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谈幼儿园环境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谈幼儿园环境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浅谈幼儿园环境设计

【摘要】针对2016年~2019年间,幼儿园环境设计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整理,结合相关案例对幼儿园环境设计的发展提出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设计;设计展望;归纳与演绎

1引言

目前,幼儿园的办学性质从“营利性”逐步转向“公益化”和“普惠化”的发展方向。在2017年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和有效的利用环境影响幼儿。幼儿的身心发展主要会受到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以及内部自身的生理的、心理的、行为特征多种交互作用和综合影响。

2幼儿园环境设计研究现状

2.1幼儿园环境设计的比较研究

以“幼儿园环境设计”为篇名的文章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横向的对比,进行查阅搜集,时间跨度设置三年进行对比和分析。在大量的学术收录中,搜索幼儿园环境设计共有65篇。其中期刊类15篇,硕博论文占50篇。在国外与国内之间纵向对比发现,国外主要强调人在环境当中的主体作用。在美国景观设计师德蒙楚克斯提到的“小孩子以一种非常直接和细致的方式来感受环境”,主要表现出肢体语言借助自然依托于自然,并让幼儿接触自然去认知世界来发挥幼儿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2.2基于幼儿的生理与心理行为特征的研究

首次将幼儿自身天性发展与幼儿园空间设计联系在一起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是黎志涛教授。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开始研究“创造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建筑空间课题,对幼儿园活动的室内、室外空间等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例如在《基于幼儿行为特征的幼儿园空间设计研究》中作者从“设计”与“形塑”的角度来研究幼儿生活环境的塑造。不仅体现在幼儿身体尺度的特殊性上,还应当遵从幼儿心理的发展规律,采用相应的空间设计手法,在儿童环境空间中共性、个性的环境体验感知中,创造室内外空间[1]。

2.3多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幼儿园环境设计研究

目前,针对幼儿园环境设计中存在着生态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人体工程学、平面设计等多角度多学科的交叉。不同的理论支撑共同应用到幼儿园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结论,打破了传统设计中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孤立、分离的状态。各学科理论应用于实践,为幼儿园环境设计提供“方法论”。例如2019年李林浊在人类关注的生态学的视角中强调,幼儿园环境设计中关注的实际情景,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实现幼儿与环境的“对话”[2]。基于蒙特梭利教育理念背景下对幼儿园的环境设计,最近三年收录6篇,占9%的比重。例如2019年王浩谕在文章中提到,将“蒙氏”教育理论应用到幼儿园环境设计中,提到“感官教育”应服务于空间的对象,不趋同于外观的形式[3]。

2.4幼儿与环境“双向互动”

近年来幼儿与环境互动的话题不断的“演变”。2017年张祎的《幼儿园环境创设研究综述》中指出“互动式”的公共环境激发幼儿探索欲望[4],环境体现教育的所在,幼儿与环境之间产生“互动效应”,引导幼儿向可塑性不断发展。但是,大量的学术论文都缺乏“互动”的理论支撑,在怎样的环境中去实现“互动”,具体让儿童如何与环境“互动”需要深入研究。

3幼儿园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3.1幼儿“主体”地位缺失

幼儿园中存在以“教师”为主导,而“幼儿”在幼儿园环境中处于从属、被动的状态,在设计中,以成人设计师的眼光去看待幼儿园环境。后期的软装设计依靠幼儿园的老师,存在过于女性化的问题。教师单一的创造环境会导致幼儿在认知环境中没有充分发挥主动创造的能力,幼儿园环境设计是为了“幼儿”的成长提供有价值的物质环境,最终达到幼儿“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

3.2物质环境研究过重导致心理环境缺失

3.2.1空间色彩上的“浓重”“色彩”在视觉效应上激发儿童的创造力,但同时增加物质环境的“负重感”。在幼儿园建筑的外立面存在颜色过多,色彩过重等现象,会带给幼儿园环境造成压迫感。室内空间颜色的运用更是五花八门。颜色鲜艳的不等同于适合儿童的颜色,色彩中的“高纯度”不一定适用于幼儿园,“红、黄、蓝”也不仅是幼儿园的代名词。从传统来看,儿童对颜色的认知会发现,“粉色”和“蓝色”区别于儿童的性别存在偏差。

3.2.2空间材料上的“滥用”在幼儿园的环境中为追求材料在装饰中的奢华,大量装饰材料的投放,从而存在着有些材料没有达到建筑空间的环保标准,危害着儿童的健康和安全。2018年邓月在对幼儿园材料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上,提出了材料遵循“生态化”、“个性化”、“现代化”、“整体化”。分析了幼儿园环境装饰材料的利与弊,从“一切为了孩子”的角度,为儿童提供舒适的空间环境[5]。

3.2.3空间结构上的“分离”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采取不同的功能空间,导致各区域空间相互分离。幼儿园为了满足幼儿园的功能性,在布局设计方面,每个空间采取划分出大大小小的方盒子,幼儿园环境中的功能单元相对独立的状态。空间中过多的界面、隔板导致空间面积狭小封闭,不利于儿童之间的交往与合作,缺乏幼儿与幼儿之间互动的沟通,每个年龄之间封闭在自己所属的区域内,缺乏交流。

3.3.4针对农村幼儿园环境设计研究不足目前,农村幼儿园的环境设计存在很大的弊端,环境设施的局限性导致户外相对简陋,幼儿活动单一乏味。而且农村存在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心理、生理上对幼儿成长的缺失。在师资力量方面相对薄弱,教育资金得不到运转。现有的研究多数聚焦于城市,对农村幼儿园研究较少。

4幼儿园环境设计展望

4.1幼儿园物质环境做“减法”

4.1.1注重颜色识别功能性在幼儿园环境中色彩的运用要合理搭配,反对颜色过重,发挥幼儿园环境中色彩的可识别功能,不局限于装饰作用,选择颜色时考虑本身的特质,过多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会带来空间“负重感”。在首尔的“花朵幼儿园”也叫“非典型幼儿园”,打破了建筑师对幼儿园建筑的五彩斑斓。建筑的外立面采用纯白色,在嘈杂的社区中,使建筑的密度和空间质量找到平衡,成为社区的标志性建筑。不同的楼层、不同的教室的界面采用不同的颜色折射到外面的街道中,不同的窗框颜色让幼儿在室外能寻找到自己的教室,形成自己的“方位感”。

4.1.2发挥装饰材料感知性对于幼儿园的材料,要选择具有自身特点以及性能特点的环保材料。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纹理、色泽、触感、温度等,在幼儿园环境中将生活化的材料个别化。让幼儿通过材料本身具有的特性,触发自身的触觉、知觉,感知材料所带给幼儿园环境的温度。避免由于盲目的堆砌幼儿园的材料,最终破坏物质环境的平稳状态。

4.1.3创造空间结构流通性面对幼儿园环境各区域之间相互分离的状态,适当的减少墙体的分割,采用可移动的界面、家具、门等物体,儿童能根据自身的想法对其自由的摆放,也是权利下放的表现。其次,建立多重的交往空间、共享空间,将各年龄段的空间做多条连接的通道,以及双向的楼梯轨道,体现空间具有流通性。在创建幼儿主题的装饰墙面,传达信息,促进各年龄段之间的交往,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把幼儿园环境改变成具有开放性的自由空间。

4.2幼儿园环境“主题符号”的确立

主题”即“限定性”,以叙事的角度成为幼儿与环境之间沟通的媒介。国内的主题文化乐园近几年的建立正在逐渐加快。国内在奥雅设计中,唐山皮影的主题乐园,采用“舞动皮影、行进唐山”,对唐山文化全新诠释,将皮影的文化理念运用到主题乐园设计中,体现对皮影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国外阿布扎比法拉利公园中,标志性“跃马”符号,在整体建筑的外形上以法拉利的车型作为动感的流线,主题背景下的乐园,隐喻性则是环境的地域性、民族性的体现。

4.3幼儿“五感”与环境的双向互动

在幼儿园利用室内的光线、色彩、材料等,激发幼儿对环境的感知能力。在室外根据户外的地形、山丘,铺装植物、沙地等,建立秘密空间。促进体验式交流,感官的综合体验与周围的事物保持接触,接受环境所带来的新体验、新信息,促进幼儿心理、大脑、各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的关系[6]。同时,环境会赋予幼儿成长的意义以及体验沉浸式的学习。

4.4重视城乡幼儿园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元素”与“农村元素”相互转化。如,以“城市”中具有的标识性的图案,城市的建筑外形、交通指示符号、街道等提取抽象的图形运用到农村幼儿园的环境设计中。在城市更新生态修复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城市所欠缺的“乡土文化”,发挥农村本土文化的山水之意,在已有的环境中取田间的稻田、杂草、本土植物等进行实物改造,在自然中提取流畅有动感的农村元素应用到设计中。

4.5幼儿园环境设计发展“多元化”

幼儿园环境呈现出由“单一”到“多变”的动态方向发展。环境设计的多元化体现在多个学科的交叉,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对幼儿园环境设计有不同的理解,最终达到共识。其次是指“多元互动”,不仅局限于幼儿与幼儿之间,师幼之间,幼儿、老师与环境之间的“多项互动”。由幼儿的“被动式”接收转变为“主动式”参与,注重“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双重关系,满足在教育理念的视角下提供隐喻性的精神表达。

5结语

针对幼儿园环境设计的研究进行综述,对未来幼儿园的发展提出展望,让幼儿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为创建儿童友好型设计的潮流不断发展。在幼儿园环境设计中的新趋势是体现地域的反差性[9],最终城市展现的反映地域特征的文化融入到设计中,形成独特的幼儿园设计符号元素,再进行抽象的表达,使儿童在环境中接纳新的文化。总体来说,在环境设计上存在着重设计轻研究,重概念轻量化[7],重形式轻实质等现象,要在解决实质问题的基础上改善幼儿园环境设计。

参考文献

[1]李润欣.基于幼儿行为特征的幼儿园空间设计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8.

[2]李林烛.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现实性分析[J].酒城教育,2019(3):21-25.

[3]王浩谕.基于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室内活动空间设计[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9.

[4]张祎.幼儿园环境创设研究综述[J].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26(1):91-94.

[5]邓月.当代幼儿园室内空间装饰材料设计与研究[D].长春:吉林建筑大学,2018.

[6]陈帅.幼儿园环境设计的新趋势[J].美与时代(上),2017(2):92-93.

[7]赵虎,李志民.空间环境演变历程下我国幼儿园建筑研究综述——以1957年~2017年的探索与实践为例[J].华中建筑,2018,36(12):9-14.

作者:姚璐 乔薪臻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