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人文环境建设思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人文环境建设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人文环境建设思路

摘要:纵观当下热播的青春影视剧,其受欢迎的原因除了人物、剧情本身具有吸引力以外,校园环境所透露出的人文精神也不容忽视。文章通过审视这些影视文本,从休闲空间、文化空间、虚拟空间三个层面论述发挥大学校园人文环境的精神凝聚、认同归属、规范调节功能的重要性。

关键词:青春影像;青春意识;高校环境;

人文情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本。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进行的人文素养教育也要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这种观念不仅反映在课堂知识的传授中,也反映在高校人文环境建设上。高校人文环境,环境指高校这个相对封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人文则指在进行环境建设时始终彰显人文意识,把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作为关注点。“人文”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易经》“贲卦”中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是人区别于动物所特有的资质和风采。高校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教育场所,校园是文化内涵的实际承载空间,其整体环境的建设应处处体现人文精神,其景观设计和氛围营造都是校园文化展示和传承不可缺少的部分。一个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校园环境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丰富的校园形态,处处可见的历史景观和环境景观能够构建一个意义完整的校园符号系统。这一系统也会以可见的形态形成高校最具生命力和吸引力的特质,日积月累形成丰厚的精神财富,不断生发出精神价值和凝聚力。青春类影视作品中的校园生活,一定程度上是对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再现,其中的教室、宿舍、校园、图书馆等空间都洋溢着青春的色彩和活力,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着观者对校园人文环境的期待和向往。因而人文环境建设就是在高校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给学生营造一种人文的氛围、意义空间。“人文环境是一种意义世界,是人不断对意义的创造与表达、理解与体验。所谓意义,就是人对世界以及自身的理解和审美。意义就是一种人生理想,也是一种人生创造。”①怎样增强校园的吸引力使学生能更多地浸染人文气息,融入高校人文环境的意义世界,仍是当下高校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青春影像的分析来勾画当代大学生所特有的风采的存在空间———校园人文环境,进而提出从休闲空间、文化空间、虚拟空间三个层面进行人文环境建设。

一、跳动之符号与校园休闲空间建设

青春是跳动的符号,大学生在校园里留下了靓丽的印记。在春春的影像里,我们发现一个充满着梦幻色彩的校园,这里绿树成荫,有成片的公共休闲空间。《我的早更女友》《匆匆那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中女主角的第一次出场,《何以笙箫默》男主角与女主角相遇的地方,都离不了大树成行的校园主干道。《致青春》里郑薇跟着陈孝正走过的树荫间的台阶,二人缠绵的绿色草地,《匆匆那年》里陈寻跟着方茴穿过的长长的走廊,乔燃送方茴丁香花瓣、林嘉茉送苏凯手链时的石凳与满眼翠绿,《我的早更女友》中见证戚嘉与刘翀、袁晓鸥爱情的大树,篮球场,旋转的楼梯,夜晚的凉亭,路边的大树……校园休闲空间凝聚着大学生的青春记忆。校园空间建设应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中心,既给学生营造一个宣泄青春激情的独立的空间,又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个人才情的公共的休闲空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花草能够产生丰富的负离子,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人的神经活动,有利于人的创造性思维。校园休闲空间的建设应当加入艺术设计,如校园一角曲径通幽的小路,平铺鸭蛋形的弧形草地,随意摆放的长条凳,等等。恩格斯曾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②校园休闲空间的设置就是让学生全身心地与自然接触,发挥其唤醒学生审美知觉的功能。建设校园的休闲文化空间,为师生营造一个统一的、个性鲜明的整体环境,既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也可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二、欲望生产与校园文化空间建设

用画面来说话的影视是一门关于“看”的艺术。“看”往往和欲望相关,欲望往往潜藏在视觉背后支配着“看”,选择看什么、专注的程度实际上都是欲望之旅。青春影像里的俊男靓女,影像中的时尚,向受众传达着消费愉悦感。影视关心的永远是画面如何最有效地发挥其商品属性,进行欲望生产。纵观整个青春影像,它们在故事情节、叙事方面其实没有多少创新,基本上都是一段爱情的纠葛,这些关于“爱”的影像无疑都和金钱、容貌有关。其实影像本身的直观性、立体性就是欲望生产最好的工具,青春影像既是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写照,又生产着他们体验“爱情”、体验“青春”的欲望。在青春影像中,俊男靓女都在强调当代大学生欲望的正当性。他们玩,他们爱,他们恨,《同桌的你》《匆匆那年》中曾经是禁忌话题的未婚先孕,很自然地进入影像世界。《小时代1》中,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大都市,主人公林萧、南湘、顾里、唐宛如四个女生的校园活动空间被大大地理想化和夸张化,欧式的奢华的宿舍让人惊诧。在当代都市文化中谱写青春,青春无疑深深打上了金钱、物质的烙印。“青春”在现代化的阐释里变成了一种消费符号,驱动着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消费,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人文情怀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存在符号学把人作为符号的主体,人的存在总希望找到一种确证,一种自我存在的意义,而意义通常是通过客体世界建构的。校园里发生的爱情多与这种寻求意义的渴望和追求相关。传统文化的断裂使当代大学生不愿再扮演成年人期待的社会角色,在青春影像中,反叛、颠覆和另类成为他们的标签,他们以此作为自己真正的成年礼,对名牌的追逐、对肉体的追求、对舒适惬意生活的向往成为他们的文化符号。这些似乎在表述当代大学生与这个社会的矛盾,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在通过这种思维方式寻找人生的价值,以期获得他人的认同和社会的认可。既然“看”是欲望的外显,欲望实际上就是享受“看”的愉悦,那么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喜欢什么都是“看”的动因。因此,校园环境应从学生的“看”上下功夫。不仅应考虑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的物质需要,更要营造富有生机的精神生态氛围。以学生为本,重视精神层面的文化空间建设,比如校园主体建筑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实用功能,其楼梯、楼内墙体、外墙的设计也要渗入人文精神。艾伦?卡尔松在《功能之美》曾指出:“作为建筑物,它们具有许多功能,因此,它们与人以及使用者的文化内在地相关,作为建筑物,它们亦与其他建筑物相关。”③校园内的文化长廊、艺术展板等,应该发挥促进学生之间交流、展示学生才艺的功能。每个大学生都应从校园人文环境中找到身份上的认同感和文化上的归属感。在这样的空间中,大学生们可以自由地交流、互动,欲望、激情能得到释放和疏解,可以得到他人的认同,获得学习、生活的自信。

三、青春之痛与校园虚拟空间建设

成长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是人类的共同体验,因此成长题材也是电影的一个母题。如何成长,青春类电影多会选取青春的律动与痛苦作为表现对象。70后的青春是《致青春》,80后的青春是《匆匆那年》,90后的青春是《小时代》系列,青春似乎就是伤痛、反叛。但导演们想要表达的青春情怀其实与青春无关,充斥在电影中满是遗憾,因此很多青春的影像都和初吻、堕胎有关。从某种程度讲,青春的影像关心的并不是所谓的青春情怀,而是对青春情怀的包装。《致青春》《匆匆那年》《同桌的你》把关于青春的记忆发酵,让爱情之花绽放,其花之艳丽勾起人们对青春的憧憬与回忆,其枯萎也必将令人怦然心动。青春之痛以影像构建了一个打动人心的虚拟空间,由此可见校园虚拟空间的建设中,应该营造一个轻松的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学会自我规范。当下校园环境的建设强调快捷化和便利化,校园环境建设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学生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特别是“微”时代,仅仅在校园实体空间内进行人文建设是远远不够的。“微”时代的到来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宅”在宿舍,“宅”在手机里,因此,借助微博、微信等虚拟空间渗透人文精神也是校园环境建设的一个必然趋势。“文明以止,人文也。”所谓“止”,是指界限、规范。人文本身就传达着一种规范。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有各种法律制度、道德信条的保障,以此来规范和约束个体的行为,学校也是如此。制度规范是学校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之一,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自觉接受这种制约,在校园空间中自然本性、个性的释放都是允许的,但一旦越界就会受到惩罚,每个学生也须自觉地承担这种越界行为的后果。“发乎情,止乎礼义”,人文精神的渗入就是让学生的行动有所节制,有所规范。青春之痛总要过去,几年之后的主角们大多成为了社会精英,《我的早更女友》中的袁晓鸥从羞涩稚嫩的少女变为谈判的专家和公司的高层,《同桌的你》里的林一从顽皮落后的差生蜕变为在美国打拼的进步青年。成功才是青春的热望。的《青春》是“冲破过去历史之罗网,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当代大学生也应该树立“青春之自我,青春之中华”的意识,这种意识的传播若借助微电影、微视频的形式以影像的方式来叙说,在更具开放性、互动性、渗透性的虚拟空间进行,其影响力肯定会大大超过以往的教育方式。校园人文环境应该是多样化的,既有参天大树也有小草绿地,既有规章制度也有个性激情。在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上,传达的应是个体解放与群体规范、自然欲望与合理释放的调节,虚拟空间的特殊性会使其更好地发挥这一调节功能,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青春”意识。校园环境作为一个具有意义的符号系统,其特质就是能够帮助大学生在课堂内外自觉地完成对自身的改造和完善。“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中国古人很早便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塑造。在大学校园里,人文环境的精神凝聚、归属认同、规范调节功能赋予大学生更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易经》“贲卦”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是纹路,是现象,只有体察社会人文现象才可以教化改造天下的人,大学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也应如此。站在育人的立场,始终不忘关心当代大学生的喜与乐,了解他们的爱与痛,从环境与学生的互动方面将校园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意栖居地”,为大学生们构建一个实践梦想的舞台,使之成为高校实施人文教育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载体。

作者:曲师 崔涛 单位: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