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古代审美气韵对当代陶瓷绘画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古代审美气韵对当代陶瓷绘画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古代审美气韵对当代陶瓷绘画影响

摘要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文化艺术中讲究“气”与“韵”,“气”、“韵”两字概括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审美。在中国,陶瓷绘画作为一种从古到今延续发展千年的艺术形式,历经千年仍延续传承着“气”与“韵”的审美,并在其上发展创新。虽然当代陶瓷绘画朝向多元化、现代化的方向蓬勃发展,东方传统审美也是其发展朝向之一,在传承中发展,使其绽放出更为耀眼的光芒。

关键词气韵;陶瓷绘画;东方传统审美

1中国古代艺术审美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的艺术与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秩序和象征表达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中国古代艺术有着其独特、完善的审美评价标准,与西方的古代艺术审美不同,中国古代审美艺术中重在其“气”与“韵”,重在自然性、和谐性,融于自然、置身自然,以“淡”、“雅”为高,不在于尽实描绘,讲究其意境氛围,与西方古代审美追求的写实、强烈的风格大相径庭。(1)古代审美中的“气”与“韵”“气”是指创作主体的生命力与活力,表达其气质个性在其作品中的体现。“气韵”中的“气”主要就是指生命的原初动力,并且指的是自身的活力、精神、状态;其次,是用“气”来泛指表现出人的生命状态和生命活动的性格、情感以及气质等。而“韵”指的不仅仅是描绘的画面与其审美对象的意向或形式相似,同时还要具有使人感受到蕴含在画面其中的开与合、放与廉、张与弛、疏与密、虚与实、动与静等画面的对比所产生的生命律动。“气”与“韵”是东方艺术所特有的一种审美追求,可以从古代的绘画、书法中感悟古代审美的气韵。东晋画家顾恺之了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烈女仁智图”三幅流芳百世的传世佳作,虽无真迹,皆为后世临摹,但从临本就可见一斑。画面宏大篇幅长,用以犹如书法般抑扬顿挫的线条勾勒,虽纤细但富含变化。简单的几笔线条勾勒出人物、马、山水、神兽的动态模样,生动富有神韵。附以淡淡的色彩,整个画面和谐统一,画面人物山水仿佛融为一体,就犹如置身其中,加以书法、印章艺术,使其更富有文化韵味。除了留下的三幅佳作外,顾恺之还提出了“以形写神”这个绘画美学中的经典理论。(2)中国绘画美学的经典命题顾恺之所提出的“以神写形”与南朝齐梁间画家谢赫提出“六法”是中国绘画美学的经典命题,对后世的艺术影响深远,可以说是古代传统绘画评价的标准与画家创作者创作时所追求的境界。顾恺之所提出的“以形写神”首先要重形,即对客观形体刻画。“形”是造型艺术的基本要素,只有通过对形的把握才能进而表现对象的神,也只有表现出了“神”,“形”才能更生动鲜活起来,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以形写神、实对通神、晤对通神是其绘画一步一步更高层次的追求,而谢赫在其著作《画品》中提出“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谢赫将“气韵”用在品画上,后来“气韵”成为一个普遍的美学范畴,所有艺术品评都可以用上“气韵”这一概念。

2中国传统陶瓷绘画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陶瓷作为中国的一张享誉全球的文化名片,陶瓷绘画在其中至关重要。通过历朝历代以及当今的陶瓷绘画艺术作品可感受到我国独特的文化艺术,它既表现了陶瓷艺术,又包含绘画的文化内涵。绘画通过陶瓷表现,运用陶瓷工艺加以再创作,在陶瓷艺术创造的过程中,它的窑变、粉化、随机性无法预知,这些都为绘画艺术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使绘画艺术充满了灵动的色彩,让冰冷、色彩单一的陶瓷有了生机和艺术生命。(1)中国陶瓷绘画的起源与发展陶瓷艺术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出现了,而由于烧成温度的限制,这一时期的只能是陶器,直到东汉时期才出现瓷器。而伴随着技术、科技逐渐的发展,战国、汉代的彩绘陶,唐代的低温铅釉唐三彩、宋三彩,元开始出现的青花,明代的青花、斗彩,清代的五彩、粉彩,多种多样的陶瓷绘画形式不断出现,是我国丰富的陶瓷文化享誉全球的因素之一。陶瓷绘画艺术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工艺的精湛逐渐地发展完善,呈现出当代陶瓷绘画百花齐放的态势。(2)传统陶瓷绘画传统陶瓷绘画要从以程门为代表的皖南新安派画家创作的浅绛彩陶瓷绘画算起,其将带有文人气息、文人志向情趣的作品嫁接至陶瓷的艺术创作之中,在器皿之上用陶瓷的绘画来抒发文人情趣,表达自我感情。主要描绘画家们目光所及之处的自然景色,自然风光之中常常夹杂着创作者的个人情趣。而在后来的“珠山八友”则在此基础之上更进一步地与绘画相融合,他们的作品集文人情趣与工艺为一体,这就属于传统的陶瓷绘画。“珠山八友”时期才真正把绘画运用在瓷板上,在平面的画面上绘画,而非装饰陶瓷器皿,将陶瓷绘画区分于陶瓷装饰与绘画。这种将传统的绘画模式中的“诗、书、画、印”、“墨分五色”、“梅、竹、兰、菊”等传统绘画方式、技法、题材嫁接到陶瓷上的绘画才算是传统陶瓷绘画。传统的陶瓷绘画和古代传统画一样讲究的是意境美、讲究“气韵”,讲究笔法与用墨的技巧美。与传统的绘画一样讲究布局的疏密有致。无论是恰到好处的布局,还是在图案、技艺等多种元素综合之下,我们都可以看到传统绘画中的统一性与别具一格的文化性。

3当代陶瓷绘画的发展现状

陶瓷绘画发展至今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姿态,当代陶瓷绘画的作品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元素。西方艺术思潮与东方艺术思潮激烈地碰撞在一起。印象派、风格派、极简主义、达达主义等西方风格的陶瓷艺术绘画纷纷出现。无数的信息冲击着当代的艺术工作者,从事陶瓷绘画的艺术家们常常受东西方艺术的影响,创作出结合西方艺术和东方艺术气韵的作品。在现代的陶瓷绘画创作中,陶瓷绘画的表现手法是在传统工艺上采用现代新材料、新工艺进行的创新。但陶瓷绘画延续千年,其创造手法、审美代代传承,虽受到西方信息的冲击与洗礼,但在陶瓷绘画上仍以中国古代审美作为主流。无论是陶瓷的制作工艺、手法代代传承,其血脉、审美及主流圈子认可的风格也一直在传承,且大规模的陶瓷创作中心仍在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培育着一代一代的陶瓷制作者,其陶瓷绘画的起源审美仍一直影响、熏陶着来此创作的陶瓷艺术家。当代陶瓷绘画仍在其传统中国画中传承与发展,无论以传统陶瓷绘画的方式在白瓷板上钩、蹭、点、染描绘工笔画,还是结合多彩多变的颜色釉创作的山水花鸟,都可以看到画面中对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中国古代审美气韵的追求。

4结语

当代陶瓷绘画离不开明清时期的青花、斗彩、粉彩等传统的陶瓷绘画形式,是在其之上发展演变而来的。随着工艺材料的突破、烧成技术的提高,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陶瓷绘画方式,如新彩、颜色釉等,但其本质还是低温铅釉作画,不过是其颜色、质感较之以往不一样。在当代陶瓷绘画的作品中,能看到古代审美气韵蕴含其中。以陶瓷作为艺术表现的载体,当代的陶瓷绘画延续了过去,连接着未来,从过去中继承、演变、发展,但又不同于过去,因为其是现今的艺术家在当下社会中进行的创作,受当下社会、审美、艺术、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虽不同于过去,但可以从中看到千年前审美气韵的踪迹与对其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望衡.中国美术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

[3]迈克尔,苏立文.中国艺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4]孔六庆.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钱晓锋 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