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本文试图研究“新常态”下设计变局对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并结合工科院校的教育资源,对其现有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教学方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以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使设计人才能够更好地与实际接轨,适应“新常态”下对设计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
关键词:“新常态”;环境设计;教学改革;工科院校
我国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使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结构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从而严重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如何顺应“新常态”的发展,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成了该专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形势:“新常态”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总体形势下,建筑装饰行业迎来了巨大挑战:房地产投资和政府基本建设的大幅压缩、部分楼堂馆所项目的停建和装修档次的严格控制,使建筑装饰工程资源有所缩减,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社会对建筑装饰品质,如舒适性、艺术性、环保性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富有专业精神的设计人才将是未来装饰行业所急需的人才。
2问题:滞后的教学体系使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无法顺利对接
以笔者所在的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为例,历年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反映出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和教学体系等方面还相对滞后:第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侧重于美学的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无法完全契合工科大学自身的特点和师资、生源等现实条件,以致学生的各方面技能较为平均,与美术学院和其他文科大学同专业学生相比缺乏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第二,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具体表现在:教学观念滞后,知识更新缓慢;专业基础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规范意识薄弱,设计作品经常犯常识性错误;专业课程的设置脱离实际,学生的设计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甚至照搬、抄袭的情况仍然相当普遍;实践课程流于形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没有起到预期效果。第三,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成绩评价的依据较单一,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二是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缺乏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导致学生只关注最后的方案表达,对于设计过程重视不够,难以保证学习效果。
3.1量身定制人才培养目标
工科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与美术学院和文科大学的同类专业相比,无论是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术水平,还是学生的专业基础都有较大差距,但在文理交叉和高新技术应用方面又具有一定优势。因此,在工科背景支持下的环境设计专业要提升就业市场的品牌效应,需要找准自身的专业定位,利用工科资源和优势,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
3.2以提高设计应用能力为目的教学改革
(1)将“工作室”模式引入专业设计课程群。“工作室”教学模式早在20世纪初期就被德国包豪斯学院应用于当时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如今已作为一种成熟的模式广泛应用于全世界的高校教学中。从国内外成功的设计教育经验来看,成立设计“工作室”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职业精神有很大的帮助。因此,首先,要构建专业教学“工作室”运行机制,将“工作室”模式贯穿每个阶段的专业设计课程中。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经验丰富的设计师、设计教育同行和本校教师合作,共同指导“工作室”的课题研究,使学生及时了解新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方法,促进设计同行之间、高校之间的良好互动。最后,要积极寻求本土企业的支持,将“工作室”的研究课题与企业在研项目相结合,由企业提供设计条件和技术支持,构建设计、工程、市场紧密衔接的设计创新链条,提高设计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搭建多学科交叉的选修课程体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要求设计师在专业的基础上兼顾多面。例如,在公共建筑的装饰项目中,必须了解建筑物理的相关知识和消防、电气、空调等系统的运行原理和使用规范;在办公场所设计中,需要清楚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内涵和使用原则,以便研究企业的标识、标准字、标准色等在设计中的应用。因此,选修课程的开设要注重各艺术设计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精简课程数量,提高教学质量。(3)培养学生的设计深化能力。由于课时原因,室内设计课程中除了讲授设计的基本设计原则和方法外,往往没有条件再针对装饰细节进行专项讲解和练习,以致学生容易忽略对细节的关注,设计作品粗糙、品质较低。在“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建筑装饰工程要求设计师具备更高水平的方案深化能力。对此,应适当增加专业课程的课时,同时强调设计细节的重要性,针对一些重要的装饰细节,安排2~4课时的专项练习,如装饰造型的收边处理、石材的铺贴和拼花练习等。
3.3教学评价体系从看“结果”到看“过程”
进一步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将设计过程纳入考核范围,全方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一,设计过程中采用分段评分制,对设计前期调研、初案设计、方案深化等阶段性成果进行分段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的来源。一方面,有利于学生重视设计过程、教师掌控设计进度;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进行原创,杜绝抄袭。第二,设计成果的评价多元化。评价主体为任课教师组成的评分小组,对一些重要课程和实践项目可邀请校外专家、设计师和项目负责人参与评分。评价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设计成果,可以将调研报告、设计草图、方案汇报等纳入考核范围,进行综合评分。利用互联网建立师生教学信息交流平台,将评价的结果即时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发现不足,分析并解决问题。综上所述,“新常态”下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应根据设计市场对专业人才的新要求,结合工科院校的专业特长和学校的办学条件,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搭建与岗位需求接轨的课程体系,注重细节研究和设计规范训练,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课堂教学体系的融合,创建以工作室为主要形式的设计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作出大胆尝试。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形势展望[J].住宅产业,2015(11).
[2]王文玲.环艺专业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山西建筑,2011(7).
[3]倪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新构建探析[J].大舞台,2015(12).
[4]杨茂川.信息时代环艺专业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1).
作者:吴静 单位: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