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明清江南园林建筑与文人的审美情趣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江南园林建筑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既是文人审美需求的具体体现,也是该时期文化的完美象征。本文主要从明清文人的审美心态出发,研究文人审美取向在园中的体现,从而探讨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在分析园林建筑审美价值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建筑布局、形制与细节方面所表现的审美意趣。
关键词:明清文人;园林;园林建筑;审美情趣
1明清的江南文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文人长期以来秉承的处世准则,所以他们尽管怀有步入仕途的理想,但每当遇到社会动荡或仕途不畅时,大多萌生退意。明末的朝政混乱让不少文人心中“独善其身”的成分逐渐上升,寻找一方安身立命之所便成了他们的选择。而在当时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充裕的物质又让他们不忍像过去的隐士那样躲进深山。于是,既能远离烦嚣的尘世,又可享受物质文明的“城市山林”成了文人普遍的追求,因而自明中后期开始,江南园林的兴建又进入兴盛时期。清初社会渐趋稳定,江南经济持续发展,然而文人有感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那种抵触与抗拒使其继续着造园享受的心态,从而令造园的兴盛得以延续。
2园林与文人的审美心态
自从文人将园林看作理想栖居后,不仅依据自己的理解来重塑“山水”,用“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的方法将山水予以抽象化,使之成为文化符号,还以其在生活上的种种追求来营建闲适的居所。文人之所以有此清闲雅致,一方面是他们自幼受到传统美学思想的熏陶。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到“天人合一”等始终是其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所以遭受心灵创痛时借助山水来获取精神慰藉。而长期以来用此思维方式关照身边一切,使他们变得敏感,无论是山川花木,还是晨昏变幻、风花雪月都能激起心中的感悟。当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来塑造山水时,就将宁静悠远、超然自得作为取舍标准,从而形成独特的园林风格。另一方面是造园的文人通常具备相当的财力,他们完全有能力秉承孔子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传统,在园林营建乃至生活追求上达到完美。就像将自己形容成“性嗜花竹,而购之无资,则必令妻孥忍饥数日,或耐寒一冬,省口体之奉,以娱耳目”的李渔,在布置花园时必表现出“好为矫异”的个性。又如《锡山景物略》记载“愚公谷”时感叹道,邹氏拥有之后,不仅请画家予以指点,还“不惜余资,日事改造,稍易日月,已非旧观”。正是这样的不懈追求,使明清园林艺术日臻完善,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
3明清江南园林建筑审美意趣
建筑是园林主体,这不仅因为在过去园林为生活的场所,每座园林建筑都具有不同的实用功能,而且建筑在园内还是观景场所及构成景观的主体,所以文人的审美追求在建筑上得到充分体现。明清江南园林中许多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建筑,在文人审美意趣的作用下达到和谐与统一,使之形成艺术的整体。
3.1布局
留存至今的明清园林,建筑布局主要是为了满足园主的生活要求及赏景的需要,以“相地合宜,构园得体”作为准则,将山水花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相互增色,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境界。厅堂是主客活动的场所,也是全园主要观景点,山水景物设在它前面,隔水对山,使景物于厅前展开,从厅堂远眺,堂前景物便可尽收眼底,令人赏心悦目。尽管坐北朝南无论在地理位置还是传统礼仪制度上都是最好的选择,但在长期造园中,受光线影响,人们感觉厅堂居北观赏效果稍差,所以明清园林不再因循过去传统,而是将主厅布置在园景南侧,如留园涵碧山房。当然厅堂朝北在使用上有冬天寒冷的不适,于是江南出现了“对照厅”和“鸳鸯厅”。“对照厅”选择型制相同的厅堂于南北对置,中间凿池堆山,莳栽花木。北厅可南向观景,宜于秋冬;南厅则北面开敞,宜于春夏。“鸳鸯厅”因园地较大,厅堂位于居中,于南北分置景物,南面散置山石花木,进深较浅;北面掇山理水,园景深远。书斋是园林必备内容之一,不仅因为文人有读书作文的需要,更有求得宁静的需要,所以一般园中被布置在中轴一侧,如苏州东山王鏊故居。书斋前常常点缀花木峰石,以便推窗即能感受幽邃与雅致。而稍大的园中,书斋则会被辟为一座完整小园,如网师园殿春簃小院,其间有广庭小亭,石峰清泉,环境幽僻,能令人“气藏致敛”“肃然斋敬”。至于亭、廊,也能看到文人在观景与景观方面的细致考虑。廊非独立建筑,它只是狭长的通道,为遮雨、防晒而上覆顶盖;亭则是供人作短暂逗留的所在。尽管在江南园林中,游廊大多设有坐栏,可让人小憩,但为了形成优美的景观,除较短游廊将相邻建筑连接外,稍长的游廊会在中段置亭。各种造型的亭构与游廊相组合,形成有主次关系的园景,如网师园月到风来亭。而有些地方不适合设亭,也会将游廊做出转折,屋面转折处设类似亭构的戗脊,以获得主次的效果,如拙政园西部的临水游廊。
3.2形制
园中建筑类型丰富,有亭、廊、轩、榭、楼阁、厅堂等,是根据居住、游赏等需要而设。各种园林建筑的造型也十分优美:厅堂一改往常,多用歇山造型;亭构则造型更为多变,有攒尖、歇山等,加之方、圆、长方、六角、扇面等平面,使之变化多端,而彼此的相互配合更使园林呈现出美好的景象。江南园林建筑的尺度相对不是太大,这不仅因为城镇人口较多,用地不宽裕,更主要的是考虑材料与人的尺度。当时房屋的建造多用杉木,其大尺寸的木料很少,且价格较高,而房屋宜人的尺度会给人以温馨。空间过于狭窄封闭会令人感到压抑,但过高过大也会造成空旷,所以李渔提出“夫房舍与人,欲其相称”的观点。在园中,建筑的玲珑小巧往往能反衬出园池的开阔,像残粒园仅144m2的园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然而,若不控制尺度,必会令人感到壅塞。所以江南园林常以低楼、狭廊、小亭来显示山水的开阔,人在其间也能获得一种亲切感。
3.3细节
清新淡雅的园景总能让人陶醉,若进一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几乎每个细节都经过推敲,令人百看不厌。这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情趣与审美追求。门窗(苏地称长窗和半窗)窗棂不仅纹样较住宅更为多样,制作也更为精致,这与住宅需要宁静、花园追求精美有关。如果再与徽州及浙北民居中门窗的雕饰繁复相比,又显得简练、素雅与稳重。这些窗棂纹样,通常仅以直线与圆弧相交接,但其看面的饱满、线脚的流畅、形象的朴实率真体现了质胜于文的风貌特征。园中“鸳鸯厅”处理堪称注重细节的典范。因其为两厅合一,内部空间成倍扩大,若不予分隔,难免会过于空阔而缺乏亲切感。因此,中间以屏风门、纱隔、落地罩来界分前后,以便在不同的季节选择使用;使用者稍多时,又可卸去这些隔断,使两厅合一。为避免雷同,鸳鸯厅的前后梁架,一侧用圆料,采用圆堂做法;另一侧用方料,即扁作厅的处理,使之形成变化。如拙政园中卅六鸳鸯馆与十八曼陀罗馆南北呼应,相映成趣。为了强化这种变化,室内装修、家具与陈设都选用不同造型,以便与建筑构架相协调,使彼此的整体形象获得一致。
4结语
尽管明清时代已成过去,当年文人作栖身之地的园林也已转化成公共休闲场所,但作为文化的载体,明清文人投射在园林上的情趣并不完全属于逝去的时代,也正因如此,遗留至今的明清园林依然被看作中国园林的典范。因此,分析明清文人的审美追求,探讨这种追求与园林建筑在布局、形制及细节处理等方面的相互关系,研究如何巧妙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对园景进行处理,并让使用者获得精神满足,这也是今天园林设计者及研究者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渔.闲情偶寄[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2]陈植.张公弛.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3]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作者:王雨婷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雍振华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