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静态写物绘画的结构形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静态写物绘画的结构形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传统静态写物绘画的结构形式

一、整体结构

南齐谢赫在其《画品》中论述了评画原则: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其中“经营位置”即画面整体结构,其实质是构成画面各部位的有机联系。中国传统静态写物绘画作品主要分为对称式、直线形、曲线形、饱满形、经纬线形、中心形以及诗书画印于一体等整体结构形式。一、对称式的结构特征是画面左、右两侧向上突起,中间以直或曲线、符号形象等在外轮廓线的框架内完成各种物和形式相互之间的联系。是通过作者主观地把呈现在画面中的物与物和画面空白之间,运用叠压、疏密、距离、面积、方向及位置等进行艺术处理、整合,构建其作品在视觉上和心理方面的均衡与对称。二、直线形结构形式有竖线与横线形之分,竖线形结构是以画面的中轴线为主线,以物自上而下组合形成的结构形式,主要是表现瓶花、单独之物和复杂之物的作品。横线形整体结构大多以复杂之物由左向右横线或略有曲线的方式排列,其结构形式看似像汉字笔画的横,简单明了。三、曲线形的结构,主要是以画面中所表现的物,组成各种曲线的结构关系。作者是在这一结构框架内刻意组织物与物之间的形态与纵、横之间非直线的联系,以此创造出不同的曲线形结构形式。四、饱满形结构多以复杂之物填充画面,物与物之间的联系呈现出一种紧密的组合状态,内、外轮廓与结构线错综复杂,其中的主体物的外部结构大多呈现出与附属之物对立而又统一的结构中,是集曲、横、竖、斜等线的穿插与复杂的形体结构相结合的、没有固定样式的画面整体结构。五、经纬线形主要是以横竖线基本平均分割画面,类似于棋盘与棋子的结构形式。六、中心形结构是以画面中心位置表现单独之物,或者在一件容器内盛放鲜花类之物的作品。七、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结构形式在中国传统静态写物绘画作品中占得比重较大,是中国画的特殊表现形式,也是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中华民族绘画艺术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以书法构建的一部分形式,可以使作品在视觉上趋于平衡,也可以使画面结构的韵律得以延伸,同时,字的行距与间距的组合构成了一块灰色的结构,在作品中能够承担起重色与最亮的区域之间的联系。印章的颜色不仅是画面色彩结构中同类色的拓展,而且在以绿色为主调的画面中能够起到的补色作用,又能够在纯墨色的作品中,具有活跃画面的作用,进一步使主体结构得以延展与平衡。

二、明度结构

明度结构即画面中的黑、白、灰等元素互相之间的渗透与联系,也是控制画面整体结构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是画家在观察光照条件下的客观物象中所感悟到的客观规律,通过内心世界的感性或理性的过滤之后,运用在创作实践过程中。中国古代传统绘画作品基本统一在独特、主动、不依赖光照条件、没有光影、较温和、从暗到亮的明度关系框架内。从岁朝图与清供图等特殊的表现形式出现之后,明度结构发生了变化,写意的中国传统静态写物绘画作品,除利用物的固有色的不同明度构建画面中黑、白、灰的关系,在局部则以墨分五色的变化,去整合作品中从重到亮的明度结构之间的联系。当代中国画家,把西方绘画作品中表现光的元素和手法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经验紧密地结合起来,压缩了光照下物的明度结构关系,使作品呈现出较温和、高雅的形象特征。

三、色彩结构

色彩结构是指绘画作品中色相的邻近色、同类色与补色、对比色、固有色、色彩的纯度、明度等构成画面的整体结构。画家通过对色彩之间的整合,建立画面的平衡、节奏、韵律和秩序。中国绘画有着自身独立的色彩理论,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里提出“设色不以深浅为难,难于彩色相和,和则神奇生动,否则行迹宛然,画无生气。”(1)“难于彩色相和”是中国画色彩结构的核心问题,“相和”正是色彩的整体性结构关系。中国传统静态写物绘画的色彩结构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随类赋彩

古代的中国画家一直以“随类赋彩”作为艺术经验中的信条,来把握作品中的色彩结构关系。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关于色彩的品第提出“随类赋彩是也”,这基本成为古代中国画色彩的法则,不仅影响深远,而且一直沿用至今。“随类赋彩”其实是以个人的感受,对“类”的认识去赋色,“类”也是画家把自身感悟之“类”的真实,转变成作品中“类”的形象或符号。静态写物绘画作品中常见的、所表现之物的固有色占有的面积较大,创作主体利用固有色和不同的明度及色相的差别,将物的形体涂满,去构建作品的色彩结构关系。

(二)补色结构

补色亦称作互补色,源自欧洲绘画,是十分重要的色彩结构。中国传统绘画对补色结构的研究,虽然没有太多理论的支撑,但是在画家经营画面的意识方面,则有一些大道至简的艺术经验。相传,宋徽宗赵佶为朝廷举办的绘画考试出题目:“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清代方薰:“一图之间,青、黄、紫、翠、霭然气韵。”(2)恰恰都是对补色的认识,这足以证明古人对色彩结构有着独到的、完全区别于西方的认识理论。在古代、近、现代的中国传统静态写物绘画作品中,中国画家对补色的运用是一种特殊的、完全独立的经验体系,这一体系是历代艺术家不断探索、研究的成果,十分珍贵。它在作品里所呈现的特征是:是画家在置陈布势过程中,刻意选择带有补色倾向的物,在表现花卉与农作物等自然之物时,不受地缘、季节、时间等限制,而是根据画面所需要、选择色相的搭配,去整合画面的补色结构。当代的中国传统静态写物绘画作品在色彩结构方面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面貌,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画面色彩的整体结构统一在一种颜色的基调里,或青,或绿,或红,或橙等。二是与西方绘画补色结构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大多数作品并非像西方现代绘画作品中处处都有补色关系,而是在所表现之物与环境、背景或平面、立面等大区域中,以红和绿、橙和蓝、黄和青等补色结构关系经营画面,亦有画家在表现明与暗的关系使用补色。三是类似于西方绘画的色彩结构,这类作品是以没骨的表现手法去阐释所关注的内容,其作品的视觉效果与西方绘画作品有相近之处,主要是在受光、顺光与背光物的形象特征等塑造过程中,利用补色结构的原理,其具体的方法是弱化了的补色关系,使对比与反差强烈、矛盾的补色结构温和地统一在和谐、整体画面中。亦有为数不多的作品,补色关系较为明确、强烈。这些作品影响力较大、波及面很广。从古至今,中国传统静态写物绘画有着与其他类别作品完全不同的结构形式,如对称式、经纬线形、直线形、曲线形、诗书画印于一体、饱满形、中心形等特殊的画面布局,这些结构形式一直以经验传承的方式流传至当下,并且成为独特的结构样式。除此之外,它的明度结构、色彩结构在突破传统结构形式方面一直起到表率的作用,尤其是传统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色彩结构嫁接方面做得更为出色,不仅更新了中国传统绘画色彩结构形式,也为时代语境下的中国绘画创作实践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作者:李舵 李大琪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伊犁师范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