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环境科学人才培养改革途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环境科学人才培养改革途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环境科学人才培养改革途径

1我国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现象也日益突出,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我国不断加大环保资金投入,用来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环保投资总额已由“八五”期间的2000亿元逐渐增加到“十二五”的31000亿元。环保投入的增加极大地拉动了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由此带来环保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势必会持续增加[3]。而随着1999年以来高校本科的不断扩招,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人数大幅增加,就业岗位竞争日趋激烈,而综合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的毕业生在竞争中更具有优势,因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当前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教材内容滞后于学科和社会发展

环境科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发展过程中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而高校的教材通常选用一些经过多年检验的经典教材,这些教材都是基于当时的学科发展阶段编写而成,而对新出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未能做到及时更新。除此之外,社会对环境科学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在各类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也使得现有教材体系中的部分内容难以适应新的条件和要求。

2.2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绝对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输模式,这种强迫式的教学方式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挥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甚至会出现厌学情绪。

2.3实验、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不强

环境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实践教学不仅是环境科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巩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增强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高校实际条件的限制,许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更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验和实践教学的开展,造成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过于薄弱,培养出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在动手能力、实验操作、创新能力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从而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强烈需求。

2.4考核方式单一,忽视学生综合能力评定

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判定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的重要标尺。传统的考核方式通常是以期终笔试成绩为依据进行评定,这极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临阵磨枪的现象,而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此外,以笔试为主的成绩评定模式只能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验过程的记忆程度,而难以客观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高低。

3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既要考虑专业特色,又要兼顾社会需求,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环境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污染控制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环境科学科研、教学、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以基础理论教学和全面素质培养为主,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4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途径

4.1更新教材内容,把握学科前沿

环境科学专业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具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分支学科多等特点,其内容涉及地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法学等众多学科的基础理论[4]。高校应紧跟各学科发展步伐,加快教学内容调整和改革,将出现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与现有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不断更新教材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科发展前沿。

4.2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改变

传统以教师讲授的“一言堂”教学模式,而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采取多种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方式,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双向的交流与沟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起了学生对新知识和真理的探求欲望。同时,教师也能够充分地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4.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取与教师紧密相关。一支科学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作风过硬的教师队伍不仅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关键,而且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5]。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的本科院校,一方面需要组织任课教师到国内外相关大学或培训机构进修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另一方面需要鼓励专业教师积极申请相关领域的各类科研项目,提高自身科研水平,注重科研对教学的渗透,以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水平。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引进高水平人才或聘请相关专家为兼职教师等方式,来完善环境科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4.4构建有效科研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目前,大多数高校本科生很少参与实际科研工作,大都是在最后一学年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但该阶段学生也要面临考研和就业等压力,难以将精力集中于科研锻炼。因此,各高校对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尽早开展,采取多种途径积极构建科研训练平台。一方面,鼓励学生从低年级即开始主动参与相关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设置大学生科研训练课题、实验室创新课题等,采取自由申请、择优资助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通过有效的引导和激励措施使学生积极接触各专业领域,锻炼其独立科研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4.5加大实验、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对实验、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并加大其在教学内容中的比重,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实验教学,可以尝试将一些专业基础课中的重要实验内容进行合并、调整,单独开设,淘汰部分内容陈旧的验证性实验,增加一些代表学科前沿或与生产、科研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和研究性实验[6],并逐步实现将各个孤立的实验变成连贯性、渐进性的系列实验。教学方式上应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转变,留给学生充足的拓展空间,并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验,包括实验方案的具体设计、实验材料准备、实验仪器操作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钻研精神,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则以引导和指导为主。实践教学是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主要包括教育实习、生产实习等。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基地建设的成效将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7]。各高校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如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影响评价实验室、环境规划研究所等。与此同时,充分挖掘校外资源潜力,加强和校外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联系和沟通,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逐步建立完善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应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6完善考评体系,重视评价学生综合能力

为能够全面、客观地评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理解及应用程度,需要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在新形势下,必须建立一套全新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新的考核评价体系不仅要注重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程度,更要注重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考核方式根据课程特点进行灵活选择,如对于基础性的理论和概念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对于应用性的理论知识可采用小论文或实践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对于实验性的内容应以学生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报告的完整性进行综合评价等等。考核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考核重点为学生的综合能力。

5结语

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其培养模式应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形势。在培养过程中,摒弃传统过时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立足实际,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培养计划,提高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