针灸专科医师、针灸技师的培养,制定针灸人才准入制度、考核制度、资质认证制度等,以适应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随着医疗体制的深入改革和政府各项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文件的陆续出台,中医药的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而现有的针灸临床服务模式无法满足针灸的发展需求。为进一步创新和完善针灸医疗服务模式,针灸临床、科研及其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针灸的科学价值和继承发展的现实意义,认清针灸发展存在的问题,积极应对各项挑战,充分发挥中医针灸易于普及的优势,积极推动中医针灸先行,更好地光大和弘扬中医药。

参考文献:

[1]刘保延.改变服务模式,走出针灸科,让针灸发挥更大的作用[J].中国针灸,2015,35(1):1.

[2]陈怡然,马铁明.现代针灸服务模式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9):144.

[3]徐韬,叶少情,石宇,等.关于成都市居民对针灸疾病谱认知情况及针灸治疗期望的调查研究[J].中国针灸,2017,37(8):901.

作者:黄杏贤 于海波 刘永锋单位:深圳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