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学美术教育的陶艺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学美术教育的陶艺教学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小学美术教育的陶艺教学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美术教学越来越得到教师与家长的重视。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美术被认为是阻碍学生学习成绩的学科,并且将其上课时间安排到其他主要课程上。现阶段,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小学美术成为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科目。许多学校对美术教学进行了创新,在美术教育中加入陶艺教学。本文将针对小学美术教育中陶艺教学的内涵以及对学生发展的实施策略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小学美术;陶艺教学;内涵;实施策略

一、小学美术教育中陶艺教学的内涵及必要性

在当前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加入陶艺教学,其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玩,而是让学生通过这个“玩”,能培养他们综合能力,开放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陶艺教学的加入,也能让学生更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艺术气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加入陶艺教学非常有意义。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促进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陶艺教学从其本质非常有艺术感染力,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特色。随着我国文化的发展,陶艺也在不断进步。在小学美术陶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带领学生了解陶艺的来源及特点,怀着一颗敬仰的心去接触陶艺艺术。同时,教师也应丰富自己的陶艺知识,最大程度上发挥陶艺教学的教育性,发展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审美与求知的欲望。所以,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加入陶艺教学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陶艺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通过陶艺,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是以教材为主,进行简单的知识传输。但是学生好像面对的是一本“无字天书”,难以理解美术带来的知识内涵。当在美术教学中加入陶艺后,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陶艺,简单的来说就是“捏泥巴”。泥土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像一个无形的朋友,让学生乐于去接触它,和它一起玩耍,倾诉心事。因此,教师可以将泥巴带入美术教学中,首先在教材的基础上,讲解美术中的重要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动动自己的双手,将一堆松散的泥土,通过自己的创作与创新,形成一件艺术品。可以是一个花瓶,一个水壶,一个小碗……通过陶艺的吸引,学生会有兴趣接触美术,提高课堂参与度,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创作、创新能力和观察动手能力。

(二)通过陶艺,培养学生的个性

小学生正处于发展的最佳阶段,教师应给予正确的引导与指导,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认可学生的思维与行为方式,通过陶艺,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陶艺具有强烈的艺术气息,是一门艺术学科,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特征进行随意的变换。因此,陶艺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陶艺创作大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方式有两种:一是自己创作。通过学生对生活的细心观察,通过陶艺创作出具有意义的陶艺作品;二是创新。通过对已经成型的陶艺作品进行改造,创新出自己对作品的新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自由发展。陶艺便是这样一种艺术,在无形之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通过陶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美术和陶艺都是艺术学科,将二者结合对学生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更深入地感受文化气息。而在中国文化迅速发展的当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发展,顺应教育对学生的要求。陶艺的创作过程也是学生眼、脑、手相互配合的过程,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协调能力及智力的发展。在小学阶段,教师并不是注重技巧的传授,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主。所以,可以让学生先模仿、再创新,让学生根据著名的陶艺作品,进行模仿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作品进行创新,从而开放自己的思维。陶艺教学在美术中的实施是为了更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陶艺,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重视美术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通过陶艺教学,在兴趣的指引下,教师引导学生提高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步彬.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陶艺教学刍议[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97.

[2]周璐.开展小学陶艺教学的策略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8(04):164.

[3]邹豪生.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陶艺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6):224.

[4]杨亮.小学美术教育中陶艺教学的作用与影响[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作者:陈运南 单位: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阳东广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