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环境设计场地调研重要性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环境设计场地调研重要性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环境设计场地调研重要性分析

摘要:本文以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边界拓扑”课题为例,分析了场地调研在空间设计项目中的重要性。所选课题强调研究路径和逻辑框架的建构,以建筑学方法为基础,结合社会学、人类学领域的学科视角,注重人文思考和辩证能力的培养。这一教学实践案例和方法论值得我国环境设计教育工作者讨论和反思。

关键词:场地调研;研究方法;教学实践;跨学科思考

引言

场地调研作为环境设计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相关课题探索和研究成果的得出具有显著影响。然而,环境设计学科由于其相对主观、侧重艺术创造力的特性,长期以来缺乏较为理性的研究方法,从而被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两大领域边缘化。空间设计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要求着传统教学方法的转变,对于环境设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而言,适时吸取国际顶尖学府的课程设置优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思自身现状。目前国内关于英国传统建筑院校的教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方面:一是对教学体系建设和特色教学方针的整体概述,二是对高等学府具体课程改革的描述性介绍,三是由宏观架构到中观课程设置,对中英建筑教学体系进行对比性分析。由此可见,以代表性专项课题为典型案例,从微观研究尺度对空间设计教学作出探讨的相关论文成果十分有限。本文结合空间设计中场地调研这一重要环节,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的“边界拓扑”硕士课题为例,通过对具体设计项目中场地调研和研究方法的分析,以期为国内环境设计教学的微观操作提供一些思路。

一、课题概况与设置

作为英国传统建筑院校的领军者,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要求学生由设计层面上升至人文思考的高度,关注建筑师背后的社会角色和文化属性。对辩证思维的培养是学院的教学目标,旨在不仅仅传授专业知识,更要传授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聚焦对设计推进过程中客观性的探讨。整体来看,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强调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指导设计实践,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整理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设计项目借由不同的工作室展开,每个工作室都有着特定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在该学院2016至2017学年的建筑学硕士课程中,由NishatAwan和KrzysztofNawratek领导的“MAAD2”工作室设置了专项课题“边界拓扑”(BorderTopology)。该课题重视场地调研及研究方法的训练,突出设计过程中现场调查、实地走访、一手资料的基础作用。导师组希望就边界两侧物理空间及人文生活的转换,通过分析边界的成因、边界对场地现状的影响等,从而为场地问题提出设计策略和解决方案。本文撷选了大课题下的分课题组“难民营里的常态化生活重构”((De)ConstructingNormalityintheCamp)。从研究背景来看,导师根据工作室“研究型设计”的项目定位,希望利用制定的设计题目,调动起学生对场地调研的热情,并由此加强对研究方法的进一步深化。作为设计场地,占地约5.2平方公里的约旦扎塔利难民营是全球第二大难民营,目前收留了近十万名因叙利亚内战导致的难民。为有效改善当地难民极度恶劣的生活状况,联合国难民总署出资并采取对应解决措施,经由接收国约旦具体落实建设与管理成果。经过不断扩建,扎塔利难民营的基础设施已初步保障了绝大部分难民的日常生活,但在医疗、卫生、教育等服务方面仍存在着严峻的挑战。该课题小组成员以当地难民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如何运用建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社会学、人类学的学科视角,借由空间设计帮助难民褪去非常态的身份属性,以构建与日常生活图景相似的社会组织形态和地域文化脉络,并切实地提高管理方和接收国的管理效率。

二、场地调研的深入性

经过前期的课题分析和相关理论学习后,课题小组成员于2017年初由英国曼城赴往项目所在地约旦安曼,并驱车数百公里最终抵达扎塔利难民营。场地调研重视亲身参与性,通过实地体验难民营的公共设施及和难民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小组成员们可以最直观有效地获取场地的基础数据,如图1。在与当地著名理工科院校帕特拉大学工作营的互相学习中,小组成员经过讨论和决策,将设计重点定位在难民营的公共空间与服务管理设施上,以此为基础制订后续的场地调研路径与研究框架。学生们在联合国难民总署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亲自走访了难民营中的核心公共设施,并与代表性难民家庭进行了零距离的采访与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现场调研了难民营中易得的建筑材料与工艺,并在与当地难民的讨论中总结了叙利亚传统民居元素。整个实地调研过程持续了一周时间,通过获取难民日常生活图景中的点滴信息,学生们收集到了详实而有效的研究数据,为后续的问题梳理和研究方法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方法和调研信息的结合

回到学院后,小组成员有近两个月的时间将场地调研数据转换成直接作用于设计成果的理论依据。导师NishatAwan希望学生们聚焦情境游戏(ScenarioGame)和视觉参数化(TactileProgramming)两大建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并结合场地调研时所搜集的社会学、人类学数据信息,从而形成适用于细分课题下的设计研究框架。情境游戏更像是头脑风暴,通过设计一套游戏运作模式来激发学生们对场地潜在因素的深入理解。在该研究路径的指引下,小组成员需要尽可能地列举出课题所涉及的相关利益群体(StakeHolders),同时归纳出大量可能发生的潜在性事件(Agents),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一套包含上述要素的闭环游戏机制,进而在该模式下探讨各变量所导致的不同事件结果,模拟不同空间运作机制对实际使用者的影响。在情境游戏中,许多细微的常态化问题受到了重视,例如数学成绩不好的十四岁男孩希望不再偏科,学历不高的二十岁青年人渴望习得一项技能来养活家人。诸如此类的各年龄段现实问题相当于难民营中极有可能发生的潜在性事件,小组成员通过对相应事件的具体分析,讨论难民解决问题时的决策路径和空间路径,并把探究成果转换为空间语言,由此获得大量在实地现场无法推断出的细化信息,如图2。相较于情境游戏,视觉参数化更侧重于手工模型制作对于初步参数化评估的关键性。基于场地调研得到的数据信息,学生们聚焦于难民营中公共设施和空间使用者的路径组织关系,以此分析人与空间的互动机制,并反馈到最终的设计成果中去。在这些实际问题中,难民会根据主观需求进行排序,比如温饱问题会放在首位,其次再跟进医疗与教育系统的运作,进而更深入地建立符合难民原有地域文化属性的社会组织关系。难民营就是一座微缩的城市,不同实际需求所对应的动态路径存在差异性和随机性,通过叠加场地内难民的发展路径,结合公共设施的功能定位及使用率和运行状况,小组成员们可以在最终呈现的参量模型中较为直观地捕捉到难民营中公共设施的现状问题,以及空间使用者对于各实际需求的迫切程度,如图3、4。两大研究方法立足于建筑学领域,吸取社会学、人类学的学科优势,充分突出了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型教学”理念,鼓励学生们从社会语境、环境背景、文化脉络的视角寻找空间设计上的更多可能性。上述课题强调了场地调研的重要性,关注研究方法的训练,以此带动学生们进行跨学科、多维度的思考和讨论。

四、课程实践下的反思

本文以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边界拓扑”课题下的“难民营里的常态化生活重构”为例,着重分析了场地调研在空间设计中的必要性。笔者结合该学院的教学目标定位和教学策略应用,梳理出以下几点对于研究方法的思考。

(一)注重感性认知的实践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以文化维度为切入点,摒弃盲目追随建筑圈热门理论的做法,鼓励学生们在真实的社会语境下进行多重思考,并借由空间设计反思建筑师在社会中更宽广的价值目标和责任角色。以上文中小组成员亲赴约旦扎塔利难民营为例,通过对实际场地的亲身体验,学生们逐步建立起现状层面和文化层面的感性认知,而调研中与空间使用者零距离的采访与交流,更是激发了成员们主动挖掘建筑与社会基因关联性的信心与热情。相较于导师由外向内的灌输,这种实践过程更多的是学生由内向外的自发思考。在扎塔利难民营现场,学生不再是画图室中上帝视角的设计师,而是与难民平等的参与者、体验者,主动地去探索当地社会文化的构成部分。实地的走访与调研摆脱了意识流的规划思路,为最终设计成果奠定了体验与认知层面上的基础。

(二)突出研究思维的培养从上文的案例中我们不难窥见,该学院重视研究推导的过程性,把空间设计看成是综合能力的锻炼。正如课题导师NishatAwan所言,工作室项目的首要任务并不是设计本身,而是利用设计来对研究方法进行训练。这和学院重视研究思维的教学机制不谋而合。学习空间设计并非局限在建筑学领域,而是要立足于历史视角。建筑设计不仅仅是为解决眼下居住现状问题,更要融汇进对当代人类进程的思考之中。在具体工作室课题中,课程考核强调人文领域的思维拓展,关注设计方案演变的思考过程和使用方法,力求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挑战的学术精神。在最终成果提交中,导师们甚至不硬性规定必须以建筑设计的形式呈现作品,只要能充分表达对项目跟进的思考即可,这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学院所秉承的“研究型教学”策略为学生们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三)关注思辨能力的锻炼在详实的场地调研过程中,学生们立足社会语境,不再局限于诸如文献阅读、资料挖掘和传统社会调研的研究方法,而是根植于个体亲历的一线实际调研活动。这要求着学生们充分挖掘对场地社会系统和历史文化脉络的个人观点,并反馈到以空间手段为主的设计解答中去,给出适应于特定设计场地的切实解决方案。在实地调研和研究跟进过程中,学生摆脱了一般性、同质化的认识,而是通过实证和思索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并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下培养思辨意识,从而对自身的设计成果形成更为理性深刻的判断。师生相处模式中,导师更像是指引者,根据学生选择的具体课题提出对应的研究方法引导,并实时参与到设计各阶段的互动和讨论中去,在把握课题大方向的前提下,给予学生最大程度的自由。这种研究视角鼓励着学生们自主思考建筑学和社会的联结,批判地论证设计手法的可实施性和适用性,由此提高自身对于社会和环境的思辨能力,并逐步形成初步的价值观和评价体系。结语本文以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边界拓扑”课题为例,浅析了英国传统建筑学院在教学方法上的独到之处。其中分课题对场地调研部分的教学实践,充分论证了结构性、系统性的设计方法对于设计框架建构的必要性,凸显了建筑学方法和社会学、人类学视角的相互融合,强调了空间设计中人文关怀、价值判断的重要作用。及时吸取国际教学案例的成熟经验,无疑对国内环境设计教学大有裨益。在对比中发现差异,在差异中互补融合,在融合中反思前进,本文只是国际一流教学课程中的冰山一角,谨以此抛砖引玉,希望我国环境设计教育参与者对优秀教学经验多加借鉴。

参考文献

[1]黄雨萌,罗鹏.英国谢菲尔德大学LiveProject课程解析与实践探索[J].城市建筑,2018(11):51-54.

[2]任翔,康健,萨特温德•萨姆拉.深度勘察、图绘转译和设计介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型教学解析[J].城市建筑,2017(28):18-23.

[3]任翔,康健.活性,社会参与性和转变性——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本科一年级研究型教学解析[J].世界建筑导报,2015,30(05):45-47.

[4]吕力.学习者视角下的英国建筑设计教学——谢菲尔德大学建筑设计学习经历与反思[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30(03):55-60.

[5]戴秋思.英国传统建筑院校的教学特色研究——以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为例[J].室内设计,2013,28(01):39-43.

[6]赵晓铭,孟醒,赵建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与我国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比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04):148-150.

作者:胡心玥 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