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米勒绘画艺术风格浅谈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让·弗朗索瓦·米勒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被后世称作法国19世纪杰出的画家之一。创作的题材主要是农村风光和农民劳动生活的场景,米勒运用了淳朴亲切的绘画语言表现了他对农民的喜爱与执着。本论文主要从米勒的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绘画风格形成原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米勒;农民;批判现实主义
1米勒生平概述
米勒,法国现实主义画派的一位朴素画家,一生呕心沥血创作了大量农民题材作品,他艺术风格的形成离不开从小生活环境的影响。他的父母都是农民,父亲善于观察生活中细微的美,喜欢观察动植物和各式各样的人。就是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米勒被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的家里有大量的藏书,米勒从小就接触各种文学作品,这奠定了他雄厚的文学功底,使他成为头脑清晰、思维缜密的人,这也是其绘画风格在面对嘲讽与质疑时,仍能够坚定从容的面对,坚持自己,不卑不亢的原因。在米勒二十岁的时候被父亲送去一位农民艺术家那里学习,后面由于家庭的变故,米勒产生了放弃学业的想法。但在祖母的劝说下,二十三岁时他决定前往巴黎进一步学习。在巴黎时他努力临摹大量优秀作品,读了许多关于艺术家的书,疯狂汲取营养,期间展出了第一幅农民题材的作品《颠谷者》。到了后面,随着革命失败,米勒选择回归田野,定居在了巴比松村,开始继续自己的艺术追求,使内心深处真正得到了归属。
2米勒现实主义绘画风格分析
2.1选取农民形象,突出人物主题
米勒的农民题材切合现实生活,其作品也站在理性的高度真实的表现农民劳动的艰辛和朴实善良的心[1]。米勒的创作中热衷于选取农民题材,原因是与他从小的生活经历有关。由于家境贫寒,米勒很小就跟随父母一起在田间劳作。从小的生活环境奠定了他未来创作的主题,以至于后面创作了大量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风俗画。他的作品直面现实,从一系列的作品来看,尽管塑造的人物不够灵巧与多彩,甚至有时稍显笨拙,但呈现给观者一种真实美的感受。在米勒的作品中劳动的美是最突出的,他将农民的形象不加任何修饰,自然的表现出来,这样的态度表明米勒是充分肯定贫苦人民在艺术中的地位。米勒在画中很少表现激烈的场景,他所画的都是温和的农民形象,这与他成长的环境与在那种环境下形成的善良本性有关。但他笔下衣衫褴褛、淳朴善良的农民形象,无疑是对是当时糜烂奢靡的上层社会的讽刺与抗争,因此他的绘画风格在当时尤为突出,引起很大轰动。
2.2平衡画面构图,塑造经典瞬间
俄国别林斯基提出:画面的所有内容都是服从于整体的,没有个别与另外的东西,所有的元素都从属于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表达一个目的,并且形成一个美丽的、完整的、独特的东西”[2]。在米勒的画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人物姿态、大小比例、还是画面色调都始终保持协调与统一。米勒的画面具有稳定性和整体性的特点,稳定性即三角构图,这样画面无论如何处理,都体现出稳定与平衡的状态。作品《倚锄的农夫》就是运用三角形构图方式,人物与锄头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增加了画面的美感和稳固感。除此之外,近景的贫瘠土地慢慢到远处的朦胧城市,直至一望无垠的天空,更是给人一种平稳的感觉,米勒虽然运用平衡稳定的构图组织画面,但其中表达出了工业生活对底层人民的沉重压迫,以及城市发展下人的内心悲苦与艰辛。《拾穗者》米勒同样将两位弯腰的妇女进行旋转,她们与画面右侧的妇女形成了倾斜的正三角形,赋予了画面稳定感和动感。整体性指画面中每一笔颜色必须统一到整个画面中,每一块颜色都要包含渐变,各个局部必须统一在大的整体中。《晚祷》画面的焦点是一对农民夫妇,前景中的人物与农具组成了一个稳定的整体。这对农民夫妇以及两边的农具相之呼应,一字型的顺序排列,使画面宁静而又庄重。整幅画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气息,刻画出农民的伟大。
2.3构思画面情节,注重叙事表现
“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3]正如宗白华所述,米勒绘制的农民画带有一种宁静质朴的气息,《拾穗者》描写了三个农妇在金黄的麦地上拾捡麦穗的情景。烈日下,农妇们身穿粗布衣衫,身体显得十分厚重,吃力地弯腰捡着麦穗。画面左侧蓝色头巾的妇女,弓着腰,看上去已经十分疲惫,左手拿着一束麦子背在身后,以支撑身体的重量。画面中间的妇女,同样小有收获,左手握着一大束麦子,乐此不疲的继续忙碌着。画面右侧的妇女手里握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着是有遗落的麦穗,我们虽然看不清三个农妇的脸,但她们的身材都十分健硕,像雕塑一般的挺拔,这也从侧面表现出农民的伟大和米勒对于农民的敬畏之情。仔细看画面,三个农妇从左至右,一连串的肢体语言具有动作连环的美,好似一个农妇拾捡麦穗的分解图。远处的麦垛分散的堆着,麦垛与农妇一静一动的对比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作品呼吁着人们关注农民的生活,这也正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
2.4色彩沉稳朴实,贴近农民形象
在米勒早期作品中,出现过粉红色和灰色,这是由于他曾临摹过洛可可风格的绘画作品,但到了后期画面中,这两种颜色就很少见了,由此可见,这并不是米勒所钟爱的色彩风格。在巴比松村定居的时期,他逐渐找到艺术的归宿,这也使得他在色彩的运用上产生了改变。他的农民画展现的是农民的真实生活,总有一种质朴的情感在里面,所以体现在色彩上也都是和谐的灰色色调,没有了之前的响亮色彩。在他的画面中,棕黄色和金黄色是最常用的两种颜色,这与农村生活十分贴近,使整个画面洋溢着温暖的感觉。在米勒的作品中,色彩的宗旨是贴近现实,切实表现真实感,在作品《晚祷》中,整体灰色调的运用营造出了农民孤立无援、逆来顺受的可怜形象,在人物用色上看,农民的粗布衣衫的用色更是与真实的衣服几乎无差别,朴实的颜色充分刻画出了农民辛苦劳作衣着褴褛的质朴形象。沉稳颜色的运用可以使米勒在农民创作中增加农民的外貌与气质,表达出十八世纪农民可悲可亲的形象。
3米勒艺术风格的形成
3.1生长环境及当时流派对米勒绘画风格的影响
米勒出生在法国“格鲁齐村”,这是个遥远偏僻但民风淳朴的小村庄,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都是在那里度过的。成长环境的原因使他对那些辛苦劳作的农民再熟悉不过了。童年时的米勒就已展现出极高的艺术天分,经常趁着干活间隙,用炭条在地上画出各种简单的动植物与人物形象。这个天赋被父亲发现后,决定送他去一位艺术家那里学习画画,由此米勒正式开启了绘画之旅。在当时的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在整个绘画发展史上彰显着人性光辉,是画家仅随时代下的产物。米勒在绘画的学习中不断吸收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精髓,并形成了揭露社会与批判社会的能力。他的绘画批判了当时物欲横流、只知享乐的上流社会,带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意识。
3.2法国动荡的政治环境促成米勒绘画风格的形成
十九世纪的欧洲是现实主义蓬勃发展的时代,米勒在这个时代中也挥出了自己的色彩。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学说逐渐不能解决问题,渐渐被人们所抛弃。而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使人们清醒了过来。1848年的一代画家也都具有新的要求和直接观察的兴趣,热爱即刻可及的现实[4]。1830年法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大革命对米勒艺术生涯及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影响,大革命导致民主思想受到了压迫,人们开始关注现实生活,艺术家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也将目光转向了现实世界,米勒就是其中一位。米勒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的失败,亲眼目睹了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的贫苦人民,在反思社会的衰败中,拿起自己的画笔,将目光转向社会底层的人们,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朴实农民。这一选择不免会受到一些人的流言蜚语,但他始终坚持,对农民题材的执着通过他的作品都能感受到。米勒的艺术是当时法国动荡环境下的产物,米勒在动荡的环境下形成了特有的审美标准与艺术观念。
4米勒的绘画艺术对后世的意义
4.1通过社会现实反映人文关怀与真善美的追求
“真”在艺术中是真实的、真诚地反映生活的本质与感受,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5]。现实主义的画家目的在于表现真实的世界,创作以揭示社会本质为首要任务其作品深刻而全面的展示了现实生活的广阔图景。米勒塑造了真实的农民形象,这些形象大多不卑不亢,勤劳朴实,沉静而不呆板,同时表现出一种远离尘嚣,超脱世俗的美。他用质朴又独特的绘画语言记载了农民单纯朴素的生活,在乡村浓郁的生活气息里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将农民的生活面貌与对现实的忧患展现在画布上,这里边有“善”的倾向性,他在艺术中体现了人文关怀,赞扬了人性的美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米勒的绘画也加大了对现实社会农民问题的关注,他在平凡普通的题材中发现了人们所忽视的质朴美。米勒的绘画对下层普通百姓的关注,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理解,更多地体现了民主主义精神,能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服务社会。
4.2着重精神价值的树立牢牢扎根时代血肉表现真谛
丰子恺先生曾评价,米勒的艺术时代特色在于其革命的精神,即反对从来一切的绘画思想,坚定以自己的真情实感为依照,进行着绘画的革命[6]。首先,米勒将自己真实的情感反映到自己的艺术中来。米勒将农民的熟知与了解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基于真实的生活经历来创作生动和感人的作品,把一个个农民形在工业发展迅速下的社会中表现出来,突出作品背后对底层人民的关注,通过对形象背后所蕴含的精神价值的把握,使作品更有感染力,将农民现实中“真”的精神价值引发观众的共鸣。米勒表达了他所看到的当时真正的农民的状况,画出自己时代与国家农民的真实生活,兼顾了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从而引领了19世纪的时代潮流。他的艺术有着积极的时代意义。在当今开放自由和吸收融合的艺术环境下,要准确扎入时代的血肉,不仅仅要表现刻画的事物本身,还要把握事物背后所彰显的时代精神与特色,我们在吸取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还要借鉴米勒等批判现实主义画家绘画所在内的优秀艺术文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从而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尹斐斐.罗中立与米勒农民形象绘画比较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2013:18.
[2]蒋跃.绘画形式语言与创作研究[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8:133.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70.
[4]绍大箴.外国美术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16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72:462.
[6]丰子恺.西洋画派十二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19.
作者:王乐滢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