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ICU护士医疗设备警报反应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ICU护士医疗设备警报反应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ICU护士医疗设备警报反应分析

[摘要]目的深入了解icu护士医疗设备警报反应的心路历程,查找警报脱敏的原因。方法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抽样法,抽取2019年某三甲医院监护室工作的10名临床护士进行质性访谈,并应用现象学研究Colaizzi方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共析出“应对警报心路历程”、“临床警报认知”两大主题,含13个副主题。结论护士警报反应心路历程复杂,警报脱敏现象较普遍,建议管理者分阶段针对性进行调节,创新警报安全管理方法,以更好地保障临床护理质量与安全。

[关键词]监护室(ICU);护士;警报反应;警报疲劳;现象学研究

监护室(ICU)是医院医疗设备最集中、使用最频繁的科室之一。调查研究显示,医疗设备平均每小时会发出6~16.74个警报[1],提醒护士患者病情变化或设备功能障碍。设备警报有助于减轻临床护士的监护压力,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患者安全,降低医疗护理风险,然而,仅有10%的报警得到及时处理[2],更有高达99%的设备报警是对患者没有危险的误报警[3]。医疗设备警报频率过高、假阳性警报过多、护士警报疲劳等因素对医疗安全造成威胁。鉴于此,本研究采用执行研究方法,深入了解ICU护士医疗设备警报反应的心路历程,查找警报脱敏的根本原因,探索创新警报安全管理方法,以更好地保障临床护理质量与安全。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法,根据研究对象年龄、性别、职称、工作年限、学历等最大差异化原则,选取在某三甲医院监护室工作的临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样本量以资料饱和为准,即研究资料不再有新主题呈现,共访谈10名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在监护室从事临床工作;②工作年限两年以上;③获得执业资格证书,独立上班;④聘用期内;⑤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科室护士长;②常年上主班、药疗等护士;③1个月内有休假的护士;④孕、产、哺乳期护士。对研究对象进行A1-A10编码,其余一般资料见表1。

1.2研究方法

1.2.1资料收集采用半结构式深入访谈法收集资料。通过文献回顾、临床观察及专家咨询等方法设计访谈提纲,具体如下:①临床上听到设备警报时,您的心理第一反应是什么?②随后发生了什么变化?③频繁的设备警报对您的生理有什么影响?④您觉得设置警报提醒的关键意义是什么?⑤您认为现在您对警报反应的敏感度跟刚工作时有什么不同?⑥您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变化?⑦您对提高护士警报反应敏感度有什么想法?访谈前,访谈者向研究对象介绍本次访谈的目的、内容、时间以及意义等,获取知情同意。正式访谈前,选择两名研究对象预访谈,完善访谈提纲。访谈选择在安静、宽敞、无人的会议室进行,访谈时间20~30min。经访谈对象同意后全程录音,现场笔记。访谈过程中研究者围绕访谈提纲有目的地引导访谈对象谈论主题,适时采用反问、追问、重复、回应、总结等访谈技术确认和收集研究对象的回答,同时记录表情、肢体语言等信号。

1.2.2资料分析访谈结束24小时内,2名研究助理分别对访谈录音进行逐句转录,由主研究者核对两份转录文本的一致性,差异处重复听取、纠正,并与访谈对象确认,避免混入研究者主观观点,提高研究资料的可信度。采用现象学研究Colaizzi方法[4]对资料进行分析。

2研究结果

2.1主题一:应对警报心路历程

2.1.1初接触阶段①紧张害怕。大多数护士表示刚接触临床工作时,对医院环境、医疗设备等不熟识,应对警报紧张害怕,经常不知所措。A2:“刚接触时,仪器设备种类多,声音经常分辨不出来,经常紧张得不知所措。”A5:“有的时候会同时看管三四个呼吸机的患者,整个班次挺紧张的,可害怕听到机器报警声音了。”②焦虑担忧。部分护士表示刚接触监护室工作时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不扎实,故障处理底气不足,常有焦虑症状。A1:“一听到警报声,整个人都慌了,尤其是刚上血滤机的时候,老怕万一发生血液凝固、气体栓塞等。”A6:“心里挺没底的,老担心出事,一报警就找组长帮忙。”A7:“刚开始处理警报问题时,必须跟组长或同事确认,才敢操作。”③倍感压力。有护士谈到处理警报时心理压力较大,部分场景需要医生帮助。A1:“护理临床本身就是体力活,再加上看管危重病患,时不时各种机器报警,心理压力巨大。”A8:“只要看管插管、血滤的患者,因为担心延误抢救,一点小问题就去找医生,当时压力特别大,而且工作负荷也重,也可以说是被逼着去熟悉设备、学习处理设备警报问题。”④激动兴奋。有护士表示处理警报是证明职业价值、获得成就感的最佳时刻,比较兴奋。A3:“警报声一响,可兴奋了,觉得又学了个解决问题的本事。”A4:“刚接触时还是挺激动的,挺兴奋的。”A10:“对医疗设备充满好奇,开心自己能够处理报警问题。”

2.1.2基本掌握阶段①接受适应。多数护士表示逐渐适应警报声,能够平静处理警报问题。A2:“时间久了,就慢慢适应了,也不会过度紧张了。”A3:“淡定了很多吧,毕竟见多不怪。”A6:“已经适应了警报声音,也能够判断什么机器什么警报声音,不会一听到警报满屋子找设备了。”②成就自豪感。绝大多数护士表示处理警报带来成就感,感受到职业价值与自豪。A4:“常见警报问题处理多了,自己也都基本掌握了,挺有成就感的。”A8:“以前觉得教员处理警报从容自如,尤其是血滤机、呼吸机这种重要又复杂的机器,现在自己也会了,挺傲骄的。”A9:“现在听到警报后,不仅会处理,还会给学生甚至有些进修医生讲解,挺有成就感的。”

2.1.3熟悉阶段①出现脱敏现象。大部分护士在访谈中提到,在熟悉警报后,逐渐出现应答迟缓、积极性差,甚至关闭警报等脱敏症状。A5:“护理工作本来就很忙很累,有时候听到报警声,比如鼻饲泵报警,知道不急,就先放一边了。”A7:“上班久了,警报听多了也开始麻木了,没有先前的紧迫感。”A8:“警报多了经常会感到注意力分散,疲乏劳累,尤其是上夜班的时候,警觉性降低了。”②头疼烦躁。绝大多数护士提到警报声可引起头疼烦躁、情绪暴躁。A2:“工作环境嘈杂,机器本身就自带嗡嗡声,再加上报警,真挺烦的。”A4:“烦躁,乱糟糟的,耳朵也嗡嗡响。”A6:“尤其是使用无创呼吸机的患者,遇到人机对抗,机器频繁错误报警,那时候特烦,整个班的精力都在这个机器消警上。”③责任感重。数名护士表示虽然警报疲劳,但是仍坚守初心,尊重生命,保持责任感。A1:“虽说上班挺累了的,但看护的都是生命,不能不负责,警报响该去处理还是得处理的。”A4:“虽然说有时候挺烦的,但是不得不去解决问题。”A8:“抱怨归抱怨,但毕竟是工作,活还是得干,遇到紧急情况反应还是很快的。”

2.2主题二:临床警报认知

2.2.1警示作用好大多数护士认可警报的警示作用,能够提醒护士及时发现不易识别的问题,降低风险发生率。A1:“在临床工作中,警报相当必要,提醒病情变化或者药物用尽等。”A3:“机器能够自检,发现许多人工识别不了的问题,比如血滤机凝血、血滤间断等等,很好地提醒了我们。”A10:“患者痰堵了,呼吸机会报警,肠内营养液走完,鼻饲泵会报警,挺有用的。”

2.2.2提高工作效率有护士提出警报能够分担部分临床工作,提高工作效率。A6:“能够分担护士工作量,比如血滤机该换废液袋了,一报警我们就知道了。”A9:“现在临床工作量大,护士配比严重不足,有了机器报警,能够帮助我们分担工作,降低风险发生。”A10:“可以安心写特护了,有问题机器会报警的。”

2.2.3干扰工作多名护士表示机器警报声对工作有部分的干扰,警报声音调高、频率快造成环境噪声,干扰心情,打扰工作。A6:“特别是遇到频繁错误报警,对心情也是一种干扰。”A10:“该报警的时候不报,比如有时出现液体外渗、静脉炎等,警报系统根本不能识别。”A8:“有时正在集中精力干某一件事,突然报警会打乱计划,分身乏术,确实挺受影响的。”A9:“有的时候匆忙去处理报警,却忘记正在处理的事情。”

2.2.4警报期望访谈护士从自身角度对促进警报应答效率提出一些建议与意见,指出对警报期望改进之处。A3:“针对警报声疲劳问题,可以尝试换成不同的音乐。”A6:“可以建立信息化系统,统计警报原因,收集数据,改进设备。”A7:“把警报声换成语音播报。”A10:“报警发生时会提示几床什么机器报警,这样就更好了。”

3讨论

3.1护士警报反应心路历程复杂

建议分阶段针对性调节心理社会问题是影响护士警报反应的重要原因,也是调节警报反应的有效依据。护士警报反应经历“紧张压力-逐渐适应-烦躁脱敏”这一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应采取分阶段针对性的调节方式,重点解决紧张压力与兴奋激动之间的矛盾、烦躁脱敏与职责使命之间的矛盾。

3.1.1初接触阶段环境与认知策略对行为执行能力有一定的影响[5],初始阶段护士多以陌生、压力、焦虑、紧张、害怕等心理活动为主,同时也存在新知识新技能的新鲜刺激感与兴奋感,这主要与护士岗位胜任力不足、工作信心不够等有关。因此,此阶段主要以普及理论知识、提高警报应答处置能力为主要目标,医院、科室可定期开展医疗设备常见警报处理相关课程,进行相关处理操作培训,提高护士岗位胜任力,降低焦虑担忧等负性情绪。

3.1.2基本掌握阶段这一阶段护士已逐渐适应警报声、处理警报的节奏,认知水平提升,理论知识掌握深入,具备讲解能力。成就感是个人追求自己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动力,在此动力驱使下会尽力达到完美[6]。研究显示,通过适当赋权,可增加护士心理赋能感,提高工作满意度[7],因此可采用授权赋能的管理方式,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可以让护士轮流担任警报监控组长,使其感受到上级对其关注与重视,提高警报应对积极性与工作能力,降低警报疲劳厌烦等发生的可能性。

3.1.3熟悉阶段此阶段护士多以烦躁头疼、疲劳脱敏为主,出现“信息过载”现象,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主要原因在于:①护士35%的时间在处理警报问题[8],频繁、错误、假阳性、无效的报警消耗护士较高比例的时间和精力,隐形工作量上浮;②长期报警噪声严重影响医务人员身心健康,降低工作效率;③职责使命的要求与现实疲惫身心之间发生冲突。服务对象的多样性、服务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的不可依赖性、仪器设备的繁琐性等要求管理者必须采取较强的抗压及抗疲劳措施。因此,建议根据报警危急程度设计临床警报的优先级,制定个性化参数设置的标准,调节警报声柔和度,并设置护士站集中监控系统,最大程度地改善临床护士警报疲劳脱敏现状。

3.2临床警报意义显著迫切需要加强警报安全管理

临床警报认知是指护士从自身角度对临床警报的性质、意义、危害等方面作出的评价,它可直接影响护士对警报的反馈行为和身心反应。本研究中多数护士表示临床警报意义显著,警示作用好,但也有部分干扰影响。殷欣[9]等人的研究结果同样显示护士对临床警报的认知呈正向积极态度,但“警报管理应对不足”和“错误报警”是干扰护士对警报应对的主要原因。相比之下,国外临床警报分析处理系统具有较为严格的标准流程和管理策略,包括数据分析、合理设置警报区间、与医生沟通、正确的护理诊断、有效护理措施等内容步骤。可借鉴国外警报管理的新方法、新理念,优化符合我国临床实际的警报安全管理系统,制定仪器设备报警参数设置指南,创新警报定位、语音播报等智能提醒服务,尽量将警报无益影响降至最低,将警报的临床价值最大化。

作者:赵婷婷 万青 单位: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二区疗养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