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环境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内容摘要】产业链引导设计课程教学,教学为产业链提供针对性培养方案。文章聚焦如何通过有效的课程改革,使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视野高度,加强对设计市场全产业链模式的理解,抓住设计机构和项目的基本价值及理念。同时,在教学中构建全产业链住宅室内设计创新教育平台,探讨这一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环境设计设计产业链创新教育
当前,在发展、转型期迅速壮大的设计行业真正缺少的并不是设计灵感和创意,而是产业链统筹整合的做法。在传统一贯的运作模式下,设计行业的发展规模仿佛永远有一种无形的遮挡,而在资源整合、共享的时期,优质的资源、集群效应才是设计行业共生共存的基础。设计也是能够被系统化、被管理的。那么何为“设计的全产业链”?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其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即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设计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直至到达设计用户的路径。由此可见,应用到设计专业中,开始拓展为一条贯穿多个产业资源的深度加工链,其价值链的存在,是以设计产业内部的分工和合作为前提的,专业化的分工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扩大价值增值流量。所以,整合与合作是环境设计产业价值链中各个价值增值环节得以链接和连续的必要条件。那么,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如何培养面向全产业链、熟知并能协调各个环节的、具有全面专业素养的设计人才,为设计教育寻找新的突破口,成为本课程教学研究在新型产业时期最值得关注和革新的问题。
一、全产业链背景下环境设计教学面临的问题
住宅室内设计作为环境设计专业中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课程,其中服务社会的实践性及与企业紧密结合的行业性是其对于学生特有的吸引力。因此,探索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课程体制,在专业知识和技法的传授、实践项目的应用能力训练中,逐步加强培养学生的独立创作意识、设计实践应用能力,全面推进项目化课题中的良好思维、沟通、表达、执行能力的训练,是课程教学实践中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在目前处于转型期的设计全产业链趋势和状态下,高等设计院校对设计人才的培养不能停留于单一的专业技法、空间美学、功能布局等狭义的专业能力范畴,而应尝试大胆打破传统设计课程教学一直徘徊在对于设计本身的教育和探索,始终停留在“就设计谈设计”,很难整合资源,融入全产业链模式。所以,剖析设计产业大形势下本课程的教育本质,虽然有不断的发展和改进,但在更高层面的课程战略培养目标与全产业链范畴的衔接上,新的问题日益突显,表现在如下方面。其一,对“项目实践、行业对接、产业需求”的导向教育不够全面。设计师首先要理解设计对象的定位,其次是业主需求、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前沿工艺以及各个实践环节的协调、解决等,而不仅仅是追求自我的个性和设计的美感。原有的教学手段过多地注重鼓励学生激发自己的设计灵感和创意,但是缺少对空间设计完整产业链运行规律和市场需求的引导,对行业的基本价值和理念比较陌生,这些设计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在以往的课程教学中涉及较小,意识薄弱,学生只能在就业以后的具体项目操作过程中逐渐摸索和积累。其二,对完整产业链中与各个环节的团队合作和资源整合共享意识较为薄弱。现有的课程教学经过几轮改革和建设,虽然也强调以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课题分工等团队合作的方法应用于项目化教学,但仍过于注重学生个人设计能力的培养。全产业链背景下的要求则是从更广的范围寻求相关专业的合作,包括从前期的市场调研、设计规划到设计实现,再到中后期的设计衔接、管理、方案汇报,直到最后项目完成应用、客户跟踪回访、项目使用反馈等一系列完整的环节之间的团队合作。因此,基于设计本身,住宅室内设计课程的关注点尝试拓展到如何搭建出一套包括孵化、设计、硬装、软装等在内的空间设计全产业链服务,开始完善“设计不仅仅是设计”的模式和理念。其三,对学生个体和学习成果的评价显现出局限性和狭隘性。学生不是一个标准件产品,个体的能力优势都是不同的,设计课程的评价不应仅限于设计方案、图纸表达层面,而应更广泛地关注学生在全产业链上各个节点能否找到自己准确的位置,是否能在设计产业的某一领域发挥自己的优势,这些都可以纳入课程教育评价的软性成果。因此,无论从社会实践、人才观念还是职场角色、团队协作等方面,搭建一种构架于产业链形式下,串联各环节运行于商业模式下,以各类型住宅空间实践项目为训练载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本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二、基于全产业链的环境设计课程改革体系的构建
第一,纵向整合与公共空间设计全产业链各个节点相吻合的课程内容,包括材料供应、施工工艺、品牌咨询、设计营销等在内的全产业链公共空间设计创新课程体系,从而把设计方案和技术平台及服务能力结合得更紧密。在现有的专业设计创意、技法等教学内容基础上,增加未来设计机构能为业主提供的包括设计产品规划、新型材料应用、装饰及品牌采购流程、成本控制、品质控制、设计营销等一体规划的“大设计”综合解决方案的教学内容和体验,从而实现更高价值的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第二,横向整合与设计专业相关的跨行业、跨环节的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即教学方式的平台链接,打造更开放的交流、展示、对接、融合的课堂形式。以工作室模式为载体,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延伸到产教融合设计项目交流、施工工艺现场观摩教学、品牌材料供应商的对接、相关展会参观讲评、实习基地企业进驻工作室合作教学等,贯穿于教学之中,构成一个学校、设计机构、产业链相关企业贯通的现代教学链,学校与企业各自发挥优势,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形成全面互补。依托工作室教学建设理念,将传统课堂升级为一个专注于空间设计行业学习、交流、传播的综合教学平台。
三、课程改革体系实施
第一,课程内容与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对应链接,有多面性、立体化的渗透体验式学习计划。立足设计产业的大发展方向进行产业链下的全方位立体化教学,将课程内容全面拓展,纳入“大设计”背景下的产业链中,通过设计前期客户对接、项目调研、方案设计、项目实施等环节,逐步实现“小课程、大整合”的目标。基于资源整合的具体课程内容实施方案可分为三部分:课程核心教学内容(由专业教师担任)、相关产业链各项环节内容(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人员共同担任)、项目化流程内容(由机构项目负责人、设计师担任,专业教师配合指导)。随着设计行业不断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在学生掌握住宅室内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后,为保证学生能接触更多的产业链环节,在不违背学校规范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每一课时段的任务要求和教学场所的转换,分配一部分学时让学生走出课堂,直接面对市场,开放性地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完整设计步骤教学内容的全过程。由此可见,“分解内容、联合培养、相互渗透”的课程内容系统组织,既能促进高校主体在人才培养上的教学优势,也可以拓展各类设计机构的项目实践、品牌认知、新型施工工艺技法、设计营销等,以项目为链接,以产业链各环节的综合运用能力为节点,完善课程的多面性、立体化教学。第二,将产教融合的教学方式有效灵活地应用于课程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和管理团队学习和项目实践。围绕全产业链需求导向和“多维型”教学方法的宗旨,在校内积极开展“工作室制”“工作坊交流”“导师制”等作为常态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引导学生组建相对稳定的项目团队、竞赛团队、学习小组等各类合作形式。不同的项目将交由不同领域的专业团队完成。虽然未必人人都是传统意义上的设计师,但只要能和设计产业链上的专业点匹配,就有可能为整个行业带来更全面有效的人才资源整合培养。在符合正常教学规范的前提下,在校外依托企业使产业链的拓展学习切实可行,课程团队在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进入设计机构与产业链相关的行业人员进行交流和座谈,让学生了解到行业的市场资讯。并不定期开设方案与表达课程实践,同时面对教师和行业导师进行模拟项目方案汇报情景,让学生真实体验项目负责人和设计师的角色。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联合设计师和行业人员也同步成为整体课堂教学的管理者、监督者、实施者和评价者。第三,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评价体系对课程内容及实施的保障。课程内容的丰富和拓展,对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全产业链下体验式实践教学的考核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重点。通过对调研、走访、联络、执行等实践性教学的考核,教师可以发掘到学生个体的不同优势和真实能力,对于每个学生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有基本了解,对症下药,引导学生对应产业链中的各项能力重点提高。实践教学考核工作的难度远大于对学生的卷面考核,重要性和科学性也略胜一筹,将专业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内容细化,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操作真实可控。学生对实践成果的内容物化,及时汇报和提交,让“过程性评价”和“分层式考核”能切实有效地反映每一个学生在开放式课程教学中得到的学习成果和提高。最终将课堂评价、企业项目评价与产业链环节中各相关行业评价三项融合,形成全面性、系列化可合理操作的完整教学评价体系。
结语
由此可见,超越传统意义的环境设计教学改革,是以住宅室内设计课程为先导,集教学、产业、管理为一体,为设计全产业链提供全程化、专业化、无缝化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方法;规范产业链下的课程整合模式,完善课程内容设置的整体性与操作性;拓展产教共建课程的开放性与交叉性,加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的有机融合;尝试在全产业链背景下,实现环境设计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应用,为尚在不断成长的环境设计教育寻找可行的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郑斌.当代中国艺术设计产业链发展现状及特点[J].中国包装,2014(3).
[2]杨晶晶.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构——以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6(14).
[3]赖绍聪.如何做好课程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6(10).
作者:徐薇薇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