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明清江南园林建筑与文人的审美情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明清江南园林建筑与文人的审美情趣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明清江南园林建筑与文人的审美情趣

摘要:江南园林建筑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既是文人审美需求的具体体现,也是该时期文化的完美象征。本文主要从明清文人的审美心态出发,研究文人审美取向在园中的体现,从而探讨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在分析园林建筑审美价值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建筑布局、形制与细节方面所表现的审美意趣。

关键词:明清文人;园林;园林建筑;审美情趣

1明清的江南文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文人长期以来秉承的处世准则,所以他们尽管怀有步入仕途的理想,但每当遇到社会动荡或仕途不畅时,大多萌生退意。明末的朝政混乱让不少文人心中“独善其身”的成分逐渐上升,寻找一方安身立命之所便成了他们的选择。而在当时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充裕的物质又让他们不忍像过去的隐士那样躲进深山。于是,既能远离烦嚣的尘世,又可享受物质文明的“城市山林”成了文人普遍的追求,因而自明中后期开始,江南园林的兴建又进入兴盛时期。清初社会渐趋稳定,江南经济持续发展,然而文人有感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那种抵触与抗拒使其继续着造园享受的心态,从而令造园的兴盛得以延续。

2园林与文人的审美心态

自从文人将园林看作理想栖居后,不仅依据自己的理解来重塑“山水”,用“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的方法将山水予以抽象化,使之成为文化符号,还以其在生活上的种种追求来营建闲适的居所。文人之所以有此清闲雅致,一方面是他们自幼受到传统美学思想的熏陶。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到“天人合一”等始终是其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所以遭受心灵创痛时借助山水来获取精神慰藉。而长期以来用此思维方式关照身边一切,使他们变得敏感,无论是山川花木,还是晨昏变幻、风花雪月都能激起心中的感悟。当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来塑造山水时,就将宁静悠远、超然自得作为取舍标准,从而形成独特的园林风格。另一方面是造园的文人通常具备相当的财力,他们完全有能力秉承孔子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传统,在园林营建乃至生活追求上达到完美。就像将自己形容成“性嗜花竹,而购之无资,则必令妻孥忍饥数日,或耐寒一冬,省口体之奉,以娱耳目”的李渔,在布置花园时必表现出“好为矫异”的个性。又如《锡山景物略》记载“愚公谷”时感叹道,邹氏拥有之后,不仅请画家予以指点,还“不惜余资,日事改造,稍易日月,已非旧观”。正是这样的不懈追求,使明清园林艺术日臻完善,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

3明清江南园林建筑审美意趣

建筑是园林主体,这不仅因为在过去园林为生活的场所,每座园林建筑都具有不同的实用功能,而且建筑在园内还是观景场所及构成景观的主体,所以文人的审美追求在建筑上得到充分体现。明清江南园林中许多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建筑,在文人审美意趣的作用下达到和谐与统一,使之形成艺术的整体。

3.1布局

留存至今的明清园林,建筑布局主要是为了满足园主的生活要求及赏景的需要,以“相地合宜,构园得体”作为准则,将山水花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相互增色,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境界。厅堂是主客活动的场所,也是全园主要观景点,山水景物设在它前面,隔水对山,使景物于厅前展开,从厅堂远眺,堂前景物便可尽收眼底,令人赏心悦目。尽管坐北朝南无论在地理位置还是传统礼仪制度上都是最好的选择,但在长期造园中,受光线影响,人们感觉厅堂居北观赏效果稍差,所以明清园林不再因循过去传统,而是将主厅布置在园景南侧,如留园涵碧山房。当然厅堂朝北在使用上有冬天寒冷的不适,于是江南出现了“对照厅”和“鸳鸯厅”。“对照厅”选择型制相同的厅堂于南北对置,中间凿池堆山,莳栽花木。北厅可南向观景,宜于秋冬;南厅则北面开敞,宜于春夏。“鸳鸯厅”因园地较大,厅堂位于居中,于南北分置景物,南面散置山石花木,进深较浅;北面掇山理水,园景深远。书斋是园林必备内容之一,不仅因为文人有读书作文的需要,更有求得宁静的需要,所以一般园中被布置在中轴一侧,如苏州东山王鏊故居。书斋前常常点缀花木峰石,以便推窗即能感受幽邃与雅致。而稍大的园中,书斋则会被辟为一座完整小园,如网师园殿春簃小院,其间有广庭小亭,石峰清泉,环境幽僻,能令人“气藏致敛”“肃然斋敬”。至于亭、廊,也能看到文人在观景与景观方面的细致考虑。廊非独立建筑,它只是狭长的通道,为遮雨、防晒而上覆顶盖;亭则是供人作短暂逗留的所在。尽管在江南园林中,游廊大多设有坐栏,可让人小憩,但为了形成优美的景观,除较短游廊将相邻建筑连接外,稍长的游廊会在中段置亭。各种造型的亭构与游廊相组合,形成有主次关系的园景,如网师园月到风来亭。而有些地方不适合设亭,也会将游廊做出转折,屋面转折处设类似亭构的戗脊,以获得主次的效果,如拙政园西部的临水游廊。

3.2形制

园中建筑类型丰富,有亭、廊、轩、榭、楼阁、厅堂等,是根据居住、游赏等需要而设。各种园林建筑的造型也十分优美:厅堂一改往常,多用歇山造型;亭构则造型更为多变,有攒尖、歇山等,加之方、圆、长方、六角、扇面等平面,使之变化多端,而彼此的相互配合更使园林呈现出美好的景象。江南园林建筑的尺度相对不是太大,这不仅因为城镇人口较多,用地不宽裕,更主要的是考虑材料与人的尺度。当时房屋的建造多用杉木,其大尺寸的木料很少,且价格较高,而房屋宜人的尺度会给人以温馨。空间过于狭窄封闭会令人感到压抑,但过高过大也会造成空旷,所以李渔提出“夫房舍与人,欲其相称”的观点。在园中,建筑的玲珑小巧往往能反衬出园池的开阔,像残粒园仅144m2的园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然而,若不控制尺度,必会令人感到壅塞。所以江南园林常以低楼、狭廊、小亭来显示山水的开阔,人在其间也能获得一种亲切感。

3.3细节

清新淡雅的园景总能让人陶醉,若进一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几乎每个细节都经过推敲,令人百看不厌。这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情趣与审美追求。门窗(苏地称长窗和半窗)窗棂不仅纹样较住宅更为多样,制作也更为精致,这与住宅需要宁静、花园追求精美有关。如果再与徽州及浙北民居中门窗的雕饰繁复相比,又显得简练、素雅与稳重。这些窗棂纹样,通常仅以直线与圆弧相交接,但其看面的饱满、线脚的流畅、形象的朴实率真体现了质胜于文的风貌特征。园中“鸳鸯厅”处理堪称注重细节的典范。因其为两厅合一,内部空间成倍扩大,若不予分隔,难免会过于空阔而缺乏亲切感。因此,中间以屏风门、纱隔、落地罩来界分前后,以便在不同的季节选择使用;使用者稍多时,又可卸去这些隔断,使两厅合一。为避免雷同,鸳鸯厅的前后梁架,一侧用圆料,采用圆堂做法;另一侧用方料,即扁作厅的处理,使之形成变化。如拙政园中卅六鸳鸯馆与十八曼陀罗馆南北呼应,相映成趣。为了强化这种变化,室内装修、家具与陈设都选用不同造型,以便与建筑构架相协调,使彼此的整体形象获得一致。

4结语

尽管明清时代已成过去,当年文人作栖身之地的园林也已转化成公共休闲场所,但作为文化的载体,明清文人投射在园林上的情趣并不完全属于逝去的时代,也正因如此,遗留至今的明清园林依然被看作中国园林的典范。因此,分析明清文人的审美追求,探讨这种追求与园林建筑在布局、形制及细节处理等方面的相互关系,研究如何巧妙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对园景进行处理,并让使用者获得精神满足,这也是今天园林设计者及研究者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渔.闲情偶寄[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2]陈植.张公弛.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3]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作者:王雨婷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雍振华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