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

摘要:本文从高校中央财政资金的定义及特征出发,通过分析高校中央财政绩效管理的制度建设、组织管理、资金使用分配管理、绩效目标设定及绩效评价等情况,发现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为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保障资金使用效益,应提升绩效管理工作认识、完善绩效管理组织工作、优化绩效指标体系、建立契合教学科研规律的绩效评价周期及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关键词: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全面绩效;预算绩效管理

一、引言

党的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2018年9月1日,《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指出:力争用35年时间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在这一背景下,绩效理念和管理方法逐渐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全过程。根据教育部直属76所高校的2017年部门决算,中央财政补助收入1,221亿元,占总收入的45.63%;财政补助收入中专项项目支出470亿元,占总收入的17.56%,占中央财政拨款的38.49%。可以看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财力保障和支撑。随着财政部、教育部陆续出台《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预〔2015〕88号)、《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的通知》(财教〔2015〕467号)、《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财预〔2018〕167号)等文件,高校积极探索全面绩效管理工作,已初步构建了预算绩效管理基本框架。在上述新的政策背景下,对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进行研究,以期促进预算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优化财政专项资金资源配置,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二、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概述

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是指高校从财政部门取得的项目支出补助,其主要用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是高校为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及落实国家教育政策而获得的具有特定用途的资金。按照现行高校财务报表体系,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包括教育补助收入、科研补助收入及其他补助收入。其中,教育补助收入为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根据财政部《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财教〔2015〕467号),高校教育类项目支出主要包括以下六项内容。(1)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经费,主要用于支持高校及其附属中小学改善基本办学条件。(2)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主要统筹支持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教师和学生、课内和课外等教育教学活动,用于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活动进行支持,用于中央高校开展自主选题科学研究。(4)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引导专项)。用于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5)中央高校捐赠配比专项资金。主要引导和激励中央高校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健全多元化筹资机制。(6)中央高校管理改革等项目拨款。引导中央高校深化改革、加强管理。

三、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特征

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来源于政府,用于特定事项,需单独按项目核算,并与特定的项目相对应。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与基本支出经费相比较而言,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专款专用。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需严格按照项目的政策要求,根据明确的支出范围使用资金。(2)项目申报具有明确的要求及流程。中央高校财政专项资金需按照中央财政的统一要求,编制项目申报文本,制定明确的绩效目标,按照政策要求的程序进行项目申报评审。(3)项目时效性强。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必须用于高校当前急需实施项目的资金安排,要按照中央财政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并有明确的时间节点考核要求。(4)项目资金赋予了高校一定的经费统筹权。按照《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财教〔2015〕467号)的规定,高校对六大类教育专项资金均有一定的统筹权,在项目建设内容下学校可以根据建设需要进行二次分配和安排,另外在预算调整上也赋予了高校一定的自主权,允许学校按照项目大类进行调剂。

四、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现状

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有助于引导学校根据绩效目标组织项目实施,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绩效管理有利于对项目实施的过程与结果进行监控,并根据相关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应用既是对学校项目实施成果的有效激励,也是寻找工作不足的有效手段,有助于优化高校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高校项目申报、立项、批复、实施、评价与监督各项工作伴随预算绩效管理展开。根据财政部、教育部要求,中央高校从2014年度开始以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专项为切入点,开展绩效自评工作,为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并于2017年度实施了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自评,绩效自评覆盖率达到了100%,绩效管理工作涵盖了中央财政的所有专项。2018年开始,又在绩效自评基础上开展了项目支出绩效目标执行监控工作。在预算绩效管理上,中央高校基本情况如下。

1.制度建设情况

建立健全财经制度是完善内部控制、指导业务工作、提高绩效的重要前提。中央高校根据近年来一系列政策文件的要求,在预算绩效管理、财政项目管理等方面均制定了相应的校内制度。在具体形式上,有的高校制定了专门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对预算的全过程管理进行了规范,有的高校通过预算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体现了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有的高校则是在具体的绩效管理工作中通过不同的资金使用规定及工作流程进行了规范。

2.预算组织管理情况

学校预算管理情况包括了预算的组织决策、立项、申请、审批、执行、评价与监督,是实施全面绩效管理的重要保障。在项目的管理上,各高校均构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项目管理流程。一般由学校财务部门组织、指导校内单位的预算申报工作,汇总编制学校预算建议方案。在专项资金预算管理上,学校一般还依托校内其他职能部门,对预算方案进行收集及总结申报。对于重大资金决策及预算草案,按照高校三重一大政策的要求,均需要经过学校校长办公会、学校党委会进行审批。为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绩效管理,有的高校成立了财经工作小组或预算工作小组,有的高校根据专项资金的分类成立了不同的工作小组,对项目立项与决策进行评审与复核,对上年项目安排情况进行总结,并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及当年的项目申报与执行工作重点,加强对项目的统筹协调力度。

3.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情况

在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上,各高校具有不同的学校特色,差异较大。有的学校对于教育类专项资金,全部实行学校统筹安排;有的学校则根据议事流程,实行分块管理。

4.预算绩效目标设定情况

根据财政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高校在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设定上,一级指标包含了产出指标、效益指标、满意度指标;二级指标设定上,按照文件要求包含了每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在三级指标上,教育部针对中央高校改善办学条件等专项,还专门制定了绩效目标模板,学校在模板基础上,根据自身项目的特征,完善制定各专项的预算绩效目标。

5.预算绩效评价情况

对财政专项经费开展绩效评价,是检验国家重大项目落实情况、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举措。为落实近年来一系列绩效评价文件,高校均严格按照财政部、教育部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要求,全面总结项目完成情况和资金执行情况,对资金使用情况、组织实施情况、项目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分析。2018年开始,学校根据财政部、教育部要求还对2018年预算批复中的二级项目开展了绩效监控工作。此外,有的高校还组织对部分项目实施现场进行了检查和查验,确保项目执行的真实性。

五、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绩效管理认识不足

由于目前高校对绩效管理的认识程度不一,有的高校对于绩效管理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应付上级检查上。在绩效管理的具体实施上,有的高校认为绩效管理和评价工作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校内各部门及项目责任人参与不足。在绩效管理的相应办法制定上,更是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足导致了绩效管理水平不高,更难以实现全面绩效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的要求。

2.绩效管理组织薄弱

在全面绩效管理的要求下,对于专项资金的管理更加重视全过程管理。在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上,需要事前、事中、事后全面引入绩效管理,事前的项目立项和决策尤为关键。目前虽然财政部、教育部对项目的申报、评审均有基本程序和核定机制,但是部分高校仍然存在重视经费争取、忽视项目管理的思想,在项目申报过程中论证不充分、项目预算不明晰的问题仍然存在,导致了项目资金的执行滞后甚至是浪费。在项目的组织实施中,管理方式单一及管理力度弱化的现象也普遍存在。由于学校对专项资金的统筹力度不同,导致了各专项之间缺乏系统的统筹方案,对项目执行缺乏科学化、流程化的管理手段,对项目的绩效目标更是难以明确和考核,最终导致了绩效管理流于形式。

3.绩效指标体系设计不全面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绩效管理的基石和核心内容。对于专项资金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目前高校专项资金绩效指标的设定不完全符合教学科研实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为设置目标而设置目标的现象。在绩效指标设定上,不仅需要考虑财务指标,也要考虑非财务指标。目前对于财务指标的设定,过分强调执行进度,考核指标过于单一,也不科学。而对于非财务指标的设定,则更为复杂,由于各专项的特征不同及资源导向不同,非财务指标还需要根据高校的特征制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合理性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对于高校的教育类专项资金,六大类项目缺乏通用评价指标,都是由高校自己细化绩效指标,导致了同类项目之间指标不一致,难以进行高校间的比较和考核,绩效评价的结果也难以应用。

4.绩效评价周期与高校教学科研实际周期不符

目前的绩效管理评价以预算年度为周期,是在一个自然年度内完成,而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并非以预算年度作为固定周期,其成果的体现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预测性。高校由于自身教学科研工作的特点,往往以学年度为工作周期,与自然年度难以匹配。虽然项目绩效管理中还有中期财政绩效评价,但仍然难以契合高校的教学年度特点,绩效评价的周期有待延长,以符合教学科研规律。

5.评价结果的应用不足

绩效评价结果如何应用一直是一个复杂、系统的研究课题。高校在专项经费的考评结果上,目前多是以自评为主。即使是改善办学条件专项这样存在第三方考评的专项,其考评结果仍难以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存在结果难以应用的问题。此外,由于目前绩效评价的结果与专项经费的分配联系不密切,在关联上往往只强调预算执行进度而非项目执行质量,导致了学校在绩效管理上也往往偏重执行而不考虑其他非财务指标,无法对绩效管理全过程及评价指标进行完善,也不利于学校自身利用评价结果。

六、进一步提高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水平的对策建议

1.提升对绩效管理工作的认识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绩效管理不仅是学校财务部门的事情,更是学校所有部门的事情。在全面绩效管理背景下,学校应高度重视绩效管理工作,加强对全面绩效管理工作的宣传,提升学校教职员工对绩效管理的认识,树立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的绩效管理理念。同时,高校应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分类制定和细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依托学校内部控制建设,对资金的决策机制、项目的立项实施过程等加以规范,形成项目的全过程监督和完善的评价机制,形成系统规范的绩效管理办法,使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理可据、有据可查,以提升资金效率。

2.完善绩效管理组织工作

全面绩效管理的核心内涵是全方位、全过程和全链条。绩效管理工作主要是构建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完善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全方位,强调的是将部门和单位预算收支全部纳入绩效管理。高校在实际操作中,应该以专项资金预算绩效工作为主线,在校级预算中全面引入绩效管理理念,综合考虑业务活动,推动整个学校资金的预算绩效工作,提升学校整体绩效水平。此外,应重视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的融合,在合法合规基础上加强学校层面对专项资金的统筹力度,综合考虑资金运用,同时赋予专项资金使用单位更多的管理自主权,在预算管理中讲求绩效,在预算分配和执行中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在项目组织中落实绩效管理。全过程,要求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强调的是对项目立项和政策决策的重视。高校应进一步规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申报工作,科学论证、严格申报,结合学校特点和发展规划,明确资金投入方向和建设目标。针对申报中央财政专项,学校应建立一套规范的事前评估、论证机制,对于重大专项不仅要集体决策,还可以采用引入第三方独立机构、聘请专家等工作方式。如对于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可以建立校园规划委员会,对校园发展进行科学论证规划,有针对性有步骤地实施项目。全过程,还要求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做好绩效监控。对于高校来说,专项资金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设定好项目目标,并且定期开展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的双监控。在绩效评价方面,应通过自评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预算绩效情况开展评价,例如针对学科建设情况,可以适当引入同行评议的方式,定期评估学科建设成果。对于教育教学改革情况,可以定期组织教授、学生等对于课程建设、教学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对于预算执行不力或项目建设效果不理想的单位或项目负责人,进行预算核减或监督问责。全链条,重在各部门的参与及责任落实。高校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全过程评价工作中,要实现学校决策机构、财务部门、项目归口管理部门和实施部门的全方位参与,通过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完善学校内部控制、强化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等方式,落实链条中每个工作节点的绩效责任。

3.优化绩效指标体系

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不仅涉及预算编制环节,还涉及预算执行中的监督及项目执行完毕后的评价,因此必须考虑到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建立一套多层次、全方位的涵盖高校、经费主管部门、审计及社会公众的指标体系。目前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绩效指标体系中,主要注重考查的是社会效益和公众满意度,对于经费主管部门及审计监督考虑得较少。此外,在构建绩效评价时,应当运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制定符合高校教学科研规律的指标,建立科学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另外,在设立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指标时,还应当考虑指标的可比性、一致性与可操作性,将高校的教学科研状况与财务指标相结合,构建一套符合高校特征的基础指标,便于高校间进行对比及上级主管部门了解学校项目情况,使绩效评价指标成为经费分配的重要依据。以效益指标为例,包含了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和生态效益指标等三个二级指标,在进行项目申报时,一般要求必须涵盖这三个二级指标,而对于高校专项资金中来说,大多数项目并不存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问题。在产出指标设计上,应该针对教学科研特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产出指标,如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资助学生出国交流数、学科建设评议情况等,便于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之间进行纵向比较。

4.建立契合教学科研规律的绩效评价周期

当前年度绩效评价周期是一个预算自然年度,中期绩效评价周期为三个预算自然年度。但在高校,根据教学科研规律,学校一般是以学年为工作周期进行项目建设安排。因此,在对高校绩效管理进行考评时,应当尊重高校的教学科研规律,根据学校的事业发展周期与实际进行考核及管理。针对年度绩效评价,应重点关注资金执行的时效性、资金成本指标及可持续性影响;对于项目产出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及满意度指标,应当积极引入项目全周期绩效评价。针对不同的专项资金,以项目具体实施年度为周期进行绩效评价。如改善办学条件专项中的修缮项目,应以项目完整建设周期为绩效评价周期,设备购置项目以设备安装调试到位后为绩效评价起始节点;引导专项中的学科建设和新体制机构建设,应至少以三个教学年度为周期;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以科研项目的实际年度为评价周期;中央教育教学改革专项以至少一个教学年度为评价周期,进行项目绩效的评价。将年度绩效及三年中期绩效评价视为项目绩效监控过程,在过程中对项目建设贯彻落实放管服精神,减少微观干预,加强过程监管。

5.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上,应进一步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加强过程督办及结果导向,推动财政专项资金的全过程管理。通过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搭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财政绩效管理的全过程、全链条监控,通过完善和丰富项目管理手段,实现项目管理部门、实施部门、财务人员及项目负责人的联动机制,将绩效评价充分应用到项目实施过程中,明确绩效结果的应用,将跟踪问效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水平。

七、结语

预算绩效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全面绩效管理的提出及不断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将贯穿高校管理的全过程。虽然目前高校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认识不足、组织薄弱、绩效指标设计不全面、周期不匹配、评价结果应用不足等问题,为了更好落实全面绩效管理工作,高校应当进一步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促进学校自身的管理水平提升,同时促进专项经费的高效使用,提升资金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扬.高校专项经费绩效考评的实践与探索.黑龙江科学,2018(4).

2.欧宏政.规范高校中央财政专项管理的思考.教育财会研究,2017(8).

3.丁妥.关于加快高校专项经费支出进度的思考.教育财会研究,2017(2).

4.刘巧华.高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预算模型探讨.会计之友,2018(7).

作者:金田 单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