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管窥绘画艺术与文学表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管窥绘画艺术与文学表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管窥绘画艺术与文学表现

一、绘画艺术文学作品的相通性

艺术家们在绘画创作中只要能够抓住作品中变化的细节来进行描绘,就能够吸引欣赏者的想象与联想,进而可以对自身的生活经历产生感悟与新的认识。而相比较来说,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就更加能够表现出立体时空的连续性。作为我国新时期的著名漫画家与散文家,丰子恺在绘画创作时,会将瞬间的灵感捕捉到,并且通过深入的提炼,让它们可以保存在画作上,这让欣赏者能够产生深入的思考。而作为散文家,丰子恺会凭借自己的绘画功底来捕捉到事物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瞬间,并且通过一些富有特征的画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探寻绘画与文学作品结合的途径。“对于创作漫画来说,就像写散文一样,只不过一个是用线条,一个是用文字,仅仅是载体不一样而已。”丰子恺认为要想创作出一篇好的文章,就应当将绘画与文学相融合,他一直在不断探寻文学与绘画相通的境界。相通性还表现在两者都具有叙事性的特征,书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女史箴图》就是汲取了西晋时期张华创作的小说《女史箴》中的大量元素,而张华创作这篇小说的主要目的就是讽刺当时皇朝中的皇后贾氏的放荡淫秽,而这部小说也是为了告诉当时皇宫里宫女们如何自保与做人的一些经验。可以说顾恺之创作的作品是这部小说的几幅插图,这直接显示出绘画作品的文学性特征。而唐朝画家阎立本所创作的《文成公主降蕃图》就是通过画面来直接叙事的作品,这里面的内容主要表现了文成公主为了改善民族关系而嫁到西藏和亲,具有政治性的意义。

二、绘画艺术与文学作品的审美视角

(一)绘画艺术与文学作品的审美研究

由于中国画具有的重要技法特点就是烘云托月,这对于绘画作品与文学艺术具有较为直接的影响。这种技法让中国画一直处于张扬自身魅力的地位,并且也给予了我国文学作品独特的魅力。我们从绘画艺术与文学作品中可以得到深入的审美体验,也因此有许多相关性———例如两者都注重情意的融入,对于事物都通过意境来进行烘托,更加体现出事物的特征,从而表现出创作者的情感。我们都知道绘画中具有重要的文学表现意义,画家能够用线条展现出时空的艺术,而作家也可以用文字来记录主观与客观的内心情绪。虽然审美途径不同,但是细细品味是具有相同的作用的。两者的表现形式都会运用一些避实就虚的手法,而也正是这种技法,让中国画彰显了自己的艺术个性,有着洒脱、严肃、情趣等艺术审美效果。也正是这种技法,让我国的文学作品具有博大精深的魅力,感情也表现得更加真实。对于事物的描绘来说,两者进行创作的过程都是创作者感官与心理的结合过程,他们并不是单纯地模仿外界的景象,而是抓住事物的精髓,并且融合逼真的意象来展现自己的创作功底。因此许多艺术家会把梅兰竹菊、池塘、江河、草地等当成自己抒情的对象,李白用月光抒发思乡之情,李煜用梧桐表达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心情等,都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创作现象。诗仙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是表现出自己的离别伤感之情,通过这些物象来代替自己的伤感。我们可以从诗句中看到李白默默地与朋友告别,转身后的惆怅与孤苦,还有自己的一抹无助之情,都能够借助这些画面表现出来。而在剧本艺术创作之中,也会用绘画中的渲染技法来抒情。例如我们可以看到同一个场景有着不同情感的表现,当太阳出现了可以表现出温暖火热,也可以表现出炎炎夏日;当月亮出现了,我们可以认为是皎洁安静的夜晚,也可以表现出清风明月的氛围,而创作者对于景物的刻画都是为了让人物在特定的场景中抒发特殊的情感。我们可以看到绘画艺术中同样也展现了艺术家们的创新能力,以马为例,不同朝代的艺术家画马就不一样。在韩干创作的《照夜白图》中就用夸张的线条描绘出唐玄宗喜爱的马的霸气,肌肉鲜明,具有逼真的形象;而赵孟頫描绘的马有着靓丽的颜色,旁边放牧人的鲜艳的衣服也与周围环境相衬托,让马、人、环境相融合,显得自然而和谐。近代大师徐悲鸿的马集合了西方绘画的造型特点与我国传统国画的特点,让马有着丰富的表现力与细致的颜色转变。可以说这些画作都是意象与抽象、形神结合的顶尖艺术。

(二)绘画作品与文学作品的互补性

虽然两者可以有效地融合,但是依然具有互补性,由于书画都是属于艺术的范畴,而诗歌是通过文字表现的,具有叙事性的特点。绘画是通过画面结构来展现的效果,具有再现性。可以说如果没有诗歌就难以突出画面的情感,而有了诗歌就能够体现出画面的意境,让欣赏者感受到创作者的意图。但是这种意境不是生搬硬套上去的,而是一种自然的融合,有着相互呼应的效果。我们要让两者具有互补性,看到对方的不足与局限性,进而将两者的相通性与互补性凸显出来,深入对方精髓,达到更好的融合。

(三)绘画作品与文学作品的相关性

由于绘画与文学具有密切的相关性,能够用色彩与线条来引导人们阐述自己的情绪,而文字能够作为基础元素,通过语言排列记录下内心的情感。虽然两者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在细细品读上是相通的作用。这是由于两者都能够采取抽象与具象结合的处理方式,而这种方式能够让中国绘画艺术一直呈现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魅力,通过一点颜色就可以彰显洒脱的意境。而这种创作形式,让我国文学作品也展现出无限的魅力。创作者能够通过对人、物的烘托,展现出自己的情感。对于客观事物的刻画,能够烘托出情感,而绘画作品的避实就虚能够展现出艺术创作者自身的情感,并且通过多角度的比较创作,让客观物体的特征更加鲜明地体现出来,让创作者的情感尽情地展露出来。而绘制人物的方式有许多,但是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都能够众星拱月似的将人们的外形描绘出来,让欣赏者有宽泛的想象空间。古代民歌《陌上桑》对罗敷的美貌并不细致刻画,而是通过在田地劳作的人们看她的形态来进行描写,侧面烘托了罗敷的美貌,让读者们去展开想象空间,幻想罗敷到底有多美丽。虽然每个人对于美女的想象是不同的,但是每个人心中的美女却都是最漂亮的。我国的绘画艺术作为一种空间艺术,也十分注重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例如在我国故宫博物院中珍藏的《韩熙载夜宴图》就是我国绘画中人物画的最长卷,就像是一个记录宴会的纪录片。在整个画卷中描绘了40多个人物,创作者用不同的人物神态来描绘出家庭宴会的愉悦场景。而不同的细节就像蒙太奇一样,展现出画卷中的生动情境。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让人们仿佛身临其境。并且我国的艺术创作者一直坚持着天人合一的哲学理论,注重绘画作品中的情意结合,表达出内心的感悟。可以说文章不在乎长短,绘画不在乎大小,只要表达出情意,就是最高的境界。结语艺术创作需要有浑厚的底蕴,要注重创作者的个性与思想的意境,并且在抽象与具象的变化之中才有深远的意境。我们能够看到我国绘画艺术与文学创作是紧密相连的,想要创作出好的画作就必须有扎实的文学基础。虽然会遇到难以用文字语言表达的时候,但是画家能够通过较高的文学素养将事物的状态掌握好,并且深入精髓,与自己的绘画作品相融合,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因此可以说绘画艺术与文学作品是密不可分的。

作者:高原 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