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环境科学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环境科学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环境科学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实践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在高校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价值塑造是第一要务。课程思政建设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政课建设不仅是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更要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全面体现思政元素,特别是在专业课学习中发挥育人合力,课程育人,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让学生在学习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认知、塑造人格,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环境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传统的教学要讲授复杂繁多的定理、公式、理论、模型等。但是,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探索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不同形式、不同途径、不同教学技巧,在讲授专业理论过程中纳入思政元素。例如,在教授《流域水质模型与模拟》《水资源评价与规划》等课程时,教师力求把环境科学教育与我国优秀的哲学思想、生态文明理念纳入教材,通过教学引导、思想交流、讨论互动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遵纪守法,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进行传统哲学思想教育。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精华。

在思政教育中,有必要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讲授我国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完善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哲学素养。我国古代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周易》中也有“天地之大德曰生”论述。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哲学思想中都有人地和谐的理念。例如,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张载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人与万物平等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环境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讲解我国古代哲学思想,让学生了解古代先哲的智慧,体会民族文化的先进性,让他们认识到,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要关照自然,做到人地和谐共生;在日常生活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做到节约水资源、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

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南开大学原校长龚克说,近年来,我国已经在生态文明认识和治理上有许多进展,“十三五”时期是迄今为止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特别是在生态文明教育上,第一点是初步实现了以课程为载体的多学科集成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第二点是形成了全国高校生态文明联盟,并在这基础上开展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虽有认同度,但缺乏践行度和具有较强的政府依赖;第三点是推进了生态文明教育与实践的结合。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在环境科学教学中,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历程、我国环境现状深层次问题,深入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准确把握生态文明的精神实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行动,保护自然、爱护自然,为实现美丽中国梦而努力。

进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教育。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是思政教育的内容之一。在环境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环境保护法律、水资源保护等相关法律学习,增强学生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其法治思维。环境保护法律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环境科学中有很多内容涉及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如《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更要让学生知道,我国环境保护“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基本原则,了解破坏环境、污染环境要受到法律制裁,从而形成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大学生作为基本公民要正确对待权利义务关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要履行法律赋予公民的义务,以社会主义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在享有个人所拥有的权利时,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忘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

总之,在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中,笔者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政教育,达到“和风细雨润无声,生态文明进心中”的效果,做到全程、全方位育人,力求更好、更多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李春晖 毛建素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