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校园场所环境设计与建设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校园场所环境设计与建设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校园场所环境设计与建设探究

摘要:本文从设计学的角度结合教育学、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等理论,以及国内外相关实践成果,针对中国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场所营造进行分析和论述,提出了大学校园环境建设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倡导环境育人、环境塑造人的理念,以育人为目的建设全方位空间场所,打造具有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校园环境,实现环境影响学生、环境熏陶学生、环境激励学生、环境塑造学生的环境育人作用,建设具有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环境。

关键词:大学校园;环境建设;学生培养;场所精神;环境育人

1.引言

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建设发展阶段,国务院提出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建设目标和方向。中国大学的建设将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此带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新发展。[1]按照国家对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建设目标和方向,大学校园空间环境建设应思考如何适应和提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针对这样的培养目标,需要在继承优秀传统育人方式和方法的基础上,探索更加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的建设。当前,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人才培养环境的要求包括营造让创新人才充分发展的制度环境、教育环境、学术环境和营造支持创新、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还包括提供创新人才交流和成长的物质与精神环境,为创新人才营造能够激发创造力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大学校园环境要形成新的开放教育系统,更加重视综合考虑空间上的整体布局,突出校园育人的环境场所建设。在建筑与景观、景观与环境的融合方面要有更高的要求,强调实用功能与行为活动的价值与意义,体现完整的教育体系和具有场所精神的校园育人环境,这将成为现代校园建设发展的趋势。大学校园环境建设是伴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而发展,具有场所感的校园环境建设是新时期高校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营造浓郁的育人环境与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2.强调以学生为核心的校园环境设计建设

大学的意义在于育人,一切围绕学生培养,打造育人为目的场所环境应该是大学校园建设的根本。突出以学生为核心的校园环境建设,营造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学习、科研和生活的场所环境是新时期校园环境建设的方向。从世界高水平大学环境建设发展的趋势来看,普遍倡导以学生为核心进行校园育人环境的建设。美国高等教育率先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提出一个“中心”、三个“结合”的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育人相结合,科学与人文育人相结合,教学与研究育人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收到显著成效,为世界各国的高等学校改革发展起到示范性的作用。尤其在大学文化传承、大学精神弘扬和大学场所环境与场所精神营造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中国现代大学的发展起步晚,由于大学建设理念滞后、管理水平平庸、建设经费不足等原因,导致多数大学的校园空间环境建设缺乏校园的特色与大学精神的体现;缺乏以学生为核心的校园环境建设理念的确立与建设指导;许多大学缺少校园的个性与内涵,普遍缺乏校园交流与互动空间;空间环境缺少主题的表达,更缺乏高品质的视觉环境塑造;校园环境极少体现场所精神,大多偏重外在的形式追求,缺少对大学精神和文化底蕴的有效呈现,致使学生缺乏对校园环境和大学文化的认同感;多数学校过度关注校园的形式美化,忽视对校园学生主体的关注。总之,中国大学对环境服务学生、环境塑造学生和环境培育学生的意识普遍需要提升。新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以新的建设目标和方向为指针,倡导大学全方位、系统化的建设理念,更加强调环境育人的意义与作用。在校园空间环境建设方面,逐步认识到营造全方位开放性育人环境是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突出以学生为核心的大学校园场所营造理念,就是强调为学生的成才创造物质与精神融合统一的空间环境。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完善品德的修养,满足精神的愉悦。充分考虑并尊重使用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创造既能满足师生学习要求,又能激发交流创造的空间和场所。强调环境育人,重视空间场所的创造及优化,构建多层次的交往场所,创造适合交流、融合的空间环境。[2]营造与大学人才培养理念相适应,突出校园特色,传承学校历史文脉、弘扬大学精神、凝聚师生情感,创造积极向上、具有吸引力,以及认同感和自豪感的校园场所环境将成为新时代大学建设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3.创造以育人为目的全方位场所空间

大学是一个多功能调和的综合体,校园环境是大学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树立环境育人的理念,关注环境对学生的熏陶、启迪、影响、制约、塑造等教育作用的意义与价值,开展全方位的大学育人环境建设工作。我国大学在发挥环境育人作用,注重环境建设方面相比世界一流大学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认识和观念上,以及校园环境建设的方向和目标等方面。一个时期以来,受到“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浮夸倾向的影响,我国大规模的大学扩建工程中,真正把校园环境建设与营造学术研究氛围,与人才创造力的激发、与营建温馨融合的交流环境等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在一起的建设项目并不是很多。中国大学校园环境建设迫切需要加强和开展环境育人的系统化和专业化研究,提高观念与认识,建立目标,找准方法,真正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环境建设落实在实处。校园的环境建设系统,主要由空间载体、文化精神和场所体验三部分组成。校园环境中学生是核心主体,围绕学生展开的环境建设将极大促进人才的培养,具有场所感的环境可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发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斯蒂文•霍尔认为,人是场所的核心,场所是为人服务的,场所空间只有人的参与,才能激发其隐含的场所性,没有人对场所的体验,场所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要倡导针对学生主体,以育人为目标,建设学生能够和乐于参与其中的场所环境,充分发挥大学校园场所环境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场所是由建筑与景观构筑的具有明确特性的空间环境,在这里人与环境产生联系,由此成为对人有意义的“场所”。场所不以建设物质的形体空间为目的,在于营建蕴涵着精神意义的场所环境。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凯文•林奇的“环境意象理论”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他认为人们是通过环境的意象来与环境进行交流的,环境的设计就是努力营造出环境意象。[3]场所能够给学生以思想、激励和启迪,大学校园环境建设反对纯物质和单纯观赏性的建设,强调环境场所能够提供给学生直觉体验和对场所非物质性意识的作用。校园环境要将以往只关注物质空间建设,转化为建设体现精神意义的空间环境,融入人文情感。场所是体验的载体和媒介,由物质和精神构筑的整体,场所形式背后的内容和含义就是大学的历史、传统、文化等与学校密切相关的主题文化和大学精神。营造全方位互动交流的大学校园育人环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营造学生对知识追求的场所,体现不同学科专业知识主题与环境营造的结合;(2)营造学生对思想需求的场所,体现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和创新思维主题与环境营造的结合;(3)营造学生对冥想需求的场所,体现在运用艺术表现手法融合主题文化创造意境空间与校园环境营造的结合;(4)营造学生对社交需求的场所,体现在校园的内外空间中,因地制宜营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交流的空间场所。总之,具有场所感的环境,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环境存在,育人主题内容赋予校园场所以意义。

4.营造具有场所精神的校园空间环境

场所营造是为人提供一种可认同的、具有归属感的环境。场所是存在空间的具体化,场所精神是场所具有的属性和内涵,它的形成是利用构筑物给场所的特质,并使这些特质和人产生亲密的关系。[4]营造“场所感”的空间环境就是运用环境设计的形式方法赋予空间环境具有文化内涵和意义。场所除了具有物质上的空间属性,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场所精神。场所精神在表述上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但它可以通过具象和非具象的形式方法表达出一种空间氛围。建设具有大学场所精神的校园空间环境,就是将大学历史文化物化在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校园场所精神的弘扬是对大学精神的延续、学校记忆的延续。具有场所精神的校园环境强化对场所的体验与感知的重视,学生在场所传达的信息中产生思维活动,从场所承载的文化中感受到超越物质和功能意义的大学精神。校园文化不仅只是通过文字的记载和保留,还可以通过具有场所感的空间环境进行展现和延续,使得空间与场所对人产生意义和影响。大学精神的整体特征是依靠校园中一个个微观的场所构成和体现,这些场所要能够有效地将大学的历史传承与时代文化有机结合并诠释表达,师生通过在微观的空间场所环境体验中实现对大学精神的完整感受。营造具有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环境体系包括,(1)具有场所感的校园整体环境;(2)具有场所感的虚拟空间环境;(3)具有场所感的室内空间环境;(4)具有场所感的室外空间环境。校园场所建设要注重场所秩序的强化,空间氛围的渲染,景观设施系统化,标志构筑物引入,文化符号的运用,生态景观的打造等诸多方面,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将大学精神融合在环境建设中,形成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校园场所环境。

5.结语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校园场所环境建设是系统化大学文化建设工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倡导突出以学生为核心的校园环境建设理念,营建以育人为目的开放性场所环境,发挥环境对学生的熏陶、引导、影响、制约、限制、塑造等教育的作用。大学的建设发展脱离不了对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关注对学生精神文化素质的提升,满足学生对文化体验和精神感受等方面的需求。高品质的校园场所环境建设将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环境育人的独特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2]何镜堂.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设计实践[J].城市建筑,2005(9):7

[3][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挪威]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23.

作者:吕勤智 夏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