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潘玉良绘画艺术的现代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潘玉良绘画艺术的现代性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潘玉良绘画艺术的现代性

陈独秀先生(1879—1942)在潘玉良女士求学归国后的画展上题词“纵横自如,非复以运笔配色见长矣”,并称潘氏的绘画艺术为“新白描体”。这在当时的文艺界是个高度的赞扬,而在潘氏第二次旅居法国后,才真正意义上形成独立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思想。这种个人的风格建立,在艺术史上具有独特的现代性。潘玉良(1895—1977,原姓“张”,后随夫姓)是中国第一位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画院的艺术家,之后又赴法国国立美专求艺,与徐悲鸿同学。作为民国时期出国学习西方绘画的艺术家们,技法上的中西结合于一治本是自然的流露,况思想上对艺术的理解和实践还处于东西比较、传统与现代矛盾碰撞的时期。潘氏在第一次归国后,展览的作品还具有明显的西方传统素描的影子,例如1928年的《自画像》和《清晨》[1]1,人物的身体形态处理不仅还未汲取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二维性”,也即是艺术家对个体精神自为与存在的哲学观,而且还透露了对法国艺术史上早期的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追摹。画面尤其对面部和肢体的描绘,具有传统的自然“科学”之精神,也透露早期艺术家对观者视觉取悦的倾向。然而在第二次旅居法国时,四十年的艺术探索之路,造就了潘氏独特的个人风格和艺术革命的精神。虽然画面的呈现,让观者联想西方现代派绘画的历史渊源,例如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甚至超现实的余留空间,但画家对中国画的笔墨精髓,具有自觉的历史性传承和自我的实践性突破。潘氏的艺术突破,在技法上是对水墨人物体感的二维半空间,在艺术精神上,是古老文学观念的“离形去智”、“舍形取神”和“反戏剧”美学。画家对形式与内容、视觉与精神的矛盾运用,使得绘画走向现代艺术的道路。

一“、美”的牺牲对艺术精神的成全

从潘氏画面“象”的层次分析,观者或许能感受其中西方现代派的技法笔触。例如作品中,模糊的花衬布并不能确认出花色的具体形状、人与静物背景的虚化处理、远处海平线跟近处棕榈树在空间上的暧昧关系、熟睡的婴儿与地上玩具马车的方位透视、民间秧歌活动中女人体的臃肿描绘等等,这些都能感受到印象派点彩、野兽派奔放的色彩、超现实的梦境,甚至立体派体积的二维性与哲学观的第四维空间。但如此观看的视觉感受,并不能契合画家独立的美学观念,即中国古老传统“舍形取神”的哲学观。《世说新语•巧艺》中记载魏晋文人顾恺之画不点睛,并对自己的画有独特的见解“: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之中。”[2]190这是“形”“、神”的早期辩证,主张艺术应该弃绝“形”而走向人精神的传达,也是对人存在的一种见证。庄子在对精神的高度赞扬时,描写了一群丑陋不堪的人:支离疏、申徒嘉、叔山无趾等。但庄子这样费尽心思对立古典美的真正含义,是对人性中“真”的召唤。潘氏继承了中国这一美学精髓,在画面的描绘中,通过对“美”的消弱、虚化甚至有意识的规避中,融入了自己的美学精神,即是原始淳朴的、真实的人的世界。例如在后期彩墨画的创作中,画家真实地描绘了以民间妇女活动为主题的画作。作品中的人物并不符合观者视觉美的规律,甚至有违对传统美的追求。但与此同时,画家却极力表现了人本质上应有的生命力、创造力和追求幸福的本能。《双人舞》中的农村女性穿着戏服,淳朴与真实洋溢在脸上,含蓄又喜悦;粗壮的身体表征她们身心的健康与和谐,扬歌舞袖,一片人间欢喜。《放风筝》中,画家让人物着清代服饰,头梳长辫,肢体的跳跃十分夸张,虽然环境并没有明确表明出地点,但能清晰感受到是在天气晴朗的野外,这是画家对现代人自由的隐喻,对生命自我精神的向往和寄托。画面最突出的形象是,重复出现的女性的五官和肢体刻画,都是长眉细眼双唇紧闭,身体健壮,表现了东方女性真实的美和含蓄典雅的高贵气质。这种美学上的“得意忘象”,是潘氏最独特的艺术形象。

二“、反戏剧性”观念打破古典主义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1713—1784),上承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说”提出“戏剧性”的文艺理论,是旨在说明“情境”的重要性。它作为美学观念的传统性,在于要求情节前后连贯,与舞台布景相适宜,人物思想、动作符合剧本逻辑。然而,潘氏是打破这种艺术可然性或可律性的,画面很多人物并没有清晰的戏剧性,或者说,它没有描述,亦是无意义的。在作品《裸女》系列中,人体与背景的关系、人与猫的情感、裸女暴露在蔚蓝的天空、正面观者的发髻、梳妆整齐却撩起或脱下睡裙的姿态、柳树的重复出现等等,都是没有情节上的逻辑意义,或者它们没有缘由地出现。并且画面的很多人物神态,并没有确切地视觉落脚点,它们是反规律性的,也没有中心倾向的动作行为。画面众多的脸庞像个木偶、面具或稻草人,让人联想法国洛可可时期的华托对“孤独与永恒”的现实反衬,例如《发舟西台岛》中海岸线一般的云里雾里、《吉尔》的冷漠没有诉说,一切都隐含着即将到来的情绪,它是社会层面上的[3]191。“诉说”作为艺术通向真理的手段,在传统绘画中具有广泛的表征意义,传达艺术家心灵的具体内容。但是在潘氏的绘画中,仿佛逃逸了这种语言的表露,绘画本身并没有“诉说”性,代之的是当下的静默,一种目光,也是美学上自为的静观。在《裸女与猫》、《披花的女人》中,首先,画面并没有场景,或者说画家有意识地规避了场景的明晰,取代一种隐性却又存在的想象中的背景,暧昧的、混沌的、原始动力的画面布置使得观者心灵产生某种疑虑,而这种疑虑正是现代性的核心基础,即“我”的存在,这是对古典主义企图了解与征服自然的僭越,一种心灵的表现与忘我,是美学的无限性对有限性的尝试,也是文学中“反戏剧性”典型的一幕;其次,人物的动态并没有语言上的所指,或者说就像人类最初对世间的肢体性表达,不过人物的动作亦没有语言性,画面形象本身是沉默的,是种“我”的当下性的影射;最后,画面在布置人物章法上,丢弃了传统形象的和谐性、对应性、双方性,即是戏剧中对情景营造的“相互”性,是一个生动对另一个生动的反应、活动和回答,这在潘氏的一些画面中也是有所舍弃的,例如《挽发女人体》、《遐想》,人物的动态都没有第二境的回应,仿佛她们是单一的、片面的、缺乏现实中的饱满性的,这也是画家反戏剧美学的一个凸显因素。

三、形式语言的自我否定

潘氏采取中国传统的绘画语言———水墨,来表达她对艺术(尤其是人体)的理解与再造。但是在笔墨的运用中,画家分离了笔墨本身,完成并舍弃形式的语言,试图走向未来的、不确定的、无中心的思想理念,这是一种对自我形式语言的本能否定。在《裸女》系列中,画家有意割裂了水墨的诸多表现语言,例如笔法中典型的皴、擦、染、点等,以及这几类笔法的子类笔法。表面上,画家只用不连贯的“勾”来表达人体的质感,并且笔法是肯定又避去表现的,语言本身并没有任何个性的表现,或者说语言本身没有语言。在《向背男女人体》中,水墨的线条是粗犷又含蓄的、竭力逃避的、试图性的自我圆融,它割裂了诗性的笔墨韵味本身,画面并不追求某种情绪的氛围,仿佛笔墨的用途并不存在。画面的人物空间区分上,只用了线条的虚实来达成视觉习惯,其他的粗细、明暗、缓疾、干湿等明辨性手法并没有出现在画面中,但形象本身又不失饱满性。这种单调的、没有指向、艺术史上逃离现代的“边缘”的境地,也是哲学上对现实的静观与正视,是艺术家抽象的冷漠。就像潘氏自画像的女性神态,这种神态在所有画面中不光是重复出现,而是无处不在。潘氏以传统笔墨并逃离传统戏剧表达的方式,来实现“气韵生动”的最高标准,走向原始语言生成之前,而万物静止没有中心没有意义的境地。舍弃形式的彰显以表达形式,这在中国魏晋美学中是个典型的例子,“舍象”是对自我的抽离,也是对艺术中、哲学上“我”的实现,这是潘氏完成现代性最明晰的途径,也是她艺术毕生的追求。在纵观分类与横向分析中,可以看出潘玉良从精神、内容和语言三方面进行的艺术实践,是一个不断祛除自我又建立自我的过程,是不停地逃离现实“完整性”的探索之路。从中国笔墨到西方现代派绘画,从传统美学精髓到现代哲学观念,艺术家秉承自己“中西合于一治”和“古中求我而非忘我”的艺术理念。身世的坎坷、战争的历程和半生颠沛流离的他乡里[4]445,艺术家最终贡献了她对现代艺术的卓越天赋。

作者:郑宇翔 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李少宏 晋中学院美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文章阅读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