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析人居环境科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析人居环境科学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浅析人居环境科学

摘要:人居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聚居及其国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与实践是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两大篇章,首先叙述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内容。吴良镛作为中国合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核空间和城乡宜居环境的目标提供了理论框一”到“人居三”大会,从《人居议程》切交流,互动促进。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在国的实际出发,有意识地寻找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人居环境;人类聚居学;人居环境科学;联合国人居署;新城市议程;吴良镛

引言

自2000年开始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来,吴良镛是至今为止城乡建设领域的唯一获奖者。吴良镛的获奖,是学术界对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相关学科领域和科技事业的认同,是党和国家对以吴良镛为代表的中国建筑规划园林学者所创建的人居环境科学及其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的表彰和奖励。

1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发展

1.1学术发端

针对此种情况,自20世纪中叶以来,有各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复杂性科学(complexityscience)的发展,不少学者对扩大城市研究作了种种探索。其中希腊建筑师道萨迪亚斯(ConstantinosApostolosDoxiadis,以下简称“道氏”)于1942年创造的“ΟΙΚΙΣΤΙΚΗ”(人类聚居学,英文为“EKISTICS”)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根据道氏的解释,“ΟΙΚΙΣΤΙΚΗ”这个希腊词可译为“关于房屋、居所、城市或居住地的基础,有助于定居”。在古希腊语中,这个词的涵义包括“建筑”“住房”“居住”“建立居住地”“定居点或城镇”“补充新的定居者”“安置定居者的人”等。

1.2人类聚居学来到中国

道氏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始于1960年代—1970年代台湾学者的西方文献翻译,如王锦堂1971年经台北台隆书店翻译出版的杜克塞迪斯《建筑的演变》(ArchitectureinTransition)。关于“Ekistics”,初期曾被译为“城市居住规划学”。1980年,南京工学院童寯教授的《新建筑与流派》出版,将“1950年代国际规划名家,希腊人斗加底斯(即道氏)”及其“‘人类居住科学’(Ekistics)”[2]介绍给大陆学人。据吴良镛回忆,他对道氏的了解最早可追溯到后期。当时他有机会去北京图书馆翻阅学术期刊,看到有关道氏的报道并为之吸引。1980—1981年,吴良镛应邀到德国卡塞尔大学(UniversityofKassel)讲学,在图书馆发现了道氏的《人类聚居学导论》(Ekistics:AnIntroductiontotheScienceofHumanSettlements,1968),感到书中有些理论新颖,逻辑性强,读之颇为欣喜[1]。

1981年,吴良镛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后第一次参加学部会议,深感有必要对建筑理论进行基本的探索,以应对改革开放所迎来的中国城乡规划建设新时代。他认为,为了阐明建筑学的真谛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地适应时代的需要,建筑学应从广度上和深度上加以展拓,应在认识上有所突破,把建筑从房子的概念延至聚居(settlement)的概念。道氏将聚居概念的提取和系统化研究称之为“scienceofhumansettlements”,吴良镛将其译为“人类聚居科学”,简称“人类聚居学”,并指出,多少年来,建筑学者们一直宣传建筑的两重性,强调艺术的属性,等等,但总是就房子论房子,非专业者难以理解。一旦联系到聚居,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整个聚居环境不是房子与房子的简单叠加,而是人们多种多样的生活和工作的场所。从一幢房子到三家村到村镇到城市,以至大城市、特大城市等,都属于聚居范畴,这样便很自然地将建筑与城市融合在一起了,也就需要融入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等观点,去分析研究实际问题。“聚居论”是一个基本的理论,从此出发,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认识到建筑的地区、文化、科技等等特性,终而产生“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

1984年,吴良镛到日本筑波大学参加人类居住国际会议,在日本人类聚居学会(JapanSocietyofEkistics)举办的晚会上,结识了该学会主席矶村英一、从希腊来参会的WSE秘书长和《人类聚居学》杂志主编索莫波罗斯(Psomopoulos),以及曾受业于道氏门下的日本建筑师长岛孝一和夫人卡瑟琳,还有后任WSE主席的英国利物浦大学教授迪克斯(GeraldB.Dix)等,开始积极参与WSE的活动。

1986年,吴良镛指导研究生章肖明完成硕士论文《道萨迪亚斯和“人类聚居学”评述》,成为国内早期研究人类聚居学的代表性工作之一。

1987年春,在索莫波罗斯和时任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局长周永源的策划和大力促进下,主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的《人类聚居学》中国专刊出版,包括吴良镛、周永源、陈为邦、顾云昌、张元端、董光器等中国学者的12篇文章在专刊上发表,内容涉及城市规划、住房建设、历史遗产、环境保护、风景园林,以及北京、沙市、南通、苏州、青州(益都)、红山农场(杭州市萧山区)等不同规模的中国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案例[3]。

1993年,吴良镛当选为WSE第十三任主席。在他的推荐下,一批中国学者相继参加WSE的活动,后有多人陆续被接纳为WSE的会员。1996年6月,清华大学、加拿大国际开发署(CIDA)和WSE在北京联合召开“特大城市及其地区”国际学术讨论会,并举行“人类聚居学日”(EkisticsDay)活动。这次会议的论文集随后在《人类聚居学》1997年的专刊发表,主题为“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地区”[4]。2008年11月,借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WUF4)在中国南京市召开之机,WSE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成功举办了2008年会。

1.3建立人居环境科学

在“人类聚居”概念启发下,吴良镛首先进行的是“广义建筑学”的思考,并于1987年在清华大学召开的“建筑科学的未来”学术讨论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广义建筑学”的思想,接着又以此为题,向全校作了学术报告。1989年《广义建筑学》出版,全书共分十章,即聚居论、地区论、文化论、科技论、政法论、业务论、教育论、艺术论、方法论和广义建筑学的构想[5]。该书获国家教委1990年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创立广义建筑学理论后,吴良镛又将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上升到人居环境建设与发展的高度,开始探索建立中国的人居环境学科体系。1993年,吴良镛邀约周干峙和林志群,共同分析了中国城乡建设发展的形势和问题,利用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大会报告的机会,第一次正式提出建立“人居环境科学”设想,将其作为一种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以居住环境为研究对象的新的学科群。《中国科学报》在1993年8月23日第一版以“学部委员吴良镛展望我国建筑事业的明天”为题,对这一建议作了详细报道。人居环境科学的设想得到学术界的积极响应和有关方面的重视。

1994年,吴良镛、周干峙、林志群合著的《中国建设事业的今天和明天》一书由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6]。在该书的直接影响下,清华大学在当年暑期干部会上酝酿筹建校一级的人居环境研究机构,至1995年11月27日正式成立了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在此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先后资助了四次关于“人居环境”的学术会议(昆明1994年、西安1995年、广州1996年,重庆1998年)。此外,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相继开设了有关“人居环境”的课程,重庆大学召开了有关山地人居环境的国际学术会议。学术界从事人居环境研究的组织与活动逐步增多,“人居环境”一词开始被普遍接受和沿用。

吴良镛指出,人居环境科学这一新的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将有助于从新的角度、多层面地揭示当前人类聚居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高屋建瓴地解释我国由于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所出现的种种现象,科学预测人居环境建设中的重大前景趋势,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成果着手解决某些有关人居环境建设发展的复杂矛盾。同时,我国城乡建设的丰富实践将使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有可能获得比其他国家和地区更好的条件和更具操作性的成果。在这样一种新的学术观念和开放的学术系统中,原有的各相关学科领域将得到丰富、拓展、交叉与重新组合,并能为我国建设实践中提出的具体问题,找到一些更加综合、全面和实际的解决办法。

1.4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内容

2001年10月,吴良镛专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他指出:“人居环境科学尚在初创之中,现在只是粗略勾勒其轮廓,以有助于人们的思考。总目标是通过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的努力,探索一种以研究改进、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为目的的多学科群组,融贯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中与人居环境相关的部分,形成一新的学科体系——人居环境科学。”[1]

(1)人居环境释义

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按照对人类生存活动的功能作用和影响程度的高低,在空间上,人居环境又可以再分为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

(2)人居环境的构成

就内容而言,人居环境包括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就级别而言,人居环境包括五大层次。在借鉴道氏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人居环境研究的实际情况,初步将人居环境科学范围简化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村镇)、建筑等五大层次。通过对全球和中国若干问题的广泛思考,提出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正视生态的困境,提高生态意识;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

(3)人居环境科学基本研究框架

人居环境系统属于远至人与生物,近至人们居住系统,以人为中心的生存环境。不同时期对人居环境有共同的追求,各时代各地区也有各自的特殊要求,基于中国情况,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文化艺术)作为人居环境的基本要求,称为五大原则(或称五大纲领),其中自有中国特定的内涵和侧重点。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重点,如以自然系统、人类系统或网络系统为核心。对五大层次的研究,可以根据不同课题,将重点放在某个层次,并注意其承上启下的相互关系。上述原则、系统、层次并不是等量齐观,而是面向实际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根据问题的性质、内容各有侧重,形成若干可供选择的方案,及若干可能性。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的发展,可以选择适合客观情况的解决途径与行动纲领,可以暂时搁置一些尚未明确的因素。由于不同情况,当考虑上述研究结论尚不尽如人意,或情况有所变化时,需要改进研究框架,继续探索。

(4)开放的人居环境学科体系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学科群,人居环境科学是发展的,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之中,其融合与发展离不开运用多种相关学科的成果,特别要借重各自的相邻学科的渗透和展拓,来创造性地解决繁杂的实践中的问题。因此,它们与经济、社会、地理、环境等外围学科,共同构成开放的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图2)。

2人居环境科学的实践过程

2.1联合国主导下的世界人居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和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1950年代—1960年代的酸雨、海洋污染等已呈现全球化趋势。1972年6月5—16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UNConferenceontheHumanEnvironment),这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讨论当代环境问题,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DeclarationoftheUnitedNationsConferenceontheHumanEnvironment),《宣言》在共同原则第15项中明确指出:“人类住区和城市化必须加以规划,以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并为大家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最大利益。”

(1)“人居一”与联合国人居中心成立

面对全球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为解决未来的城乡人类住区问题,根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建议,得到时任加拿大建设部副部长彼得·奥伯兰德(PeterOberlander)的具体推动和支持,联合国于1976年5月31—6月11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了第一次人类住区会议(UNConferenceonHumanSettlements,后称HabitatI,即“人居一”)。会议认识到人居环境将直接影响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受控制的城市扩张会造成严重的环境和生态后果。大会通过了有132个国家及国际组织代表签署的《温哥华宣言》(VancouverDeclarationonHumanSettlements)等3个基本文件和5个决议。其中,《温哥华行动计划》(VancouverActionPlan)由6个项目63条组成,包括制定国家战略和政策,应对土地使用和土地权利、人口增长、基础设施、基本服务、提供适当住房和就业等内容,同时考虑人类发展的社会维度以及弱势群体和边缘人口的需求。《温哥华宣言》和《温哥华行动计划》构成了现今联合国人居署授权的基石。“人居一”是使全世界开始关注城市化和人类住区问题的历史性会议,它促进了各国的人居建设技术和经验交流,推进了人居领域内的国家政策制定和国际合作。根据“人居一”的建议,联合国决定于1977年成立一个政府间机构:人类住区委员会(UnitedNationsCommissiononHumanSettlements),并于1978年组建其常设机构“人类住区(生境)中心”(UNCHS,简称“人居中心”),作为委员会的执行秘书处。印度科学家阿考特·拉马昌德兰(ArcotRamachandran)博士被任命为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人居中心第一任执行主任。同期,UNHHSF转由人居中心管理。

(2)从“人居二”到“人居三”

“人居一”召开20年之后,第二次联合国人类住区会议(人居二)于1996年6月3—14日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市召开。“人居二”的主题是:“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会议的秘书长是时任联合国人居中心执行主任的瓦利·恩道(WallyN’Dow)。大会通过的《人居议程》(HabitatAgenda)是各国建设人类住区的指导性文件和行动纲领。联合国秘书长加利(BoutrosBoutros-Ghali)在开幕词中指出:这是一项全球性的行动计划,体现了人类希望的可居住、安全、繁荣、健康和平等的城镇和乡村住区的构想,是人类对城市化挑战的集体回答,这一计划将决定未来几代人发展的模式。加利号召所有国家的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能够承担起实施《人居议程》的使命。

在“人居二”和2001年纽约“伊斯坦布尔+5”等重要会议的推动下,联合国大会于2002年1月1日通过决议,将原联合国人居中心提升为联合国系统内的一个成熟机构——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全称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UnitedNationsHumanSettlementsProgramme),负责制定城市发展新战略,以及未来15年的住房目标。安娜·蒂拜琼卡(AnnaK.Tibaijuka)担任人居署第一任执行主任。

2011年8月9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召开“第三次联合国住房和可持续发展会议”(人居三)的准备工作向联合国大会提出报告。报告建议于2016年召开“人居三”大会,并提出一个新的发展议程,以应对城市面对的新挑战,并发挥城市的新作用。

“人居三”于2016年10月17—20日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举行,参会总人数达3万余人,其中有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首脑、167个国家的政府高层代表团以及1万多名来自世界各国的参会者。“人居三”总共举办了近1000场活动,包括8次全体大会,6次高层次圆桌会议,4次大会,分7个区的157个展览展位,42个村庄项目,460多个多边活动和培训等。

潘基文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为了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关于不让任何人掉队的承诺,我们必须解决污辱和排斥生活贫穷者的问题。城市在相关行动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城市在推动增长的同时,也应成为多元、包容、创新的中心枢纽。“人居三”大会将正式通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文件——《新城市议程》(NewUrbanAgenda),它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11”的组成部分,更是一份着眼于行动的文件,将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设定全球标准,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应当如何建设和管理城市以及如何在城市中生活。

(3)《新城市议程》

2016年10月20日,在“人居三”大会闭幕式上通过了《新城市议程》。《议程》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关于可持续城市和人类住区的基多宣言”,针对即将到来的城市化挑战和机遇,重申各国政府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承诺,以此作为在全球、区域、国家、国家以下和地方各级以综合和协调方式,在所有相关利益攸关方参与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

第二部分:“新城市议程基多执行计划”包括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承诺,新城市议程的有效执行,各项行动的后续落实和评估等内容。为了共同愿景(commitments)的实现,《新城市议程》提出以下列相互关联的原则作为指导。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结束一切形式和表现的贫困,包括消除极端贫困。确保可持续和包容型的城市经济,利用规划良好的城市化的集聚效应,包括高生产力、竞争力和创新。确保环境可持续性,在城市开发中促进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利用土地及资源;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包括采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健康生活方式;推动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方式;加强城市韧性;减少灾害风险;以及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人居三”大会秘书长、时任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的克洛斯(JoanClos)指出:《新城市议程》雄心勃勃,旨在铺平前进之路,以使我们的城市和人类住区更具包容性,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从城市化中受益,同时重点关注处于脆弱境况的人群。它勾勒出一个多元化、可持续和具有抗灾韧性社会的愿景,呼吁推进绿色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郑重承诺,要求我们共同承担彼此的责任,并朝着共同的城市化世界的发展方向前进。

(4)世界人居日、世界人居奖与联合国人居奖、迪拜范例奖

为了唤起各国政府和全社会对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重视,反思人类居住的状况和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的权利,号召全世界为人居发展作出努力,第四十届联大于1985年12月17日通过决议,确定将每年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定为“世界人居日”(WorldHabitatDay)①。联合国为每年的世界人居日确定一个主题,并选定庆典活动的主办城市。1985年的主题是“千年发展目标和城市”,主办城市是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

“世界人居奖”(WorldHabitatAward)由英国建筑与社会住房基金会(BSHF)于1985年创立,作为对1987年“国际住房年”的献礼,在国际上影响广泛。“世界人居奖”每年评出两个获奖项目,在当年的联合国“世界人居日”全球庆典上颁奖。每个获奖项目获得奖金10000英镑及一个专门设计和制造的奖杯。1993年中国北京菊儿胡同改造项目和2005年黑龙江汤原草砖房曾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

1989年,联合国人居中心开始设立并评选联合国人居奖(UN-HabitatScrollofHonour),其目的是表彰那些在住房供应、使无家可归者的困境得到重视、在战后重建中发挥领导作用、发展和改善人类住区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等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在每年的世界人居日全球庆典上,联合国人居署官员将镌刻着获奖者名称及其业绩的奖牌颁发给每位获奖者。1995年,阿联酋副总统、首相、迪拜市酋长马克托姆(H.H.SheikhMaktoumBinRashidAlMaktoum)提议设立“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DubaiInternationalAwardforBestPracticestoImprovetheLivingEnvironment)。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分为“全球十佳、全球百佳、全球良好范例”三级,联合国将最佳范例定义为对改善居住环境作出的成功且创新的举措: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有显而易见的影响;是政府、私营企业和民间有效协作的结果;在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等方面具有可持续性。

2.2人居环境运动在中国

2.2.1中国政府与世界人居运动

中国政府自1971年10月重返联合国后,逐步参与联合国人居中心的相关活动。1983年起,中国作为观察员参加了联合国人类住区委员会的历届委员会年会,并在国内城乡建设中响应了1987年国际住房年的活动。1988年,中国被正式接纳为人类住区委员会成员国,1990年中国常驻联合国人居中心代表处成立。根据1991年8月6日中国建设部与联合国人居署(原联合国人居中心)签署的谅解备忘录中的有关条款,于1992年10月29日成立了联合国人居署北京信息办公室。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长期与联合国人居署合作出版《人类居住》杂志,并将联合国人居署的一系列出版物翻译成中文出版,增进了中国人民对联合国人居署和世界人居运动的了解。从2010年起,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与联合国人居署合作,共同编写《中国城市状况报告》(TheStateofChina’sCities),至今已出版四卷。

(1)参加“人居二”大会

1996年6月3—14日,以时任建设部部长侯捷为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召开的“人居二”大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出席了政府高级别特别会议并发表讲话,阐述了中国政府关于人居问题的立场,并介绍了中国在人居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邹家华指出,这次大会提出的两个主题,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和需求的关注。“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是一项最基本的人权,也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权的重要内容。侯捷就“人居二”大会的主题阐述了中国政府的看法:①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关键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②要注意与人口、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③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④要实行城市与农村并重的方针;⑤要立足于本国国情;⑥需要有效的国际合作。

(2)参加“人居三”大会

2016年10月17—20日,时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作为中国政府特别代表参加了在基多举行的“人居三”大会。陈政高在大会的致辞中指出,过去20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化率已由1996年的30.5%提高到2015年的56.1%,年均提高约1.3个百分点;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过去20年间,中国不仅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还努力解决13亿人的住房问题。中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33m2以上,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37m2以上。特别是为原先居住在棚户区的2600多万户家庭提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还为1700万户家庭提供了以公租房为主体的保障性住房。

2.2.2三次《中国人居报告》

中国政府于1996年、2001年、2016年三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向世界阐明中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为提高人类住区水平所做的主要工作、取得的成就、采取的政策以及对今后的展望和对策。

(1)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

1996年4月,中国政府向联合国“人居二”大会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报告由建设部、外交部、国家科委、国家计生委、国家环保局、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共同编写,总结了1980年以来中国为提高人类住区水平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经验,阐明了中国政府对人类住区问题的基本立场,提出了中国人类住区发展行动计划(1996—2010年)。中国人类住区发展的目标是:通过政府部门和立法机制制定并实施促进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发展战略、规划和计划,动员全体民众积极参与,努力将中国城乡住区建设成为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住区。

(2)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1996—2000年)》

2001年6月,联合国召开“伊斯坦布尔+5”人居特别联大,全面审评“人居二”大会通过的《人居议程》执行情况。中国政府组成了以时任建设部部长俞正声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在联合国纽约总部举行的大会。为支持“伊斯坦布尔+5”大会的召开,继续推动中国人居水平的提高,中国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撰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1996—2000年)》。报告概括反映了“人居二”大会以来,中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为提高人类住区水平所做的主要工作、取得的成就、采取的政策以及对今后的展望和对策。

(3)2016年《联合国第三次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中国人居报告》

2016年10月,中国政府了《联合国第三次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中国人居报告》。报告总结了过去20年中国在人居方面的工作及成效,分析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了未来一个阶段的目标、对策和行动。报告中,城乡住区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的具体目标包括: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5m2左右,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新建的城镇住房,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富有特色,保温、隔热、隔音性能良好,建筑构造符合抗震、防火、节能要求。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达到8km/km2,道路面积率达到15%,超大、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40%以上,大城市达到30%以上,中小城市达到20%以上;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9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9%;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明显加强。以“低碳生态示范市”“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等形式对生态城市建设进行实践,引领城市转型发展,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力争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50%。基本完成现有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90%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

2.2.3设立“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为了表彰在城乡建设和管理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提高城镇总体功能,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城市、村镇、单位和个人,建设部于2000年4月设立“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该奖每年评选一次,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推荐,建设部组织专家评选委员评审,最后经建设部部务会研究决定。2001年12月28日,建设部公布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奖名单,决定授予广东省深圳市等5个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授予“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等28个项目“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1—2017年,共有43个城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共有623个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同时,建设部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的项目中选择部分优秀项目,向联合国人居署推荐申报“联合国人居奖”和“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据统计,1990—2018年,中国已23次获联合国人居奖和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1996—2017年,中国先后有136个项目分别获得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良好范例奖和鼓励奖,其中7个项目获得“全球十佳”称号。中国在人居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肯定。

(1)唐山市人民政府因灾后重建的巨大成就第一次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1976年7月28日,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里氏7.8级地震,造成约24万多人死亡,16万人重伤,罹难场面之惨烈世界罕见。1977年5月14日,国务院原则批准《唐山市恢复建设总体规划》。大规模灾后重建工作从1979年下半年开始,至1986年地震10周年时,市区已有98%的居民迁入新居。1990年11月13日,唐山市人民政府以其抗震救灾、重建唐山市、解决百万人居住问题的突出成绩,获得了联合国人居中心颁发的联合国人居奖。在颁奖仪式上,时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京办事处代表毛瑞代表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中心执行主任阿考特·拉马昌德兰博士向唐山市市长颁奖。人居中心的颁奖词指出:“向唐山市政府颁奖是为了嘉奖1976年地震后唐山规模巨大的建设和卓著的成就,这是以科学和热情解决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问题的杰出范例。唐山的经验表明,人民的积极参与对改善灾后人类居住条件起到重要作用。”

(2)安徽省农村地区的灾后重建项目首获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1991年夏,我国江淮流域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其中苏皖两省的受灾人口占其人口总数的70%,仅安徽省就有278万间房屋倒塌。灾后不久,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实施抗灾与改善居民生活和居住环境并行发展的战略。在广大受灾群众的积极参与下,这一战略成效显著,仅用5年时间,当地95%的受灾群众便迁入了新居。1996年,国际评选团从80多个国家推荐的600多个项目中评选出安徽省农村地区灾后重建等12个项目,授予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并在联合国“人居二”大会上举行了颁奖仪式。

(3)成都市府南河综合整治项目获得1998年度联合国人居奖

成都府南河是岷江水系流经成都并环绕市中心的两条支流府河、南河的合称。两河在城区段全长29km,历史上具有灌溉、供水、航运、排水、泄洪、娱乐等多种功能。由于城市人口和经济迅速增长和基础设施的日趋陈旧,使府南河原有功能大多丧失,除仍有一定的排洪能力外,基本上成了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黑臭水体。约10万居民长期生活在府南河两岸低洼潮湿、卫生设施缺乏的棚屋,受到贫困、疾病和犯罪威胁。为改善成都市的人居环境,1994年,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启动。整个工程包括:河道整治、污水截流、棚户区改造、道路与管网、滨河绿化、古城文化建设等部分。综合整治工程兼顾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展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1998年,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2000年,府南河改造与城市住区环境改善项目获得国际地方环境先驱委员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联合国环境署共同设立的“地方政府首创奖”,以及联合国人居中心、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市政府联合设立的“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①。

(4)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

2001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其中第九章第一节:“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提出:“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镇居住、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和污染综合治理,改善城镇环境。加强城镇规划、设计、建设及综合管理,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风格,全面提高城镇管理水平。”这是“人居环境”一词首次在中央文件中出现。2015年12月20—21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在会上指出:“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2016年起,国务院和国务院办公厅在对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批复时,大都包括了如下要求:“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市政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建设。将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目标纳入近期建设规划,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的分期供给规模、区位布局和相关资金投入。加快棚户区、城中村、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城市的实际需要与可能,稳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2.3清华大学的人居实践

梁思成先生于1946年10月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提出“体形环境论”作为清华建筑教育的指导思想。1980年代以来,吴良镛继承和发扬了梁先生的建筑思想,提出“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进入21世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逐步确立了“立足人居环境,探索中国特色,跻身世界一流”的办学思想和发展目标。在人居环境科学指导下,关注中国城乡建设的重大课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关注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前沿课题,探索新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坚持教学、科研和实践相结合,在中国人居环境建设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绩。

(1)北京旧城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

菊儿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紧临老城中心的南锣鼓巷传统平房四合院保护区,与中轴线上的地安门外大街仅一街坊之隔。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由吴良镛主持规划设计。从1987年起,在北京市住房体制改革办公室的协助下,作为首批旧城改造及危改结合房改的试点工程之一,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师生组成课题组,进行住宅调查及居民参与改建的研究,并同时开始新四合院工程的建筑规划设计。规划师、建筑师采用建立在“有机更新”理论上的小规模改造原则,协助成立居民住房合作社,发动社区与区政府和开发公司共同组成“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工程采用居民集资,居民所在单位资助,国家予以扶持的方法,是城市危房改造和居民住房体制改革的成功尝试。先后完成的两期工程共建成13个新四合院院落建筑群,新建住宅15000m2,使原有236户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继承和发扬了北京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住宅文化,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1993年获“世界人居奖”。颁奖评语指出:“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开创了北京旧城中心区更新改造的一种新方法,传统的四合院住宅格局得到保留并加以改进,避免了全部拆除旧城内历史性衰败住宅。同样重要的是,这个工程还探索了一条在历史城市中进行住宅规划设计和集资建设的新途径。”[7]

(2)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

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比肩而立,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三个城市密集地区之一,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世纪之交,京津冀地区在面对全球城市竞争挑战的同时,也困扰于自身发展的种种问题,特别是首都北京因其城市功能过多而导致的“城市病”,以及京津冀地区出现的区域发展差距悬殊的不协调、不均衡的矛盾。清华大学课题组在吴良镛的主持领导下,从1970年代后期起开展了持续性的研究工作。1998年,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建设部重点科研项目和清华大学985研究基金项目的支持,创造性采用多学科、跨部门、大协作的“科学共同体”模式,组织京津冀两省一市有关部门和不同专业的合作,先后有21家单位、近200位专家参与其中。课题组于2002年、2006年、2013年先后发表《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的一期、二期、三期报告。[8]课题组与国家的改革开放同步,研究提出的以区域协调为核心的规划范式,是新时期国内第一次大规模的区域规划的成功探索,是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在城市与区域层面的具体运用,对全国城市和区域规划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的综合成果于2014年11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并于2016年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

(3)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人居环境科学”学科卷

百科全书被称为“人类知识的宝库”,具有传承文明、启迪智慧等重要作用。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1993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74卷全部出齐,结束了中国没有百科全书的历史。2007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32卷编纂出版。2011年,国务院批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立项,定位为数字化时代的新型百科全书,是基于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进行知识生产、分发和传播的国家大型公共知识服务平台。2015年6月10日,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致函清华大学,说明“经多方调研、专家推荐,并经《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领导小组讨论,特聘请吴良镛院士担任人居环境科学(含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学科主编。”2015年7月16日,由吴良镛担任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人居环境科学卷学科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召开。吴良镛在会上介绍了人居环境科学的学科构思。他说:“就《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历程来说,经过20多年来的探索,现在将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学科联合起来,冠以人居环境科学是顺理成章的,三个学科共同编纂人居环境科学符合学科的发展趋势。”

3结语

吴良镛在回顾人居环境科学创建时说:“改革是由倒逼而产生的”。他在《良镛求索》一书中写道:“人居环境科学是以现实问题为导向而产生的,即从中国建设的实际出发,以问题为中心,主动地从所涉及的主要的相关学科中吸取智慧,有意识地寻找城乡人居环境发展的‘新范式’(newparadigm),不断地推进学术的发展。96岁高龄的吴良镛先生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以“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的贡献接受了党和国家“改革先锋”的表彰。无可争议的是,中国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与实践已经成为改革开放40周年的标志性成果之一,而这也正是本文撰写之动力。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童寯.新建筑与流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

[5]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6]吴良镛,周干峙,林志群.我国建设事业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

[7]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8]吴良镛等.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9]《人居进展》编辑部.人居进展(创刊词)[J].人居进展,2016(1):1-4

[10]吴良镛.良镛求索(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毛其智 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