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环境科学生态学课程建设完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环境科学生态学课程建设完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环境科学生态学课程建设完善

1“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教材选择问题

自1992年金岚主编的最早的《环境生态学》教材出版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有教材版本达十几个,总的来看,大多数是面向不具备生态学背景的专业编写的,生态学基础知识所占篇幅较大,适合林业院校非生态类的环境工程、资源环境类专业采用;而林业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开设有普通生态学或生态学基础课程,在修读“环境生态学”课程时,其内容有较多的重复,因此,该专业学生选择合适的教材有较大的困难。

1.2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重叠问题

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在大二开设《普通生态学》课程,大三开设《环境生态学》,由于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是随着人类环境问题的出现和变化、以及适应生态建设和资源利用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科学体系,与生态学必然存在知识交叉、内容重复的现象。从教学内容来看,普通生态学的内容一般包括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生态系统生态、景观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风险评价与生态规划等内容[2-3];而环境生态学的内容一般包括生物与环境、生物种群特征及动态、生物群落特征及动态、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系统服务、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评价、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生态工程、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4-9]。不难看出,二者主要在环境、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及生态系统生态等方面存在着大量内容的重叠。据不同版本教材内容统计,两门学科的内容交叉点达到了40%~70%,这种局面不利于建立优化的环境科学学科体系,也造成了教学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1.3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问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普遍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较传统的单一板书有其优势,如信息量增大、动态过程可再现等。但多媒体课件的表现形式也有不足之处,如大量使用相对浅白的图片,对学生的抽象思维活动可能会产生抑制作用[10]。诚然传统的粉笔授课形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但也不应完全摒弃。据学生反馈,板书授课在强调细节(如公式推导)、思维跟随方面好于电脑。故建议依赖电脑教学的年轻教师增加些板书,善于粉笔授课的年长教师适当扩充些PPT。再者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授课多为“授-受”单向式,对学生参与引导不充分,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经过积极思考,课后很难提出问题,知识得不到升华,这种局面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11]、“情景再现法”、“互动式多媒体”[12]等,根据学生的听课反应,设计一些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发言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讲到“受损生态系统”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同学们所在家乡有哪些生态破坏现象和环境受污染的案例”,学生发言后,归纳常见的受损生态系统类型。

1.4考核问题

“环境生态学”课程考核主要问题是考试未能体现出课程性质。环境生态学在学科性质上是属于应用生态学,但在目前的考核中,这一性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目前的考试还是比较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应用能力的考核则比较轻视。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生态学”课程分理论与实践2部分,理论部分考核采用“笔试”,实践部分考核依据“实习报告”。单一的考核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大突击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实习报告”存在同组内大同小异的现象,体现不出学生个体应用能力的差异,不利于学生实际技能的提高。

2优化“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对策分析

2.1课程建设要有统领大纲“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要取得良好效果,首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和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有针对性的统领大纲,包括制定详细知识点的教学大纲、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时数、教学内容优化体系、目标明确的考试大纲等教学文件。

2.2选择适宜教材环境生态学教材的选择是关系到教学效果好坏的一个首要因素。教材选择的标准应当根据林业院校环境类专业自身的特点来确定。通过比较国内外环境生态学教材,一般来说,国内教材比较简练,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国外教材对环境问题的分析比较深入,但信息量太大,条理性不强。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二者的优点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基于环境科学专业具有生态学背景知识,在授课时可选择生态学内容精简的版本;当然有条件亦可建立教材建设制度,鼓励教师自编符合林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特色教材。

2.3改进教学方式,强化自主学习

2.3.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环境类专业本科《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应用生态学理论及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专门研究环境生态学理论与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环境生态学”本科课程应当处理好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关系,重点放在课程应用方面。另外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是,学生并不满足于课堂上有限的知识传授,学生本身对课程的理解差异很大,需要交流。我们的调查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很多学生在大学4a中从来没有与专业课教师交流过,教师缺乏来自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很大影响。现代网络技术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理想的纽带[10],学生可以随时到授课教师的教学网站上浏览信息、查找辅导材料、提出问题或建议,教师对网站的维护更新过程中,需要收集整理大量的课外辅导材料,解答学生的问题,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延伸了教学时空,同时也对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2.3.2整合教学内容环境生态学经过30~40a的发展,基本确立了独立的学科框架。在教学内容上,“环境生态学”课程本科教学内容应以当前人们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为干扰下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生物体及群体对环境的响应,以及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为主要内容,以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健康及评价理论作为有机补充,突出课程实际应用性,简化或摒弃生态学基础知识部分。对于不具有生态学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而言,可以在各个应用章节中穿插讲述生态学知识。

2.3.3加强实践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野外的生态环境考察是课堂教学和实际应用的有效结合,本课程选择滇池流域作为生态考察区域,在生态考察实践中,通过学生对入滇河流水质、西山周边采石场植被破坏和恢复情况的调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态环境评价中,使教学效果在实践中得到提升。也可针对教学中所涉及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设计成小型的研究课题,如针对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技术理论,提出“××公路护坡及边坡生态恢复技术初探”。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环境生态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也加强了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3.4营造学生参与式教学环境,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环境生态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尽可能把相关内容组织成相应案例,以案例分析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载体。通过教师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及实际演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分组编制实际案例、进行课堂阐述或书写实践报告,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等综合技能。

2.4改进考核方式根据“环境生态学”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灵活地选择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打破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并且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分开考核。理论课程考核可分为2个阶段,即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以平时考核为主。平时考核又可以采用分组口试、小组专题论文等形式,每个学生有不同分工,他们可以在小组中互相学习、讨论,这样既能轻松掌握考核的知识点,又能增加教学互动性,提高学生处理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期末考核则主要以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主。由于学生平时能掌握相关知识点,期末考试不及格的现象也大大减少,又进一步提高了下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习课程考核也分2部分,即外业考核和内业考核。外业考核主要从学生的方案设计、方案实施、野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进行打分。内业考核可以采用“实训单元模块”的方法[11],教师准备几套不同的实践内容,如浸蘸法模拟大气污染对植物的伤害、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等,学生采取抽签的方法进入相应的教室,由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实践操作考核评分,加大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技能等的考核力度,有助于形成知识、能力并重的教学模式。

3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国际上生态理论的迅猛发展,以及复杂多变的环境问题的出现,许多新的理论和前沿性研究不断涌现,环境生态学课程体系必须跟上这一学科变化发展的要求,紧跟国内外环境生态学理论发展变化,不断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和动态性。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应用领域的分支学科,应该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目前环境生态学内容偏重生态学基础理论,普遍作为非生态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而对于具有生态学背景的环境专业而言,存在大量内容的重叠,很难找到一本适合的教材,这些特点决定了“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的难点和重点。“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其中教学内容的建设是核心,教学方法改进、考核方式优化等是有益的补充,只有全面做好这些工作,才能构建更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