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美术教育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改革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步步深入,如何培养优秀的美术教育专业人才,成为高师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新问题。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兼具师范性与专业性,建立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兼顾培养学生的师范素养与专业素养的分类教学模式。工作室制教学改革凸显了美术教学的独立性和开放性,打造了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是对高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大胆创新。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工作室制
一、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发展困境分析
1.高师美术教育与地方基础教育缺乏有效衔接
目前,部分高师院校对中小学美术教学新课改的研究不够,在美术教育学、中学美术教学法等方面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部分师范生的知识结构与当代学校美术教育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以致毕业生从教后传授老内容沿袭旧方法,缺乏引领新课改的意识和能力。
2.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对工作室制的尝试较少
从现有文献梳理情况看,目前国内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并取得实质成效的院校大多处于东南沿海地区,应用的专业以艺术设计、信息技术和机械设备维修等为主。在高师美术专业教学中,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设计、绘画、陶艺等专业均有所尝试。其中,设计专业的工作室教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认可,但在美术教育专业少有涉及。究其原因,是缺少同时适应美术专业和教师教育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3.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缺乏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
高师美术教师教育长期依靠高师内部教师,没有找到合适路径引入基础教育中的优秀师资。近年来,地方各级教研室鼓励中小学教师建立“名师工作室”,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均衡化。从某种程度上看,“名师工作室”代表了区域学科教学的最高水平,如何将“名师工作室”中的地方名师资源引入高校,让师范教育从源头就接触到优质的教师资源,通过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与社会“名师工作室”对接,邀请名师直接进驻高校工作室,成为实践型导师,以提高师范教育的实效性,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二、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
1.构建美术教育专业工作室的基本模式
(1)评价体系的弹性构建
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专业课程学习与其他专业工作室交叉组织进行(如果未成立专业工作室,则由专业选修课程形式组织进行);工作室的日常教学和活动以项目管理的方式组织,由学生自我管理,如读书会、网站内容更新、校外教学活动、交流会、项目汇报会等,均由学生主持并负责跟踪记录。学生进入工作室之后,从日常教学到毕业论文和创作的指导,都由其所在工作室的导师负责完成。工作室制的学分绩点,除必修课程外,以学生阅读、参赛、科研、教学创新、社会活动等灵活换算,考核评价依据工作室的培养目标,重点放在对学生核心能力的考核上。加强对考核方法、考核形式和考核手段的研究,尽量突出工作室制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最终能力的评价,设立个人和团队自由形式参与的评优评先,有效形成相互激励、互相竞争的机制。
(2)教学方式的灵活构建
学生入校后通过一到两年美术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后,根据自身的兴趣取向和未来教师职业需求,结合工作室指导教师的学术专长、研究领域等进行双向选择。学生选择工作室,要根据大一、大二期间在专业工作室修得的学分绩点排序,从高到低自愿选择,后由工作室举行面试。双项选拔的模式有助于保证学生的积极性和专业程度。同时,工作室的导师可以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兴趣爱好有深入的认识,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层次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手段,运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发展需求。
(3)教学专题模块化构建
学生进入工作室后,工作室负责指导学生在专业方向工作室两年的核心专业课程学习和专项训练,包括教学管理与组织专题、教师微观教学技能专题、教师职后发展专题、考研与就业选择专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基本能力与专业团队合作精神等。学生经过教师教育工作室两年的学习后,学分绩点考核合格者可选择导师辅导毕业论文和创作。对于学生毕业求职期间和就职后的专业化成长,工作室要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并提供学术支持。
2.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要重构课程体系,开发项目课程。工作室将社会相关学术机构和教学单位的研发项目引入教学,按照各阶段的教学任务布置项目,通过完成项目的形式锻炼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强调根据社会上对美术教育的需求,把实际的教学案例和开发项目引入课堂教学,逐步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转变,力求做到面向基础教育挑选并引入课堂教学项目、课题、案例,展开以项目、课题、案例为中心的专业教学,与基础教育接轨,培养满足校内校外教育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工作室制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实训任务模块。第一,教学训练模块。负责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设计、教材教案编写、教学改革研究以及校外美术课程的开发等。第二,科研训练模块。负责教师教育相关学科领域的比赛和科研创作任务,如各级教学比赛、作品比赛展览、撰写论文、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等。第三,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模块。负责与地方各级美术教研室、中小学校、校外美术培训机构等一起,开展有关学科领域或专业方向的横向性合作项目。
3.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
高师美术教育应秉持艺术多元化的基本原则,承认艺术在形态、方法、观念与审美层次上都呈现出差异状态。不同的艺术形态对应的是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工作室的教学方式由单一向多元过渡,教师由单纯讲授向实践和讲解结合过渡。工作室指导教师将尊重教育的理念运用于教学,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工作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并且可以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式,避免学生长时间学习单一内容产生倦怠。工作室将学生分成若干团队,以项目实操为形式实施教学,模拟真实任务情境,让学生在项目化管理的过程当中,以更加灵活、多元的方式自主参与某项项目内容,在相互借鉴、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成为教育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如案例教学法、实地考察法、小组无领导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同时,工作室建设有数字化教学平台,如美术教育学习网站、微信公众账号和教师群,用以资料学习、工作室活动展示、学生个人展示和交流,为学生提供考试、比赛、求职等资讯,为毕业生和从业教师提供科研服务。
4.建设衔接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平台
高师院校应本着开放办学的理念,积极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以工作室为平台积极开发校内外的优质教学资源,引入校外名师资源,是工作室制教学的一大特色。搭建中小学与高校教学合作的桥梁,打破高师院校封闭办学的模式,实现开放办学、合作办学,与相关部门建立深度的长效合作机制。一方面,高师院校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和学生就业的具体要求,与省市多所学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如版画教学实践基地、儿童创意美术教学实践基地、书法教学实践基地、陶艺教学实践基地等,为学生提前适应社会教育环境做好准备,缩短了在校学生与就业岗位间的距离。另一方面,高师院校将地方学校的优质教育人才和特色校本课程等引入工作室制教学体系,如邀请地方名师进驻工作室,与校内导师共同承担学生培养工作。同时,工作室承担地方中小学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工作,以地方美术教育的实际需求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改革的意义
当前,对“卓越教师”的需求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最大期望。目前,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现行最多的依然是“理论-应用”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巩固学生的师范专业知识,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但是,这种教育模式难以为师范教育带来创新,已经不适合师范院校“做精师范”的内在要求。因此,高师美术教师教育如果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从授课方式、评价方式、项目科研、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对美术教师教育做出新的规定,必将成为促进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另外,美术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在教学方式上具有独特性。不同于其他学科单向传授的方式,美术教学是师生之间在创作、观摩和交流的过程中,将知识、经验、技法进行示范和迁移。色彩感觉、气韵、设计感等专业术语的表达情境,具有细节上的不可言传性。而工作室制教学是一个更为开放的教学空间,小班制的教学规模和师徒传授的教学方式更加适合美术教学的特性和氛围,导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既拓展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又提升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诠释了现代教育观提倡的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李蕾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