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探究

摘要: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因此对水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水环境监测为水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及技术支撑,水环境监测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可为水资源保护提供数据参考,只有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才能提供有效的参考,因此应加强水环境监测工作中的质量控制。文章分析了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质量控制的措施,为提高水环境监测能力提供一定参考,推动绿色和谐发展。

关键词: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引言

在水资源保护和防治工作中,水环境监测占据重要地位,水质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水质现状及发展趋势,为水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及技术支撑,因此监测数据的准确与可靠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水环境污染事件频发,一旦水资源发生问题,将会对生活与生产造成巨大影响,对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通过管理手段,取得适合要求的质量监测结果,从而达到保证和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目的活动[1]。质量控制能推动质量体系有效运行,使整个监测活动受控,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使监测工作的开展有据可依,推动水环境监测更好地发展。

1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概述

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主要是指为充分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有效性,从监测活动开始采取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从而达到质量管理要求,实现监测目的。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根据相关标准与规范合理科学的布设监测点位,保证在所布设点位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能真实客观反应水质现状及污染物变化规律,监测点位应设置明显标志,且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点;对监测点位进行有效采样、保存、运输和交接;实验室应具备满足所测分析项目的仪器条件与环境条件,分析方法、实验人员、试剂、器皿、仪器设备均应满足监测标准要求;实验分析中采取质量控制措施,对异常数据分析原因及时复核。在整个实验分析过程中应及时填写实验记录、仪器使用记录,做好监测数据的记录与保存,使整个分析过程可以溯源。

2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2.1质量控制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随着对水环境监测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相关质量控制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许多先进方式也被运用到实践中去,但是在质量控制规范制度上仍有待完善[2]。我国现有水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多时间较早,不能与现在监测工作相适应,存在不全面、不系统的问题,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细则也不够明确,导致监测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指导依据。监测机构及监测人员对质量控制重视程度较低,降低质量控制工作的有效性,不利于监测工作的开展。

2.2监测仪器落后

在水环境监测中,仪器设备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有直接影响,只有准确可靠的监测结果,才能真实地反映区域水环境质量,为环境主管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监测机构所配备的设备普遍落后于国际先进标准,而监测仪器又关乎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先进仪器设备的选用是非常重要的。

2.3监测人员综合能力不足

在实际的水环境监测工作中,从样品的采集到监测报告的编制,涉及较多环节,这需要监测人员对各个环节均要进行质量控制,从而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监测机构中存在人员配备不足,年龄分层严重,理论转化实践能力不足,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对监测能力提升与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产生巨大影响。

3加强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措施

3.1完善质量控制监督机制

加强质量控制首先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控制制度,这是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基础。在水环境监测全过程中通过加强质量检查、盲样考核及评价、仪器和标准物质的期间核查、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实验室能力验证、实验室内与实验室间比对考核、飞行检查等多种质量监督活动,逐步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得到不断完善。

3.2质量控制措施监测全过程覆盖

在水环境监测工作中,质量控制措施应对整个监测过程进行覆盖,从监测任务的下达开始将质量控制纳入其中,使每个监测环节都满足质量管理要求。在监测工作实施中,从点位选择、判断监测布点是否合理、特征污染物的确定、企业工况是否正常、采样频次、现场平行样的采集、样品的运输与保存是否满足标准、规范的要求等完成样品采集工作的质量控制,样品的采集工作应充分重视,采集到的样品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对监测结果的有效性有直接影响。水样采集的注意事项:在采样前应根据所监测项目的要求,依据标准方法的规定确定采样瓶的材质,采样瓶应具备化学与生物惰性,防止采样瓶与待测组分反应;易于清洗与处理;采样瓶对待测组分无吸收或吸附作用,对样品中待测组分浓度的变化无影响。水样从采集到分析这段时间内,因受光照、温度、微生物、污染因子相互作用等各种外部与内部因素的影响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使实验室分析时的样品与采集时的样品污染因子含量发生变化,为了将这种变化降低到最小程度,反应样品的真实性质,必须对采集到的样品采取保存措施,并尽快分析。水样保存注意事项:根据标准方法的要求加入保存剂,保存剂可以使污染因子稳定存在,抑制其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反应。温度对样品也会产生干扰,因此应低温冷藏运输,对光敏感的污染因子还应进行避光保存。样品采集后应详细填写采样记录,并要求企业或者第三方确认签字,同时样品应具备唯一性的标识,贴上标签后再送入实验室进行分析。样品到达实验室后应尽快分析,对不能立刻分析的样品,应根据标准方法的要求采取合理的保存措施。样品应选择现行有效的标准方法进行分析,严格按照标准要求,通过各种质量控制手段,例如标准曲线相关系数、空白试验、平行样测定、基体加标、仪器连续校准、有证标准物质测定等对实验过程进行质量控制。通常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9以上,否则应重新建立标准曲线;通过空白试验控制在实验过程中样品是否被污染,若不合格应查找原因,重新进行分析;平行样测定用来控制实验室内精密度,通常每批样品应至少测定10%的平行双样且测定结果相对偏差应≤10%;实验室内准确度的控制最好是用与测定样品基质相同的有证标准物,但在实际工作中每个样品的基质都具有特殊性,因此通过加标回收的方式进行实验室内准确度的控制,通常每批样品应至少测定10%的加标样品,加标回收率满足标准方法中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中的要求。样品加标回收应注意:样品加标量应尽量与待测组分含量相当;当待测组分浓度低接近检出限时,加标量控制在曲线的低浓度范围;当待测组分浓度高,加标后应使测定值不超过曲线测定范围的90%且同时满足方法的测定上限的要求。通常样品加标量为待测组分含量的0.5倍-3倍之间。仪器分析时在样品测定过程中应进行连续校准,通常每10个样品分析一次校准曲线中间浓度点,其测定结果与实际浓度值相对偏差应≤10%,通过连续校准判断在分析过程中仪器是否稳定,否则应查找原因重新分析。分析工作完成后应对质量控制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对不合格质控数据及时进行原因分析,纠正和预防不合格监测数据。对监测分析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数据,监测人员应对监测分析全过程进行核查,反复确认,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分析完成后应对样品进行留样以备复查,留样应严格按照样品的保存方法进行。为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出具的监测分析原始记录应经过三级审核,原始记录应足够详尽,确保在尽可能接近条件的情况下能够重复实验室活动。水环境监测过程中,需使用规范性的程序和方法,对于某些不够具体的程序,实验室可结合实际调整。对于要求高,操作性强的工作,应给予专业性的指导,尽可能的降低监测结果的不确定性,提高工作质量[3]。

3.3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应加强人员的培养与培训以提高综合素质,人员素质与技能水平对监测结果有直接影响。监测机构需对监测人员的能力进行分析,根据业务需要制定监测人员监测技术与质量控制培训计划,通过基础培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升监测人员的技能水平。让监测人员多与其他监测人员进行业务交流,在交流中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工作能力。与仪器厂商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先进的仪器设备、监测技术。监测人员需按照国家与省环境监测人员考核管理办法的规定,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方能从事环境监测、数据评价、质量管理等监测活动。

3.4开展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

在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实验室会依据相关标准方法的要求采取各种内部质量控制措施,但仍然会存在没有发现的质量问题。而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可以评价实验室的综合能力、数据的准确性及系统误差,找到在内部质量控制中未发现的问题,比如参加国家与省级部门组织的实验室能力验证,多个实验室间的比对,通过对同一考核样品分析,识别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为评价实验室出具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供客观依据,提高实验室分析能力和水平。

结语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水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水资源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及技术支撑。然而我国当前的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国家和相关部门需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水环境监测规范,监测机构应加强质量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人员培养,提高人员素质,配备先进的设备提高数据准确性,通过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提升监测能力,确保工作开展的合理性,提供有效、可靠的监测数据,推动绿色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邦灿,李国刚,邢冠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9,第1版.

[2]胡中华.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相关措施的探讨[J].能源与环境,2017(3):17-18.

[3]陈奉军.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相关措施的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1):38.

作者:叶洋宏 梁庆勋  单位:四川省绵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