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发展现状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发展现状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我国的农村医疗保险体系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民生问题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政府逐年增加对农村医疗领域的开支。结合当前农村医疗保险发展状况,我国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并取得了突出成效。通过分析其发展现状,总结其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出现的问题,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积极意义。

【关键词】医疗保险;发展现状;医疗改革

我国农村人口多,发展的重点是要解决农村问题,农村医疗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因此,医疗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解决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也就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点。为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自2009年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成为改善农村医疗水平,保障农民医疗权益,改善民生的一个重大举措。这种新型的医疗制度以大病统筹为重点,农民自愿参保,以政府、集体和个人多方筹资的形式,保障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健康发展。截至2010年,新农合基本在农村达到全覆盖,但全国报销标准至今未统一,各地政府结合本地区的医疗政策制定理赔标准。随着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它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减轻农民生活负担,缓和社会矛盾。2016年新农合取得跨越式发展,与城市居民医疗保险相融合,形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一、我国新农合发展成效分析

(一)医疗管理健全化,改善人们生活。新农合重点集中在大病统筹方面,其初衷是减轻大病造成的家庭负担。新农合不断扩大重大疾病的理赔范围,针对患有重大疾病的贫困人口,支持“先诊疗、后付款”的政策,并将理赔线降低50%,有利于更多贫困人口从新农合中受益。同时,积极推进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区别于普通门诊补助政策,实行按病种定额付费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进门诊统筹,门诊小额费用囊括在医疗保险报销之中,减轻贫困人口医疗支出,增加公众对新农合医疗政策的好感度,提升新农合的影响力,让公众了解其惠民政策。(二)医疗报销合理化,精简报销流程。新农合的报销比重呈上涨趋势,政府和个人的出资比例逐年增加。患有重大疾病的家庭将会从新农合中获益更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家庭因病致贫。此外,新农合设定报销最大限额,避免重复报销或过度报销,增加受助人数,让更多人享有医疗救助的权利。新农合的报销手续不断简化,新农合不断完善全国网络信息系统,建立用户信息网络平台,推进新农合与商业保险等医疗保险联动报销机制,提供一站式报销结算服务。异地就医利用网络平台结报,并推行“出院即报”的形式。政府不断地总结新医改以来的经验,简化报销流程,降低报销成本,促进资金流动,缓解农民资金负担,真正站在农民的角度进行思考。(三)医疗建设合理化,提升服务质量。为促进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健康有序开展,让农民可以在患病的第一时间及时就医,提升农民对新农合的满意度。为鼓励农民就近医治,新农合采取越基层,理赔线越低,理赔额越高的方式。这样,不但节约开销,缓解大医院就诊压力,而且有利于农民及时就诊,避免延误病情。为促进新农合更好地在农村发展,政府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建设,增加乡镇卫生院的资金投入,增加各种基础设施和医疗器材,改善医疗环境,使其符合国家制定的乡镇医疗标准。对乡镇从医人员进行系统化培训,提升从医者的医德意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二、我国新农合发展局限性分析

(一)缺少法律规范,影响医疗改革实施。尽管新农合在改善农村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突出成果,但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缺少规范性文件,加之工作人员对政策的解读不全面,至今不能在全国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各地理赔标准不一,容易激化社会矛盾,降低公众认可度,带来负面影响。新农合以农民自愿形式参保,没有强制性要求,这对于缺乏忧患意识,对医疗保险政策了解尚浅的贫困人口来说是一大弊端,在面对突发疾病时,家庭会遭受重大打击。部分地区由于管理办法缺失,权责不清,出现参保人利用政策漏洞或采用不法手段进行套现,以此骗取国家医疗福利,对新农合健康有序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二)宣传力度弱,认可度不高。新农合是作为基本的医疗制度,是一项改善农村医疗救助的惠民政策,但由于政策宣传不足,民众对其政策了解不全面,对新农合的发展情况、运行模式以及理赔标准等具体内容存在盲区。政府缺少行之有效的宣传方法,与民众缺乏积极的沟通,基层管理者对政策解读局限于表面,甚至自身对政策了解不全面、不系统。加之广大农民认知水平有限,缺乏主动探究意识,存在事不关己的侥幸心理和人云亦云的盲目跟风心理,即便参保也只是了解政策的一星半点,仅仅意识到其对防范重大疾病有积极作用,达不到广泛宣传的效果。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参保家庭会不知所措,反而抱怨医疗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社会满意度降低。若长期投保而无反馈,部分农民就会淡化危机意识,拒绝持续参保。这些都严重影响新农合良好口碑的形成。(三)管理办法存弊端,不利可持续发展。新农合报销比例按所就诊医院级别而有所差异,基层医院报销额度较大,相反,城镇大医院报销比例相对较低。虽然近几年重大疾病的理赔范围在不断扩大,但仍有一些重大疾病在此范围外。一些重大疾病在本地区医院无法医治,需要到国内其他医院就诊时,患者会承受巨额医药费,报销比例极低,住院费、手术费、医药费加上各种其他杂费仍是一笔巨额开支。农民普遍收入低,贫困家庭仍旧要承担医疗重担,从而拉大贫富差距。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更多的农民选择在外地谋求生计,然而,他们的医疗救助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在外务工人员只能在户籍所在地缴费,不能在居住地参保,当他们感到身体不适,一般会选择就近就诊,这种方式不予报销或报销比例极低。有些农民工考虑到费用问题,会尽可能推迟看病,避免检查,不利于及时发现病情,尽早治疗。

三、健全新农合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建立法律机制,优化管理模式。法律是保证新农合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一环,是政府开展各项工作的行为准则,是参保人维护自身权益的武器。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险法律机制,实现有法可依,管理者有章可循,避免不法人员谋求个人利益,保障公民的基本的医疗救助权利。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医疗保险机制,形成一致的理赔标准,让人们感受到医疗体制的公平性,有利于新农合的长效发展。(二)加大政策宣传,提高农民自主意识。宣传不能流于形式,要让农民真正了解新农合的惠民政策,眼光要放长远,不能局限于当前的得失,树立农民的忧患意识,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意识。基层管理者应认真解读政策内涵,组织农民一起学习政策信息,了解国家医疗保险的发展状况,不但有利于报销理赔工作顺利开展,而且更多的人加入到宣传队伍,提高社会满意度,提升公众对新农合的信任度。(三)增加财政支持,健全补偿机制。农村作为国家发展的薄弱地带,政府应加大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权益,优化报销补偿方案,不断深化对各种重大疾病的救助工作。结合当前医疗改革的现实情况,采取积极措施处理在外农民工的医疗保险问题,提高异地报销比例,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当前医疗救助能力与农民期望之间差距。因此,农村医疗保险改革作为改善民生的主要方面,仍将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中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信息平台[EB/OL].

[2]林淑周.新医改以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时代经贸,2018,29(29):72~73

[3]陶菁菁.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9,22:47~49

[4]许文昌.经济新常态环境下社会保险改革的关键点与措施[J].经济纵横,2019,22:192~195

[5]杜晶琳.江苏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效果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9

作者:张静 单位:滨州学院经济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