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齐白石绘画艺术历程与艺术思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齐白石绘画艺术历程与艺术思想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齐白石绘画艺术历程与艺术思想

摘要:齐白石是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生涯中,他以积极探索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绘画艺术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开启了现代绘画一代新风。在中国美术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世界艺术宝库奉献了一笔宝贵的艺术文化财富。齐白石绘画艺术在中西画坛独树一帜,他的笔下,大凡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一不精,无一不新,为现代中国绘画史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对齐白石绘画艺术的探讨与研究不仅有益于当今中国画论大厦的建设,同时也对当今中国绘画艺术的创作实践起着积极的影响与启示作用。

关键词:绘画艺术;乡土气息;童心;和平;艺术追求

齐白石,原名纯芝,湖南湘潭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1957年9月16日病逝于北京,终年93岁。早年曾为木工,24岁开始学习绘画。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最擅长画虾,在他的笔下,大凡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一不精,无一不新,为现代中国绘画史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他成功地以经典的笔墨意趣传达了中国画的现代艺术精神,深深得益于经典样式而又善于出新,故而他的画能够直接的感动人心,向天下众生传达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他的山水画表达他对自己艺术创新的自信与深刻体悟,他的人物画长于传神达情,他的书法简约大方,雄健浑厚的笔意融入人物画中,完善了人物内在的神情的表达。

一、青少年时期的磨练培养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自觉追求

齐白石出生于清末(1864年)湖南湘潭的一个贫苦农家,祖上靠典租别人的土地为生。家庭的贫困常常使他连买一些纸和笔的钱都没有,只好上了一年的私塾便辍学回家去放牛。但少年齐白石在饱受贫困中反而激发了对生活的更高热情。他每天放牛,在牛吃草的时候,用石块或树枝在地上画牛,画同伴,画草虫,画飞鸟,画他看到的一切活生生的优美形象。一到晚上,就读祖父为他借来的唐诗三百首,没有油点灯,他就用松树枝点燃以照明。后来成为大师的齐白石回忆起这段艰辛而又充实的童年生活时,用诗作了生动的表达:“村书无角宿愿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燃松火读唐诗。”为了日后的生计,他先后学过木匠,当过雕花工,直到三十岁时又学会为人画像。同时,而立之年的齐白石如其祖辈父辈一样典租齐家冲梅公祠堂的公有地来耕种,种地之余又在外揽点画像的活挣钱补贴家用,但劳动之余画画的爱好自幼至三十多岁一直没有因生活的窘迫而改变。他对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都甚感兴趣,不论山川草木、花鸟游鱼、五谷果蔬、家养禽畜,还是风俗人情,都用心观察、感受和描绘,这种情结贯穿了他的一生,特别是他自小形成的农民情结至死没有改变,甚至可以说,他与生俱来就是为了描绘老百姓的生活。齐白石几十年如一日的艺术追求,使他的绘画艺术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他六十岁以后的作品所独有的艺术感染力受到有识之士的赞叹。九十五岁那年,新中国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是对他艺术造诣的充分肯定和赞誉。

二、中年时期的广泛游历使他真切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雄伟和壮丽

由于齐白石对知识的渴求和努力,三十多岁时他逐渐挤身于湘潭地方文化圈里,之后拜地方文化名人胡沁园为师,学习书画,并由胡沁园推荐拜陈少蕃学习诗文。在二位老师的培养下,他进步很快,以致退休在家的晚清著名诗人、民国国史馆馆长王闓运也乐于收他为徒。进入王门之后,他的社交范围进一步扩大,王闓运的门生中人才济济,所以齐白石结识了如郭葆生、夏午冶等许多有学识的师兄弟。1902年在西安做官的夏午冶给齐白石来信云:“无论作诗、作文,或作画、刻印,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作画尤应多实地观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关中夙号天险,山川雄奇收之笔底,定多杰作。”由此,时已四十二岁的齐白石下定决心,放弃了株守家园做乡间画师的想法,第一次出门远游。那时交通不便,他在旅行的过程中,每逢奇妙景物,就边走边画。他后来在自述中谈到这段经历:“到此境界,才明白前人的画谱造境布局和画法都不是没有根据的。”到西安后又结识了陕西布政使、晚清著名诗人樊增祥,并受其推崇。后来在他的引导下,又随樊一同到了北京,结识了同门师兄杨度、著名书法家曾熙等,直到次年才回家。1906年为寻找在广州从军的四弟纯培和长子良元,齐白石又前往广州。在广州得见亲人平安后,返乡途中一路写生、作诗,如他笔下的梧桐、荔枝、枇杷、大海以及桂林的山水,都是沿途所见。至1909年,用了八年的时间,齐白石的足迹北至西安、北京、天津,南到桂林、广州、香港、北海、钦州,东达南昌、上海、苏州,途径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观览了大半个中国的名山大川,领略了各地的风俗民情,结交了许多军政、文化界的有识之士,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襟和眼界,更增加了他的民族自豪感。

三、晚年时期的饱受匪乱和亡国奴境遇使他对和平的理解和珍爱超过常人

1917年幽居乡间的齐白石被湖南的兵匪之乱搞的寝食难安。正如他在《自传》中写到的:“常有军队过境,南北交哄,互相混战,附近土匪乘机蜂起,官逼税捐,匪逼钱谷,少有违拒,巨祸至。”无奈之下,只好北上进京投靠故友,谁知到了北京后又赶上张勋复辟,京城内更是人心惶惶,朋友无法寻觅。无奈之下,只好住在法源寺避难,此后通过自己在艺术上的不断努力,加之慧眼识英才的北京文化名流、著名画家陈师曾的大力帮助,艺名渐高,直到20世纪30年代,六十多岁的齐白石渐离危机,趋于安宁。然而好景不长,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不久,北平沦陷,乃至后来大半个中国沦陷,他本人和众多的普通老百姓一样,沦为了亡国奴。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作为八十多岁的白石老人,内心非常激动,便画了好几幅书画,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他在一首诗中有这样的句子:“莫道长年亦多难,太平看到眼中来。”可是过了不足三年,内战的乌云已经弥漫到了1948年华北的上空,不少人劝齐白石离开北平南下避乱,此时,年近九十的老人,用两句诗表述了无奈的心境:“北房南屋少安居,何处清平著老夫!”他坚持到1949年北平解放,与自己同乡的率领共产党人进驻北平,齐白石才有了心里的安宁。解放后,他作为北平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与关怀。白石老人一生从来不问政治,然而,他体会人民政府与以往不同,自己有幸遇上一个好“皇帝”,所以他愈发充满了对太平盛世的憧憬和向往,经常画“太平盛世”“世世太平”这些通俗题材的绘画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他深深地感受到,与自己同命运的国家历经一个世纪的苦难后获得的独立、稳定和太平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饱经战乱的中国人对和平的热爱和维护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然而,说到具体的人和事,却很少有人把和平事业与齐白石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四、齐白石的绘画艺术深刻表达了对一切生命的关爱和对和平的追求

纵观齐白石的绘画,如前所述,他一生内心都没有离开一个纯朴的中国农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的“墨虾图”中那些在水中轻盈而自由嬉戏的虾,以及蛙、鱼、蟹、小鸡等小生命,都是那样的亲切。他通过多年的观察和思考,用诗意般的画境和富有柔情的艺术语言,表达出一个他内心完美而真切的自然。那些平日生活中不为人所格外注意的小生命,在他的画笔下,是那样的生动和感人。《灯鼠图》中的小老鼠望着一个在烛台上点燃的红烛,如同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满脸充满了好奇,此情此景会让我们忘记人类的中心主义而对它而产生一种怜爱。《喂食图》中的母斑鸠口衔虫子去哺育巢中小鸟的情景,就犹如我们人类中辛勤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的那种疼爱。《八哥图》中的八哥,从笼中出来却又不知何去何从的矛盾心理栩栩如生。《大鸡图》中那只雄伟的大公鸡双腿叉开,一只小鸡安然从中走过,那种舔犊情深跃然纸上。《玉米图》中那两株硕大的成熟的玉米上有自由爬行的螳螂、蚂蚱、七星瓢虫等,有的在叶子上,有的在玉米地里,俨然一幅自然和谐的“五虫闹秋图”。《蔬果香图》中,那几颗大白菜,犹如刚刚从地里毫发无损地拔出来,并在图中题上“清白传家”的款识,让观者从中自然联想到我们如何处世。还有《富贵和平》《世世平安》《富贵双喜》《延年益寿》《大吉大利》等等,都通过花鸟画把牡丹、竹子、柿子、荔枝、苹果、菊花、桃子、鸽子、喜鹊等大众熟悉而喜爱的题材,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赋予和平、富贵、延年的内涵,表达了普通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

五、齐白石“我所追求的就是和平”

齐白石现象在中国绘画史上是独特的。艺术上,他有诗、书、画、印四绝;绘画上,他所表现的题材多达一百六十多个。他对自然的关注几乎是无所不及,有白菜、芋头、豆角、玉米、谷子、稻子,有蚂蚱、促织、飞蛾、蝉,甚至有蚊子、苍蝇、猪和农具,以及普通人的生活用品等,都成了他画笔下的艺术形象。作为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艺术大家,齐白石的绘画不但感染了中国观众,其艺术作品先后传到日本、欧洲之后,同样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为此,1956年世界和平大会将过去一年的“国际和平奖”授予了白石老人。正如获奖词里所说的:“把国际和平奖授予齐白石先生的决定,不仅是根据这位画家在艺术领域中获得的高度成就,更重要的是由于他毕生颂扬美丽和平的境界以及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善良愿望在全世界得到了共鸣。”也正如白石老人在致答辞中所说的:“正是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我花费了我毕生的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与诗里,直到近几年,我才体会到,原来我所追求的就是和平。”白石老人是在用他的画笔及其高超的绘画艺术来体现他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感悟。他的艺术作品告诉我们:和平、祥和是我们人类永恒的追求。与此同时,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恩赐,就一定能得到真诚和善良,也因此而互相关爱、和谐相处,整个世界由此而显得和平而美好。

参考文献:

[1][美]海登•怀特.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M].陈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2]北京画院.齐白石研究(第一辑)[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

作者:郭玉霞 单位:甘肃省庄浪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