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西方绘画中光线与色彩的表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西方绘画中光线与色彩的表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西方绘画中光线与色彩的表现

摘要:西方绘画历史中贯穿了光线与色彩的表现。画家从开始用光线与色彩表现真实,到用光线与色彩表达情感,光线与色彩一直是绘画中的关键。该文以西方绘画发展史为主线,梳理一些画家应用光线色彩的特点,探索西方绘画中光线与色彩的表现方式。

关键词:光线;色彩;西方绘画;表现

自从绘画这种艺术形式出现,光线与色彩便在绘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绘画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光线与色彩已经不再是大多数画家关注的重点,但是对光线与色彩的运用已融入画家的骨子里,并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因素,映射画家的心理和情感世界。

一、西方绘画中光与色的传承

自人类文明出现,绘画这种艺术形式便开始出现。最早的绘画是洞窟壁画,这种绘画形式通常是出于某种目的在石壁上作画,表现内容通常是狩猎或劳动的场面。其中的色彩,通常是先民感受到的倾向性颜色,如褐色、黑色、棕色;光线的表现可能依靠简单颜色的平涂,因为厚度不一样而产生光影,使画面产生生动的效果。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古希腊艺术出现并深刻影响之后的古罗马艺术,那时的绘画通常用来装饰贵族的大型建筑。如,壁画可以保证颜色经久不衰,画面也更加写实,现存主要作品如《珀耳塞福涅被劫》。在古罗马的庞贝城,一些建筑的装饰画中可见古希腊艺术的影子,但是古罗马时期的绘画比古希腊绘画更加接近客观实体,如《面包师夫妇》,其画面光线柔和、自然,色调十分和谐,画中人物刻画生动,暗部颜色透亮,高光明确且具有较强的光线感和体积感。进入中世纪,西方大部分艺术创作为宗教服务,绘画作品主要表现宗教文化,色彩比较单一,主要为黑色、红色、黄色。画面中的人物表情比较严肃,背景缺少空间感,但这恰好可以营造宗教气氛。哥特式教堂内有装饰画,光线穿透彩窗投射在画面上,使画面更具神秘感。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开始脱离宗教的束缚,重新回归自然、尊重人性的艺术真实性,代表性画家如乔托。乔托采用写实技法,用自然、真实的景物代替虚幻的神秘,虽然人物、背景处理还稍显呆板,但画家注重人物之间的关系,光线与色彩主要用来表现空间。马萨乔继承了乔托的理念,并进一步创新发展,其画作中的明暗更加清晰,画面中地面产生的阴影使画作的真实性大增,自然的形态被具体地表达出来。马萨乔通常采用一个集中光源,且光线的角度固定。波提切利进一步借鉴马萨乔的用光形式,作品的色彩亮丽,真实地表现了阳光下自然物体的状态。之后,达•芬奇、拉斐尔将这样的光线和色彩用法发挥到了极致,并出现了新的变化。17世纪,画家进一步强化光线的作用,画面表现出强光的黑影效果,增强了画面的戏剧性。卡拉瓦乔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此后的伦勃朗、维米尔等都受到卡拉瓦乔的影响,形成了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透纳是印象派的先驱,也是一位承前启后的画家。19世纪,绘画理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画家开始走出画室,到阳光下寻找美,后现代主义、后印象主义开始盛行。到了20世纪,绘画形成多元化的格局,此时光线与色彩的表现不是传统的概念,也不是为了塑造造型的立体感、空间感,而是艺术家表现自身情感的重要方式。

二、西方绘画中光线与色彩的表现

西方绘画历史非常漫长,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的西方绘画中光线与色彩的表现方式不同。但纵观西方绘画史,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绘画艺术逐步走向百家争鸣的状态。在光线与色彩的表现上,西方绘画从文艺复兴开始逐步分成两个派别:其一是用光线和色彩造型,塑造画面的立体感、空间感;其二是基于色彩心理学原理,用不同的色彩表达情感。因此,从文艺复兴开始探究西方绘画光线与色彩的表现具有重要意义。漫长的中世纪神圣光色的表现在文艺复兴时期逐步消失,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等都发生了变化,并融入更多的现实因素和人文关怀。乔托打破了神圣光色的传统,虽然画作依然是宗教题材,但描绘的是世俗人的生活、情感,表现的是现实生活的场景。马萨乔继承了乔托的理念,用光线和色彩刻画人物的体积感、真实感以及空间感,并且开始关注人的情感。马萨乔使用光线时更突出光源的固定位置,使光线从一个固定角度投射在人物身上,进而使画面形成明晰的明暗变化,并用光线聚焦的方式突出画面中心,如《被逐出乐园》。波提切利进一步发扬了乔托的理念,他对透视学、解剖学有深刻的了解,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色彩方面,波提切利多用金色,使画面显得典雅秀丽。他晚期的作品色彩纯粹而清澈,光线呈现出漫射光的特性,如《维纳斯的诞生》。达•芬奇、拉斐尔多使用漫射光线,画面上明暗层次过渡是连续的,像烟雾一般,没有特别明显的分界。达•芬奇认为,画人像最佳的光线是薄暮时分的柔和光,可以使人像更加柔和,这在《蒙娜丽莎》中有明确的体现。两位画家在运用色彩方面比较纯粹,对色彩的重视程度没有光线那么高,因为他们认为色彩属于光影。从17世纪开始,画面中的光线聚焦再次盛行。卡拉瓦乔认为,光线是点明画面中心的有效方法,可以营造强烈的明暗对比效果。画家将强光投射在中心人物上,以突出主体、烘托氛围,使画面产生戏剧性的效果。伦勃朗等画家都是这一派的典型代表。光的聚焦可以产生强烈的明暗变化,使明暗之间的分界更为明确。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会变得明艳,受光部发亮,背光部通透,其余局部受光的强度依次被隐没于阴影中。伦勃朗的作品用光更加集中,一般集中在人物的脸部、手部等能表现人物特征的部位。与卡拉瓦乔相比,伦勃朗的画作一般采用前方顶光的方式。在明暗层次上,暗部的色彩更加丰富,为背景营造出空气感;明部用斑驳的笔触,不同的色块、颜色颗粒结合色调的微妙变化,创造出充满光感的空间。除了对集中光的运用,漫射光的运用也在逐渐被发扬光大。透纳是著名的漫射光画家,主要创作风景画和海景画,如《船驶向远方的烟雾》等。米勒多用逆光表现农民的朴实形象。逆光可使作品产生模糊的视觉效果,增强画面朴实的表现力,并营造厚重感。19世纪,人们对光线与色彩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色由光生”的理论被提出。很多画家开始到户外写生,如雷诺阿、毕沙罗等。他们用敏锐的感官感受阳光带来的色彩变化。在创作中,画家开始突出色彩的对比。马奈被视为印象派的导师。他的画作以平光为主,他用大块的深色和亮色表现强烈的对比效果,如《奥林比亚》中墨绿色、蛋黄色、黑色、红色之间的对比。平光让画面失去了一定的空间感、体积感,但进一步突出了画面中事物的轮廓。这种特性在《吹笛男孩》中得到了较为明显的体现。画面中没有空间感,背景是一个平面,人物没有明暗变化,但外形突出。这种风格为后来的印象派画家提供了参考,印象派作品中色彩和光线都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色彩的变化更突出,画面的空间感进一步消失。如,雷诺阿的画作中到处都是耀眼的光斑和夺目的光彩。进入现代,画家进一步脱离了光线的约束,但不是不用光线,而是不再以物理的形式将光线表现出来。画家用光线表示一个物体各个部分之间的明度差别,使光线和色彩进一步统一,类似原始艺术和儿童绘画。画家在处理造型和空间上获得了极高的自由度,主观性更强,光线与色彩更多用来表达情感。特别是后印象主义画家,往往用强烈的感性色彩、夸张变形的结构表达对世界的认识。

三、西方绘画中光与色的表达

按照现代绘画理论,光是一切事物得以呈现的前提,有了光才有色彩。现代艺术家更注重用光线与色彩表达情感。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多使用光线与色彩塑造空间感、体积感,尽量表现客观真实。后来的画家逐步弱化光线,增强色彩,并用色彩的心理效果表达情感。光线被弱化并不代表画家不用光线,一些特殊的光线也可以表达画家的情感。特别是伦勃朗等后现实主义的代表,他们使用强烈的聚光更容易表现画面的微妙构成和强烈的精神倾向。聚光强度的灵活调整使画面呈现出微妙的精神倾向。如:伦勃朗用柔和温暖的光刻画柔美的形象,用昏暗的光表现苦难;拉图尔创造的夜间画,用强烈的烛光对比黑暗,富有神秘感。色彩具有很多意义,这是人们的理论认识越来越深入后产生的审美意趣。人们常常赋予某种颜色某种含义,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如此。在艺术领域,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当然,绘画中色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论是强调光影还是强调色彩,实际上画家都一直在用色彩,只是后来色彩被赋予了特殊意义后,画家才开始重视色彩而削弱了光影的作用。如:凡•高用色彩表现内心的激情;马蒂斯用纯粹的色彩表达个性和情感,用强烈的原色对比表现客观事物及其意蕴。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在接受视觉形象时往往对色彩更为敏感,因为色彩属于直接的光波传递,与图形相比,色彩最先进入人的视觉系统,所以色彩往往是一些画家在创作时优先考虑的视觉要素。色彩具有特殊的情感属性,可以间接地刺激人的感官,表达绘画的主题,并影响人的情绪,使观者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如:红色在中国通常代表活力、喜庆、吉祥、温暖等;黄色通常代表警示、高贵、富丽等;绿色通常代表自然、安宁、健康等。

结语

在绘画中,光线与色彩从表现空间感、体积感,逐步转向表现情感。二者从被画家客观运用到主观运用的变化,显示了西方绘画的艺术追求,也代表了西方绘画从写实到写意的发展变化。画家创作写实绘画时会相对真实地表现光线和色彩,体现真实感,而写意绘画特别是印象派绘画不再表现真实,画家往往将情感赋予光线与色彩,以表达自身的情感和追求,二者逐步被抽象成符号。

参考文献:

[1]肖志慧.绘画中的光色革命.灯与照明,2018(1).

[2]李锐.心灵的折射——光在伦勃朗油画语言中的思考.大众文艺,2017(11).

[3]陈珍妮.东西方绘画色彩应用对比及艺术启发.美与时代(中),2018(12).

[4]曹应秋.色彩心理效应在西方绘画中的应用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7(9).

作者:严海军 单位:江苏省淮阴中等专业学校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