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思考

摘要:该文立足于对综合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首先分析了目前以“三大构成”为主的教学模式及其历史成因;其次分析了“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从课题引领、细化专业特色和引入多元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综合院校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三大构成

一、设计基础课程的沿革与现状

总体上看,目前国内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即“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和“设计制图”,跨度从学生一年级入学到二年级上学期。“造型基础”以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图形思维训练为主要内容,重点在于使学生从高中阶段的写实绘画思维中摆脱出来;“设计基础”就是“三大构成”,使学生通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学习,形成对形式、空间、肌理、色彩等概念的认识,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设计制图”是通过对制图规范的学习和设计表达方法的研究,使学生掌握表达观点的技术手段。“三大构成”长期作为设计学基础课的核心内容,是有其自身发展背景的。“三大构成”作为基础课最早被德国的包豪斯学院引入,之后被扩展到欧美和日本。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设计基础教学主要延续了图案教学的方法,但这套方法在“设计”概念被不断扩展后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因此,“三大构成”逐渐取代了传统体系而成为了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课程。各个院校也在“三大构成”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院校特色,建立了一套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

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作为设计基础课的“三大构成”课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院校的“三大构成”课程结构长期沿用旧有模式,被认为是艺术设计专业的通用课程,同时在各个二级学科中开设,却忽视了专业自身的特点。暴露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讲授—作业”的课程模式比较死板,难以激发学生的潜能。“讲授—作业”的课程模式是一种比较陈旧的教学模式,比较适合知识传授式的学科,如数学、工程领域。这种课程模式比较强调“系统性”,重视将一种简单、统一的经验灌输给学生,会忽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加之众多教材中的课程案例呈现“趋同化”,使部分学生的作业比较相似,固化了课程的思维。其二,课程针对性不强,与后续课程脱节。以往“三大构成”教学中的课程设置基于大设计的思维,在其产生初期有自身的优越性。然而,在今天专业设置越来越细化的大趋势下,通用课程的思维虽然有可取性,但应在课程中加入更多结合环境设计自身学科知识领域的课程。如,在立体构成作业要求中,部分院校过于强调无限制的形式训练,而忽视了环境设计专业自身的专业特点,应该增加建筑构成、景观构成等专业限定性内容。其三,课程间的衔接差。作为各自独立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课程,在实际授课中,往往是由不同的教师完成教学的。不同的教师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会按照自己的理解教授课程内容,这样很容易造成知识点的重复讲授,使三门课程之间缺乏整体性、连贯性。如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中反复提到的“形式美法则”,即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条理与反复等,概念本身比较抽象,相关的作业要求又比较雷同,容易导致课程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策略

与建筑学一样,环境设计学科是典型的“不良结构领域”,基本特征是知识结构的运用通常涉及多种概念、结构的交互,同时每个概念又是复杂的。也就是说,学生即使掌握了环境设计的全部制图规范和进行设计时必需的相关知识,也不一定能够做出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因为优秀的作品并不是知识和规范的堆砌,而更需要应用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从综合院校设计基础课的问题分析中可以看出,现有的课程显然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方面是落后的。因此,综合院校必须整合现有课程的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才能够使环境设计基础课更好地发挥基础课的功能。综合院校必须摆脱“讲授—作业”式的模式,转而运用启发式、创新式的教学引导基础课程的训练。

1.课题引领教学

解决“结构不良领域”知识教学的最好办法就是开展以课题为核心的研究性教学。所谓课题教学,就是将所有课程内容解析为课题中的目标、方法、程序、技能等,并将课程内容由抽象概念转换为一个个(或一组组)可操作的单元,每个单元即一个课题。课题的内容既可以是一个综合性范畴包含的过程、元素、形式,又可以指一系列作业构成的专题。课题教学的优势在于突出的实验性和对学生创造力的启发,将课程的内容按照某种逻辑分配给不同的课题,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将注意力集中于课题,并逐渐掌握不同课题蕴含的知识结构体系。从教学方面看,由于设计基础课作为一个整体被分解成不同课题,教师在一个大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可减少盲目性,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决定承担哪些课题的教学,以及如何安排课题下的系列作业。如果站在视觉形式构成的角度,从环境设计相关学科知识资源的角度看,基础课程可分解为以下课题内容。课题1与科学相关的形式:研究逻辑性思维下形式生成的规律,如平面和三维空间中的空间构成形式(重复、渐变、骨骼等)、矛盾空间与超现实主义等。系列作业包括平面空间的逻辑构成、色彩空间的逻辑构成、动态空间的构成、光的构成。课题2与自然相关的形式:探讨自然对于设计形式的启发,如自然界的花卉从写生到图案“打散构成”的方法、自然界的肌理所传达的形式语言等。系列作业包括图案的打散构成、自然肌理的构成、以风景或植物图片为素材做分析性的色彩构成。课题3与艺术相关的形式:研究艺术观念与形式生成的关系,如现代艺术流派对于现代建筑形式产生的影响、绘画语言对于设计思维的启示等。系列作业包括从一幅抽象画到立体形式的转换、通过色彩构成表达音乐感受、用画面构成表达诗词意境、装置设计。课题4与建筑相关的形式:研究建筑作品是如何运用点、线、面、体的抽象形式进行构成的,并且关注建造活动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系列作业包括空间限定、居的建构、桥的建构、建筑设计中的构成模型。课题5与景观相关的形式:研究景观园林作品与形式生成的关系,如古典园林的形式构成、广场等硬质空间的形式构成等。系列作业包括古典园林的形式构成、园的建构、景观设计中的构成模型。如果从空间构成的要素角度看,基础课程可划分为课题1形体、课题2空间、课题3结构与建构、课题4色彩与肌理、课题5建造与文化背景。

2.细化专业特色,引入相关学科训练方式

考虑到环境设计与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建筑设计专业相关基础课程的训练对本学科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设计课题时,除了要包括本学科原有体系课程外,教师还需要将偏重于营造、空间分析的内容加入环境设计的基础课程,如构件的连接、结构与构造、建造材料与形式、建筑与景观的空间分析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课题最终的整合与课题系统下一系列作业的布置,并保持同一课题下的作业必须有一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关系。以“与建筑相关的形式”课题设计的一系列作业为例:“空间限定”要求学生使用木、纸、玻璃、PVC板等材料设计多种空间限定的组合,使学生将注意力从无意义的空间向空间形态上转变;“居的建构”要求在一个限定尺寸的正立方体内进行空间设计,使学生开始对人的活动与空间关系、空间内与外的联系产生思考;“桥的建构”要求在一个具有一定场地特征的地方设计一座由木构件搭建的桥梁,使学生理解场地特征对形式产生的影响,初步掌握材料与结构的构造特点;“建筑设计中的构成模型”要求限定一种建筑功能(如教学楼、幼儿园等),然后使用点、线、面、体的抽象模型构建一个构成模型,使学生认识到空间构成与真实建筑的关系。这一系列作业从局部构成到建筑构成、从节点构成到全局建构,能够让学生在形式基础阶段的训练中就接触到专业设计的内容和设计思路。

3.改革评价体系,树立多元观点

教师的定位和评价体系的确定是另一个需要改革的方面。在“不良结构领域”课程中,教师难以对一个方案或者作业做一个绝对的判断,因为任何方案都是只在具体设定的情境中才会有意义。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种灵活掌握方案的技能。教师要保护任何有闪光点和创意灵感的设计作业方案,而不是武断地给出成绩。因此,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树立一种评价的多元观点就显得尤其重要。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将打分方式从单人变为教师集体评分,并增加公开点评课所占的比重,这样可以反映分数的合理性,并使学生在这种讲评中对自身方案有更清楚和多元化的认识。二是定期在设计基础课程结束后举办展览,并设置优秀作品奖,以此激发学生的热情。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是一项长期、不断完善的工作,以上三个方面的策略立足于不改变综合院校现有大的课程框架的基础上,更多地整合课程自身并扩充新的内容。这种思路在目前的综合院校教育背景下是可行的,希望对急需课程改革的院校会有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周至禹.设计基础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莫天伟.建筑学课程设计——建筑设计基础.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詹旭军.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进程.大众文艺,2013(5).

作者:尹赛 单位:河南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