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古书画同源说对陶瓷绘画艺术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古书画同源说对陶瓷绘画艺术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古书画同源说对陶瓷绘画艺术的作用

摘要:我国作为东方艺术大国,是东方艺术的起源地,传承地,和壮大发展地。周边的日韩、东南亚各国艺术多少都有我国书画艺术的影子,尤其日韩两国。简单的讲东方艺术最具代表的是“书画”书则书法、画则中国画。这两种艺术是同源的,书画发展到魏晋皆是用笔墨书写描绘,材质也都是绢本或者宣纸。魏晋开始到当代,书画则从未分离过。而我国的陶瓷艺术发展到珠山八友时期,开始发生变化,珠山八友多半是晚清文人,在科举无门的时候,来到了景德镇,在悔于自己满腹经纶,诗书画印样样精通而无地施展的时候开始笔耕瓷上,从瓷陶瓷的装饰艺术也流露出中国书画的“书卷味”一直影响至今,陶瓷绘画艺术的影响力也随之提高。也成为我国最具代表艺术品之一,我国最具代表艺术品之一它需要和我国的书画相联系,才能摆脱日用装饰,而上升到艺术品的高度。笔者就借此文略论我国自古书画同源说对当代陶瓷绘画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书画;同源;陶瓷绘画

1前言

提出书画同源的艺术主张,指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同之处,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然后瓷器绘画也有与书画同源之说,陶瓷绘画是在借助书画再通过火与土的进一步延伸的艺术品,也是我国最具代表艺术品之一。画是有形的自然再现,而又不仅仅是再现,他是在艺术家通过从客观的大自然中吸取绘画创作的原料和养分,忠实于所描绘的对象。再对所描绘的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内心高度提炼,在头脑中加工改造,即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了通过摹写客观物象来传达的主观性情,对绘画中主客观关系做了深刻的概括。字是无形的自然再现,要追溯字的起源却又和自然客观事物息息相关,比如象形字说,字就是将自然万物最高度的简化,简化自然万物于我们常用的文字语言,这就是我们祖先伟大之处,也是我国文学艺术和西方写生艺术最大的差别。我国是将书画提炼到“道”“儒”等高度的哲学思想,它不简单的反应某个朝代的历史背景和统治者的教化作用,而是一直贯穿着书画艺术的始终。欧美艺术则是自然万物的最真是表现,通过观察写生扑抓自然,通过解剖用素描刻画人物,进而他们的自然科学高度发达。我国的陶瓷绘画也是附带书画,随之蕴含着“道”“儒”等高度的哲学思想。

2中国书法绘画同源说

字是无形的自然再现,要追溯字的起源却又和自然客观事物息息相关,比如甲骨文,象形字说、指示、假借、形声、会意等等。字就是将自然万物最高度的简化,简化自然万物于我们常用的文字语言。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是书法艺术的开端,秦朝书同文法令后小篆成为通用字,民间兼用隶属,两汉魏晋是书法发展成熟阶段,楷书行书以非常普及,经历汉魏两朝代的钟繇钟会父子是楷书之祖,以及满溢天下的二王。魏晋时期书法开始融入绘画中,两者结合将我国的书画艺术推向高峰。代表画家有:顾恺之“高古游丝描”,陆探微借草书笔势创“一笔画”。时至元朝赵孟頫《秀石疏林图》“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陆探微为塑造合乎理想的典范,在绘画技巧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他通过对草书连贯一气的行笔运势特点的敏锐把握和巧思妙琢,将它引入绘画领域,采用草书的笔法创作“一笔画”。所画人物衣褶变现是一气呵成,这种书法用笔的表现手法在当时影响非常大,对后世人物画的发展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影响这同时代石窟寺笔画和雕塑的变现形式,都或多或多少采用陆探微的一笔画形式表现。唐朝书画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记载:“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相通,隔行不断,惟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

3对书画同源进行阐述的书画家和书法绘画理论家

在对于书画同源的“源”字而言,除了最早的起源解释之外,还有就是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技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有的还基本相同。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表现语言,如果没有用书法的用笔技法,就毫无中国画可言,从而,中国画本来就附带着极强的书法韵味之感,从国画的构图、线条、运笔气势、墨韵、神态,处处都透露着书法抽象之美,流露出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3.1王微的《叙画》

回溯历史,书画相融,书画用笔同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绘画还处在一个非自觉的阶段,没有过多强调,也就王微在《叙画》略加点评了画山水可用书法的运笔进行描绘山水,可谓是书画同源之始。到唐代后,书法绘画相互融合,书画两者用笔同法之说,才真正进入大家都认可的自觉性阶段。可以得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得到迅速的发展,人物轮廓线条表现形式就是采用书法用笔勾勒。比如陆探微他就是采用草书的笔法创作“一笔画”。所画人物衣褶变现是一气呵成,这种书法用笔的表现手法在当时影响非常大,对后世人物画的发展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影响这同时代石窟寺笔画和雕塑的变现形式,都或多或多少采用陆探微的一笔画形式表现。

3.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史论结合、内容宏富的绘画通史著作。全书大致分为三部分:绘画史发展的评述及理论认识。强调了“气韵”和“骨气”的辩证关系;提出了“笔不周而意周”的说法指出古代绘画中存在着“疏”“密”二体的发展线索和唐以来师资南北传授系统。绘画的有关资料、著录以及鉴识、收藏。画家传记及作品。全书的一半篇幅汇集了自古传说以来至张彦远成书之时的370余位画家传记及其作品著录。在书画理论,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书画同体,用笔同法”的是唐代的书画理论家张彦远。张彦远在其“论顾陆张吴用笔”一节中说:“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王献之)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

3.3赵孟頫书画同源的认识

共同的工具:中国书法与绘画的使用最基本的都是离不开笔墨纸砚。共同的用笔用墨技巧。笔墨是中国画的特色,不同的用笔和墨色会使书画作品变得更加有情趣。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不开书法的用笔,从而中国画本身带有强烈的书法趣味。中国文人、书法家、画家于一身的典范非常多,正是因为书诗画是一个结合的艺术体,就必须要借助书法的练习,是诗书画更好的彰显。《秀石疏林图》是赵孟頫能体现书画本来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款识“子昂”,钤“赵氏子昂”、“大雅”、“松雪斋”印。另有各代藏印:元“柯氏敬仲”,明何俊良、李日华,清梁清标、谢淞洲、罗天池、伍元蕙等人。前不久展出的赵孟頫书画作品展中,是个学习细看的好机会。此图卷后赵孟頫自题的七言绝句,就是那首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题画诗:”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

3.4董其昌书法入画的“士气”说

南北宗论的创立者想通过对从唐至明近千年的山水画的分析总结,用艺术风格分流派,并加以褒贬,以建立绘画的新风格和绘画批评的新标准。由于他们都是文人画家(利家),自然要站在“利家”的立场上,以文人画家的美学观和艺术观来评价画史,提倡元四家,轻视吴四家,崇南贬北,竭力抬高文人画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画派;南派以王维为北宗之祖,代表画家有:荆关董巨,元四家等。北派以李思训为北宗之祖,代表画家有:二李,李唐、刘松年、马元、夏圭等。南北宗论在绘画中:尚率真、轻功力;崇士气、斥画工;重笔墨、轻丘壑;尊变化、黜刻画。到了明朝时期,董其昌基本是全面的继承和发扬了赵孟頫的艺术技法和思想,董其昌和赵孟頫一样的主张学习古人尤其唐宋水墨一派绘画,由师古创新,他还大力推崇书画同源的笔墨技法。在以书入画上,董其昌善于使书法中的“飞白”与绘画中的“泼墨”相结合,来增强景物形象的凹凸、生动,充分发挥了以线为主导的“骨法用笔的作用”。

4书画同源说对当代陶瓷绘画艺术的影响

我国的陶瓷艺术发展到珠山八友时期,开始发生变化,珠山八友多半是晚清文人,在科举无门的时候,来到了景德镇,在悔于自己满腹经纶,诗书画印样样精通而无地施展的时候开始笔耕瓷上,从瓷陶瓷的装饰艺术也流露出中国书画的“书卷味”一直影响至今,陶瓷绘画艺术的影响力也随之提高。也成为我国最具代表艺术品之一,我国最具代表艺术品之一的陶瓷,也是和书画相联系,才能摆脱日用装饰,而上升到艺术品的高度。珠山八友率先将中国“诗书画印”原本表现宣纸书画作品的题材在陶瓷描绘并体现出来,顿时别开新面,我国的陶瓷绘画也开始附带书画,随之蕴含着“道”“儒”等高度的哲学思想。八友的作品也多次参加世博会,并且获奖颇多。在国际拍卖会上也是多次创造拍卖记录,足可见世界对我国陶瓷艺术的认可。珠山八友多半是晚清文人,在科举无门的时候,自觉满腹经纶,颇有文化修养,诗书画兼具,诸体备兼。这也是古代文人必备的一些休养,在创作中才能画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师的作品,从满文人气息、书画一体的文人陶瓷作品。中国古代的科举,重儒家思想,珠山八友将自身所学,嫁接于瓷面之上,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我醉欲眠君且去[N].默慈.中国文化报.2017-02-12(008)

[2]书画同源[N].徐建融.美术报.2017-12-02(012)

[3]书画同源卮言[N].金祥涛.中国文化报.2018-04-22(005)

[4]书画同源继往开来[N].薛春德.山西科技报.2017-07-21(007)

[5]闲话“书画同源”[N].刘咏阁(老墨).北京商报.2015-05-22(D04)

[6]书画同源[N].美术报.2011-09-03(037)

[7]浅析潘天寿对“书画同源”概念的建构[N].汪欣.中国书法报.2018-01-23(005)

[8]书画全能谈何易[N].彭庆阳,何公洲.美术报.2019-07-06(013)

[9]由“书画同源”兼及文字与图画之畛域[J].朱建军.中文自学指导.2007(02)

[10]书画同源“画家谈”[J].乃泉.上海艺术家.2004(06)

作者:李梓彬 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