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古书画同源说对陶瓷绘画艺术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古书画同源说对陶瓷绘画艺术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古书画同源说对陶瓷绘画艺术的作用

摘要:我国作为东方艺术大国,是东方艺术的起源地,传承地,和壮大发展地。周边的日韩、东南亚各国艺术多少都有我国书画艺术的影子,尤其日韩两国。简单的讲东方艺术最具代表的是“书画”书则书法、画则中国画。这两种艺术是同源的,书画发展到魏晋皆是用笔墨书写描绘,材质也都是绢本或者宣纸。魏晋开始到当代,书画则从未分离过。而我国的陶瓷艺术发展到珠山八友时期,开始发生变化,珠山八友多半是晚清文人,在科举无门的时候,来到了景德镇,在悔于自己满腹经纶,诗书画印样样精通而无地施展的时候开始笔耕瓷上,从瓷陶瓷的装饰艺术也流露出中国书画的“书卷味”一直影响至今,陶瓷绘画艺术的影响力也随之提高。也成为我国最具代表艺术品之一,我国最具代表艺术品之一它需要和我国的书画相联系,才能摆脱日用装饰,而上升到艺术品的高度。笔者就借此文略论我国自古书画同源说对当代陶瓷绘画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书画;同源;陶瓷绘画

1前言

提出书画同源的艺术主张,指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同之处,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然后瓷器绘画也有与书画同源之说,陶瓷绘画是在借助书画再通过火与土的进一步延伸的艺术品,也是我国最具代表艺术品之一。画是有形的自然再现,而又不仅仅是再现,他是在艺术家通过从客观的大自然中吸取绘画创作的原料和养分,忠实于所描绘的对象。再对所描绘的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内心高度提炼,在头脑中加工改造,即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了通过摹写客观物象来传达的主观性情,对绘画中主客观关系做了深刻的概括。字是无形的自然再现,要追溯字的起源却又和自然客观事物息息相关,比如象形字说,字就是将自然万物最高度的简化,简化自然万物于我们常用的文字语言,这就是我们祖先伟大之处,也是我国文学艺术和西方写生艺术最大的差别。我国是将书画提炼到“道”“儒”等高度的哲学思想,它不简单的反应某个朝代的历史背景和统治者的教化作用,而是一直贯穿着书画艺术的始终。欧美艺术则是自然万物的最真是表现,通过观察写生扑抓自然,通过解剖用素描刻画人物,进而他们的自然科学高度发达。我国的陶瓷绘画也是附带书画,随之蕴含着“道”“儒”等高度的哲学思想。

2中国书法绘画同源说

字是无形的自然再现,要追溯字的起源却又和自然客观事物息息相关,比如甲骨文,象形字说、指示、假借、形声、会意等等。字就是将自然万物最高度的简化,简化自然万物于我们常用的文字语言。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是书法艺术的开端,秦朝书同文法令后小篆成为通用字,民间兼用隶属,两汉魏晋是书法发展成熟阶段,楷书行书以非常普及,经历汉魏两朝代的钟繇钟会父子是楷书之祖,以及满溢天下的二王。魏晋时期书法开始融入绘画中,两者结合将我国的书画艺术推向高峰。代表画家有:顾恺之“高古游丝描”,陆探微借草书笔势创“一笔画”。时至元朝赵孟頫《秀石疏林图》“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陆探微为塑造合乎理想的典范,在绘画技巧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他通过对草书连贯一气的行笔运势特点的敏锐把握和巧思妙琢,将它引入绘画领域,采用草书的笔法创作“一笔画”。所画人物衣褶变现是一气呵成,这种书法用笔的表现手法在当时影响非常大,对后世人物画的发展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影响这同时代石窟寺笔画和雕塑的变现形式,都或多或多少采用陆探微的一笔画形式表现。唐朝书画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记载:“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相通,隔行不断,惟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

3对书画同源进行阐述的书画家和书法绘画理论家

在对于书画同源的“源”字而言,除了最早的起源解释之外,还有就是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技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有的还基本相同。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表现语言,如果没有用书法的用笔技法,就毫无中国画可言,从而,中国画本来就附带着极强的书法韵味之感,从国画的构图、线条、运笔气势、墨韵、神态,处处都透露着书法抽象之美,流露出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3.1王微的《叙画》

回溯历史,书画相融,书画用笔同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绘画还处在一个非自觉的阶段,没有过多强调,也就王微在《叙画》略加点评了画山水可用书法的运笔进行描绘山水,可谓是书画同源之始。到唐代后,书法绘画相互融合,书画两者用笔同法之说,才真正进入大家都认可的自觉性阶段。可以得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得到迅速的发展,人物轮廓线条表现形式就是采用书法用笔勾勒。比如陆探微他就是采用草书的笔法创作“一笔画”。所画人物衣褶变现是一气呵成,这种书法用笔的表现手法在当时影响非常大,对后世人物画的发展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影响这同时代石窟寺笔画和雕塑的变现形式,都或多或多少采用陆探微的一笔画形式表现。

3.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史论结合、内容宏富的绘画通史著作。全书大致分为三部分:绘画史发展的评述及理论认识。强调了“气韵”和“骨气”的辩证关系;提出了“笔不周而意周”的说法指出古代绘画中存在着“疏”“密”二体的发展线索和唐以来师资南北传授系统。绘画的有关资料、著录以及鉴识、收藏。画家传记及作品。全书的一半篇幅汇集了自古传说以来至张彦远成书之时的370余位画家传记及其作品著录。在书画理论,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书画同体,用笔同法”的是唐代的书画理论家张彦远。张彦远在其“论顾陆张吴用笔”一节中说:“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王献之)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

3.3赵孟頫书画同源的认识

共同的工具:中国书法与绘画的使用最基本的都是离不开笔墨纸砚。共同的用笔用墨技巧。笔墨是中国画的特色,不同的用笔和墨色会使书画作品变得更加有情趣。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不开书法的用笔,从而中国画本身带有强烈的书法趣味。中国文人、书法家、画家于一身的典范非常多,正是因为书诗画是一个结合的艺术体,就必须要借助书法的练习,是诗书画更好的彰显。《秀石疏林图》是赵孟頫能体现书画本来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款识“子昂”,钤“赵氏子昂”、“大雅”、“松雪斋”印。另有各代藏印:元“柯氏敬仲”,明何俊良、李日华,清梁清标、谢淞洲、罗天池、伍元蕙等人。前不久展出的赵孟頫书画作品展中,是个学习细看的好机会。此图卷后赵孟頫自题的七言绝句,就是那首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题画诗:”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

3.4董其昌书法入画的“士气”说

南北宗论的创立者想通过对从唐至明近千年的山水画的分析总结,用艺术风格分流派,并加以褒贬,以建立绘画的新风格和绘画批评的新标准。由于他们都是文人画家(利家),自然要站在“利家”的立场上,以文人画家的美学观和艺术观来评价画史,提倡元四家,轻视吴四家,崇南贬北,竭力抬高文人画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画派;南派以王维为北宗之祖,代表画家有:荆关董巨,元四家等。北派以李思训为北宗之祖,代表画家有:二李,李唐、刘松年、马元、夏圭等。南北宗论在绘画中:尚率真、轻功力;崇士气、斥画工;重笔墨、轻丘壑;尊变化、黜刻画。到了明朝时期,董其昌基本是全面的继承和发扬了赵孟頫的艺术技法和思想,董其昌和赵孟頫一样的主张学习古人尤其唐宋水墨一派绘画,由师古创新,他还大力推崇书画同源的笔墨技法。在以书入画上,董其昌善于使书法中的“飞白”与绘画中的“泼墨”相结合,来增强景物形象的凹凸、生动,充分发挥了以线为主导的“骨法用笔的作用”。

4书画同源说对当代陶瓷绘画艺术的影响

我国的陶瓷艺术发展到珠山八友时期,开始发生变化,珠山八友多半是晚清文人,在科举无门的时候,来到了景德镇,在悔于自己满腹经纶,诗书画印样样精通而无地施展的时候开始笔耕瓷上,从瓷陶瓷的装饰艺术也流露出中国书画的“书卷味”一直影响至今,陶瓷绘画艺术的影响力也随之提高。也成为我国最具代表艺术品之一,我国最具代表艺术品之一的陶瓷,也是和书画相联系,才能摆脱日用装饰,而上升到艺术品的高度。珠山八友率先将中国“诗书画印”原本表现宣纸书画作品的题材在陶瓷描绘并体现出来,顿时别开新面,我国的陶瓷绘画也开始附带书画,随之蕴含着“道”“儒”等高度的哲学思想。八友的作品也多次参加世博会,并且获奖颇多。在国际拍卖会上也是多次创造拍卖记录,足可见世界对我国陶瓷艺术的认可。珠山八友多半是晚清文人,在科举无门的时候,自觉满腹经纶,颇有文化修养,诗书画兼具,诸体备兼。这也是古代文人必备的一些休养,在创作中才能画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师的作品,从满文人气息、书画一体的文人陶瓷作品。中国古代的科举,重儒家思想,珠山八友将自身所学,嫁接于瓷面之上,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我醉欲眠君且去[N].默慈.中国文化报.2017-02-12(008)

[2]书画同源[N].徐建融.美术报.2017-12-02(012)

[3]书画同源卮言[N].金祥涛.中国文化报.2018-04-22(005)

[4]书画同源继往开来[N].薛春德.山西科技报.2017-07-21(007)

[5]闲话“书画同源”[N].刘咏阁(老墨).北京商报.2015-05-22(D04)

[6]书画同源[N].美术报.2011-09-03(037)

[7]浅析潘天寿对“书画同源”概念的建构[N].汪欣.中国书法报.2018-01-23(005)

[8]书画全能谈何易[N].彭庆阳,何公洲.美术报.2019-07-06(013)

[9]由“书画同源”兼及文字与图画之畛域[J].朱建军.中文自学指导.2007(02)

[10]书画同源“画家谈”[J].乃泉.上海艺术家.2004(06)

作者:李梓彬 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