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绘画艺术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绘画艺术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绘画艺术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

摘要:小学阶段是儿童问题行为的高发期,有问题行为的小学生通常伴有情绪不稳定、注意力难以集中等情况,会影响其学业成绩和人际交往质量,并给教师的课堂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绘画艺术团体辅导是采用绘画为媒介的一种团体辅导的形式,借助艺术性的表达,可促进儿童宣泄内心的负面情绪、拓展看问题的视角、矫正不良行为,同时,借助团体的支持和镜映作用,可提升儿童的人际沟通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应对人际冲突,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绘画艺术治疗;团体辅导;儿童问题行为

一、绘画艺术团体辅导的概述

绘画艺术治疗(也称绘画治疗、美术治疗)是艺术疗法的重要形式之一,该疗法充分利用绘画这种艺术手段,借助治疗者在绘画过程中自由萌生的各种联想,使其潜意识深处的冲突得以表达,内在的情感情绪问题因之得到调节和稳定,进而逐步治愈其心理疾病或矫正其行为问题[1]。绘画艺术疗法具有操作简单,而且在使用环境以及来访者的年龄、语言、认知能力等方面受限制比较少,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该疗法在国外的临床心理治疗中被经常使用,且应用十分广泛。研究证明它对改善情绪、提高认知功能、提高社交技能、提高自我意识,甚至减少精神病人的精神病症状、增加自尊、提高其社会功能等方面均有良好效果。它在国内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比如在学前问题儿童的行为矫治、促进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减轻多动症儿童的问题行为、改善抑郁症病人的情绪等方面,均显示有良好的效果。绘画艺术治疗有两种应用形式,既可用于单独的个体,也可采用团体的形式。而团体形式针对不同的应用对象可形成绘画艺术团体治疗(针对疾病人群)或绘画艺术团体辅导(针对正常人群)两种形式。团体辅导是指团体的带领者采用有关的心理学理论,借助心理咨询技术和团体内的人际互动,增进成员加深自我了解,并通过团体的镜映作用和社会模仿学会理解尊重他人、共情合作等交往技巧,达到矫正自身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进而发展出新的适应性行为和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2]。以绘画为媒介的绘画艺术团体辅导这种形式,它具有省时、省力、同一时间可以辅导多人、效果显著的优点,非常适合在学校的情境中应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到2020年之前,全球儿童心理障碍持续快速增长50%,是儿童致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2018年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联合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也显示,在对中国15个城市73992名6-16岁的儿童所做的调查表明,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7.6%,而且发生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这一数据意味着每年约有3000万左右17岁以下的儿童经常遭受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可见我国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以往国内学者的大量调查结果也显示,我国儿童的问题行为检出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例如国内一项针对22所城市的儿童问题行为的大样本调查发现,4~16岁儿童问题行为的检出率高达12.97%[3]。儿童问题行为不但影响儿童自身的个性发展和学业成就[4],而且对教师在教学与课堂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负面影响[5]更严重的是,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均显示儿童问题行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将持续影响儿童身心发展,例如休斯曼(Huesman)等学者在一项针对600多名儿童进行的历时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8岁时就具有明显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在他们成年以后(30岁),仍能表现出比正常成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而且这种特点没有性别差异。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作为一种新兴而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绘画艺术团体辅导目前在国内被较多地应用于促进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6,7],但在小学生群体中的应用却很少,已有少量的绘画艺术团体辅导对减少小学生问题行为方面的应用,其研究对象也大多是有疾病诊断的特殊儿童,例如多动症、孤独症儿童等[8,9],缺乏对普通小学生问题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方面的相关研究。为此,本研究拟采用绘画艺术团体辅导的形式,探讨其在减少小学生问题行为方面的应用效果。

二、绘画艺术团体辅导的具体实施方法及效果分析

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具有某种问题行为的正常儿童,要对此类儿童进行干预,不宜像对待具有某种疾病诊断标签(如孤独症)的异常儿童一样特意将其从班级中挑选出来进行干预,因为这样一来会干扰其正常的课堂学习,二来可能增加学生与家长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如被周围同学用异样的眼光看待或被嘲笑为“差生”等等),以班级为单位不但有利于干预环境的生态化,同时可促进其他无问题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尝试以班级为单位,固定在每周三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实验。在实验开始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问题行为水平的测量,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作为测量工具,所得评分作为各组的前测分数。本研究采用结构化的绘画艺术团体辅导。实验组班级学生接受频率为每周1次,每次1.5小时,共8次的团体辅导。对照组班级学生除未接受团体辅导之外,其他各项教学活动均与实验组学生一致。两组均为小学四年级学生,年龄范围都在9~10岁。本研究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详述如下:

1.绘画艺术团体辅导的暖身阶段

在团体成立之初,团体成员都不了解团体的目的,不知道自己在团体中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因此团体成员显得紧张、拘谨、焦虑,另一方面也对团体活动充满好奇和期待。为了建立和谐、融洽的团体氛围,促进成员充分地参与到团体中,此阶段采用“自画像”活动作为开场。活动要求每位成员画一个可以代表自己形象的“自画像”,这个形象可以是动物、植物或物品等任何一种,并为之命名。完成之后在小组内轮流分享自己的“自画像”,对其他成员介绍“我所画的是什么”“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形象代表自己”“它有什么特点”“我的自画像名字”等等。通过交流分享,成员之间加深了认识,减轻了因陌生带来的紧张感和防御心理,拉近了心理距离,同时营造出温暖、支持、开放、包容的团体氛围。

2.绘画艺术团体辅导的团体过渡阶段

经过第一阶段的暖身活动,团体成员彼此间有了初步的认识,且建立起了一定的联结,此时团体便可进入下一个阶段,即团体的过渡阶段。过渡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增进团体凝聚力。为了进一步拉近成员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团体氛围,这个阶段选择“团体合作画”创作活动,对实验组班级进行随机分组,每组9-10人。每个小组的成员在一张大白纸上自由创作,合作绘制一幅画,并为这幅团体画起名字。在对图画命名的过程中,一些小组成员间意见不合,甚至各执己见,不肯让步,场面一度显得紧张,此时,团体带领者引导成员各抒己见,经过坦诚的交流,最终引导全组成员达成一致意见。通过这个活动,成员开始对他人有了更多的了解,不但敢于表达自己意见和感受,还学会了在团体中采取妥协让步等交往技巧。在这个阶段,团体带领者总是以适当而敏感的态度对团体动力进行催化,指导成员有效地处理冲突场景,同时,借助“团体合作画”的活动,引导成员充分讨论及确立团体规则,并将团体规则以文字形式写下来,粘贴在班级显眼的位置。

3.绘画艺术团体辅导的工作阶段

这个阶段也称凝聚力阶段,至此,在前两个阶段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结的基础上,成员彼此间有了更多的了解,团体内出现了有效沟通的模式,团体内的气氛安全且自由,成员间彼此信任和尊重。该阶段为成员更加深入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模式,学习更有效、更适应行为,从而减少问题行为的重要阶段。此阶段团体的主要任务是借助团体已形成的包容、开放的氛围,引导成员对自我的情绪和行为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帮助成员在互动过程和活动的分享中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发现自身不良的问题应对方式,探寻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减少适应不良的问题行为。此阶段开展的活动有“不顺心的事情”“我的情绪房子”“房树人”等绘画创作活动。比如在“不顺利的事情”的绘画活动中,成员通过回忆近期发生的或者成长中印象深刻的不顺利的生活事件,将其经过和处理方式用笔触和色彩描绘出来。经过这个活动,成员对自己在生活中遭遇的挫折和困难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并在分享交流中获得同伴的支持和安慰,负面情绪得到疏泄,甚至发现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发展出象征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的情绪房子”的绘画活动中,成员用不同的颜色象征不同的情绪,借助绘画活动把自己平常用言语无法表达的焦虑、抑郁或愤怒等负面情绪表达出来,从而使负面情绪得到宣泄,采用“房树人”绘画,可有效探索成员的亲子关系和家庭背景。该项绘画要点如下:将一张A4白纸横放,在上面画一幅图画,其中必须含有房屋、树木跟人物这三种要素,特别强调其中的人物不能画成卡通人物形象或火柴人的形象。透过这项绘画活动,成员对自我和家庭成员的关系、人际交往中的特性及自己的期待有了更深的了解,帮助成员加深对自我的认识,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和周围环境。

4.绘画艺术团体辅导的结束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引导成员整理和提升个人的团体经验,巩固已取得的学习成果,同时处理分离情绪,引导成员分享对团体即将结束时的感受。采用“我的分身”绘画,带领者引导成员进行正念身体扫描,先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然后按照指导语将注意力从躯体最远端(如脚趾)开始渐渐向上“扫描”,最后达到头部,将扫描过程中发现的不舒服部位用色笔描绘出来,在旁边标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跟自己的“分身”对话。这个活动可帮助成员更好地关爱自己,引导他们在团体结束之后继续自我关爱。团体即将结束时,团体带领者引导成员对整个团体活动进行回顾和总结,并邀请每一位成员分享自己对团体的感受与收获。最后一个环节是“我的感恩”绘画活动,给成员分发五彩的色卡,成员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图画来表达自己对其他成员的感谢和祝福。团体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后测。采用SPSS24.0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统计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测结果显示,实验组的问题行为总分比前测有显著降低(t=2.56,P<0.05),其中品行问题、冲动-多动两个维度的分数显著降低(t=2.86、2.71、,均P<0.05)。而对照组后测的问题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分数与前测相比,均无明显变化(t=1.63、0.72、0.93,均P>0.05)。由此可见,绘画艺术团体辅导能有效减少小学生的问题行为。

三、结语

本研究经过为期8周共8次的结构式绘画艺术团体辅导,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能有效减少小学生的问题行为。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第一、通过团体的互动,以及借助其他成员的反应和反馈,有问题行为的小学生有机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和理解,学会了换位思考,提高了共情他人的能力;第二、通过团体的人际学习,有问题行为的小学生可以习得良好的社交技能,这有利于当他们遇到人际矛盾或冲突时,能够运用习得的恰当的社交技能以解决所面临的矛盾和冲突,而非采用敌对、攻击等适应不良的问题行为来应对;第三、借助绘画的活动,有问题行为的小学生有机会将平常难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焦虑、抑郁或愤怒等负面情绪表达出来,使负面情绪得到适当的宣泄,从而减少其问题行为。当前,大部分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面临师资不足的现实,与此同时,许多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偏重理论,以讲授为主,对认知发展水平尚未成熟的小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而本研究采用的团体辅导形式,结合了绘画艺术治疗的原理,给了小学生充分动手操作的机会,能够很好地激发小学生参与的动机,加之绘画本身就是一项非常受儿童欢迎的活动,因此本研究的结果可供小学心理教师和美术教师从“绘画艺术活动与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新视角重新审视以往的工作,激发教育灵感,尝试联合设计出更多形式新颖的绘画艺术团辅式课程,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工作效能,这样既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李志红 巫宇军 徐扬 单位:赣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中心 赣南师范大学 北京绘概念艺术教育咨询中心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