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职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浅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职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浅议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职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浅议

近年来,面对国家对多元化、高质量技能人才的需求,职校作为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是职校当下面临的关键问题。2014年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职教20条”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阐明了构建职教培优教育模式和体系的新举措。可见,从政策引导到明确措施,职业教育正在面临着全面改革,举措亟待全面落地。根据教育部最新规划,未来普高与职校教育的学生比例将接近1∶1,普通高等院校注重学术培养,在技能培养上普遍缺失,而职校技能培养又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导致技能人才的供需错位。在技能人才紧缺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开展高质量的特色职业教育成为重中之重。

一、职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困境

当下的职业教育作为促进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的补充作用而存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学科成绩无法达标,被中途筛选出来进入职校学习。学生学习能力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教师教学实施难度大,上海地区因生源不足,教学投入大而培养规模小,教学效果难以体现。同时,职校作为技术工人的输出基地,当下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加之家长和学生对学历的期望值较高,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意上职校,更不愿意毕业去做技术工人。而一个成熟技工的培养,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否则不能为社会所用,这就使得职校的发展脱离了社会的需求,找不到合适的发展方向。2职业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职业教育为“双元制”教育体系下的产物,意在将人才分类培养。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具有较为成熟的职业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上专业特色较为分明[1]。反观国内,职校的定位不明确、就业环境不乐观,造成职校学生的升学率高于就业率,从而导致职校在技能人才的培养上方向不明确,以沿用普鲁士教学模式[2]为主,专业课程设置重理论轻技能,并不能培养出拥有熟练操作技能和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另外,专业课程设置倾向于专业领域内较为成熟的工艺和技术,教学过程偏向于固有的知识输出,导致学生的知识技能未及时更新迭代,教学过程缺乏对学生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使得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最终与社会需求脱节。3职业教育的成效不容乐观双元制教育体系下,职业教育对象与普通教育对象的能力偏向不同,决定学习成绩好坏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较弱,艺术天赋、观察力、操作能力等方面较强。根据人才培养的三大范式中区分范式理论,对教育对象因材施教,基于不同需求的学生来提供差异化的实践,且需要根据学生呈现出的多样性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3-4]。因而,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职业教育,而目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教学形式大同小异,这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马修等(Matthews&Foster)学者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点,强调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去适应学习者的不同优势、兴趣和风格,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5]。因而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听得懂的语言、学生擅长的领域去教学,才能让学生愿意去听课,枯燥、单一形式的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新一代年轻人的需求,这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原因。

二、“新工科”背景下的环境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国务院在2015年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方案,以及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均意在倡导工程教育中开展“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活动[6-7]。“新工科”则旨在推进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相互支撑,并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8],在工科教学中结合产业需求导向和技术发展来更新知识体系,采用创新教育方式手段和前沿标准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9]。因而“新工科”人才具有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以及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10]。本文借助“新工科”的教育发展理念,思考职校培养出具有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体系。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构建思路如下:本体系是以“新工科”建设为指导思想形成的人才培养体系,将环境专业课程与工科通识课程、世赛模块、企业文化、5G应用及AI、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形成交叉融合的课程系统。创建实践主导、竞赛导向、课题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操作能力、专业情怀、环保意识、项目管理能力和创新创业思维等,能够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探索知识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通用能力的高质量人才[11]。

1设定“四维教学”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主要面向市政公用、城市水务、泵站、化工、冶金和石油等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能从事废水处理、污泥处理、机泵操作、化学检验等相关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知识型、发展型技术技能人才。达成以上培养目标,需从四个方面落实:①知:具备对于环境专业知识的认知,并能够对专业知识进行正确表达;②行:具备基本的专业操作技能,遵守环境专业相关职业规范以及主动分工合作的行为;③意:具有环保意识,在遇到相关环境工作问题能够具备解决问题的思路;④情:热爱环境专业,理解环境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前景,充满职业热情和专业自信。在立德树人的思想引领下,借助技能竞赛理念和技能鉴定标准,对应社会需求和职业需要选择课程和教学方法,引入国家标准和企业规范,积极开发富有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培养具有竞赛实战经验和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知、行、意、情四个维度上实现培养高质量环保人才的教育目标,让学生在理解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掌握专业方法能力和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环保意识和专业情感。

2构建“交叉融合”课程系统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参照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对环境工程专业的认证标准[12],建立以环境通识类课程为主线,以职业实践平台和技能竞赛标准为依托,引入“新工科”学科交叉理念,将环境专业课程与工科通识课程、世赛模块、企业文化、5G应用及AI、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形成交叉融合的课程系统。专业技能教学在解决职校培养什么人上有着关键的作用,是影响学生对职业认识以及社会需求最直接的途径。该课程系统旨在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并在实践中强化知识,在了解环境专业发展背景和前景的同时,与企业对标并与行业前沿接轨,增强所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3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本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和风格出发,借助实践实训、竞赛项目、科研课题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以世界技能大赛、“星光计划”上海市职校技能大赛、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竞赛项目,上海“绿容青年智造”等科研课题为抓手搭建教学平台,学用结合、寓教于乐。组建一支具有竞赛实战经验和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专业教师结合企业专业技能专家的师资队伍,教与训相结合,开展“百花齐放”式教学。在考核评价中融入竞赛标准、职业要求和行业规范,采用企业考评、行业考核、技能鉴定等考核方式。分层次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为导向、以竞赛为发力点,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创新创业的潜力,真正实现课上课下一体化教学,模糊课堂概念,打造“无墙教室”,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打造职业道德素养发展区、大国工匠培养区、创新思维培育区,做到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完善教学模式,以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三、探索成果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指导下,我校的学生培养已初见成效。作为世界技能大赛“水处理项目”上海选手培养基地和46届世赛技术支持单位,我校在专业教学和实训练习中引入世界技能大赛“水处理技术”项目竞赛模块和考核标准,开发对应的基础实训项目,选拔学生入编校队。分析最新世界技能大赛赛题考核标准,结合国内企业应用场景,对照标准细化教学目标。学校选手在第45届和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水处理项目”上海选拔赛中分别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在第八届“星光计划”上海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第一名。学校联合多所高校以及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组织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创新创业项目的研究探索,从查找资料、制订方案、实践操作等方面培养创新创业思维,打破目前“观光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瓶颈。通过项目实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合作完成。组织环境治理专业的学生参加上海“绿容青年智造”课题——上海市中高职院校餐厨垃圾源头减量及就地处理措施的调查研究以及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湿垃圾处理,学生在课题探索的过程中强化了垃圾的概念、分类、处置方法等知识,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前沿技术,同时能够从垃圾产生和治理现状中反思源头减量的重要性,提高环保节约的意识。该课题成果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银奖。

四、结语

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是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极为关键的问题[13]。面对环境保护新知识、新技术、新要求的日新月异,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已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获取的需求,更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唯有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职校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结合“新工科”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课程系统和教学模式两大方向出发,引入实践、竞赛以及课题建立教学平台,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建立多学科交叉课程,将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紧密联系,强化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借助竞赛以及与企业、高校合作搭建平台,让职校培养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新工科”人才。面对目前实施的“十四五”规划,要实现从“制造大国”转向为“制造强国”[14],唯有尊重技术,推进发展职校,提高职校的办学质量,落实优化职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光明坦途。

作者:沈成媛 陆志波 单位:上海市环境学校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