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现状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现状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现状浅析

摘要:历史建筑是文化的瑰宝,历史建筑周边环境是文化的延续,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目前,在一写城市中出现了历史建筑周边环境不协调的画面,忽略了历史建筑周边环境保护。因此本文以太原天主教堂为例,分析历史建筑周边环境景观要素,从而为相关研究者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历史建筑;周边环境;太原天主教堂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不断重新规划,各类现代建筑陆续出现,快速的发展往往忽略了文物古迹的保护,尤其是对其周边环境的保护,使得一些文物古迹周边环境受到了破坏,已经不再是历史最初的样子。历史建筑与周边环境是一个共生的整体,两者的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时展中,一些历史建筑的周边环境建设由于保护意识薄弱、资金缺乏等原因而使得历史建筑周边环境杂乱无章。因此研究城市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要素,对保护古遗迹以及文化的传承具有有长久的作用。

1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概述

1.1周边环境对历史建筑的影响。1.1.1周边环境概念“环境”是相对于研究对象周边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形态、社会价值、历史内涵和审美价值的景物,是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和心理环境共同构成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历史建筑周边环境是指在历史建筑周边一定区域内的景观环境,其中包含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们触景生情而产生的的心理环境,是由历史建筑遗存本体、周边历史遗留建、构筑物、自然山水、当代建、构筑物以及道路、植被等众多物质文化要素,和它们本身所携带的历史、当代非物质文化要素共同组成的环境景观。周边环境和历史建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西安宣言》曾强调了历史古迹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同等重要,为文物古迹周边环境保护与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1.1.2为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环境基础。周边环境相对于历史建筑本体来说,占地面积要大一些,有些历史建筑只是单栋建筑,但是周边环境范围却很广泛,历史建筑周边环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与历史建筑本体共同见证了历史的发展,保函着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文物古迹与其周边环境是一个整体,如果缺乏对文物古迹周边环境的保护,长此以往,将使得城市中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之间没有过渡带,使历史建筑孤立的存在于城市之中[1],就像植物的生长没有了周边的土壤,那么植被将无法生根,就无法获取所需要的营养,那么这株植被必将枯萎。在现代飞速发展的城市中,历史建筑成为我们文化传承的桥梁,而周边环境则可以更完整的展现当地的历史背景、文化习俗以及地域特色等,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将不能完整的呈现其历史文化特点。我们应该加大保护历史建筑的力度,尤其是对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保护,只有将历史建筑与周边环境景观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才能更好的使得历史建筑的生存与发展有一定的的社会生存空间,才能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从而使其历史文化文化得到延续,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长久保存是非常有益的。1.1.3周边环境的价值。周边环境和历史建筑一样具有很多的价值。正确的保护历史建筑周边环境景观,不仅可以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历史文化,而且可以使得我们更加完善历史建筑的历史理论与实践,使得历史建筑相关的价值更全面的展现给他人。在历史价值方面,周边环境可以更好的展现文物古迹所处地方的文化特色,周边环境保护得越完整,人们才能联想到是古人们曾经生活的场景。完整的周边环境,可以全面展现文物古迹的历史信息,反应当时社会的历史特点,整体、全方位的向人们展示古代生活的特色场景。在文化价值方面,周边环境与历史建筑相互结合,表达文化含义,构成一种精神空间,展现古人们的精神象征,是参观者触景生情,从而满足现代人对历史文化的追求,对精神层次方面的满足。在艺术价值方面,历史建筑本体的装饰、造型、色彩、材质等,通过周边环境的烘托,更完整的表达古代匠人的技术工艺、人们的传统生活辞官、审美情趣等,更加丰富的展现其艺术魅力。在经济价值方面,将历史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结合开发,并合理利用,只要科学有效的开发其文化内涵,历史建筑与其周边环境将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甚至可以带动周边甚至整个城市的经济效益。

1.2历史建筑周边环境基本要素分析

目前,历史建筑周边环境受城镇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并且历史建筑周边环境或多或少有一定程度的破坏,这种现状对我们未来可持续发展和保护文物古迹的初衷背道而驰。通过调研分析,历史建筑周边环境基本要素可分为五类:历史建筑本体环境、周边自然环境、周边历史环境、周边新建环境、综合环境。1.2.1本体环境。文物古迹本身具有丰富的价值,它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发展与变化,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象征,更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载体。它用自己的结构、色彩、材质等书写了人类的文明的历史,展现了古代匠人的聪明才智。此外,文物古迹本身还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文化风俗等[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修正)》在第十八条中明确规定,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历史建筑本体的要真实、完整、有历史辨识度、保护区和控制范围等。历史建筑的真实完整度对于历史建筑本体环境非常重要,越是真实、完整的历史建筑人们的关注度越高,保护意识也就越强。同时历史建筑要有一定的历史辨识度,有自己所属朝代、功能、形质的特点。历史建筑真实完整度和历史辨识度越好,划分保护区和控制范围才能更加合理,只有建立合理的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才能合的规划,使得周边新建环境对历史建筑的影响最小,才可以更好的保护历史建筑。1.2.2周边自然环境。历史建筑周边自然环境包括山川、植被、水系等,自然环境景观的保护一方面可以反映当时历史建筑建造时周边的自然环境,使人们了解古人在房屋选址布局时对环境的把握;另一方面一些自然植物景观的保留也可以更好地营造空间感,让历史建筑和周边环境有一个自然的过渡在城市历史建筑周边自然环境中,植被其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在一些历史建筑中,植被组成庭园等公共空间,美化了历史建筑的平面规划布局,同时也形成一定的空间构图,使历史建筑空间感更加协调。绿色植被的高度、种类、乔木及灌木的外形、草坪植被图案都是根据历史建筑总体平面规划选择的。要根据建筑视觉感受,选择合适植物的比例关系、乔木树冠的外形及枝杈的形式。1.2.3周边历史环境。在城市中历史建筑周边历史环境包括文物古迹周边重要历史建筑物、构筑物、人文环境等一些非物质文化要素,这些周边历史环境不仅可以更好地烘托建筑本体,还可以突出建筑本体的价值[3]。在当时社会,围绕历史建筑的周边建筑大多可以展现当时特色的历史文化,因此在颜色、材料、建筑风格、体量等方面都对对历史建筑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周边历史环境一旦破坏,便无法突出其当时的环境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修正)》第三十一条规定,旧城区的改建,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改建。历史文化环境还可以更好地反应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保持历史建筑所拥有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还有一些非物质文化也可以更好地反映或者还原历史建筑建造以来周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们与历史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使人们更深刻的认识了解历史,了解历史建筑(图2)。1.2.4周边新建环境周边新建的建筑物、道路、绿化以及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等,要显示出对建设地段历史文化充分的尊重,并且要符合遗产保护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关条文规定。新建建筑的尺度、颜色、风格、材质等都要与与历史建筑风貌特征协调。新建交通环境通达性要好,交通要流畅,避免交通拥堵影响历史建筑的保护(图3)。1.2.5综合环境周边综合环境是指,历史建筑本体与周边自然、历史、新建环境整体要协调,综合环境审美要和谐,审美包括单纯的自然美、历史美、空间肌理和人们的情感共鸣。

2太原天主教堂周边环境基本状况

2.1太原天主教堂简介

太原天主堂(图4)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太原市中心区域,杏花岭区解放路178号,创建于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焚毁,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凤朝瑞主教主持重建,包含教堂主体及其他附属建筑,有办公楼、学校、医院等,占地面积约13.3万m2,1966年拆除哥特式钟鼓楼。现仅存教堂、神父办公楼、修女院,占地面积为1.68万m2。2004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太原天主教堂周边环境

2.2.1本体环境。太原天主教堂坐东朝西,通体为铁红色,高35.7m,面宽三间,进深七间[4]。主教座堂为罗马平顶式建筑结构,呈拉丁十字纵长形,后堂为半圆屋顶。十字形设计体现出严格的平衡对称。从远处观看,十字架、高耸的钟楼似与天穹相接。顶端有罗马式建筑风格的两座尖状钟楼。建筑顶部有高10m的三角装饰及4m高的铁制十字架。教堂内彩绘玻璃图案生动有趣,展示了圣经中的故事。教堂西面入口有三个门,中门只有在重要的节日才开放,平时出入左右两侧的旁门。教堂内南北有两个圆“圣水”供教友点用(图5)。2.2.2自然环境。太原天主教堂位于城市中心,周边自然环境主要是西面入口处正门两旁的街道上的行道树,夏季树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也是很有趣味。2.2.3历史环境。太原天主堂周边历史环境保护不太好,由于历史上曾遭受重大破坏,西洋报时大钟、管风琴、祭台、圣母像等被砸毁,内部的壁画和马赛克玻璃被毁。大部分建筑附属建筑被夷为平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周边建设了太原市中心医院和一些住宅。改革开放后进行了陆续的修复工作,但是已经难以恢复往日的华美。现存修道院的部分建筑,主教大堂,太原四中学校遗址,面积仅存4200多m2。太原天主教非物质文化一直在发扬,平时教堂内会有很多很多活动,尤其在圣诞节的时候,游人会更多,大家一起在教堂举行活动。2.2.4新建环境。太原天主教堂位于解放路,是太原繁华的市中心,周边有万达广场、太原市第七实验中学、解放路小学,太原市中心医院等(图6)。解放路紧邻太原天主教堂的南北两侧是一排商铺,教堂西面对面就是万达广场,周边商业气息浓重,周边交通发达、路网明确,上班高峰期车流量较大,有时会堵车,交通风貌一搬协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设置了明确的标志说明,但是从天主教堂到周边现代环境没有过度,直接就是新建建筑,过度较差。周边基础设施依据规划设计,合理铺设排水管网、电力电信以及安防消防设施,但是仍然有部分电线没有入地,影响整体风貌。太原天主堂没有配套针对游客的停车场,车辆可以停在附近街道的马路两侧,周边垃圾桶、休息凳配备较少。2.2.5综合环境。过对游客和专家学者的调研,游客以及周边居民对太原天主教堂边环境一般满意,专家学者对太原天主教堂周边环境较不满意,当游人在参观浏览时可以产生情绪共鸣。周边环境整体平面空间肌理协调性一般,教堂南北两侧的建筑高度海可以,但是对面的建筑的高度、体量、风格、色彩、材质等与太原天主教堂元素风貌不统一。

3结论

太原市太主教堂,展现了太原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在太原市历史文化发展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周边环境的保护尚有欠缺,我们只有做好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科学合理的保护,保证历史建筑到现代城市空间得到合理过渡,才能维护城市的历史氛围,从而使历史建筑得到全面保护。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更加详细的分析城市中历史建筑周边环境如何设计,才能为相关部门提供规划思路,更好地保护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

作者:吕聪慧 朱向东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