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茶文化下的环境设计专业产教融合模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环境设计专业一直在探索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然而这条道路走得并不通畅,校企合作的深度、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的素养都是影响产教融合的因素。以茶道精神喻产教融合,需要挑选优质茶叶、高超的手艺、掌握火候,才能烹出好茶。因此,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石,完善校企合作平台,才能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1产教融合与茶文化阐释
产教融合在过去主要是指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联系,根据院校的办学特色,企业的人才需求,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合作模式。自2012年以后,国家鼓励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许多高校逐步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让企业走进校园、让学生提前扮演社会角色,共同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近些年来,环境设计专业一直在探索产教融合模式,包括产教融合研发、人才培养、为服务地方发展、乡村振兴做贡献。然而,环境设计专业产教融合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甚至没有职业院校所走的模式成熟,探索健全的产教结合教学模式还需进一步研究。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诗、茶画、茶学、茶艺等。茶文化以茶德为中心,重视修生养德,倡导无私奉献,以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中华民族崇尚的“中庸之道”,“以和为贵”正是茶文化思想的体现。产教融合概念的提出作为应用型专业的新兴发展道路,其与制茶一样,需要用心烹调,才能散发出好的味道。以茶道为喻,产教融合过程就是烹茶过程,烹茶手艺的高低,茶质的的品质,不同的烹饪方法、水温及时间等等都会制约最后出品的茶质[1]。产教融合过程中校企合作的深度,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学生的素养等都会决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道路是否顺畅。
2产教融合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2.1师资队伍建设需完善
产教融合模式的人才培养需要教师有相关实践经验背景。实施产教融合,不仅需要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也可以聘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兼职任教。当前这两种形式的实施都不够成熟。教师到企业锻炼缺乏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引导。有些教师是由于看重学校在评职称方面,给参加过职称锻炼的教师一些实惠,因而只是走形式过场。企业也缺少完整的机制,让教师可以参与其中。因而,挂职锻炼中无论是具体的参与元素,还是整个机制的完善性都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部分有实践基础的教师能够参与到实践锻炼中,但缺乏经验总结,并没有将锻炼的经验和内涵推广到教学应用之中[2],挂职锻炼一直是未能起到较大作用。为丰富教师队伍,诸多院校都聘用过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设计师兼职任教。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存在。兼职教师一般都是通过“熟人”关系介绍过来,在对其职称、学历上有基本要求,但其个人修养和素质较难确定。有些工程师只是为了赚取额外的课酬,并没有将心思放在教学上。他们只参与上课、评分、录成绩,在教学环节的讨论、作业的要求等方面都不参与。当学生反映其问题时,学校的意见是结课走人,不再聘用。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被当成了试验品。当然也不乏有高素质、负责任的设计师,他们在课程中耐心给学生讲解问题,传达自己的实践经验。但由于缺少教学经验,不了解不同年级的学生专业水平有差异,因而不会因材施教,不能做到深入浅出,导致学生听不懂所讲内容。例如,一个高级工程师给大三的学生讲课时,将一些法规知识和盘托出,学生能模糊听懂大概内容。当给大二学生上课时,在毫无备课的情况下又将这些知识传给大二的学生,学生听得叫苦不迭,完全不知其所云。校企融合下建设高素质、创新型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师队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2校企合作动力不足
产教融合模式一直在摸索阶段。学校需要产学研合作的育人平台,企业需要技术型、应用型的人才,双方都需要获取对方的资源满足自身的发展,产教融合是资源互补、互利互惠的合作形式。但由于学校是非营利性机构,考虑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企业是盈利性组织,企业对效益的追求排在首位,当校企合作时,企业会权衡是否能从中获利,若利益明显不足时往往表现出“一头热”的情况[3]。企业的整体参与度较低,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人才培养的收益具有延迟性,企业得不到及时回报。二是企业的短视。他们会考虑到精心培养的人才毕业后不一定留在自己单位,没有必要消耗过大精力。遇到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就是履行手续完成学校的打卡任务,导致学生觉得实习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而企业则认为,企业是工作的地方,不是让学生在这学习基础软件或理论知识的,是以完成安排的任务为前提。三是校企合作缺乏正确的合作理念引导,双方也没有针对性的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部分企业只参与到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还属于浅层次的合作状态。而茶文化提倡的重视修生养德,倡导无私奉献,协调人的利益冲突,是校企合作中应该遵循的茶道精神,也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质的体现。
2.3学生素养尚需提高
互联网时代,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孕育出了浮躁的社会,学生可以快速阅读到大众化的知识,但也给学生带来了浮躁的学习环境,功利、肤浅的价值观。产教融合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在学校和企业间找问题,忽略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将事倍功半。一个优秀的大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内在涵养。校企合作中,部分学生在去企业实习时,只是为了完成课程学分而顺利毕业,或许将来也不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因此在实习时表现出很轻率的做事风格,迟到、早退、无故请假。企业因与学校有协议在先,也不好清退这些实习生,但不清退又对企业的正常运行造成不良影响,使企业处于两难困境。有些实习生还表现出较强的功利心,甚至在刚去实习时就跟老板谈条件,以劳动报酬的多少决定自己要不要在企业实习,似乎是企业得低姿态留住他。早期谈好条件也是允许的,但自己没有过硬的技能素质就提要求,给人一种自负自大的形象。因而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应引起各高校的重视。高素质、高品质的大学生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如同沏一壶好茶,从采茶到选茶、煮茶、品茶的过程都是一个极需耐心的过程[4],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戒除浮躁心理、功利心理。茶文化中所包含的耐心、恒心、平和的思想内涵无疑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3基于茶文化谈实现产教融合的措施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实现产教融合的基石。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构建双师型队伍建设上也投入了不少精力,但是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在各个层面把关。如果只是把工作停留在表面,就像是用冷水泡茶,浪费茶叶还影响人的心情。第一,面向社会聘请高水平的有实践技能的教师。许多院校虽然名义上已转型发展,但在招聘教师时还是以科研水平的高低来安排职位。例如某博士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背景,但是无科研成果,在应聘普通本科院校时却不符合条件,而最后只能在职业院校扎根。部分院校根据科研成果来招聘的条件应该有所放松。第二,鼓励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并制定规则。教师在参与实践锻炼活动中,需要融入无私的茶道精神,调整心态,丰富自身价值理念,营造成熟、体系化的思维观念,实现锻炼的最佳效果。例如环境设计专业教师要规定至少3个月以上的实践时间,除了日常出勤考核,在实践结束后应开会交流心得体会,并提交学习成果。因教师去企业而无法上课的情况,学校也要配合减少相应课时量要求,这样才能保证教师的权益。第三,聘请工程师到学校任教。制定聘用标准,而不是只通过熟人介绍就能兼职任课。对于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可以聘请其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学校提出授课主题,让设计师围绕大纲讲学,从而让他们认真对待。若聘请实操型设计师则可以要求他们按部就班从简到繁进行跟班上课。
3.2完善校企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基础性作用。不同企业以任何性质、任何形式、任何目标构建的平台,都是为了培养人才,如同采用何种方法、手段进行制茶,殊途同归,目的都是为了沏一壶好茶。完善育人平台,加强深度合作还需要寻求双赢的本质。企业方面:需提供实验实训基地,以及相关配套硬件设备,安排短期培训、长期培训、学生毕业实习、项目合作等事宜[5]。如湘南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与设计师协会合作成立画笔工作室,即HB(合办)工作室。工作室设立在系部,由企业进行施工,提供硬件设备,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在此实习,两方互惠互利,是校企合作的优秀典型案例。学校方面:将企业真实项目引进教学,作出优秀案例惠及企业。学校与企业合作申报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提供经济价值。学校还应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根据行业发展趋势转变教学思路,为企业长远发展储备人才,让校企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3.3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大学生软实力
茶人精神是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茶树的风格培育出了茶人精神。茶树根植于不同的土壤,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季节中成长,虽饱经风霜仍四季常青,常采不败,默默地为人类奉献着茶叶,他们身上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值得大学生去钻研学习的[6]。在产教融合中,为使校企合作顺利进行,急需提升大学生素质,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茶文化思想,因材施教,树立茶人精神的榜样,加强对学生人文思想教育。学校在制定毕业实习计划时,将学生分成三类。一类是考研深造,毕业后有意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生;二类是准备考公务员,考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等不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生;三是不确定未来工作方向的学生。具体划分以后,再安排一类学生进学校合作的定点单位实习,是对企业负责任的体现。二类学生可以允许他们从事本专业以外与志向一致的实习工作,学校审核通过。三类学生需要加以引导,要求从事本专业实习工作,但可以自己定实习地点,学校审核通过。大学生是社会的接班人,不管从事哪类工作,都需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正是社会所迫切需要的。
参考文献
[1]唐不不.传统茶文化精神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指导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应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8(3):205.
[2]杨旭.融入茶道精神—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管理机制的创新突破分析[J].福建茶叶,2017(7):315-316.
[3]王刚.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20,34(1):116-120.
[4]张毅.巧借茶文化思维,助力思政课教学改革[J].福建茶叶,2018(5):180-181.
[5]丁湘梅.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为例[M/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18-11-21].
[6]李献锋.茶文化理念下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7):50-51.
作者:王丽梅 单位:湘南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