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间年画论文:民间年画的构图思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间年画论文:民间年画的构图思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民间年画论文:民间年画的构图思索

本文作者:范春晓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综合分析一下全国各地丰富的传统民间木版年画的透视手法,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民间艺人在观察现实生活的目的是摄取绘画的客体形象,以为更好的表达自己主观的思想情感。第二,这种透视方法最大限度地抒发了劳动人民的主观美好愿望,并使这种主观愿望冲破了时空的局限,将人们的思想伸向了无限深广的物质与精神无限结合的神秘世界。第三,中国传统民间艺人观察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和审美心胸开阔的过程,也是艺术本体的创造绘制过程,几个方面的过程其实是同时进行,一气呵成的。这种中国传统的透视方法,使得民间艺人对大自然能够有最真挚的感受和能动的认识,进而能够创造出最全面的艺术形象。

在布局上追求“满”与“空”的对立统一

在全国各地的传统木版年画中,我们还能够发现一个独特的画面构图特征,那就是“满”,在这些年画中无论是门神题材,还是传统故事题材又或是美人、娃娃题材。都会有将画面全局布满物象的构图形式。究其原因如下:其一,构图饱满首先是为了适应木版印制工艺的过程要求,因为木版年画全靠手工印刷,画版上若有大片空白的空间,便会在套印形象时,因为空白过大而导致塌纸使油墨沾污画面,因此,民间艺人总是尽量把画稿画得圆圆满满,笔笔相连,基本上没有过大空白之处。有时在无法补起的空白上,也要添加连接一些与主题相关,能够象征吉祥、发财等美好愿望的图案。或者在大片空地上附加刻制一些直线符号,不但能够解决这个空白容易塌陷油墨的问题,而且通过直线的植入,恰好符合了直线与曲线的形式美的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富有变化。其二,这种丰满的画面有助于营造出一种充实满足感,一种喜庆快乐的气氛。能够表达出质朴的劳动人民希望生活圆圆满满的美好愿望。其三,“满”是传统民间木版年画构图的一种独特手段,民间艺人利用画中“空”的形象在“满”中求变化,达到画面既饱满,又轻松自然,满而不挤、空而不虚,这便是中国民间木版年画在构图上的高明之处。例如河北武强年画中的门神作品,作者按所需的形式进行大胆取舍和变形的处理,将与主题无关的背景舍弃得干干净净。采用“空”的构图手法,去掉背景,突出人物,简明扼要,画面亮丽空实,画的“满”和画外的“空”,画的“密”和画外的疏”达到了对立的统一,因而形成了民间木版年画独特的构图面貌。

自由的散落式构图营造多维的时空构成

民间木板年画经常运用多种空间观念创作作品,其选择的构图方式就是自由式的散落构图法则。此种构成手法不受任何条件和环境的约束,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构建画面。在组构画面时都是前无遮挡、无体积的平面艺术。感觉上好像应该是二维空间,但由于采用大胆的组合变形(植物动物合体、人物植物合体、不同时空所见物象的组合加之人为的主观处理),就由原来的二维空间跳过三维空间而直接表现出思维乃至五维的艺术效果。具体而言这种独特的散落式的构图方法是时间概念与心理空间的结合。心理空间的表现是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在生活中的向往、梦境、幻觉、联想等心理理想活动。而时间概念的表现又分为三个方面。其一,在造型中体现出多角度观察的印象,即不同时空所见的客观物象。其二,处理画面时,能够表现出物体运动的过程与变化。其三,表现出由于时间和空间的转化,客观物象所随之产生的动态变化。

叙事形态的展开式构图

为了主题的表达和张贴环境的需要,民间艺人们又创造了横条式和竖条式构成,构图的形象从左至右或从上到下,依次一一排列,诉述不同时间,地点的故事情节。这种构图方式是中国劳动人民又一高超的表现手段[2],在西方,主题性绘画因故事性和热衷对人物的描写,往往不易把故事的情节变化表达在一个画面中,从而只能选择采用一个承上启下的动作瞬间来暗示故事发展的情节,其反应力度可以想象是有限的。而传统的民间艺人们采用这种类似于二方连续的构成关系,将所要表达的物象先分别进行表现,然后采用向上下或左右递推式的连续性展开。使画面的物象塑造与故事情节得到巧妙的结合。这就如同我们看街道旁边的商店,一间一间的商店在街道这个直线下向左右类推延伸,演绎着不同的活动情景。例如山东潍坊民间木版年画作品《女十忙》中表现人们在劳动中各种的不同的状态,众多人物造型组成的不同故事情节在以二连续的形式向两边扩展,表现出画外有画的更加广阔空间。其故事性、内容量都得到极大的充实,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劳动的热爱。

辩证统一的“黑”与“白”构图原则

这里提出的黑白构图是相对于西方光影构图而言,黑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谓的“黑”是指民间木版年画里具有物象符号的地方,而“白”在指的是画画中空白的位置,就像朱熹的太极阴阳图中所示,在一个圆中,白鱼黑鱼首尾结合,黑中有白,白中有黑,最大的开(两鱼从头至尾分开),又是最大的合(两鱼从头至尾结合于一个圆中)。为了研究民间年画的这种构图特征,我们借用中国传统的黑白构成原理来进行分析民间年画中的图底关系,在传统民间年画中黑与白辩证统一的组织在画面当中,他们相互支撑,互为依托。看似相隔离的图像之间都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仔细研究传统民间年画的作品,可以看出这种特殊的黑白构图特点为:第一,黑白构图是以外轮廓造型为表现对象的构图方法。外形并不显示立体的面,它只是把立体的对象化成了平面的剪影,民间艺人们就是在外轮廓里填上线条,辅以颜色。逐步丰富所要表现的内容。第二,黑白构图的并列形象具有就让关系。民间木版年画中形与形之间存在就让的原则,就是每个形都有自己应该占据的位置,应该相互避让,不应该相互侵犯,应该互就,不应该互拒;应该即让即就,即就即让。塑造形像是这样,组合形象构成画面也应该如此。“让”、“就”有时也指“让”、“争”。“争”和“就”是一个意思,而用“争”这个字比较容易理解其意思。顾名思义是画面形象相争的地方,也是矛盾激发的位置,所以一般是画面的视觉落脚点。其实,“让”“、就”原来是我国书法艺术结构上得出的结论。

在中国传统书法理论中关于汉字的结构引用了这样一句成语叫:“担夫争道。”其表达的含义是:两个挑担的人同时通过一条很难的狭窄小路,而且是相对着走来,由于他们将肩上的担子相互交错摆动,才使得他们能够互相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同时通过这段狭窄的路段。这一例子可以说明艺术作品“让”的意义,只有在互相关系错位联系下,物象之间辩证的存在于画面,画面才能够和谐统一。“就”或“争”是线的交错或者接近于交错,线与形的趋向,接近于接触而未接触,这种关系在视觉形象中是最惹人注目的。传统的民间艺人正是利用这一规律把所要表现的主体放在“争”的部位。而其他形象则以让的方式放置在画面中[3]。如此画面能够达成有机的统一而趋向构图的完整。

结语

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木版年画,在世界美术领域独树一帜。它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透视上采用游移的不定点的散点透视法,能够更好的表现强烈丰富的大场景的画面效果;布局上追求满与空的对立统一,讲求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自由、散落、展开等构图的方式更具灵动活泼的艺术效果。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构图特色具有民族性,为现代绘画的本土民主性提供了参考蓝本。无论是中国的齐白石,还是西班牙的毕加索等艺术大家,我们都能够从他们的画面中看到传统民间艺术构成的元素。事实上,在当下的艺术文化语境中,民间木版年画的构图构成关系经常被当代画家学习、研究并借鉴到他们的作品中。从而使他们的艺术作品视觉化内涵更厚重、更丰富,以达至个人有价值的民族性艺术发展创造的高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