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市井文化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市井文化对绘画艺术的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市井文化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本文作者:李宁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宋代不仅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向人文化发展的兴盛时期。[1](P245)它所反映的广泛的现实生活内容,在古代绘画史上是极为突出的。以至于影响到元明清及以后绘画的风格样式及理论,表现了中国古代绘画的成熟与高度繁荣。由于宋代举国重视文人,社会关注文化,印刷术的进一步改进和广泛使用,区别于官学的书院机构大增,使平民百姓受教育的权利大增,文化构成了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文化发达相对应的是商品社会的高度繁荣,宋朝打破了唐朝以后城市的政治区域与平民区域划分严格的格局,将平民的工商业的经营扩大到全城各个角落,还打破经营时间的统一。特别是坐落在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沿岸的汴梁和临安都是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宋朝人口超过20万的有6个城市,10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10多个增加到46个。这些城市的繁荣为都市商业圈和市井文化形成、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土壤。

市井文化是区别主流文化的,它是属于无序化的自然文化,产生于街头巷尾、带有浓重商业倾向、通俗而纷乱的市民文化,直接反映着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心态。虽产生于城市,但价值核心仍然摆脱不了小农社会的自然经济的社会心态。这种具有平民精神的变革性表现在宗教的势微与世俗精神的来临。

一、市井文化的政治功利性决定着市井审美的价值趋向

(一)市井文化对宫廷文化的审美观念投怀送抱

市井文化既然本质上是一种典型商业性的文化,它的政治性价值观必然是功利的。宋代是宫廷画院最昌盛的时期,在当朝皇帝的主持下,画风富贵辉煌,“翰林图画院”为赞美天下昌隆而尽粉饰太平之能。“黄家富贵”就是指以画家黄荃为代表的画院绘画的主流。宫廷艺术的审美趣味直接影响着市井文化,社会的崇皇心态也反映在混杂市井的画家身上。由于宫廷画院对社会的重要影响力,晋身画院成为宫廷画家是民间市井画家的晋身之举,所以,他们的绘画风格是既效仿名家,又独辟蹊径,以迎合宫廷主流艺术的审美趣味。①

(二)市井文化影响下的绘画题材满足了统治阶级的审美需求

在宋代,商品流通日益增强,随着物质生活的繁荣昌盛,各行各业蓬勃发展,从唐朝170行发展到400多行,[2]可谓五花八门、三教九流。椐《梦梁录》“清明节”条载:“杭城风俗,侈靡相尚,大抵如此。”类似的记载在同书“五月”“七夕”“中秋”等条中亦可以轻易找到。朱熹也感叹:今衣服无章,上下混淆。表明民间衣着方面的水平提高。由此可证杭城奢侈之风极盛,消费意识极强,这种奢侈之风在当时非常浓郁。宋代政府对这种奢侈之风想禁也禁不住,反而顺水推舟。围绕城市生活的民间绘画行业,特别是造纸业、装裱业等文房制造业的进一步发达,直接刺激了以毛笔为主要创作工具的绘画艺术。甚至还出现了可以套3~5色版的木版插图印刷品。[3]

“宋代不只是在平民的商店、茶楼、酒肆和居室中有‘装堂遮壁’的绘画,以山水、花鸟等悦人心目的作品吸引主顾,象征高雅和装饰环境,就是连皇帝宫廷和上流社会也受此风影响,以至那些充满道释意味的宗教画或阐说人伦教化的箴规画也渐次衰替。”[4]反映在绘画领域方面产生了道释门、人物门、宫室门、番族门、龙鱼门、山水门、畜兽门、花鸟门、墨竹门、蔬果门等绘画门类,扩大了中国绘画的题材和门类,这样受市井文化影响的民间绘画艺术与宫廷绘画艺术一起完成了中国绘画审美风格由壮美到优美的转变。

二、带有商业标签的市井文化直接刺激了绘画艺术的人文表达

(一)读书人范围的扩大,直接刺激了民间绘画创作队伍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教育高峰时期,由于雕版印刷的流行,活字印刷的发明,教育成本大大降低,使平民受教育的程度大为提高。其中除一部分因科举成功而走向仕途,另外大多投身于市井商贾,并由他们的文化所为最终促进了独特的市井文化。和前朝的情况大为不同的是宋代画家的出身可谓千差万别,除有出身于皇家贵戚、豪门贵族的,大多出身于民间。除了由皇上亲自把持的宫廷画院创作队伍外,民间市井出现了很多的像范宽、翟院深等由民间到画院的艺术家。据《圣朝名画录》记载,许道宁成名前在开封端门前卖药,时时戏笔而做寒林平远之图,以聚观者,有买药者,必画树石相送,无不称其精妙。由此有名声,遂游公卿之门,多以礼待。因为宫廷画院的很多画家都来自民间市井,所以,随着蒙在“丹青之术”的具有宗教神秘外衣淡去,把绘画作为统治阶级向来“传教化、助人伦”的职业属性渐渐改为“图愉悦、重功用”的大众实用职业。这种来自平民化倾向、突出表达创作个体意识的创作潮流和绘画行业的重新属性,以及从业者出身的变异,必然引起社会的对绘画的通俗性、广泛性的时尚要求,也必然扩大了绘画行业的创作队伍。

(二)绘画可以以一种普通的商品形式流通于文化消费的链条中

商业经济发展不仅在理论上促进了宋代文化的自由发展,而且使之专业化、商品化。宋代文化市场包括绘画、印刷、诗词演唱、说诨话、合生、杂剧、南戏、音乐等。商业经济市场体系中,“交子”为主要钱币,支票、汇票等作为商业票据出现,与今天银行类似的换铺为市场交易的稳定提供了可能。与之相应,城市制度最大的变化就是坊市制的彻底崩溃。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坊市制彻底崩溃对城市居民生活的直接影响,就是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随意、越来越自由。宋代的城市消费与前代有一个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个人消费的行为有很多是在经由市场这一重要环节之后才最终完成的。可以说,宋代城市的个人消费较前生了一定量的质变。绘画作品一反过去那种高雅的姿态,成为街肆买卖的商品。如相国寺庙会日,“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及诸路罢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有的画家因擅长绘婴儿而被称为“杜孩儿”。擅画“照盆孩儿”的刘宗道,每次创稿都画几百本后一次抛售,以防他人摹仿夺利。[5]又如前面提到的潘家楼的“鬼市”上也有“衣物、图画、药环、领抹之类”的物品出售。北宋著名画家燕文贵初入东京开封时,曾在天门道上出售自己的山水、人物画。绘画作为一种商品流通形式并不产生于宋代,但是在宋代已经达到成熟。绘画艺术的普及使过去满足庙堂的奢侈品变成平民消费的文化产品。

(三)绘画艺术的进步体现在受市井文化影响的人性解放

尽管其消费活动有着高档和低档、高价和低价的差别,但仅就花钱消费而言,就包含了人人平等的因素。它反映出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政治强权基础的松动和普通民众社会地位的上升,是原始的人本主义的萌芽,这其中包括没有政治身份的市井绘画投资人。“京城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尽管商贾阶层对有名画家的作品青睐有加,有投资获利的因素,也不能排除附庸风雅的因素。毕竟整个社会对文化的重视是超出以前任何一朝的。商业活动依附于文化体现商业价值,文化又依附商业活动体现文化价值是当时的大势所趋。绘画活动相应投其所好也是必然,由前朝的政治画、宗教画转向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也注重生活情趣,反映世俗生活。《罗汉洗衣图》一反宗教画的神秘,把6位罗汉画成身边寻常的人,或洗衣服或挤干衣服或挽袖在水中刷洗,有的起身晾晒,这种把神仙当凡人的描画,突出反映了当时人本主义的思想。难怪有日本学者认为当时是“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6]

三、市井文化影响下的绘画艺术游离在高雅与庸俗之间

(一)士人阶层是引领市井文化的先锋

宋代文人在文化市场的主导地位,离不开他们所具有的优越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处境。纵观整个中国封建时代,宋代文人所受到的优厚待遇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因此成为市井文化市场必须迎合的消费群体。文化艺术的商品化,对当时或后世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影响。读书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因此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古人在思想意识中形成了一种十分顽固的价值观念:“学而优则仕”、“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因此,他们为了博取功名、踏上仕途而不得不寒窗苦读,甚至不惜皓首穷经。到了宋代,随着商品意识的兴起和文化艺术的商品化,传统的官本位意识开始发生动摇。文人的创作才华能够被商业市场赏识,能够获得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人的艺术价值能够在创作中获得实现并为社会所承认。因此,有不少士子在科举场上失败之后,不再醉心于此,而是投身到文学艺术创作中来,通过创作之路去实现自己的艺术价值。文人画在此时的兴盛说明文人画在宋代的繁荣是有深厚土壤的。文人画并不注重形象的精细刻画,具有一定的随机偶然性,以突出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主要特征的,它融儒释道于一体,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至今仍是中国绘画的灵魂。对于崇尚时尚性、娱乐性、追求感官享受民间绘画来说,文人画的诞生标志着为他们树立了新的精神目标、寄托了他们的情感家园。后来文人画逐步从院体画和民间绘画中分离出来,为民间绘画的走向确立了其进程的航标。

(二)市井文化的通俗性决定了低俗绘画现象的泛滥

随着文化娱乐的发达,不同阶层民众的审美需要,绘画娱乐性需要不断扩大。虽然是绘画艺术发展的必然,但绘画艺术商品化加快了这一结果的出现。总而言之,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绘画艺术商品化和多样化。而绘画艺术商品化又对社会文化生活、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春宫画”的泛滥就进一步说明这是一种多重因果关系。就像“艳词”的滥觞一样,虽然不是反映市民真实生活的主流,却也反映部分市民的生理幻想和情趣需求,这种赤裸的供求关系,远不同于服务于宫廷庙堂的传统形式,适应了多阶层市民文化生活的不同需要,开启了“俗”文化发展的新时期。

绘画商品化就是走向世俗、走向大众。在自然经济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社会中,绘画艺术基本上是上层社会审美娱乐和传情达意的工具,而在中国古代,绘画的娱乐功能被宗教和道德所削弱,宋代的绘画艺术开始通过商品化的形式走向平民大众,成为士庶雅俗、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共享的娱乐品,成为市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风俗画”本身虽不一定是商品,但它兴起于商品经济的社会土壤上,是商品经济文化哺育出来的一种新的美术品种。它的出现,说明了绘画艺术在商品经济的渗透下开始发生变化。以《清明上河图》为例,作品本身是代表宫廷绘画主流的,但是,描绘的是一幅壮观百态的市井生活蓝图。通过市井生活的繁华热闹,衬托出百姓安业,大宋江山的昌盛。说明市井文化对宋代绘画影响之甚。所以,宋代的市井文化是中国文化历史的特殊发展时期,其对当时绘画的影响固然没有宫廷文化对绘画的影响大,但是在研究其影响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它与宫廷文化的相辅互补性。它虽然不是影响当时绘画艺术的主流,但是其广泛性、通俗性、时尚性,并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极大拓宽了宋代绘画艺术的题材与形式,刺激了绘画艺术本质的嬗变。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