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铜文化与住区环境设计艺术表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铜文化与住区环境设计艺术表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铜文化与住区环境设计艺术表现

摘要:阐述了铜文化的相关释义以及铜小品的功能作用;分析了铜文化在住区空间环境中的主要物质表现要素———铜雕塑、铜亭、铜灯,并分别对铜雕塑、铜亭、铜灯在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中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梳理.另外,调查总结了居民对住区环境中铜元素的满意度情况;最后对铜文化在住区环境中的表现提出几点建议;从而为以后铜文化在住区环境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铜文化;住区环境;艺术表现;设计

0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居民对住区的要求不仅仅满足简单的使用功能“居者有其屋”,而且要满足精神上的追求,因此更加注重住区的外部空间环境设计.铜文化是我国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一方面,铜元素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以其光泽和色彩给人温暖的感受;另一方面,铜元素具有可回收性的特性,符合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铜元素越来越多地融入到现代化住区环境设计中,对居住区的外部空间环境设计是挑战也是机遇,人们对绿色,传统材料的日益向往和怀旧情感加剧,这为“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也为铜在住区环境设计中的创新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1]

1铜文化相关概念

铜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使用铜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铜文化在居住区环境中最主要的物质表现形式是铜小品,因此,本文所阐述的铜文化都是围绕着铜小品来展开.

2铜小品的功能作用

2.1装饰和美化作用

铜小品本身具有的装饰性与个体美,使之一方面成为观景的场所,同时也是人们观景的对象.铜小品作为城市居住区空间环境中的配景,虽属从属却巧能烘托,其体量并不算大,属于公共空间环境的点缀,但是如果设置的位置和造型合理的话,不但会成为空间中的点睛之笔,而且可以起到衔接其他景色的连接点.

2.2组景作用

在城市居住区空间环境中,铜小品常常起到组景的作用,从塑造空间的角度出发,使单一的景观更为统一有序,富于变化,成为空间过渡和连接的纽带.居住区空间的流线引导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小品的形式与设置手法,优秀的铜小品在城市居住区空间中起到引导作用、调和不同区域的景色以及组织空间的构图与导向,使各个角度都能形成完美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是不同区域之间分割的象征.

2.3观赏作用

铜小品在城市居住区空间中的观赏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其设置于空间里,可以提升整体环境中的艺术美感.更有甚者可以契合进入整体的环境效果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4标志物

铜小品在住区环境中还可以充当标志物的作用,容易积聚人流,形成一定的场所.“对使用者来讲,广场中标志物这一构成要素因为其具有‘表达'及‘象征'的作用,容易在大多数人群中产生认同感,所以,标志物大都会连同一定的事件内容及主观意识保留下来,逐渐成为人们进行集会、等待约定俗成的地方.”[3]例如,铜陵五环国际居住区的铜雕塑是人们等候、集会的重要场所,并且积聚了一定人流.

2.5渲染气氛

铜小品除了以上功能作用外,还可以与功能性比较强的桌凳、标示牌、灯具等功能作用的小品合理搭配.一组休息的坐凳或一块标示牌,如果设计新颖,处理得宜,做成富有一定艺术情趣的形式,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环境更具感染力.

2.6传播文化

铜陵因铜得名、以铜而兴,以铜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文化,因此在其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应当弘扬当地的文化,使得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

3铜文化在住区空间环境中的主要物质表现要素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在居住区的入口、广场、绿地等区域内呈现出以铜文化为主题的景观艺术表现形态.其物质表现形式主要是铜雕塑、铜亭、铜灯.在城市居住区里,铜文化已经融入到居民的生活中,成为居住区独具特色的景观点,同时也为整个城市增添了风景线.

3.1以雕塑形式呈现铜文化

雕塑是居住区环境中最常见的景观小品,其形态造型各异,极易在环境中成为视觉焦点.而铜雕塑以其独特的造型结构与材料语言,让居民能体验到它的形式美和典雅的审美内涵.铜雕塑在住区环境中往往不会单独存在,通常与居住区广场、水体、绿地等结合在一起.当铜雕塑布置于广场中,居民可以亲近其中,感受其美感.当铜雕塑与水体结合时,主要体现在住区以景观轴线上布置铜雕塑喷泉,水赋予静态的铜雕塑动感,暗示居民此处为主要的景观展示区.当铜雕塑布置于绿地中,主要是为居民远远观赏之用和引导路径的作用.

3.2以景观亭的形式呈现铜文化

亭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之一,不论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还是在现代城市绿地中,均能见到各种形式的亭.亭,是由柱子与顶盖搭建而成的构筑物,四面多空旷,内外交融,空间开放,隐于自然之中,亭亭玉立,造型多变.一般来说,亭的体量不大,但又是相对独立的园林构筑物,在园林中既有点景、观景的功能,又有提供游人休憩、避雨的功能.在园林景观中,亭的形式多种多样,其造型是传统古典还是现代?那么在居住区环境中,亭的造型主要取决于居住区内部的建筑风格.当居住区内住宅是传统的剖屋顶形式,那么其内部的景观亭一般也是传统的小亭;当居住区内住宅建筑是现代奢华的形式,那么其内部的景观亭应用传统的古典亭就不合适宜了,新型的各种造型的亭子应运而生,其中以圆铜顶与砖结合的铜亭在居住区中应用广泛.那么在居住区环境中的铜亭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作为视觉焦点,为居住区环境增添特色;二,可作为赏景空间,为居民提供欣赏风景的空间;三,为居民提供休息交流场所,促进邻里交往;四,能够反映地区区域文化,使得文化得到延续.

3.3以灯饰的形式呈现铜文化

铜灯在照明设计中应用的非常广泛,无论在室内环境中还是室外环境中,以各种造型展现在空间环境中,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居住区中铜灯通常设置在道路两旁,不仅可以作为景观小品点缀在环境中,还可为居民夜晚外出提供照明等.

4居民对铜文化的满意度情况

4.1居民需求分析

铜小品是住区景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居民的行为活动和心理需求息息相关.扬•盖尔在其著作《交往与空间》中将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4]其中,在住区环境中,主要的必要性活动是在铜小品处等人,它的标志物特性发挥了其功效;主要的自发性活动是居民在户外环境良好的情况下驻足停留在其空间或者观赏铜小品,主要的社会性活动是居民在铜小品周围的交谈交流.在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铜小品的优劣,对整个居住环境的整体评价产生直接的影响,好的铜小品通常引来很多人围观与欣赏,形成积极的场所空间;不好的铜小品长时间被遗忘在某个角落,形成失落的空间.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的大环境下,人们已不仅仅局限居住区的居住需求的空间内,更多是关注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能够营造休闲、娱乐、轻松的环境氛围,人们希望在繁杂的都市中得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因此,人们希望从铜小品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4.2居民对居住区铜文化满意度分析

通过对铜陵市居住区的实地考察与问卷调查,居民对住区环境设计中铜元素的应用表示认可,但是在住区中铜元素的形式表现比较单一,缺乏丰富性,且在地域文化铜文化表达方面缺失,与铜陵市其他公共空间中铜元素的应用有一定的差距.

5对住区铜文化的建议

现代的住区环境设计应该是建立在对传统的铜文化认识的基础之上,将现代的景观元素与传统元素结合起来,符合现代人对铜元素的审美要求,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住区环境设计.以下是对居住区环境中铜文化的应用提出几点建议:(1)将铜元素与其他现代技术或材料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造型.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的发达,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对铜元素的审美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式,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创造模式,更新设计理念,与其他现代技术或材料结合起来,设计出既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要求,又具有文化内涵.从铜固有属性的角度出发,铜的色泽和质感多变而丰富,而铜材与其他现代材料的结合,可以在居住区中突出铜小品的造型,使得铜小品的成为视觉焦点,增强环境设计的艺术感染力,为居住区环境增添一抹传统而又现代的潮流.(2)打造多样化的铜元素景观在现代居住区环境设计中,铜元素的应用的艺术形式相对较少,千篇一律的形式会让人们的审美产生疲劳.因此,可以根据需求适当增设一些铜景观墙、铜座椅、铜标牌以及铜元素文化广场等,多样化的铜元素景观能够提升居住区环境品质和特色,促进了居住区内部居民的交往,丰富了居民的生活.(3)铜元素作为绿色材料,满足生态性发展要求.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匮乏等,人们更注重绿色材料的运用,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小品设计中.这为铜元素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契机.

6结语

铜文化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在其特有的地域环境与人文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其风格特色主要体现在铜元素物质要素上.铜文化已成为铜陵市的一张名片,需要我们更深地挖掘其历史文化,使其真正地体现在城市住区环境空间中,形成独特的铜文化景观,为人们带来更好的视觉感受和体验.目前,铜文化在居住区环境设计的艺术表现研究尚不成熟,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分析,本文通过一系列研究旨在能够为以后的居住区环境设计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同时也为铜文化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邹红媛.铜文化之传承与创新研究———基于铜在家居产品中的设计研究[J].设计,2015(15):84-85.

[2]汪如钢,俞坚,郭继强,等.中国(铜陵)国际铜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探析[J].规划师,2014(07):45-50.

[3]李橘梅.大学校园外部交往空间:[D].南京:东南大学,2004.

[4][丹]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王妍妍 单位:铜陵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