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培育环境工程类人才的思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作者:符波 刘和 成小英 刘宏波 单位: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话题。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新生产工艺的应用和科学技术的开发,人们对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愈来愈关注。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这就要求在国内的环境工程人才熟悉全球环境问题的研究和动向,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过程中,资源与环境的国际贸易争端与摩擦不断加剧,履行国家环境义务、改善全球环境质量、保障国家资源供给、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等,已成为国家外交事务的新热点和基本内容之一。解决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才的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实施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保证[1,2]。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合作日趋紧密的今天,国家的发展尤其需要更多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同志在2010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日益广泛深入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教育交流合作水平,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教育资源。要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有益教育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竞争力。”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方茂田同志也撰文指出,应“推动国际多边合作,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是否具有国际视野对于国家的发展尤为重要。
1具有国际视野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内涵
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构建高素质专业人才国际视野的培养模式,首先要确立具有国际视野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标准。立足我国高校实际,我们认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是指通晓环境工程专业国际惯例、国际交流水平高、文化适应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国际视野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外语沟通能力英语已成为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基本工具。具备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良好的母语运用水平,有利于增强沟通能力,这是做好日常工作的前提。
1.2跨文化交流和适应能力要熟悉国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对各个国家、地区文化背景的了解和熟悉,知晓发达国家的商务礼仪和风俗习惯。
1.3国际视野、竞争意识和国际竞争力国际化人才不仅要掌握外语,而且要具有全球化视角、秉承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具备文明的素养和行为准则。熟悉国际规范,掌握环境工程专业的国际化惯例,能够通过换位思考促进国际理解,并以不同的身份代表各自的利益探讨解决这些问题;能够以俯视全球的高度、目及未来的发展,以全球的意识和语义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能局限在一个地区或者国家,而应该着眼于全球,着眼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2具有国际视野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先进理念,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工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把握国际化视野环境科技人才培养的内涵、探索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更新培养理念。在确定新的培养理念的基础上,建立国际化视野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教学内容、培养途径、教学管理、教学资源等等,构建适应总体目标的培养模式。依托学校/学院现有的国际联合教学项目和国际交流项目,培养通晓环境工程专业国际惯例、国际交流水平高、文化适应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
3具有国际视野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具有国际视野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良好的母语运用水平,掌握较为丰富的中国文化和他国文化,能够成功开展跨文化交际和国际合作的高素质环境专业人才。从这一内涵出发,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各要素,建立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建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积极开展与国外大学的联合办学,共享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强化教学基层组织和教学团队建设,建立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保证人才培养预期目标的有效实现。江南大学在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联合开展的“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实践基础上,建立以课堂教育为核心、课外实践为平台、科学研究为主导、国际交流为手段的结合环境工程专业学习特色和国际型人才培养要求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同时引进了美国大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构建了新型的国际合作的教学模式,即“研究型、案例式、实践型、国际化的新型教学模式”,对具有国际视野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创新。
3.1注重课程设置与改革
在中外学生为授课对象的全英语专业课基础上形成课堂教学内嵌式、课外实践开放式的培养模式。在保持原有课程设计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的基础上,调整课程内容,在课程选择和讲课内容上增加国际知识和外国文化等讲授的比重,注重中外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在专业课科目的选择上涉及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规划及环境法律等相关课程,使学生学完这些课程后,能具有扎实而不狭隘的专业视野。教学体系主要课堂教育和课外实践两大教学环节组成。课堂教育包括水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及环境微生物学三门全英语教学专业课程;结合环境工程本科生课程修订,设立了4门双语教学课程,分别是《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科学导论》、《生态修复工程》、《高级氧化技术》。课外实践包括大学生创新计划、创业计划大赛、联合国环保署实习等专业化实践平台和国际化实践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结合我国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实景,甚至是江苏本地环境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理论的实际运用和对时事政策乃至世界发展格局的研读。注重东西方的比较,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环境技术、标准、法规技术法规,审视本国环境法规制度的优劣;使学生在东西差异的比较中扩大视野,锻炼复杂国际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首先,工作语言采用全英文教学,包括:原版教材、英语PPT、英语试卷和全英语授课。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所有交流都用英语进行。授课方法主要采用讲课和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国与外国相结合。在联合教学中,通过案例式教学、小组讨论、演讲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也使中外学生团队合作、协调沟通能力有所提高,同时促进中外学生的融合和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在分组时,尽量将留学生与本校学生混插于不同的讨论小组,使东西方不同思维有机会当面交流,促进中外学生共同提高。课堂小组演讲使小组内中外学生有交流,还可以使全班的中外学生通过提问、回答(Q&A)等方式,进行交流。除此之外,还要求中外学生混搭成组,走出校园,结合所学理论,完成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作业。
3.2加强国际联合办学
国际经历对学生国际意识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学校将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办学等方式拓展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广泛的国际合作渠道,不断增加友好交流院校的数量,开发境外学习项目,创造更多的在校生出国学习的机会,扩大国际交流受益面。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开展的联合实践教学项目使学生们受益颇多。这种联合教学的具体做法是,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教学和研讨主题,围绕主题确定教学内容,依托内容分别设计课程讲座、实验研究、主题研讨、课外实践等教学环节,最后进行考核与总结。从2009年9月开始,和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的相关教授确立了以湖泊与环境为主题的联合教学项目,共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安排等等,分别于2010年5月和2011年5月组织了两次集中教学活动。先后有16人次美国学生和5人次的美国教授来到我院,与我校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的30位同学和10位老师,围绕太湖水环境调查和治理,开展了湖泊与环境短训课程。2011年进行的“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实践课程:中国太湖案例研究”联合教学项目中,安排了8位国内外知名的湖泊污染与治理相关的学者进行课程讲座,然后在精心设计的实验框架下进行实验研究,包括太湖野外调查、太湖水质采样与分析等,同时组织学生参观了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处理厂、藻水分离站、物联网控制中心、在研讨环节,我们组织学生参与和当地居民和地方官员以及大学教授共同参与的主题研讨。通过以上立体的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实验室到野外,乃至社会各界参与,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湖泊与环境的概念,提升了学生的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概念。按照名师讲座、科学实验、课外实践、主题研讨、考核与总结等环节进行设计,内容丰富,具有理论和实践、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特点,同时又充分进行了中外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文化交流,全英文交流环境,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与此同时,确立了海外课程互访机制,将于2012年6月组织10名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和3位教师参与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组织的美国黄石公园野外实训课程。并建立国际化的师资交流机制,邀请海外教师参与课程教学,已经确定邀请宾州州立大学的JacqulineMaclaughlin博士在《环境科学导论》导论双语课程中共同讲授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3.3搭建国际化管理和实践平台
国际型的人才培养需要多元的教学内容,也离不开科学的教学管理。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上,为了使课程更适合中外学生、确保中外学生都达到教学目的,采用规范化管理制度保障项目实施。建立与交流学校学分互相承认的制度,使走出去的学生和海外走进来的留学生不会因为在他校交流而造成修学分的麻烦或拖延。建立师生沟通制度,通过建立中方的课程网址和外方的课程网址,加之留言平台,可以通过网络更好的实现实时-实事沟通,建立无阻碍绿色沟通平台。建立团队教师信息沟通制度和联系人制度,做到团队成员每周碰面会,并且有专人负责与本课程体系有关的国内外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专人负责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衔接贯通。中外教师共同详细制定“中外联合教学日程表”。在学习上,帮助留学生了解并学会使用我校的选课系统,确保每位在我院交换的留学生在选课等方面得到切实的指导和帮助;在文化上,与留学生有一定时间的课后交流,帮助他们对中国有更深的了解;在生活上,带领留学生熟悉学校的方方面面,包括图书馆、食堂,直至校车时间表与上车地点。这些教学管理措施保证了国外交换生在我校和我院留学期间,在选课、上课、考试和评估方面与他们母校的密切联系和接轨。在生活上亦省去了因不了解中国文化或校园带来的不便。要使毕业生能够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日益国际化、专业化的生活和工作需求,除留学生来华学习和出国学习外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给他们提供更多具有国际背景的实践机会。学校要加强与国外跨国公司和涉外行业的合作,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实习基地,强调学以致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学校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全国性外语学科竞赛,促进专业技能的发展,增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组织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参加高规格的国际交流活动,使学生在公益性志愿活动实践中磨炼意志,增长才干,以扎实的外语功底、广博的国际知识、出色的交流才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3.4提高国际化教师师资
高校要培养和造就国际化人才,首先必须拥有一支国际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但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国际化程度整体偏低,这也是在国际化道路上困扰我国高校的重要问题。世界一流大学在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设上具有很高水平,如美国哈佛大学拥有世界前2O名大学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高达74.2%,拥有世界前200名大学博士学位的比例达94.2%。相比之下,我国高校中拥有海外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不高,拥有世界著名大学博士学位的比例则更低。学校将继续引进有海外学习工作背景的环境专业博士3~4名,改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使专业领域涵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生态、环境规划等领域,加快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加强在职教师海外留学、工作、交流经历,要求未有国外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到国外相关研究机构工作一年以上,并以此作为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必要条件,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国际化能力。另一方面,利用参加国内外相关专业的国际会议和海外教学课程机会,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
4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带来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急需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环境科技人才。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先进理念,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工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把握国际化视野环境科技人才培养的内涵、探索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更新培养理念。在确定新的培养理念的基础上,建立国际化视野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教学内容、培养途径、教学管理、教学资源等等,构建适应总体目标的培养模式,从而培养通晓环境工程专业国际惯例、国际交流水平高、文化适应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