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董其昌画学理念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董其昌画学理念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董其昌画学理念探析

本文作者:周欣 单位:渭南师范学院

董其昌对李流芳的人品及画品大加赞赏:“李孝廉长蘅,清修素心人也……长蘅以山水擅长,余所服膺,乃其写生,又有别趣。如此册者,竹石花卉之类,无所不备,逸气飞动。嗟嗟!其人千古,其技千古。”④可见评价之高。明清之际,除董其昌之外,大家对于李流芳的评价都相当高,这可在明清人的画评以及题跋中有所体现。但是,近百年来,李流芳却渐渐被人们遗忘,究其原因,是李流芳始终被笼罩在董其昌的光环之下,相对于董其昌而言,李流芳是一个纯粹的绘画实践者,他对董其昌的画学思想大多数都是认同的,这在他的绘画题跋以及绘画实践中可见一斑。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结合他的绘画,我们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他,并肯定其绘画成就及历史地位。

师古人亦师造化

李流芳与董其昌无论在艺术理念上,还是在具体画法上,两者都有着无法割舍的血脉关联。他们都主张在师古的同时也要师造化。首先,在如何师古的问题上,李流芳与董其昌的认识是相同的。李流芳主张博采众长、不求形似,反对一味摹古。他在《为与游题画册》中称:“余画无师承,又喜临摹古人,如此册子,荆、关、董、巨、二米、两赵无所不效,然求其似之谓也,子久、仲圭学董、巨,元镇学荆、关,彦敬学二米,然亦成其为元镇、子久、仲圭、彦敬而已,何必如今之临摹古人哉!”⑤李流芳所处时代临古之风盛行,画家大都对古人亦步亦趋,这种对待传统的态度,李流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自谓稍存笔墨之性,不复寄人篱壁,但当世耳食者多,识真者少,聊借千载上诸君之名,以恐喝之。效颦学步,非予本性,令摹古者见之,当为一笑。然后世有知此道者,亦或相赏形似之外耳。”⑥董其昌亦有类似的言论:“巨然学北苑,元章学北苑,子久学北苑,倪迁学北苑,一北苑耳,而各不相似,他人为之,与临本同,若之何能传世也。”⑦从前人师古的经验可以看出,每个人对同一临本的感悟不同就会呈现不同的绘画面貌,自我感受在临摹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不要受到形似的限制。他们的主张在当时摹古风气甚浓而毫无生气的时代,无疑是推动绘画发展的新思潮。其次,在如何师造化的问题上,董其昌认为:“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每朝看云气变幻,绝近画中山。”⑧他还说:“绘画之事,胸中造化,吐露于笔端,恍惚变幻,象其物宜。”⑨李流芳也曾说“然余画无本,大都得之西湖山水为多,笔墨气韵间或肖之,但不能名之为某山、某寺、某溪、某洞耳……大都常游之境,恍惚在目,执笔追之,则已逝矣。强而名之日某山、某寺、某溪、某洞,亦取其意可尔,似与不似,当置之勿论也”。⑩李流芳与董其昌的绘画都从真山水中来,采取的都是目识心记的方法,将自然山水心摹手追,提炼为绘画作品,“笔墨气韵间或肖之”,从而与真山水拉开距离。

画必此诗,岂复有画耶

绘画与诗歌本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绘画为造型艺术,而诗歌与音乐一样同为时间艺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却在基本精神上有相通之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一语道破了诗歌与绘画间共同的本质。宁静、幽远而丰富的自然山水既是诗的表现对象,也是绘画的表现题材,山水“质有而趣灵”,人们在世俗中生活,渴望自然山水中的那份纯洁与宁静。在诗与画的关系中,董其昌更多地是继承了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观点,他在绘画实践中自觉地追求“诗意”“余以辛卯之秋游武夷,曾为《二窝二律诗》,独未图耳。今见逊之此图,追踪子久,烟云奔放,林麓深密,实为画中诗。”⑾他又在《画旨》中说:“水作罗浮磬,山鸣于阗钟,此太白诗,何必右丞诗中画也?画中欲收钟磬不可得!”⑿绘画只适宜描绘眼睛所见到的具体事物,却很难表现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体验。董其昌认识到不是所有的诗都能用绘画表现出来,可惜却没有从理论上做进一步的阐述。在这一问题上,李流芳要比董其昌认识得更深刻,他在注重诗意表达的同时也发现了诗歌与绘画的内在差异,诗歌并非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转化为绘画,《自怡悦斋书画录》中记载了李流芳的一段画论:“淑士在山中,取唐宋人小诗闲适者,属余书一素屏,犹以卷舒不便,因作册子书前诗,又令以诗意作小景。夫诗中意有可画者,有必不可画者。‘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画必此诗,岂复有画耶?余画会之诗总不似,然亦何必其似?似诗亦不似画矣,岂画之罪欤?”⒀李流芳的“画必此诗,岂复有画耶”,无疑是对宋代以来传统诗画关系认识的一种反驳,两种艺术形态都有其各自的构成规律。虽然它们之间在境界上是相通的,但如果刻意为之,就失去了“画中有诗”的本意,“似诗亦不似画矣”。

气韵苍莽、水墨淋漓

北宋的郭若虚把绘画称为“心印”,并称“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⒁气韵的生动与否关乎人品,而所谓的“人品”即人的学问、修养。李流芳在《檀园集》中指出:“书画本高人之事,非读书万卷,胸中笔下无半点尘俗者不能工”。⒂儒家以“修身为本”,读书可以使胸次高朗、淡泊名利,能陶养出超然世俗的情怀,能“胸中笔下无半点尘俗”,这也是文人画与画工画的本质区别。董其昌更进一步指出:“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⒃

董其昌认为,要达到气韵生动,必需做到两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艺术家要对传统文化有全面的把握,做到这一点也就“脱去尘浊”。行万里路就是要师法自然,只有这样“自然丘壑内营”,才能随手写出。对于“气韵”一词,董其昌的理解是不够全面的,李流芳虽然没有理论的阐释,但是我们可以从其绘画中看到气韵兼备的效果。荆浩在《笔法记》中说“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所谓“气”乃阳刚之美,在山水画中则表现为“气势”“山水之象,气势相生”。所谓“韵”即阴柔之美,清雅脱俗,淡逸而幽远。气与韵同时并举,则刚柔相济。倘若偏于“气”则失之刚硬而有纵横习气,偏于“韵”则失之纤媚而流于俗。董其昌将“气韵”一词只当“韵”来体会,因此,以“淡”字作“气韵”的内容,其绘画风格也是淡的,徐复观认为“顺乎万物自然之性,而不加以人工矫饰之力,此之谓淡”,⒄他还指出“以淡为韵的后面,则是以清为韵,以远为韵;并且以虚以无为韵。这是庄子的艺术精神,落实于绘画之上,必然地到达点。”⒅董其昌对倪瓒的作品十分推崇且极力模仿,并自谓深得云林之精髓,他的画平淡温和,以柔媚为尚,多是单墨轻染着色,有一股清丽润泽之气。

李流芳的绘画大致可分为早期的荒寒幽远、若淡若疏一路和晚期的气韵苍莽、水墨淋漓一路。这个分期大致以48岁为分界线,他的早期绘画显然受到董其昌的深刻影响,以“淡”为宗,构图严谨,笔法工细,以淡墨写出,如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长林丰草图》。他还曾仿过董其昌的山水图(藏于故宫博物院),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李流芳是完全遵循董其昌的绘画思想的。然而,到了晚年,李流芳追随吴镇的风格,用墨浓密润泽,力遒而韵雅。清人奚冈题《山水册》云:“不特命笔设思超逸绝尘,而寸幅之间,能具千里之势,尤可贵也”;陈继儒跋《松壑清游图卷》“长蘅初弄山川仅游戏耳!顷见此卷,真得董巨三穞。山谷论书画以沉着痛快为宗,东坡题道子吴生下笔气以吞,长蘅足以当之,由其胸中有万卷书助其羽翅故也”;近代书画家、鉴赏家吴湖帆也曾在跋《仿倪云林山水图》中惋惜地说:“李檀园拜向仲圭石田,丘壑简而气最雄,惜未登大年。”如果说,李流芳早期作品以韵胜,则他的晚年作品沉着痛快、气韵兼备。这种“千里之势”“沉着痛快”“下笔气以吞”“气最雄”的笔势、笔力在董其昌的绘画作品中是很难寻觅到的。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