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能量直觉下的农村庭院环境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能量直觉下的农村庭院环境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能量直觉下的农村庭院环境设计

摘要:目前,湖南农村庭院环境美化建设还处于整洁、干净、硬化的低层次水平,庭院空间作为人居环境的场域,普遍的单一实用功能效应对美丽乡村建设所发挥的能量远远不够。通过赋予农村庭院时代性的农村生活生产、审美价值、文化传承、文化自信、美育普及的功能,借助现代景观设计原理和传统造园技艺塑造乐居家园,释放美好人居环境场所价值,为美丽新湖南的建设探索农村庭院美化的新途径,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村庭院;人居环境;美学设计;能量直觉

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聚落周边就有了以生产为目的的果木蔬圃,这被园林学家看作是园林的萌芽时期,也是庭院的雏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居住的形式从穴居、巢居逐渐过渡到地面上的木构建筑、砖石泥木楼房,房舍的前后左右及建筑围合的场地就成为了室内以外的重要生活生产空间,这就是庭院。庭院和房屋一样都是人居环境最重要的空间,古代帝王将相在庭院种植奇花异草、布置奇石涌泉、铺设园路甬道,用作娱乐、休闲之地,宗教场所用来行礼仪、祭奠功能,商贾贵人以拥有奢华的庭院为身份象征,百姓布衣依托庭院开展生产劳作、休息、圈养家畜。几千年来,庭院都是伴随着建筑共同成为了家园的符号。在西方文明中,庭院叫花园,日本叫庭园,中外庭院的功能不尽相同,但共同的特征之一就是都给日常生活赋予了停留、游憩和美好环境慰藉的能量[1]。近20年来,湖南农村发展日新月异,房屋的更新换代、异地搬迁、危房改造等措施使得村落面貌焕然一新。但是,时代性的乡村建设由于受经济基础、建设意识、审美能力等条件制约,只重视房屋的更新改造,忽略了庭院环境的美化塑造,普遍的混凝土简单硬化,仅满足晾晒、聚集的低品位单一功能,导致传统农村景观面貌颠覆性的改变,甚至新的乡村聚落越来越偏向城市化的审美趋势,其中庭院环境的“简单粗暴”是重要推手。

1建造意识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特别是2005年10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号召后,我国乡村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模式,各地纷纷对农村的产业、住宅、风貌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定位,湖南农村的发展更甚于北方资源枯竭的乡村,特别是典型的现代农村,小洋楼、大马路、行道树、村广场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已经见不到传统村落风貌的痕迹。在这轰轰烈烈乡村改造运动中,政府相关部门及原住民都忽视了庭院空间的设置和投入,片面地把房屋、道路、清洁等基础设施作为新农村或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指标,未高度重视人居环境的整体性塑造,其中规划部门划定的建房面积也没有明确充分考虑庭院的配置,农民也把红线范围尽最大化利用建楼房,出现了众多3层、4层的现代气派的楼房,而庭院环境的建设被简单化、随意化,尤其在当下乡村振兴背景下,制约了农村向高层次、高质量的方向发展[2]。庭院环境建设投入的意识淡薄,使的庭院环境丧失了“闲情逸致”氛围和田园美学意蕴,导致了农村可辨的“特异性”演化为城镇的“同质化”面貌现状。

2庭院现状

湖南典型农村住宅多分布在山地、丘陵与田园交界带,湖区分布在道路两侧,择湖塘水岸分布为主要特征。由于湖南的主要作物水稻、油菜收割后需要晾晒,因此房屋都有前庭后院或侧院来满足生产需要,湖区、平地开阔地带的房屋相对密集,多采用围墙或建筑围合庭院,面积随村落的地势、密度而定。庭院的设置和布置仅仅围绕日常功能而进行:一是晾晒作物、食物,二是便于清洁卫生,三是停放车辆,四是用来操办红白喜事时的人员聚散。因此,普遍采取了大量的水泥砂浆铺设庭院地面,典型的“地面不见土,竖向不见绿,周边没有花”的做法使庭院空间呈现“平整、光滑、单调”的共同特点,基本没有景观化的绿化种植、花卉园艺、文化小品及休息座凳等,更谈不上舒适性、乡土性、生态性及文化性,审美度极低。以村道为轴线聚集的密集房屋群甚至达到了混凝土道路和所有的庭院水泥地面成片的效果,出现了水泥地里长出房屋来的“奇观”。时代性的农村庭院不能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所需的常规功能,更应赋予它启迪生活智慧、陶冶生活情操、熏陶审美能力、传承乡土文明、弘扬家乡文化的空间环境能量。

3庭院能量

古今中外,人们对自己的家园充满了期待和诗意的向往,在功能利用的同时更作为释放精神能量的空间。古希腊的园林就位于住宅的庭院或天井,体现了古希腊人的环境观;19世纪欧洲工艺美术家莫里斯强调庭院风貌要与建筑相协调;新艺术运动核心人物穆特修斯认为理想的庭院应该是尽量再现建筑内部的“室外房间”;现代建筑奠基人之一的荷兰建筑师阿尔泰则采用自然材料与植物相结合,开创了庭院空间的人情味的可能性。我国历代文人善于通过庭院景致抒发山水情怀,“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日高庭院杨花转,闲淡春风”这些诗情画意的庭院景致让人们找到了精神的慰藉,计成的《园冶》中“堂虚绿野犹开,花隐重门若掩”就是描写庭院空间是室内延伸的意象效果。这些都是依托庭院环境满足亲近自然的渴求,借助精致庭院寓景抒情,弘扬田园美学能量。现代农村美好生活直觉下的庭院应该是生活功能、文化传承、美育普及、融合身心健康的家园环境空间[3]。

3.1时代性的乡村生活功能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农村生活生产有了更高的要求,庭院的美化塑造是美好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区域,是发展经济的重要平台,可以成为践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可塑空间。利用庭院作为传统手工艺体验、乡村休闲观光、特色农产品生产、美食体验、环境教育、庭院经济、传承乡土文明的重要场地,艺术化的造景形式可产生较好的美育价值。

3.2美学价值提升审美素质

农村庭院是可塑性很强的人居空间,通过艺术化改造及生活场景的景观性表达产生“观物取象”的美学内生动力;田园意蕴的“清雅”是其基本的美学品格;融入园林手法营建庭院,达到极具“韵味”的美学境界;生产生活、乡土文化、艺术景观、游乐休闲的复合能量空间表达“和谐”的美学思想;在“时间就是效率”的当下,农村庭院是人们驻足停留的景观环境场域,扑面而来的是“亲和”的美学气质;园艺种植将艺术活动结合物化的劳动,产生了愉悦美的价值取向。田园美学意蕴的庭院环境诠释了房屋与自然、田园与村落和谐共荣的“天人合一”的美学哲理。审美情趣丰满的庭院环境能提升村民的审美能力,让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潜意识地接受美育的普及。

3.3美好庭院传承乡土文明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不仅仅是整治危房、建新房、修设施、村庄整洁卫生等,而是要在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基础上保持或提升乡村环境的生态美,在环境提升改造中立足弘扬乡土地域文化,传承乡土文明,突出田园美学精神的纯净性。庭院环境的艺术性营建就是创造美好人居环境的重要节点[4]。例如,利用景观设计原理,合理规划功能空间,设计清新朴实的乡土小景、艺术和劳作相结合的观赏园艺、采用生活废旧物件表达农耕文化精神的小品,营建田园美学范式的格局,发挥既美化环境又能传承乡土文明的作用。

3.4景观空间提升精神风貌

乡村庭院应具有与城市园林一样的休闲及游赏功能,园林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在纷繁的工作之余能够放松身心。同样,农村庭院为忙碌农事的人们提供了亲切宜人、恬淡朴素的休憩茶饮、游赏会友的家园空间,表达了乡村生活的悠然乐趣。可游、可用、可赏的景观庭院是美好家园的符号,能够促进农民的精神面貌积极向上、乐观进取。通过参与景观庭院的营造、维护及日常打理的过程,文化自信得以加强,爱家爱农村的氛围更浓,更有利于树立家国情怀、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的农民。

4设计对策

以乡村的“可辨性”为出发点,遵循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设计原则,牢牢抓住“乡土”这根线索,坚持弘扬田园美学的设计思想,利用现代景观设计原理,结合中国传统造园经验,力求经济性、实用性、文化性、审美性高度融合,注重乡土材料的应用和传统建造技艺的表现。合理划分功能区域,强化空间的“礼、序”感,表达农耕文化的礼仪精神,地面铺装结合景观设施强调场所感,调和现状的混凝土硬化的“平、光”效果,丰富肌理,因势利导结合周边环境形成错落有致的庭院景观格局。挖掘和利用农村废旧物件材料的美学价值,设计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景致,烘托庭院的农耕文化内涵表现,利用乡土植物、蔬菜瓜果进行绿化美化,借助借景、障景等传统造园手法将庭院融合到乡村生态绿色大环境中,按美的造型法则塑造空间设施和文化景观,营造亲切乐居的空间环境[5]。注重与房屋空间的连贯融合,可将室内的部分休闲、会客功能延伸至庭院,针对房屋形式、肌理、色彩采取强化或调和的设计方法塑造庭院,提升场域的和谐度,以较经济的投入打造积聚复合能量的庭院空间,建造优美的宜居家园。

5结语

乡村振兴背景下,利用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政策优势,创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理念,加强高质量庭院建造意识,以适应时代性的农村生活生产为导向,构建湖南农村人居环境高品位、差异化发展的格局,遵循相应的设计对策,塑造释放复合能量的庭院环境是可行的,也是建设现代版湖湘“富春山居图”蓝图的实化节点。由于地理条件、经济基础、人文风俗等地区差异的存在,庭院的个性化营造设计还需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喻慧.长沙望城地区农家庭院景观现状探究[J].现代园艺,2018(06):111-112.

[2]邓寒松,莫武刚.食用菌观赏园艺助力乡村文旅发展策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1):63-65.

[3]袁昊旻,浦雨琳,胡鑫祺,等.乡村振兴战略下苏北特色田园乡村景观设计——以宿迁市肖桥村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01):14-16.

[4]陈望衡.环境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5]骆中钊.新农村风貌营造[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8.

作者:刘小瑞 邓寒松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