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竹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竹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竹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竹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构成部分,它不仅富有品德人格的含义,又象征着理想爱情,同时还承载着禅宗禅趣。竹子在建筑设计中可以作为点缀,也可以作为主体;可以作为绿色植物装点环境,也可以作为建筑材料;可以用其境,也可以用其造形。如运用到位,便可以增加设计中的禅味,是东方生活美学中不可以缺少的元素。

关键词:竹文化;绿色设计;禅意空间;应用研究

一、中国竹文化的基本现状

中国的文化拥有明显的伦理性特质。竹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个无法替代的方面,其包含的谦逊、高风亮节、刚直不阿等优秀品质是中华文化的优秀闪光点。正是因为竹文化兼收并蓄地吸收融合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竹子的某些特质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不谋而合,才让竹文化渗透到广泛的范畴,凝聚了深厚的民族精神。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就是竹文化。竹子在作为建筑材料时,其外形特征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便能非常完美而且鲜明地表现出中华文化的特点。不用刻意地解释,不用特别地贴上标签,通过竹及其它文化事物就可以看得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进而明显地与其它文化区别开来。

(一)淡泊明志

竹子的枝叶四季如一,常年苍翠欲滴,就像苏辙在诗中所言的“叶如翠羽,筠如苍玉”。竹子郁郁葱葱的绿色,素雅淡泊,虽然姹紫嫣红也不是五颜六色,但是却有一种让人内心平静的魅力,有一股子向上攀援的力量,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处身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中,内心会被竹子感染,明净透亮,宁静致远。竹子没有玫瑰的娇艳欲滴,没有牡丹的姹紫嫣红,有的只是单调的绿色,但是简单大气却不失雅致,朴实淡雅中透露着丝丝生气,淡淡的绿色散发着绵延亘古的韵味,质朴而舒适。从竹子本身的特质演绎出来的这些人格品性为人们所追捧。“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人们的这种生活态度与竹子的淡泊无为得到了完美契合。

(二)自强不息

竹子的枝干修长挺拔,竹节圆润,竹叶脉络平直,竹子本身的这些特质都给人一种坚韧刚硬的力度感。竹子不畏风吹雨打,依旧挺立在天地之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迎接新的阳光。竹子的刚正不阿为人们所效仿和热爱。竹素来有“君子”之称,有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竹子因其道德高尚、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成为君子最契合的承载物,竹子的君子品质在精神和道德上给了人们一个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三)坦荡宽容

竹子有强劲的根茎,在土壤中肆意生长,显示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竹子不仅能在沟壑里生存还能在石缝中顽强生长,竹根不畏艰难困苦、顽强前行的坦荡胸怀,让人们敬佩。竹子一年四季忍受风吹雨打,在寒冷风雪中毅然挺立,但其却依然郁郁葱葱,坦荡宽容地接受大自然所赋予的一切,努力生长,傲视长空。竹子不像牡丹需要悉心照顾,不像枝蔓需要附庸着它物生长,竹子独自坚毅地向上攀升,不畏严寒刻苦,潇潇洒洒地吸收阳光的馈赠,充满了生命力。从这些可以折射出竹子坦荡宽容的优秀品质。

二、竹元素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一)竹材料的优势

在世界竹资源中,我国的竹资源数量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不仅在数量上,中国的竹林分区方面也十分多元,基本分为散生竹、丛生竹、亚高山竹和混生竹等竹区,还有大面积的人工灌溉竹区。我国是全世界公认的“竹子的故乡”。竹类植物,生长速度快,砍伐之后重新生长所需的时间短,对环境的要求低,生长周期短,所需土地面积小,对土地的要求低,而且外形优美,自身可以对外部环境进行调节。恢复一棵20米高的树需要60年,但是一棵10米高的的竹子只需要59天就可以长成。竹材料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材料,向来都是地板和建筑材料的优先选择。竹材料拥有可天生和可自然再生的优势,可以直接用材料自身的特殊构造进行设计,可以少用甚至不用粘合剂。设计师可以通过竹制产品的环保意识来唤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缩短人和自然的距离感,同时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竹子的纤维布列紧密、整齐,具有一定的韧性和硬度,而且竹材料可以通过简单的加工工艺就可以成型。作为材料而言,竹子的质量轻、韧性好还有一定的硬度,在后期,所需的加工工艺不复杂,成本花费少,由此成为了首选环保材料。竹子的用途十分广泛,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文理通直,外表坚硬而光滑,同时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竹子的地下根枝可以很好的巩固土地,防止水土流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竹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承担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直到今天都如此。竹材料经过现代的设计手法加工工艺相结合,其市场前景将不可估量。

(二)竹材料的人文情怀应用

在中华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则又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被列其中,由此可以看出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人们闲情逸致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中的时候,一种无限舒适和惬意便会油然而生,也难怪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路边的绿化、园林中,成片成片的翠竹不仅净化了人们的环境,也让人们的情操得到了陶冶和升华。竹子虽比不上牡丹的富丽华贵,比不上松柏的威严,也无法和桃李的娇艳相提并论,可是它却拥有着虚心优雅的特点,它只是默默地把生命托付给大地,将它的所有价值都无私地奉献给人们,它是如此的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求回报、不求炫耀,只是无声地奉献。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华民族勤劳的人民在和竹子的交集中,将竹所展现出来的不屈品格和谦逊的姿态总结和升华为一种做人的精神,竹子的虚心和气节等优良品质被列入了道德美的范畴,竹子的文化内涵已然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品格。每当人们看到矗立在一旁的竹子,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到竹子不畏严寒、不畏逆境、宁折不屈的优秀品质。在精神文化方面,竹文化独特而丰富的内涵不仅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伦理道德,也积极地促进着中国文学、绘画艺术、手工工艺、园林艺术还有音乐文化和宗教以及民俗文化的发展。竹元素在图书馆设计中的运用,不仅会营造出一种古朴、禅味十足的阅读空间,也会让人们在阅读的时候感受到中国古人边咏竹、边身处雅居幽静处的惬意。

三、应用竹的实例分析——以“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为例

竹屋建造在一个半山坡的斜坡上,隈研吾选址在这块坡地上时并没有把这个坡地填平,而是模仿了万里长城在复杂的山地绵延不断的形式,将细长的底座平面精确地放在没有修整的斜坡上。竹屋的室内设计最让人称奇的是在空间的中部,下几步台阶就可以从竹屋的大门进入了。建筑师将这个空间做成了一个下沉的浅水池,在上面架了一块略高于水面的方形跳台,笔直的竹子在跳台的四周和天花板上横向排列,围合成一个半开放式的空间。日本当代建筑师经常运用这样的手法,这是一种从对立中产生的中性虚空,也就是日本传统建筑形式中强调的空间的不存在——“没有实体的空间”——可流动的、无形的空间。对于“枯山水”和“庭院”的喜好,让建筑师偏爱上了营造一个供人思考的“内向”的空间,而这个空间是富有禅宗意味的,内庭延伸至居室之内,让人们能够更加接近心目之中的那个永恒宁静的自然。而这种由竹子交叉组合的形式的灵感竟来源于脚手架。在这里,人们可以完全地欣赏到室外的四季变化和优美的景色,使自己和大自然充分的接触,远离城市的喧嚣,重新获得身心的平衡。隈研吾在面对不同建筑材料的时候,是把它们作为“已知条件”来设法创造一个远离混凝土建筑的状态的,他要制作一个场所、一种状态。竹子在这里已经超越一般建筑材料。从竹子制成的脚手架看到了竹子的粗犷度和精度的巧妙结合。竹子经过热处理,并涂以颜色,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使整个空间宁静却不失优雅。

四、结语

竹材料的结构是将竹材料从植物转化为产品的一个基础要素,这种竹子的特殊的结构也直接会影响到最后的造型呈现。从竹材料作为产品设计的材料来看,竹子的功能已经基本定型,不能够随便改变,但是作为产品创新的设计来讲,竹子的存在形式是可以不断变化的。在传统的建造过程中,竹材料一直是以原竹形态使用的。一般而言,竹子的直径大小和材质的变异性比较大,直径小的竹子只用于制作建筑脚手架。当前比较先进的竹材利用技术是竹材重组技术,就是将原竹材重组成各种强度的新型建筑材料,用于高档房屋的建造。竹子在建筑设计中可以作为点缀,也可以作为主体;可以作为绿色植物装点环境,也可以作为建筑材料;可以用其意境,也可以用其造形。如运用到位,便可增加设计中的禅味,是东方生活美学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在与世界不断接轨和融合时,也应当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应当更加完整地诠释中华竹文化的精神内涵,将中华传统的竹文化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不停地尝试不同的审美视角,充分发挥竹材料的特性与想象空间。利用竹子纤细和谦逊的品格,营造出一种清爽、淳朴、自然的空间韵味,用无声的语言来表现空间的禅意,同时也展现出室内设计者对个性和审美的追求。将中国传统的竹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相融合,可以营造出缠绵悠远的意境,显示室外和室内设计的低碳环保意图。

作者:刘琦 单位: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